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祖

關燈
為兒孫積錢财,不如給後代留功德 【原文】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

    然果能利之者,鮮矣。

    何以言之?今之為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

    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倉,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

    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

    自于數十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于時歲之間奢靡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啬,無恩于我,而厲虐之也。

    始則欺绐攘竊,以充其欲;不足,則立券舉債于人,俟其死而償之。

    觀其意,惟患其考之壽也。

    甚者至于有疾不療,陰行鸠毒,亦有之矣。

    然則向之所以利後世者,适足以長子孫之惡而為身禍也。

    頃嘗有士大夫,其先亦國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啬,鬥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納,鎖而封之。

    晝而佩鑰于身,夜則置鑰于枕下,病甚,困絕不知人,子孫竊其鑰,開藏室,發箧笥,取其财。

    其人後蘇,即扪枕下,求鑰不得,憤怒遂卒。

    其子孫不哭,相與争匿其财,遂緻鬥訟。

    其處女蒙首執牒,自讦于府庭,以争嫁資,為鄉黨笑。

    蓋由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

    使其子孫果賢耶,豈蔬粝布褐不能自營,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賢耶,雖積金滿堂,奚益哉?多藏以遺子孫,吾見其愚之甚也。

    然則賢聖皆不顧子孫之匮乏邪? 曰:何為其然也?昔者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

    舜自側微積德至于為帝,子孫保之,享國百世而不絕。

    周自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積德累功,至于武王而有天下。

    其《詩》曰:“诒厥孫謀,以燕翼子。

    ”言豐德澤,明禮法,以遺後世而安固之也。

    故能子孫承統八百餘年,其支庶猶為天下之顯,諸侯棋布于海内。

    其為利豈不大哉! 【譯述】做為人的先祖,沒有不希望能夠造福于後代的。

    可是真能造福于後代的卻很少。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今為後代謀利益的那些人,隻懂得多積錢财留給後代兒孫。

    田地連阡陌,商鋪遍布街巷,糧食堆滿了倉庫,财物塞滿了箱子,仍然覺得不夠,還在苦心謀求。

    這樣他們心裡就怡然自得,自以為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享用不盡了。

    但是這些祖輩們卻不懂得更重要的是應該用做人的道理來教育子孫,也不懂得用禮法來管理家庭。

    他們自己幾十年辛勤勞作所積累起來的财富,卻被那些沒有教養的子孫們在短時間内就揮霍殆盡。

    子孫們反過來譏笑祖輩們愚蠢,不會享受,還埋怨祖輩吝啬小氣,曾經對自己不好,虐待了自己。

    那些家裡廣有錢财但又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後代子孫,大都是一開始欺騙盜竊,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不夠的時候,就向他人立券借債,打算等到祖父死後再來還債。

    仔細考察一下這些子孫們的心思,發現他們隻是盼望祖父早死。

    更有甚者,祖父有病不但不給治療,反而在暗中投毒,以求早一些得到家裡的财産。

    那些為後代謀利益的祖父們,不但助長了子孫的惡行,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過去有一位士大夫,他的祖先也是當朝名臣,他家裡非常富裕但他卻很小氣,連鬥升之粟、尺寸之布,他都要親自管理。

    他還把金銀财寶鎖得嚴嚴實實,白天把鑰匙裝在身上,晚上睡覺時把鑰匙放在枕頭下邊。

    後來他得了重病,不懂人事,子孫們趁機把他的鑰匙偷走,打開密室,找到存放财寶的箱子,偷走了金銀财寶。

     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後就尋找枕頭下面的鑰匙,可是鑰匙已沒有了,他于是憤怒地死去了。

    他的子孫們不但沒有為他的死而哭泣,反而因為相互争奪、藏匿财産,打鬥、訴訟。

    就連未嫁人的處女也蒙着頭拿着狀紙,在公堂之上喊冤叫屈,為自己争奪嫁妝。

    他們的卑鄙行為受到了鄉裡的譏笑,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子孫們從小長大,隻懂得追逐利益,不知道講道義。

    生活中所用的錢财物資,本來是人所必需的,但是也不要去過分貪求。

    錢财一旦太多了,就會成為拖累。

    如果子孫們确實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