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治家
關燈
小
中
大
。
孝景帝末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的俸祿告老還鄉。
他的子孫們當的都是小官,回家去拜見萬石君的時候,萬石君總要穿上朝服來會見他們,而且從不叫他們的名字。
如果子孫們犯了錯誤,萬石君從不責備他們,隻是坐在側面的座位上,吃飯的時候對着桌子不吃飯。
這樣子孫就相互責備各自所犯的過失,然後求年歲大的人前去說情。
子孫們跟在後邊袒胸露背以表謝罪,立誓要改正錯誤。
萬石君這才同意原諒他們。
那些已經成年的子孫們經常在萬石君身邊侍立,即便是休閑時也要戴着帽子,表現出舒和的氣氛。
家中的童子、仆人都是畢恭畢敬,欣然從命的樣子。
萬石君操辦喪事的時候,非常地哀痛悲傷。
他的子孫們也都聽從他的教導,也和他表現得一個樣。
萬石君的家以孝順和謙恭聞名于郡國,就連齊、魯地區的一些儒者,也都自認為比不上。
漢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寫文章得罪了皇太後,皇太後就認為讀書人知識雖然多,但是品質很差。
而萬石君家卻因為默默地躬行禮法,為皇太後所稱道,于是長子石建被提拔為郎中令,小兒子石慶被提拔為内史。
石建已經老得頭發都白了,可萬石君卻非常健康,沒有一點病痛。
石建非常孝順,他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親。
進入父親的房間,小聲向傭人打聽父親的身體情況,還親自為父親清洗内衣和便盆,洗幹淨就悄悄交給傭人,不敢讓父親萬石君知道。
石建這樣做已經成了習慣。
後來萬石君遷徙到陵裡居住。
有一次,小兒子内史石慶喝醉了酒回來,已經進入了外門,還沒有下車。
萬石君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又不吃飯,石慶非常害怕,袒胸露背向父親請罪,萬石君仍不原諒他。
全宗族的人以及石慶的哥哥石建,都袒露胸背前來求告,萬石君責備道:“内史是身份顯貴之人,進入裡弄,連裡中年歲大的人都要回避。
可内史卻一點禮法都不懂,坐在車上絲毫反應都沒有。
這當然要受到懲罰。
”說完,他就讓石慶下去。
從此之後,石慶和其他幾個哥哥一進入裡門,就快步走進家。
萬石君于元朔五年去世。
他的大兒子石建悲痛欲絕,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過了一年,石建也去世了。
萬石君的子孫們一個個都很孝順,但是做得最好的要數石建。
勤儉緻富,仗義疏财 【原文】樊重,字君雲。
世善農稼,好貨殖。
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
其營經産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
故能上下戮力,财利歲倍,乃至開廣田土三百餘頃。
其所起廬舍,皆重堂高閣,陂渠灌注。
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
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
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鹹求假焉。
赀至巨萬,而赈贍宗族,恩加鄉闾。
外孫何氏,兄弟争财,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
縣中稱美,推為三老。
年八十餘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
債家聞者皆慚,争往償之。
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譯述】樊重,字君雲。
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長耕種莊稼,并且喜歡做生意。
樊重性情溫和厚道,做事情很講究法度。
他們家三代沒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裡常常像官府一樣講究禮儀。
樊重經營家裡的産業,非常得法,一點損失浪費都沒有;他使用仆人、傭工,能夠人盡其用。
所以家裡能夠上下同心戮力,财産和利潤每年都成倍增長。
以至于後來擁有田地三百餘頃。
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層樓高閣,四周有陂渠灌注。
樊重家還養魚、養牲畜,鄉裡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滿足他們。
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
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
樊重的錢财積累至成千上萬,他便經常周濟本家同族,施惠于鄉裡。
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之間為一些财産而争鬥,樊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索性送給他們兩頃田地,來解決他們兄弟之間相互憤恨,相互訴訟。
本縣的人都稱道樊重的行為和品德,将他推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給别人的錢财多達數百萬,他在遺囑中安頓子女們将那些有關借貸的文書契約全部燒掉。
向他借貸的那些人聽說後都感到很慚愧,争先恐後地前去償還。
樊重的孩子們都謹遵父親的遺囑,一概不接受。
【原文】南陽馮良,志行高潔,遇妻子如君臣。
宋侍中謝弘微從叔混以劉毅黨見誅,混妻晉陽公主改造琅邪王練。
公主雖執意不行,而诏與謝氏離絕。
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
