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父母/ 父/ 母

關燈
行為,都随心所欲。

    做得不對應訓誡的時候反而誇獎他,應當诃責的時候反而嘻笑,等孩子長大懂事後,還以為理法就是這樣。

    驕慢的習慣已經養成,這時候大人才來管教他。

    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長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長反而會增加他的怨恨。

    等孩子長大成人,終是德行不好。

    孔夫子說:“小時候形成的習慣就好像天性一樣,習慣會成為自然。

    ”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俗話說:“教育媳婦要從她初來時開始,教育孩子要從他小的時候開始。

    “這句話真是說得太正确了。

     糾正孩子缺點,如同有病用藥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于诃怒,傷其顔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爾。

    當以疾病為喻,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豈願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衛夫人,性甚嚴正。

    王在湓城,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

     【譯述】《顔氏家訓》又說:那些不能好好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存心要把子女陷入罪惡之中;隻不過是不願讓子女因自己的責罵而感到臉上不好看,不忍心責打讓子女皮肉受苦罷了。

    拿人生了病來作個比喻,人有病難道能不用湯藥和針砭、艾熏來救治嗎?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訓導孩子的人,難道他們真是願意讓孩子受虐待嗎?實在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啊。

     《顔氏家訓》還說: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太夫人,品性很嚴正,王僧辯在湓城(九江)擔任軍職,地位已相當高,年紀也四十多了,但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魏太夫人還是要打他,所以最後王僧辯能建功立業。

     愛而不教,反害其子 【原文】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少為父所寵,失于教義。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語言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然則愛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

    《傳》稱鸤鸠之養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

    至于人,或不能然。

    《記》曰:父之于子也,親賢而下無能。

    使其所親果賢也,所下果無能也,則善矣。

    其溺于私愛者,往往親其無能,而下其賢,則禍亂由此而興矣。

     【譯述】《顔氏家訓》又說:“梁元帝時有一個士人,從小聰明有才能,很受父親寵愛,但家裡沒有很好地教育他。

    他隻要有一句話說得有點理,他父親就不斷地誇獎他,一年到頭到處與人談論;一件事做錯了,他父親就百般為他掩飾,替他找各種借口,希望他自己慢慢能改正。

    後來這人長大成人之後,不好的品質越發展越嚴重,待人粗暴傲慢,最後終于因為講話随便,觸犯了有權勢的周逖,而被周逖抽腸釁鼓,慘殺而死。

    ”這樣看來,家長對子女如果一味溺愛而不懂得去教誨,恰恰是害了孩子。

    《左傳》說:鸤鸠鳥在喂養孩子的時候,早晨從上到下輪流,晚上從下到上輪流,始終能平等對待,沒有偏向。

    人反倒不能這樣。

    《禮記》說:父親對于子女,一般都是偏親聰明有才幹的,而對于才能差一些的就不太喜歡。

    如果為父親的所偏親的果真有才有德,不喜歡的果真是品行才能很差的,那還算是不錯的;然而,有些做父親的因溺于私愛,往往是偏親那些無品行無才能的,而疏遠品行端正有才能的。

    那麼,家裡的不和與禍亂就從此而生發了。

     父母對待子女,不宜偏親偏愛 【原文】《顔氏家訓》曰:人之愛子,罕亦能均。

    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

    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

    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謂靈龜明鑒。

    此通論也。

     【譯述】人們愛自己的兒子,很少能做到沒有偏愛。

    從古代到現在,這種偏愛的毛病非常多,聰明懂事的孩子自然讨人喜愛,頑皮愚魯的孩子也應當憐愛。

    偏愛雖然是喜歡他,盼他好,而事實上卻是害了他。

    共叔的死,實際上是他母親的過錯;趙王後來被殺,也是他父親偏寵偏愛造成的惡果;劉表和袁紹最終家破人亡,都可以作為偏愛子女的前車之鑒。

     曾子終身不娶後妻 【原文】曾子出其妻,終身不取妻。

    其子元請焉,曾子告其子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

    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譯述】曾子休掉了他的妻子,終身沒有再娶。

    曾子的兒子曾經勸父親再娶後妻,曾子對兒子說:“殷高宗武丁因為後妻進讒言,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孝己;周宣王尹吉甫也因為娶了後妻的緣故,放逐了自己的兒子伯奇。

