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父母/ 父/ 母

關燈
俎豆揖讓進退。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

    孟子幼時問東家殺豬何為,母曰:“欲啖汝。

    ”既而悔曰:“吾聞古有胎教,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

    ”乃買豬肉食。

    既長就學,遂成大儒。

    彼其子尚幼也,固已慎其所習,況已長乎! 【譯述】孟轲的母親家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轲小時候就常玩些挖墓埋死人的遊戲,而且玩得非常起勁。

    母親就說:“此處不适合居住。

    ”于是将家搬走,遷居到集市旁邊,于是孟轲又以學習商販吆喝叫賣為遊戲。

     孟母又說:“這裡也不适合居住。

    ”就又舉家遷徙,搬到學校旁邊的房舍裡,這樣孟子就玩些祭祀、揖讓、進退的有關禮儀方面的遊戲。

    孟母高興地說:“這裡才是居住的好地方。

    ”于是就在這裡安居。

    孟子小時候問母親鄰居為什麼要殺豬,母親回答說:“給你吃肉。

    ”說完又後悔了,心想:“我聽說古人就很注重胎教,現在孩子剛懂事,我就欺騙他,這是教他不講信用。

    ”因此為了證明自己說話算數,孟母就買豬肉給孟子吃。

    孟子長大後讀書學習,終于成為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

    孟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認真培養兒子的好習慣,何況在兒子長大之後呢? 為子待客,其母斷發 【原文】漢丞相翟方進繼母随方進之長安,織履,以資方進遊學。

     晉太尉陶侃,早孤貧,為縣吏番陽,孝廉範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

    其母乃截發,得雙髲以易酒肴。

    逵薦侃于廬江太守,召為督郵,由此得仕進。

     【譯述】漢代的丞相翟方進求學的時候,他的繼母跟随他到長安,靠編草鞋賺錢來資助方進拜師求學。

     晉代太尉陶侃,從小喪父,家裡很窮,他擔任番陽縣吏之時,孝廉範逵來家探訪。

    一時間家裡沒有東西招待客人,他的母親就剪掉頭發,用頭發換來酒肴招待客人。

    後來,範逵向廬江太守推薦陶侃,太守就任命陶侃為督郵,陶侃從此進身仕途。

     兒子交友不善,母親拒絕吃飯 【原文】後魏钜鹿魏緝母房氏,緝生未十旬,父溥卒。

    母鞠育不嫁,訓導有母儀法度。

    緝所交遊,有名勝者,則身具酒馔。

    有不及己者,辄屏卧不餐,須其悔謝乃食。

     【譯述】後魏時候钜鹿魏緝的母親房氏,魏緝剛生下來還不到十旬,他的父親魏溥就死了。

    魏緝的母親為了養育魏緝,不再改嫁,魏母教育孩子頗知禮儀法度。

    魏緝在外邊結交的人如果是有好名聲的,來家做客,魏母就親自準備酒食,款待客人。

    如果是品德修養差的人,她就睡在屏風後面,不出來吃飯,一定要在事後兒子表示悔恨,向她謝罪,她才肯吃飯。

    不以肥鮮所動,教子勤學讀書 【原文】唐侍禦史趙武孟,少好田獵,嘗獲肥鮮以遺母。

    母泣曰:“汝不讀書,而田獵如是,吾無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學,遂博通經史,舉進士,至美官。

