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治家
關燈
小
中
大
兄弟之親。
人知愛其父,則知愛其兄弟矣;愛其祖,則知愛其宗族矣。
如枝葉之附于根幹,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離也。
豈徒使其粲然條理以為榮觀哉!乃實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渾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慕利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衆者難摧。
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
”言終而死。
彼戎狄也,猶知宗族相保以為強,況華夏乎?聖人知一族不足以獨立也,故又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輔之。
猶懼其未也,故又愛養百姓以衛之。
故愛親者,所以愛其身也;愛民者,所以愛其親也。
如是則其身安若泰山,壽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聖賢,未有不先親其九族,然後能施及他人者也。
彼愚者則不然,棄其九族,遠其兄弟,欲以專利其身。
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厲王棄其九族,詩人刺之曰:“懷德惟甯,宗子惟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苟為獨居,斯可畏矣。
”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
公族,公室之枝葉也。
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
葛藟猶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 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
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
誰敢攜貳!若之何去之?”昭公不聽,果及于亂。
華亥欲代其兄合比為右師,谮于平公而逐之。
左師曰:“汝亥也,必亡。
汝喪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華亥果亡。
【譯述】人的爪牙再鋒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強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飛得再高,也不及燕雀。
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來抵禦外患,就會被其他動物吞食。
因此賢德之人教給人們禮法,告訴人們父子兄弟應該相親相愛。
一個人如果愛戴他的父親,就同樣會愛他的兄弟;熱愛他的祖宗,就同樣會愛他的宗族。
人與自己家族的關系,就如同枝葉依附于根幹,手腳長在身體上,不可分離。
哪裡隻是為了壯觀和秩序井然以達到表面上的榮耀呢?實在是希望互相保護,抵禦外敵啊。
吐谷渾阿豺有二十個兒子,他患病快死的時候對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支箭給我,我要玩個遊戲。
”一會兒對弟弟慕利延說:“你拿一支箭來折斷它。
”慕利延折斷了,阿豺又說:“你去拿十九支箭來,将其折斷。
”慕利延卻不能折斷。
這時阿豺對兒子們說:“你們知道嗎? 一支箭很容易折斷,衆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隻要你們戮力同心,國家就可以穩固。
”說完就死了。
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護才能夠強大的道理,何況我們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古代的賢德之人知道僅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單薄,所以又用甥舅關系、婚姻關系來做為輔助。
即便如此,仍覺得不夠,所以又愛護和撫育百姓,讓百姓來做為自己的護衛。
由此看來,愛護自己的親戚,就等于是在愛護自己;愛護天下的民衆,就等于是在愛護自己的親戚。
如果能這樣,那麼自己就會安如泰山,永無危殆。
别人怎麼能夠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來的聖賢之人,都是先和睦自己的本族遠親,然後再去保護天下的百姓。
那些愚蠢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抛棄本族和親戚,與自己的兄弟們疏遠關系,一心想自己獨得利益。
卻不知道你一旦孤立無援,别人就會來戕害你,最終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從前,周厲王抛棄九族,當時的人們寫詩來諷刺他:“君王廣施仁德國家才會安甯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堅強護衛。
不要損壞自己的護衛啊,不要獨任其力。
如果什麼事都自己獨斷專行,這樣實在是太可怕了!” 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樂豫說:“不能這樣做,整個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葉,如果去掉這些枝葉,那麼公室這個樹根就沒有庇護了。
連葛藟這種植物都懂得去庇護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來比喻做人的道理,而況國君呢?這個諺語說的是國君要用本宗族做為輔弼,如同根要用枝葉來庇護它一樣。
如果你用斧子砍掉這些枝葉,那麼你一定不能當好國君。
對待本家公族,應當用仁德來親近他們,這樣他們就都會成為你的強有力的輔佐。
天下有誰敢對你有貳心呢?為什麼要去掉他們呢?”昭公不聽樂豫的話,果然導緻了國家的大亂。
華亥想取代他的兄長合比成為右師,便到平公那裡去說合比的壞話,讓平公把合比趕走。