    我上比不上殷高宗,中比不上尹吉甫,怎麼能保證娶了後妻而不發生禍亂呢?”  續娶後妻,極易敗家 【原文】後漢尚書令朱晖,年五十失妻。

    昆弟欲為繼室。

    晖歎曰:“時俗希不以後妻敗家者。

    ”遂不娶。

    今之人年長而子孫具者,得不以先賢為鑒乎! 【譯述】東漢尚書令朱晖,五十歲的時候死了妻子。

    兄長想為他續弦,他歎息道:“現在,因為續娶後妻敗家的事例很多。

    ”于是不再續娶。

    如今那些年事已高且子孫滿堂的人,難道能不以前代的賢人為榜樣嗎? 子不孝父不慈,其罪惡均等 【原文】《内則》曰:“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

    若不可教,而後怒之。

    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 【譯述】《内則》說:“兒子和媳婦不孝順不恭敬,也不用怨恨,應該耐心地教育他們。

    如果不聽教育,然後再去指責他們。

    指責了也不改正,就将兒子和媳婦趕出家門但不去明說他們違背了孝道。

    ”  【原文】君子之所以治其子婦,盡于是而已矣。

    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婦之過尚小,則不能教而嘿藏之。

    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

    至于惡積罪大,不可禁遏,則喑嗚郁悒,至有成疾而終者。

    如此,有子不若無子之為愈也。

    其不仁者,則縱其情性,殘忍暴戾,或聽後妻之讒,或用嬖寵之計,捶撲過分,棄逐凍餒,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已。

    《康诰》稱:“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謂之元惡大憝,蓋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譯述】君子對待兒子和媳婦的辦法,就是這麼個道理。

    如今世俗之人中的那些柔弱無能的父輩,在兒子、媳婦的過錯還小的時候,不能及時教育,而是盡力去遮掩。

    等到他們的過失越來越大的時候,父母又不能發怒去責備他們。

    等到子女罪大惡極,不能遏制的時候,父母就憂愁苦悶,甚至有人積郁成病,含恨而死。

    如果這樣,有子女還不如沒子女好。

    另一方面,也有那些不仁不義的父親,放縱自己的情性,殘忍暴戾地對待子女,有的聽信後妻的讒言,有的用親信的計謀,對兒女過分捶打,或者把子女趕出家門,讓他們挨饑受餓,必欲置之死地才肯罷休。

    《康诰》說:“子女不能孝順父親,就會大大傷害父親的心;父親不能夠養育他的子女,就是仇恨子女。

    ”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大惡人,這段話大概是說子女不孝順和父親不慈祥,他們的罪惡一樣大。

     母慈母敗子 【原文】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

    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

    ”愛而不教,使淪于不肖,陷于大惡,入于刑辟,歸于亂亡。

    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譯述】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隻知道疼愛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

    古人說:“慈母敗子。

    ”母親溺愛子女卻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淪為壞人,陷入惡迹劣行,最終受到懲罰,引出禍亂,自取滅亡。

    毀他的并非他人,恰恰是做母親的害了他。

    從古到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可勝數。

     古代聖賢重胎教 【原文】周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文王生而明聖,卒為周宗。

    君子謂大任能胎教。

    古者婦人任子,寝不側,坐不邊,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

    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藝博通矣。

    彼其子尚未生也,固已教之,況已生乎! 【譯述】周文王的母親懷周文王的時候,眼睛不看不好的顔色,耳朵不聽淫蕩的聲音,嘴裡不說戲虐調笑的語言。

    因此,文王生下來就明白賢聖,最終成為開創周代工業的一代聖主。

    有才德的人認為婦女在懷孕的時候可以胎教,古代的婦女在懷孕的時候,睡覺不側卧,不在靠邊的地方坐,不一隻腳站立,不吃亂七八糟的東西。

    食物切得不端正不吃,炕席鋪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顔色,耳朵不聽淫蕩的聲音。

    晚上讓盲人朗誦詩,談論正事。

    這樣,生下的孩子相貌體形端正,才能出衆。

    人家的孩子還沒有出生,就已經開始教育了,而況出生之後呢? 孟母三遷教子 【原文】孟轲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戲為衒賣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

    ”乃徙。

    舍學宮之傍,其嬉戲乃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