卷三 父母/ 父/ 母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不再嫁人。
善果因為父親為國而死,年僅幾歲就被封為持節大将軍,襲開封縣公的爵位,四十歲就擔任沂州刺史,不久又為魯郡太守。
善果的母親秉性賢良,頗有節操,博覽書史,通曉政事。
善果每次出去處理公事,母親就坐在胡床上,躲在屏障後暗中觀察。
聽到兒子分析裁斷合理,回家就非常高興,讓兒子坐在身旁,母子倆說說笑笑。
如果兒子辦事不公允,或者無端發怒,母親回到屋裡,就蒙面而哭,整天不吃飯。
善果跪在母親床前不敢起來。
母親這才起來,對他說:“并不是我對你發怒,隻是為你家感到羞愧。
我是你家的媳婦,能在你家灑掃侍奉,知道你父親是個忠誠勤奮的人,為官清廉,未嘗營私,最終以身殉國,我也指望你繼承你先父的遺志。
你年幼喪父,我喪夫守寡,有慈無威,使你不懂得禮訓,你又怎能勝任忠臣的事業?你自孩童之時就承襲封位,如今位至地方官,這難道是你自己努力所獲得的嗎? 不去想想這些事情,卻妄加發怒,心裡想着驕奢取樂,怠于公務。
對于家裡你是敗壞家風,甚至會導緻失去官位襲爵;在外則違背天子的王法,自取滅亡。
我死後,你又有何臉面去見你的父親呢?”善果的母親經常紡紗織布,直至深夜方才睡覺。
善果便問:“我封侯開國,位至三品,俸祿豐厚,母親為何還要如此勤勞?”母親回答說:“唉!你已長大,我以為你懂得道理了。
如今聽你這話,才知道你還是不懂道理。
你這個樣子,又怎麼能幹好公事呢?你現在的俸祿,是皇帝對你父親為國捐軀的厚報,應當将這些好處散發給六親,以示你父親的恩惠,為何你隻想着獨享其利,謀求個人的富貴呢?再說紡紗織布,是婦人的本職,上自王後,下至士大夫之妻,各有應該幹的事。
如果停止紡紗織布,就是貪圖安逸。
我雖然不懂得禮法,可是怎麼能敗壞鄭家的名聲呢?”翟氏從守寡開始,就不再塗脂抹粉,經常穿粗布衣服。
她秉性節儉,除了祭祀或宴請賓客,吃飯一般不擺放酒肉。
平時隻靜靜地獨自呆在家裡,未曾離開房門一步。
内外親戚有什麼吉兇事情,她都要贈送厚禮,但從不親自不登門。
不是親手制作的東西,以及莊園出産或皇上賞賜給的東西,即便是親戚朋友贈送的禮品,她都一概不許拿進家門。
善果擔任各地州郡長官,都由自己家提供飲食,他拿到衙門裡去吃,官署所提供的,都不接受,都用作修理官舍,或者分給下邊的官員僚屬。
善果也因此克己奉公,被稱為清廉的官吏,被考評為全國最好的官員。
為官貪贓,與強盜無異 【原文】唐中書令崔玄,初為庫部員外郎,母盧氏嘗戒之曰:“吾嘗聞姨兄辛玄馭雲:‘兒子從官于外,有人來言其貧窭不能自存,此吉語也;言其富足,車馬輕肥,此惡語也。
’吾嘗重其言。
比見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獻遺其父母。
父母但知忻悅,不問金帛所從來。
若以非道得之,此乃為盜而未發者耳,安得不憂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祿,苟不能忠清,雖日殺三牲,吾猶食之不下咽也。
”玄由是以廉謹著名。
【譯述】唐代中書令崔玄,起初擔任庫部員外郎,母親盧氏經常告誡他說:“我曾經聽姨兄辛玄馭對我說:‘兒子在外邊做官,如果有人來說他貧窮不能自存,這是好事兒;如果說他十分富裕,車輕馬肥,那就是壞話。
’我很重視姨兄的這些話。
常見那些做官的表兄表弟,多拿回金銀布帛送給他們的父母。
父母隻知道高興,卻不問金銀布帛從何而來。
若是他們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得來,那就好比做了強盜未被發現一樣,這怎麼能叫人不發愁反倒高興呢?你現在拿了國家的俸祿,如果不能忠誠、清廉,即便是每天給我殺豬宰羊,我也吃不下去啊!”玄在母親的教育下,以為官清廉、謹慎聞名于當時。