混仍世宰相,一門兩封,田業十餘處,童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數歲。
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
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薄。
宋武受命,晉陽公主降封東鄉君,節義可嘉,聽還謝氏。
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倉廪充盈,門徒不異平日。
田疇墾辟有加于舊。
東鄉歎曰:“仆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謂知人,仆射為不亡矣。
”中外親姻、裡黨、故舊,見東鄉之歸者,入門莫不歎息,或為流涕,感弘微之義也。
弘微性嚴正,舉止必修禮度,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及東鄉君薨,遺财千萬,園宅十餘所,及會稽、吳興、琅邪諸處。
太傅安、司空琰時事業,奴僮猶數百人。
公私或謂:室内資财,宜歸二女;田宅僮仆應屬弘微。
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祿營葬。
混女夫殷睿素好摴蒱,聞弘微不取财物,乃濫奪其妻妹及伯母兩姑之分,以還戲責。
内人皆化。
弘微之讓,一無所争。
弘微舅子領軍将軍劉湛謂弘微曰:“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問,何以居官?”弘微笑而不答。
或有譏以謝氏累世财産充殷,君一朝棄擲,譬棄物江海,以為廉耳?弘微曰:“親戚争财,為鄙之甚。
今内人尚能無言,豈可道之使争!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後,豈複見關!” 【譯述】南陽的馮良,品行高潔,他把自己和妻子的關系處理的如同君臣關系一樣,十分講究禮儀和規矩。
宋代侍中謝弘微的從叔謝混因為受劉毅一黨的牽連,被處以死刑。
謝混的妻子晉陽公主改嫁琅邪王練。
公主雖然執意不肯離去,但皇上下诏要她離開謝家,并與謝家斷絕關系。
公主隻好将謝混家的事情委托給謝弘微。
謝混是當世宰相,一門兩封,家裡擁有田業十多處,童仆雜役上千人,惟獨有兩個女孩子,年紀都才幾歲。
謝弘微經營謝混家的生意和産業如同給公家辦事一樣秉公執法,即使是一分錢、一尺帛,進出都有帳目。
宋武帝登基後,晉陽公主被降封為東鄉君,因為她頗守大節義理,受到人們的稱贊,因此朝廷允許她再重新回到謝家。
從謝混死到現在已有九年,但謝家的房宇仍然修整一新,倉庫裡的糧食放得滿滿的,家裡的傭人雜役仍像以前一樣多,而且耕種、開墾的田地比過去都多。
東鄉君感歎地說:“仆射平生很看重弘微,他可以稱得上了解人啊,仆射雖死,但香火不滅。
”遠近親戚、鄰裡、故交看到東鄉君歸來後的情景,沒有不歎息的,有的甚至被感動得痛哭流涕。
大家都在感歎謝弘微的仁義。
弘微的秉性非
孝景帝末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的俸祿告老還鄉。
他的子孫們當的都是小官,回家去拜見萬石君的時候,萬石君總要穿上朝服來會見他們,而且從不叫他們的名字。
如果子孫們犯了錯誤,萬石君從不責備他們,隻是坐在側面的座位上,吃飯的時候對着桌子不吃飯。
這樣子孫就相互責備各自所犯的過失,然後求年歲大的人前去說情。
子孫們跟在後邊袒胸露背以表謝罪,立誓要改正錯誤。
萬石君這才同意原諒他們。
那些已經成年的子孫們經常在萬石君身邊侍立,即便是休閑時也要戴着帽子,表現出舒和的氣氛。
家中的童子、仆人都是畢恭畢敬,欣然從命的樣子。
萬石君操辦喪事的時候,非常地哀痛悲傷。
他的子孫們也都聽從他的教導,也和他表現得一個樣。
萬石君的家以孝順和謙恭聞名于郡國,就連齊、魯地區的一些儒者,也都自認為比不上。
漢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寫文章得罪了皇太後,皇太後就認為讀書人知識雖然多,但是品質很差。
而萬石君家卻因為默默地躬行禮法,為皇太後所稱道,于是長子石建被提拔為郎中令,小兒子石慶被提拔為内史。
石建已經老得頭發都白了,可萬石君卻非常健康,沒有一點病痛。
石建非常孝順,他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親。
進入父親的房間,小聲向傭人打聽父親的身體情況,還親自為父親清洗内衣和便盆,洗幹淨就悄悄交給傭人,不敢讓父親萬石君知道。
石建這樣做已經成了習慣。
後來萬石君遷徙到陵裡居住。
有一次,小兒子内史石慶喝醉了酒回來,已經進入了外門,還沒有下車。
萬石君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又不吃飯,石慶非常害怕,袒胸露背向父親請罪,萬石君仍不原諒他。
全宗族的人以及石慶的哥哥石建,都袒露胸背前來求告,萬石君責備道:“内史是身份顯貴之人,進入裡弄,連裡中年歲大的人都要回避。
可内史卻一點禮法都不懂,坐在車上絲毫反應都沒有。
這當然要受到懲罰。
”說完,他就讓石慶下去。
從此之後,石慶和其他幾個哥哥一進入裡門,就快步走進家。
萬石君于元朔五年去世。
他的大兒子石建悲痛欲絕,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過了一年,石建也去世了。
萬石君的子孫們一個個都很孝順,但是做得最好的要數石建。
勤儉緻富,仗義疏财 【原文】樊重,字君雲。
世善農稼,好貨殖。
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
其營經産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
故能上下戮力,财利歲倍,乃至開廣田土三百餘頃。
其所起廬舍,皆重堂高閣,陂渠灌注。
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