左師說:“你這個華亥呀,早晚必定要滅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對别人會怎麼樣呢?别人又會對你怎麼樣呢?”過了不久,華亥果然死了。
不愛其親,焉能愛自己 【原文】孔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
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故欲愛其身而棄其宗族,烏在其能愛身也?” 【譯述】孔子說:“不愛自己的親人卻去愛别人,這就是違反道德;不敬重自己的親人而敬重别人,這就是違反禮法。
君王教育百姓尊從父母,自己卻違反道德禮法,這樣百姓就會無所适從。
凡是不敬重自己的父母,一味地違背道德禮法的人,即使再講究德行,君子也不會去敬重他。
一個人想愛護自己,卻抛棄自己的宗族,那又怎麼能夠做到愛護自己呢?”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原文】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粝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
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譯述】孔子說:“家裡的财産分配均勻,就沒有人貧窮;家裡的人能夠和睦相處,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家人相安無事,家庭就不會有禍害。
” 善于治家的人,将所有财産都平均分配,即使是每天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人們也不會有怨恨産生。
怨恨之所以産生,是因為家長自私自利而且對待别人不公平。
天下一尺布,大家共穿天下一鬥粟,大家共食【原文】漢世諺曰:“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
”言尺布可縫而共衣,鬥粟可舂而共食。
譏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譯述】漢代有一句諺語說:“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
”意思是說即使天下僅有一尺布,也還可以把它縫制成衣服,大家一起來穿;即使天下僅有一鬥谷粟,也還可以做好了大家一起來吃。
這句諺語是用來譏諷漢文帝擁有整個天下,卻不能容納他的親兄弟。
【原文】梁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貧,妻子常苦饑寒。
中表貧乏者,皆收養之。
時逢水旱,以二石米為薄粥,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無厭色。
此得睦族之道者也。
【譯述】梁代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裡很窮,妻子兒女經常被饑寒交迫所苦。
裴子野卻把沒有飯吃的表弟表妹都收養在家。
當時正碰上水旱災害,裴子野家用二石米煮成很稀的粥,家裡人多,一人隻能吃一碗,裴子野和大家一樣隻吃一碗,沒有一點不堪忍受的表情。
裴子野這種做法可以稱得上是懂得與家族和睦相處的道理了。
人知愛其父,則知愛其兄弟矣;愛其祖,則知愛其宗族矣。
如枝葉之附于根幹,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離也。
豈徒使其粲然條理以為榮觀哉!乃實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渾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
”慕利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衆者難摧。
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
”言終而死。
彼戎狄也,猶知宗族相保以為強,況華夏乎?聖人知一族不足以獨立也,故又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輔之。
猶懼其未也,故又愛養百姓以衛之。
故愛親者,所以愛其身也;愛民者,所以愛其親也。
如是則其身安若泰山,壽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聖賢,未有不先親其九族,然後能施及他人者也。
彼愚者則不然,棄其九族,遠其兄弟,欲以專利其身。
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厲王棄其九族,詩人刺之曰:“懷德惟甯,宗子惟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苟為獨居,斯可畏矣。
”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
公族,公室之枝葉也。
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
葛藟猶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 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
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
誰敢攜貳!若之何去之?”昭公不聽,果及于亂。
華亥欲代其兄合比為右師,谮于平公而逐之。
左師曰:“汝亥也,必亡。
汝喪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華亥果亡。
【譯述】人的爪牙再鋒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強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飛得再高,也不及燕雀。
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來抵禦外患,就會被其他動物吞食。
因此賢德之人教給人們禮法,告訴人們父子兄弟應該相親相愛。
一個人如果愛戴他的父親,就同樣會愛他的兄弟;熱愛他的祖宗,就同樣會愛他的宗族。
人與自己家族的關系,就如同枝葉依附于根幹,手腳長在身體上,不可分離。