母親高義,感動三軍 【原文】李景讓,宦已達,發斑白,小有過,其母猶撻之。
景讓事之,終日常兢兢。
及為浙西觀察使,有左右都押牙忤景讓意,景讓杖之而斃。
軍中憤怒,将為變。
母聞之。
景讓方視事,母出,坐廳事,立景讓于庭下而責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國家刑法,豈得以為汝喜怒之資,妄殺無罪之人乎?萬一緻一方不甯,豈惟上負朝廷,使垂老之母銜羞入地,何以見汝先人乎?”命左右禠其衣坐之,将撻其背。
将佐皆至,為之請。
不許。
将佐拜且泣,久乃釋之。
軍中由是遂安。
此惟恐其子之入于不善也。
【譯述】李景讓,在官場上已很顯赫了,而且頭發已花白,年紀也很大了,然而,隻要稍有過錯,母親仍舊要鞭撻他。
景讓侍奉母親,整天戰戰兢兢。
景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有個部下違背了他的意願,他就将其杖責緻死。
軍士憤怒,眼看就要嘩變。
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後,景讓處理公務的時候,母親就走出來坐在廳堂之上,命景讓站在庭下,然後斥責說:“皇帝将一方的軍政事務交給你,國家刑法,怎麼能作為你随意發洩喜怒哀樂的資本而去枉殺無罪之人呢?萬一引起一方的動亂,何止是上負朝廷,而且使你垂老之母含羞入地,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你的先人呢?” 就命手下剝去他的衣服,摁翻在地,準備鞭打他。
這時,軍中将領都來了,都為他求情,母親不答應。
将領們一邊拜一邊哭泣哀求,過了很久母親方才同樣釋放李景讓。
軍中因此才安定下來。
李母這樣做是擔心兒子走上不仁不善的邪路。
兒為正義死,慈母不落淚 【原文】漢汝南功曹範滂坐黨人被收,其母就與訣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譯述】漢代汝南功曹範滂受黨人牽連被收執,他的母親于是與他訣别,說:“你為正義而死,得以與李杜齊名,死又有什麼遺憾的呢?你既已獲得了名節,還怎麼去追求長壽呢,這二者豈可都占全呢?”範滂跪地領受教誨,向母親拜了兩拜,辭别而去。
【原文】魏高貴鄉公将讨司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
沈、業出走告文王,經獨不往。
高貴鄉公既薨,經被收。
辭母,母顔色不變,笑而應曰:“人誰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譯述】魏高貴鄉公準備征讨司馬文王,他把這個打算告訴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
王沈和王業出來後,就跑到司馬文王那兒告了密,惟獨王經沒有去。
後來,高貴鄉公去世,王經于是被收執。
王經去和母親告别,母親臉色不變,笑着說:“人哪有不死的,隻怕死得不值得,你為正義而死,又有什麼遺憾的呢?” 為成子名,母不避禍 【原文】唐相李義府專橫,侍禦史王義方欲奏彈之,先白其母曰:“義方為禦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
”此非不愛其子,惟恐其子為善之不終也。
然則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當養其德使不入于邪惡,乃可謂之慈矣! 【譯述】唐朝宰相李義府專橫跋扈,侍禦史王義方想彈劾他,先告訴母親說:“我身為禦史,看見奸臣而不去彈劾是對皇上不忠;若彈劾他,那麼自己危險又會使親人擔憂,這是對母親不孝。