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
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鹹求假焉。
赀至巨萬,而赈贍宗族,恩加鄉闾。
外孫何氏,兄弟争财,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
縣中稱美,推為三老。
年八十餘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
債家聞者皆慚,争往償之。
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譯述】樊重,字君雲。
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長耕種莊稼,并且喜歡做生意。
樊重性情溫和厚道,做事情很講究法度。
他們家三代沒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裡常常像官府一樣講究禮儀。
樊重經營家裡的産業,非常得法,一點損失浪費都沒有;他使用仆人、傭工,能夠人盡其用。
所以家裡能夠上下同心戮力,财産和利潤每年都成倍增長。
以至于後來擁有田地三百餘頃。
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層樓高閣,四周有陂渠灌注。
樊重家還養魚、養牲畜,鄉裡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滿足他們。
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
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
樊重的錢财積累至成千上萬,他便經常周濟本家同族,施惠于鄉裡。
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之間為一些财産而争鬥,樊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索性送給他們兩頃田地,來解決他們兄弟之間相互憤恨,相互訴訟。
本縣的人都稱道樊重的行為和品德,将他推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給别人的錢财多達數百萬,他在遺囑中安頓子女們将那些有關借貸的文書契約全部燒掉。
向他借貸的那些人聽說後都感到很慚愧,争先恐後地前去償還。
樊重的孩子們都謹遵父親的遺囑,一概不接受。
【原文】南陽馮良,志行高潔,遇妻子如君臣。
宋侍中謝弘微從叔混以劉毅黨見誅,混妻晉陽公主改造琅邪王練。
公主雖執意不行,而诏與謝氏離絕。
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
混仍世宰相,一門兩封,田業十餘處,童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數歲。
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
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薄。
宋武受命,晉陽公主降封東鄉君,節義可嘉,聽還謝氏。
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倉廪充盈,門徒不異平日。
田疇墾辟有加于舊。
東鄉歎曰:“仆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謂知人,仆射為不亡矣。
”中外親姻、裡黨、故舊,見東鄉之歸者,入門莫不歎息,或為流涕,感弘微之義也。
弘微性嚴正,舉止必修禮度,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及東鄉君薨,遺财千萬,園宅十餘所,及會稽、吳興、琅邪諸處。
太傅安、司空琰時事業,奴僮猶數百人。
公私或謂:室内資财,宜歸二女;田宅僮仆應屬弘微。
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祿營葬。
混女夫殷睿素好摴蒱,聞弘微不取财物,乃濫奪其妻妹及伯母兩姑之分,以還戲責。
内人皆化。
弘微之讓,一無所争。
弘微舅子領軍将軍劉湛謂弘微曰:“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問,何以居官?”弘微笑而不答。
或有譏以謝氏累世财産充殷,君一朝棄擲,譬棄物江海,以為廉耳?弘微曰:“親戚争财,為鄙之甚。
今内人尚能無言,豈可道之使争!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後,豈複見關!” 【譯述】南陽的馮良,品行高潔,他把自己和妻子的關系處理的如同君臣關系一樣,十分講究禮儀和規矩。
宋代侍中謝弘微的從叔謝混因為受劉毅一黨的牽連,被處以死刑。
謝混的妻子晉陽公主改嫁琅邪王練。
公主雖然執意不肯離去,但皇上下诏要她離開謝家,并與謝家斷絕關系。
公主隻好将謝混家的事情委托給謝弘微。
謝混是當世宰相,一門兩封,家裡擁有田業十多處,童仆雜役上千人,惟獨有兩個女孩子,年紀都才幾歲。
謝弘微經營謝混家的生意和産業如同給公家辦事一樣秉公執法,即使是一分錢、一尺帛,進出都有帳目。
宋武帝登基後,晉陽公主被降封為東鄉君,因為她頗守大節義理,受到人們的稱贊,因此朝廷允許她再重新回到謝家。
從謝混死到現在已有九年,但謝家的房宇仍然修整一新,倉庫裡的糧食放得滿滿的,家裡的傭人雜役仍像以前一樣多,而且耕種、開墾的田地比過去都多。
東鄉君感歎地說:“仆射平生很看重弘微,他可以稱得上了解人啊,仆射雖死,但香火不滅。
”遠近親戚、鄰裡、故交看到東鄉君歸來後的情景,沒有不歎息的,有的甚至被感動得痛哭流涕。
大家都在感歎謝弘微的仁義。
弘微的秉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