     【譯述】唐代侍禦史趙武孟,少年的時候喜歡打獵。

    有一次捕獲了一些又肥又鮮的獵物,他将獵物獻給母親。

    母親不但沒有高興,反而哭着說:“你不讀書,卻去無休止地打獵,我沒有指望了!”于是不吃飯。

    武孟為母親的教誨所感動,開始勤奮學習,終于博通經史,考中進士,當了大官。

    勸子苦讀,口含黃連 【原文】天平節度使柳仲郢母韓氏,常粉苦參、黃連和以熊膽以授諸子,每夜讀書使噙之,以止睡。

     【譯述】天平節度使柳仲郢的母親韓氏,常常浸泡苦參、黃連和熊膽,交給幾個兒子,兒子們每天晚上讀書的時候,她就讓他們将這些東西含在嘴裡,用這個辦法來制止他們打瞌睡。

     苟得錢财,不如正己立名 【原文】太子少保李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親教諸子。

    久雨,宅後古牆頹陷,得錢滿缸。

    奴婢喜,走告鄭。

    鄭焚香祝之曰:“天蓋以先君餘慶,愍妾母子孤貧,賜以此錢。

    然妾所願者,諸子學業有成,他日受俸,此錢非所欲也。

    ”亟命掩之。

    此唯患其子名不立也。

     【譯述】太子少保李景讓的母親鄭氏秉性嚴明,年輕時就守了寡,家裡也很貧窮,她就親自教育子女。

    一次,因為下了很久的雨,房屋後面的古牆倒塌,露出滿滿一缸錢。

    奴婢發現後非常高興,連忙跑去告訴鄭氏。

    鄭氏燒香祈禱:“大概是因為孩子的父親生前積下陰德,上帝可憐我們母子孤寡貧窮,賜給我們這些錢。

    然而我所希望的隻是孩子們學業有成,将來做官得到傣祿,這些錢并不是我想要的。

    ”祈禱畢,她立刻命令奴婢将錢掩埋。

    鄭氏這樣做就是擔心子女将來不能立名。

     【原文】齊相田稷子受下吏金百镒,以遺其母。

    母曰:“夫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

    不義之财,非吾有也。

    不孝之子,非吾子也。

    子起矣。

    ”稷子遂慚而出,反其金而自歸于宣王,請就誅。

    宣王悅其母之義,遂赦稷子之罪,複其位,而以公金賜母。

     【譯述】齊國丞相田稷子接受了部下送給他的一百镒金子,回家之後他把這些金子交給母親。

    母親說:“做為人的臣子而不忠誠,就等于是為人之子而不孝順。

    你這些不義之财,我不要。

    你這個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兒子,你走吧!”田稷子十分羞愧地離開家,将那一百镒金子還給部下,自己到齊宣王那裡請求皇上殺頭治罪。

    宣王欣賞他母親的深明大義,于是就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仍任原職,而且還從國庫裡拿出一些金子賞賜給他的母親。

     隽母教子:為吏不可貪殘 【原文】漢京兆尹隽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辄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言語異于它時。

    或亡所出,母怒,為不食。

    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譯述】漢代京兆尹隽不疑,每次下去驗收登記囚徒返回來的時候,母親總要詢問隽不疑,這次有沒有平反的囚徒,你救了幾個被冤枉的人?如果隽不疑平反得多,母親就高興,有說有笑地吃飯,說起話來也與平時不一樣。

    有時,隽不疑說沒有囚徒得到平反,母親就不高興,拒絕用餐。

     正因為這樣,隽不疑做為官吏,雖然嚴厲,但并不殘酷。

     教子為官廉潔 【原文】吳司空孟仁嘗為監魚池官,自結網捕魚作鲊寄母。

    母還之曰:“汝為魚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譯述】三國時東吳的司空孟仁曾經擔任監魚池官,他親自結網捕魚,将捕獲的魚制成腌魚,然後寄給母親。

    母親退還給他說:“你身為魚官,卻把腌魚寄給你的母親,你沒有做到當官應該避嫌疑!” 【原文】晉陶侃為縣吏,嘗監魚池,以一坩鲊遺母。

    母封鲊責曰:“爾以官物遺我,不能益我,乃增吾憂耳。

    ” 【譯述】晉代陶侃擔任縣吏,曾經監管魚池,他将一些腌魚送給母親,母親不接受,還責備他說:“你将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不但對我沒有好處,相反還會增加我的憂慮。

    ” 鄭母有節操,兒子為清官 【原文】隋大理寺卿鄭善果母翟氏,夫鄭誠讨尉遲迥戰死。

    母年二十而寡,父欲奪其志。

    母抱善果曰:“鄭君雖死,幸有此兒。

    棄兒為不慈,背死夫為無禮。

    ”遂不嫁。

    善果以父死王事,年數歲拜持節大将軍,襲爵開封縣公,年四十授沂州刺史,尋為魯郡太守。

    母性賢明,有節操,博涉書史,通曉政事。

    每善果出聽事,母辄坐胡床,于障後察之。

    聞其剖斷合理,歸則大悅,即賜之坐,相對談笑;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母乃還堂,蒙袂而泣,終日不食。

    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

    母方起,謂之曰:“吾非怒汝,乃慚汝家耳。

    吾為汝家婦,獲奉灑掃,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守官清恪,未嘗問私,以身殉國。

    繼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耳,有慈愛無威,使汝不知禮訓,何可負荷忠臣之業乎?汝自童稚襲茅土,汝今位至方嶽,豈汝身緻之邪?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緣驕樂,堕于公政,内則墜爾家風,或失亡官爵;外則虧天子之法,以取辜戾。

    吾死日,何面目見汝先人于地下乎?”母恒自紡績,每至夜分而寝。

    善果曰:“兒封侯開國,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此?”答曰:“籲!汝年已長,吾謂汝知天下理,今聞此言,故猶未也。

    至于公事,何由濟乎?今此秩俸,乃天子報汝先人之殉命也,當散贍六姻,為先君之惠,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乎?又絲枲紡績,婦人之務,上自王後,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業者,是為驕逸。

     吾雖不知禮,其可自敗名乎?”自初寡,便不禦脂粉,常服大練,性又節儉,非祭祀、賓客之事,酒肉不妄陳其前;靜室端居,未嘗辄出門閣。

    内外姻戚有吉兇事,但厚加贈遺,皆不詣其門。

    非自手作,及莊園祿賜所得,雖親族禮遺,悉不許入門。

    善果曆任州郡,内自出馔,于衙中食之,公廨所供皆不許受,悉用修理公宇及分僚佐。

    善果亦由此克己,号為清吏,考為天下最。

     【譯述】隋代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母親翟氏,丈夫鄭誠征讨尉遲迥時戰死。

    翟氏年方二十歲就守了寡,父親想讓她改嫁,翟氏抱着兒子善果說:“鄭君雖然已死,但是幸虧還有一個兒子。

    抛棄兒子就是不慈愛,背叛死去的丈夫就是無禮。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