這兩者我無法作出決斷,怎麼辦才好呢?”母親說:“昔日王陵的母親自殺以成全兒子的名聲,你能以忠誠事君報國,我死而無恨。
”這并不是不喜愛兒子,是擔心兒子不能至始至終做好事。
為人之母,她的責任并非隻是撫養兒子長大,使他不遭水、火之災,還應當培養他的品德,使他不走上邪路,這才稱得上是慈母。
慈愛之道,義感人神 【原文】漢明德馬皇後無子,賈貴人生肅宗。
顯宗命後母養之,謂曰:“人未必當自生子,但患愛養不至耳。
”後于是盡心撫育,勞瘁過于所生。
肅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
古今稱之,以為美談。
【譯述】漢明德馬皇後自己沒生兒子,賈貴人生下了肅宗。
顯宗命後母撫養肅宗,并且說:“人不一定隻有自己生的孩子才感情好,隻怕你愛護養育的恩情不夠啊!”後母于是盡心竭力地撫養肅宗,其辛勞的程度超過了親生子。
肅宗對待後母也非常誠懇孝順,自然就産生了養育之恩,他們母子慈愛,始終沒有一點隔閡。
這件事古今傳誦,成為美談。
【原文】隋番州刺史陸讓母馮氏,性仁愛,有母儀。
讓即其孽子也,坐贓當死。
将就刑,馮氏蓬頭垢面詣朝堂,數讓罪,于是流涕嗚咽,親持杯粥勸讓食,既而上表求哀,詞情甚切。
上愍然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門,遣舍人宣诏曰:“馮氏以嫡母之德,足為世範,慈愛之道,義感人神。
特宜矜免,用獎風俗。
讓可減死,除名。
”複下诏褒美之,賜物五百段,集命婦與馮相識,以旌寵異。
【譯述】隋朝刺史陸讓的母親馮氏,生性仁愛,有慈母的風範。
陸讓是她的庶子,犯了貪贓枉法的罪,應當被處死,即将受刑的時候,馮氏蓬頭垢面來到朝堂,首先數落陸讓的罪行,流涕痛哭,親自捧着一碗粥勸陸讓吃,接着上書皇上
善果因為父親為國而死,年僅幾歲就被封為持節大将軍,襲開封縣公的爵位,四十歲就擔任沂州刺史,不久又為魯郡太守。
善果的母親秉性賢良,頗有節操,博覽書史,通曉政事。
善果每次出去處理公事,母親就坐在胡床上,躲在屏障後暗中觀察。
聽到兒子分析裁斷合理,回家就非常高興,讓兒子坐在身旁,母子倆說說笑笑。
如果兒子辦事不公允,或者無端發怒,母親回到屋裡,就蒙面而哭,整天不吃飯。
善果跪在母親床前不敢起來。
母親這才起來,對他說:“并不是我對你發怒,隻是為你家感到羞愧。
我是你家的媳婦,能在你家灑掃侍奉,知道你父親是個忠誠勤奮的人,為官清廉,未嘗營私,最終以身殉國,我也指望你繼承你先父的遺志。
你年幼喪父,我喪夫守寡,有慈無威,使你不懂得禮訓,你又怎能勝任忠臣的事業?你自孩童之時就承襲封位,如今位至地方官,這難道是你自己努力所獲得的嗎? 不去想想這些事情,卻妄加發怒,心裡想着驕奢取樂,怠于公務。
對于家裡你是敗壞家風,甚至會導緻失去官位襲爵;在外則違背天子的王法,自取滅亡。
我死後,你又有何臉面去見你的父親呢?”善果的母親經常紡紗織布,直至深夜方才睡覺。
善果便問:“我封侯開國,位至三品,俸祿豐厚,母親為何還要如此勤勞?”母親回答說:“唉!你已長大,我以為你懂得道理了。
如今聽你這話,才知道你還是不懂道理。
你這個樣子,又怎麼能幹好公事呢?你現在的俸祿,是皇帝對你父親為國捐軀的厚報,應當将這些好處散發給六親,以示你父親的恩惠,為何你隻想着獨享其利,謀求個人的富貴呢?再說紡紗織布,是婦人的本職,上自王後,下至士大夫之妻,各有應該幹的事。
如果停止紡紗織布,就是貪圖安逸。
我雖然不懂得禮法,可是怎麼能敗壞鄭家的名聲呢?”翟氏從守寡開始,就不再塗脂抹粉,經常穿粗布衣服。
她秉性節儉,除了祭祀或宴請賓客,吃飯一般不擺放酒肉。
平時隻靜靜地獨自呆在家裡,未曾離開房門一步。
