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祖
關燈
小
中
大
的志向;如果是愚蠢的人,财産多了更會因為放縱而增添他們的過失。
而且,一般來講,有錢的人,容易招緻别人的怨恨。
我就要死了,應該教育他們懂得這些道理。
我不願去增加他們的過失,也不願讓他們成為别人怨恨的對象。
” 留下清白給兒孫 【原文】涿郡太守楊震,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
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産業。
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述】涿郡太守楊震,秉性公正廉潔,子孫經常粗食步行。
楊震的親朋好友和同鄉長者都勸楊震為兒孫們置辦些産業。
楊震始終不肯,他說:“讓我的兒孫後代被世人稱為清廉官吏的子孫,将這樣的美名留給子孫,這不是很豐厚的遺産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 【原文】南唐德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好施。
或勸之曰:“公春秋高,宜少留餘赀以遺子孫。
”本曰:“吾系草,事吳武王,位至将相,誰遺之乎?” 【譯述】南唐德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樂善好施。
有人勸他說:“您年紀已高,應留些财産給子孫後代。
”周本說:“我當年穿着草鞋,跟随吳武王,後來官至将相,有誰留下财産給我呢?” 由儉入奢易,又奢入儉難 【原文】近故張文節公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風雨;服用飲膳,與始為河陽書記時無異。
其所親或規之曰:“公月入俸祿幾何,而自奉儉薄如此。
外人不以公清儉為美,反以為有公孫布被之詐。
”文節歎曰:“以吾今日之祿,雖侯服王食,何憂不足?然人情由儉入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
此祿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習于奢,不能頓儉,必至失所,曷若無失其常!吾雖違世,家人猶如今日乎!”聞者服其遠慮。
此皆以德業遺子孫者也,所得顧不多乎? 【譯述】新近去世的張文節公擔任宰相的時候,居住的房屋破舊到不能遮蔽風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擔任河陽書記時沒有什麼兩樣。
他的親戚規勸他說:“你一個月的俸祿那麼多,日常生活竟至如此儉樸。
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儉樸看作美德,相反還以為你像公孫弘一樣在沽名釣譽呢!”文節感歎地說:“憑我現在的俸祿,要想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何愁沒有錢?可是我知道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儉樸轉向奢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轉為儉樸就很難适應。
我現在的俸祿怎會永遠保有?一旦失去俸祿,家裡的人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馬上轉為儉樸,必然會出現問題。
既然這樣,哪如就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呢!這樣,即便我離開人世,我的家人也還能像現在一樣愉快地生活下去。
”聽者都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這些例子都是長輩們把德行和事業留給子孫後代的典範,他們所得到的難道說不多嗎? 福祿不要全占盡,留下一些給兒孫 【原文】晉光祿大夫張澄,當葬父,郭璞為占墓地曰:“葬某處,年過百歲,位至三司,而子孫不蕃;某處,年幾減半,位裁鄉校,而累世貴顯。
” 澄乃葬其劣處,位止光祿,年六十四而亡。
其子孫昌熾,公侯将相,至梁陳不絕,雖未必因葬地而然,足見其愛子孫厚于身矣。
先公既登侍從,常曰:“吾所得已多,當留以子孫。
”處心如此,其顧念後世不亦深乎! 【譯述】晉代光祿大夫張澄,安葬父親的時候,頗懂占蔔之術的郭璞為他占蔔墓地說:“你父親如果葬在甲地,你可以年過百歲,官至三司,但子孫後代卻不興旺。
若葬在乙地,你的壽命要減去一半,而且隻能擔任鄉學小官,可是你的子孫後代會顯貴。
”張澄就将父親埋在不好的甲地,果然,他隻做了光祿大夫,僅活了六十四歲就去世了。
但是他的那些子孫後代都很興旺發達,官至公侯将相的,至梁、陳時代都代有其人。
盡管這些不一定隻是因為葬地的緣故,但是從中足以看出張澄疼愛兒孫勝過愛護自己。
先父做了侍從之後,常常說:“我本人得到的已經夠多的了,應該留一些福祿給子孫後代。
”他考慮得如此長遠,顧念後世之情不也是很深的嘛!