哪裡隻是為了壯觀和秩序井然以達到表面上的榮耀呢?實在是希望互相保護,抵禦外敵啊。
吐谷渾阿豺有二十個兒子,他患病快死的時候對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支箭給我,我要玩個遊戲。
”一會兒對弟弟慕利延說:“你拿一支箭來折斷它。
”慕利延折斷了,阿豺又說:“你去拿十九支箭來,将其折斷。
”慕利延卻不能折斷。
這時阿豺對兒子們說:“你們知道嗎? 一支箭很容易折斷,衆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隻要你們戮力同心,國家就可以穩固。
”說完就死了。
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護才能夠強大的道理,何況我們是中原内地的人呢? 古代的賢德之人知道僅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單薄,所以又用甥舅關系、婚姻關系來做為輔助。
即便如此,仍覺得不夠,所以又愛護和撫育百姓,讓百姓來做為自己的護衛。
由此看來,愛護自己的親戚,就等于是在愛護自己;愛護天下的民衆,就等于是在愛護自己的親戚。
如果能這樣,那麼自己就會安如泰山,永無危殆。
别人怎麼能夠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來的聖賢之人,都是先和睦自己的本族遠親,然後再去保護天下的百姓。
那些愚蠢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抛棄本族和親戚,與自己的兄弟們疏遠關系,一心想自己獨得利益。
卻不知道你一旦孤立無援,别人就會來戕害你,最終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從前,周厲王抛棄九族,當時的人們寫詩來諷刺他:“君王廣施仁德國家才會安甯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堅強護衛。
不要損壞自己的護衛啊,不要獨任其力。
如果什麼事都自己獨斷專行,這樣實在是太可怕了!” 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樂豫說:“不能這樣做,整個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葉,如果去掉這些枝葉,那麼公室這個樹根就沒有庇護了。
連葛藟這種植物都懂得去庇護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來比喻做人的道理,而況國君呢?這個諺語說的是國君要用本宗族做為輔弼,如同根要用枝葉來庇護它一樣。
如果你用斧子砍掉這些枝葉,那麼你一定不能當好國君。
對待本家公族,應當用仁德來親近他們,這樣他們就都會成為你的強有力的輔佐。
天下有誰敢對你有貳心呢?為什麼要去掉他們呢?”昭公不聽樂豫的話,果然導緻了國家的大亂。
華亥想取代他的兄長合比成為右師,便到平公那裡去說合比的壞話,讓平公把合比趕走。
左師說:“你這個華亥呀,早晚必定要滅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對别人會怎麼樣呢?别人又會對你怎麼樣呢?”過了不久,華亥果然死了。
不愛其親,焉能愛自己 【原文】孔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
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故欲愛其身而棄其宗族,烏在其能愛身也?” 【譯述】孔子說:“不愛自己的親人卻去愛别人,這就是違反道德;不敬重自己的親人而敬重别人,這就是違反禮法。
君王教育百姓尊從父母,自己卻違反道德禮法,這樣百姓就會無所适從。
凡是不敬重自己的父母,一味地違背道德禮法的人,即使再講究德行,君子也不會去敬重他。
一個人想愛護自己,卻抛棄自己的宗族,那又怎麼能夠做到愛護自己呢?”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原文】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粝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
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譯述】孔子說:“家裡的财産分配均勻,就沒有人貧窮;家裡的人能夠和睦相處,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家人相安無事,家庭就不會有禍害。
” 善于治家的人,将所有财産都平均分配,即使是每天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人們也不會有怨恨産生。
怨恨之所以産生,是因為家長自私自利而且對待别人不公平。
天下一尺布,大家共穿天下一鬥粟,大家共食【原文】漢世諺曰:“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
”言尺布可縫而共衣,鬥粟可舂而共食。
譏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譯述】漢代有一句諺語說:“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
”意思是說即使天下僅有一尺布,也還可以把它縫制成衣服,大家一起來穿;即使天下僅有一鬥谷粟,也還可以做好了大家一起來吃。
這句諺語是用來譏諷漢文帝擁有整個天下,卻不能容納他的親兄弟。
【原文】梁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貧,妻子常苦饑寒。
中表貧乏者,皆收養之。
時逢水旱,以二石米為薄粥,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無厭色。
此得睦族之道者也。
【譯述】梁代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裡很窮,妻子兒女經常被饑寒交迫所苦。
裴子野卻把沒有飯吃的表弟表妹都收養在家。
當時正碰上水旱災害,裴子野家用二石米煮成很稀的粥,家裡人多,一人隻能吃一碗,裴子野和大家一樣隻吃一碗,沒有一點不堪忍受的表情。
裴子野這種做法可以稱得上是懂得與家族和睦相處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