内外親戚有什麼吉兇事情,她都要贈送厚禮,但從不親自不登門。
不是親手制作的東西,以及莊園出産或皇上賞賜給的東西,即便是親戚朋友贈送的禮品,她都一概不許拿進家門。
善果擔任各地州郡長官,都由自己家提供飲食,他拿到衙門裡去吃,官署所提供的,都不接受,都用作修理官舍,或者分給下邊的官員僚屬。
善果也因此克己奉公,被稱為清廉的官吏,被考評為全國最好的官員。
為官貪贓,與強盜無異 【原文】唐中書令崔玄,初為庫部員外郎,母盧氏嘗戒之曰:“吾嘗聞姨兄辛玄馭雲:‘兒子從官于外,有人來言其貧窭不能自存,此吉語也;言其富足,車馬輕肥,此惡語也。
’吾嘗重其言。
比見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獻遺其父母。
父母但知忻悅,不問金帛所從來。
若以非道得之,此乃為盜而未發者耳,安得不憂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祿,苟不能忠清,雖日殺三牲,吾猶食之不下咽也。
”玄由是以廉謹著名。
【譯述】唐代中書令崔玄,起初擔任庫部員外郎,母親盧氏經常告誡他說:“我曾經聽姨兄辛玄馭對我說:‘兒子在外邊做官,如果有人來說他貧窮不能自存,這是好事兒;如果說他十分富裕,車輕馬肥,那就是壞話。
’我很重視姨兄的這些話。
常見那些做官的表兄表弟,多拿回金銀布帛送給他們的父母。
父母隻知道高興,卻不問金銀布帛從何而來。
若是他們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得來,那就好比做了強盜未被發現一樣,這怎麼能叫人不發愁反倒高興呢?你現在拿了國家的俸祿,如果不能忠誠、清廉,即便是每天給我殺豬宰羊,我也吃不下去啊!”玄在母親的教育下,以為官清廉、謹慎聞名于當時。
母親高義,感動三軍 【原文】李景讓,宦已達,發斑白,小有過,其母猶撻之。
景讓事之,終日常兢兢。
及為浙西觀察使,有左右都押牙忤景讓意,景讓杖之而斃。
軍中憤怒,将為變。
母聞之。
景讓方視事,母出,坐廳事,立景讓于庭下而責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國家刑法,豈得以為汝喜怒之資,妄殺無罪之人乎?萬一緻一方不甯,豈惟上負朝廷,使垂老之母銜羞入地,何以見汝先人乎?”命左右禠其衣坐之,将撻其背。
将佐皆至,為之請。
不許。
将佐拜且泣,久乃釋之。
軍中由是遂安。
此惟恐其子之入于不善也。
【譯述】李景讓,在官場上已很顯赫了,而且頭發已花白,年紀也很大了,然而,隻要稍有過錯,母親仍舊要鞭撻他。
景讓侍奉母親,整天戰戰兢兢。
景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有個部下違背了他的意願,他就将其杖責緻死。
軍士憤怒,眼看就要嘩變。
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後,景讓處理公務的時候,母親就走出來坐在廳堂之上,命景讓站在庭下,然後斥責說:“皇帝将一方的軍政事務交給你,國家刑法,怎麼能作為你随意發洩喜怒哀樂的資本而去枉殺無罪之人呢?萬一引起一方的動亂,何止是上負朝廷,而且使你垂老之母含羞入地,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你的先人呢?” 就命手下剝去他的衣服,摁翻在地,準備鞭打他。
這時,軍中将領都來了,都為他求情,母親不答應。
将領們一邊拜一邊哭泣哀求,過了很久母親方才同樣釋放李景讓。
軍中因此才安定下來。
李母這樣做是擔心兒子走上不仁不善的邪路。