而且,一般來講,有錢的人,容易招緻别人的怨恨。
我就要死了,應該教育他們懂得這些道理。
我不願去增加他們的過失,也不願讓他們成為别人怨恨的對象。
” 留下清白給兒孫 【原文】涿郡太守楊震,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
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産業。
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述】涿郡太守楊震,秉性公正廉潔,子孫經常粗食步行。
楊震的親朋好友和同鄉長者都勸楊震為兒孫們置辦些産業。
楊震始終不肯,他說:“讓我的兒孫後代被世人稱為清廉官吏的子孫,将這樣的美名留給子孫,這不是很豐厚的遺産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 【原文】南唐德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好施。
或勸之曰:“公春秋高,宜少留餘赀以遺子孫。
”本曰:“吾系草,事吳武王,位至将相,誰遺之乎?” 【譯述】南唐德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周本樂善好施。
有人勸他說:“您年紀已高,應留些财産給子孫後代。
”周本說:“我當年穿着草鞋,跟随吳武王,後來官至将相,有誰留下财産給我呢?” 由儉入奢易,又奢入儉難 【原文】近故張文節公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風雨;服用飲膳,與始為河陽書記時無異。
其所親或規之曰:“公月入俸祿幾何,而自奉儉薄如此。
外人不以公清儉為美,反以為有公孫布被之詐。
”文節歎曰:“以吾今日之祿,雖侯服王食,何憂不足?然人情由儉入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
此祿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習于奢,不能頓儉,必至失所,曷若無失其常!吾雖違世,家人猶如今日乎!”聞者服其遠慮。
此皆以德業遺子孫者也,所得顧不多乎? 【譯述】新近去世的張文節公擔任宰相的時候,居住的房屋破舊到不能遮蔽風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擔任河陽書記時沒有什麼兩樣。
他的親戚規勸他說:“你一個月的俸祿那麼多,日常生活竟至如此儉樸。
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儉樸看作美德,相反還以為你像公孫弘一樣在沽名釣譽呢!”文節感歎地說:“憑我現在的俸祿,要想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何愁沒有錢?可是我知道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儉樸轉向奢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轉為儉樸就很難适應。
我現在的俸祿怎會永遠保有?一旦失去俸祿,家裡的人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馬上轉為儉樸,必然會出現問題。
既然這樣,哪如就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呢!這樣,即便我離開人世,我的家人也還能像現在一樣愉快地生活下去。
”聽者都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這些例子都是長輩們把德行和事業留給子孫後代的典範,他們所得到的難道說不多嗎? 福祿不要全占盡,留下一些給兒孫 【原文】晉光祿大夫張澄,當葬父,郭璞為占墓地曰:“葬某處,年過百歲,位至三司,而子孫不蕃;某處,年幾減半,位裁鄉校,而累世貴顯。
” 澄乃葬其劣處,位止光祿,年六十四而亡。
其子孫昌熾,公侯将相,至梁陳不絕,雖未必因葬地而然,足見其愛子孫厚于身矣。
先公既登侍從,常曰:“吾所得已多,當留以子孫。
”處心如此,其顧念後世不亦深乎! 【譯述】晉代光祿大夫張澄,安葬父親的時候,頗懂占蔔之術的郭璞為他占蔔墓地說:“你父親如果葬在甲地,你可以年過百歲,官至三司,但子孫後代卻不興旺。
若葬在乙地,你的壽命要減去一半,而且隻能擔任鄉學小官,可是你的子孫後代會顯貴。
”張澄就将父親埋在不好的甲地,果然,他隻做了光祿大夫,僅活了六十四歲就去世了。
但是他的那些子孫後代都很興旺發達,官至公侯将相的,至梁、陳時代都代有其人。
盡管這些不一定隻是因為葬地的緣故,但是從中足以看出張澄疼愛兒孫勝過愛護自己。
先父做了侍從之後,常常說:“我本人得到的已經夠多的了,應該留一些福祿給子孫後代。
”他考慮得如此長遠,顧念後世之情不也是很深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