兒為正義死,慈母不落淚 【原文】漢汝南功曹範滂坐黨人被收,其母就與訣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譯述】漢代汝南功曹範滂受黨人牽連被收執,他的母親于是與他訣别,說:“你為正義而死,得以與李杜齊名,死又有什麼遺憾的呢?你既已獲得了名節,還怎麼去追求長壽呢,這二者豈可都占全呢?”範滂跪地領受教誨,向母親拜了兩拜,辭别而去。
【原文】魏高貴鄉公将讨司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
沈、業出走告文王,經獨不往。
高貴鄉公既薨,經被收。
辭母,母顔色不變,笑而應曰:“人誰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譯述】魏高貴鄉公準備征讨司馬文王,他把這個打算告訴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
王沈和王業出來後,就跑到司馬文王那兒告了密,惟獨王經沒有去。
後來,高貴鄉公去世,王經于是被收執。
王經去和母親告别,母親臉色不變,笑着說:“人哪有不死的,隻怕死得不值得,你為正義而死,又有什麼遺憾的呢?” 為成子名,母不避禍 【原文】唐相李義府專橫,侍禦史王義方欲奏彈之,先白其母曰:“義方為禦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
”此非不愛其子,惟恐其子為善之不終也。
然則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當養其德使不入于邪惡,乃可謂之慈矣! 【譯述】唐朝宰相李義府專橫跋扈,侍禦史王義方想彈劾他,先告訴母親說:“我身為禦史,看見奸臣而不去彈劾是對皇上不忠;若彈劾他,那麼自己危險又會使親人擔憂,這是對母親不孝。
這兩者我無法作出決斷,怎麼辦才好呢?”母親說:“昔日王陵的母親自殺以成全兒子的名聲,你能以忠誠事君報國,我死而無恨。
”這并不是不喜愛兒子,是擔心兒子不能至始至終做好事。
為人之母,她的責任并非隻是撫養兒子長大,使他不遭水、火之災,還應當培養他的品德,使他不走上邪路,這才稱得上是慈母。
慈愛之道,義感人神 【原文】漢明德馬皇後無子,賈貴人生肅宗。
顯宗命後母養之,謂曰:“人未必當自生子,但患愛養不至耳。
”後于是盡心撫育,勞瘁過于所生。
肅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
古今稱之,以為美談。
【譯述】漢明德馬皇後自己沒生兒子,賈貴人生下了肅宗。
顯宗命後母撫養肅宗,并且說:“人不一定隻有自己生的孩子才感情好,隻怕你愛護養育的恩情不夠啊!”後母于是盡心竭力地撫養肅宗,其辛勞的程度超過了親生子。
肅宗對待後母也非常誠懇孝順,自然就産生了養育之恩,他們母子慈愛,始終沒有一點隔閡。
這件事古今傳誦,成為美談。
【原文】隋番州刺史陸讓母馮氏,性仁愛,有母儀。
讓即其孽子也,坐贓當死。
将就刑,馮氏蓬頭垢面詣朝堂,數讓罪,于是流涕嗚咽,親持杯粥勸讓食,既而上表求哀,詞情甚切。
上愍然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門,遣舍人宣诏曰:“馮氏以嫡母之德,足為世範,慈愛之道,義感人神。
特宜矜免,用獎風俗。
讓可減死,除名。
”複下诏褒美之,賜物五百段,集命婦與馮相識,以旌寵異。
【譯述】隋朝刺史陸讓的母親馮氏,生性仁愛,有慈母的風範。
陸讓是她的庶子,犯了貪贓枉法的罪,應當被處死,即将受刑的時候,馮氏蓬頭垢面來到朝堂,首先數落陸讓的罪行,流涕痛哭,親自捧着一碗粥勸陸讓吃,接着上書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