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餘義

關燈
??孫,本謂曹氏,而漢世以爲孼君,蓋讖之難解易誤也久矣。

    今由事後推測,則知??孫塙謂曹氏,作讖時去春秋近,人人知??孫之即曹孫,故以此寓意,今即可以此證《管子》。

     舉財長工,以止民用。

    〈《小匡》〉 麟謹按:止,待也。

    訓見《釋詁》。

    《論語》之齊景公待孔子,《孔子世家》待作止,此待止聲義同之證。

    《周禮》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待邦之用,《注》:待猶給也。

    此止民用,與彼文義正同。

    待又通偫,《説文》:偫,待也。

    引伸爲備具之義。

    《周語》偫而畚挶,《羽獵賦》儲積共偫,止民用,亦即偫民用也。

    不必如《襍志》以止爲足之奪誤。

     鉤弦之造,戈戟之緊。

    〈《問》〉 麟謹按:尹《注》:緊謂其堅強者。

    此説是也。

    緊即堅之假借字,兩句文義當一例。

    造借爲佽,《論語》:造次必於是。

    邢《疏》造次猶言草次。

    鄭玄雲:倉卒也。

    是造次與倉卒同爲雙聲。

    《左傳》僖子使助薳氏之?,《解》:?,副倅也。

    是亦借?爲次,故知造得以雙聲借爲佽字。

    鉤弦之佽者,《詩·車攻》:決拾既佽。

    決,鉤弦也。

    〈尹《注》不引此傳證鉤弦之是決,而但雲鉤弦所以挽弦,疏矣。

    〉佽,利也。

    是鉤弦取其利,猶戈戟取其堅也。

    下文雲:其厲何若?《注》謂淬厲。

    此固兼弓弩鋏鉤弦戈戟言之,而當佽當堅者,其與淬厲事尤相近。

    或疑決無所用其淬厲,然弓弩亦不必淬厲者,此淬厲猶言攻緻耳。

     人有餘兵,詭陳之行,以慎國常。

     麟謹按:《説文》:詭,責也。

    《趙充國傳》之自詭滅賊,《薦禰衡表》之詭係單于,義皆訓責。

    此言人有餘兵,則責其陳之于行伍,不得私匿,所以慎國常也。

    陳之行伍,謂??閲時,故下遂言??稽馬牛。

     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則衆不敢踰軌而行矣;下有五橫,以揆其官,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

    〈《君臣上》〉 麟謹按:尹《注》:橫,謂糾察之官得入人罪者也,五官各有其橫曰五橫。

    其説得之。

    五橫即五潢,假天象以名官也。

    此如天有司祿之星,《周官》亦有司祿也。

    《天文志》:西宮鹹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車舍。

    又曰:德成衡、觀成潢、傷成戌、禍成井、誅成質。

    晉灼《注》:觀,占也。

    《方言》:凡相竊視,南楚或謂之占。

    此謂占覘通。

    成十七年《左傳》注:覘,伺也。

    《廣雅·釋詁》:占,視也。

    又雲:占,論也。

    是潢主伺察按驗之事,故糾察之官,亦曰五潢也。

    其官蓋如今六科給事中。

     伏寇在側者,沈疑得民之道也。

    沈疑之得民也者,前貴而後賤者,爲之驅也。

    〈《君臣下》〉 麟謹按:道即不可道也之道。

    之道與上文之謂同。

    沈借爲抌。

    《説文》抌下曰:讀若告言不正曰抌。

    是抌有告言不正之義。

    疑本訓惑,而《倉頡篇》雲:譺,欺也。

    尋譺字《説文》訓騃,則訓欺亦爲疑之借。

    欺者所以惑人,故疑引伸爲欺也。

    抌疑得民者,謂詐爲君欲虐下之言以欺民,所以扇誘民而得其心。

    此由前貴後賤者,忿疾其君,故以詐言動民而驅之,使附權臣,以爲君害也。

    蓋其爲已得民者,乃所以爲大臣得民也。

    〈爲之驅,之字即指大臣説,逆探下文而言也。

    〉故下雲:大臣不能侵其埶,比黨者誅明也。

    比黨者,即指此抌疑之人。

     以德弇勞,不以傷年。

     麟謹按:當作不以年傷,傷借爲揚。

    《詩·泮水》不吳不揚,《傳》:揚,傷也。

    此謂借揚爲傷,則傷亦可借爲揚。

    《文王世子》雲: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揚亦舉也。

    此以年揚,文法與以言揚正同。

    不以年揚者,謂不以歷官積日而舉之,如後世之奉滿例遷者,蓋德僅小任,雖歷久亦不遷也。

    凡絫日積官,亦得稱勞,故《書》言三載考績,以積久則有績也。

    然德不足以處高位,雖積勞不遷,德足以處高位,則無勞亦遷,是謂以德弇勞,不以年揚。

     中民亂曰讋諄。

     麟謹按:尹《注》謂以智詐讋恐諄質,此甚傅會。

    尋《説文》:讋,失氣言也,一曰不止也。

    《吳都賦》澀譶澩?,《注》:譶,不止也。

    是《説文》一義即借爲譶。

    《説文》雲:譶,疾言也,讀若沓沓,語多沓沓也。

    而《琴賦注》亦雲:??譶,聲多也。

    是譶與沓聲義皆同。

    諄當爲啍。

    《家語·五儀》無取啍啍,自《注》:多言也。

    實當作噂,《説文》:噂,聚語也。

    《詩》:噂沓背憎。

    啍譶即噂沓,多言則怠慢于事,故下雲:讋諄生慢。

    多言無行,故下雲:順中民以行也。

     父繫而伏之。

    〈《侈靡》〉 麟謹按:尹《注》:或加父罪而繫之,子必伏而破産以贖父也。

    此説殊爲譎詐之尤。

    《管子》雖尚權術,何至于是?且于文義亦甚迂曲。

    《襍志》謂父爲又之誤,然尚須改字。

    父乃捕之省借,捕從甫聲,甫從父聲也。

    伏借爲偪,猶《考工》不伏其轅,故書伏作偪也。

    此謂有逋國帑者,則捕繫以逼迫之使完納也。

     辱舉其死。

     麟謹按:下文釋之曰:辱舉其死者,與其失人同,公事,則道必行。

    辱乃借爲蓐收之蓐。

    《左》昭二十九年蓐收,《釋文》作辱,可證。

    《白虎通·五行》釋蓐收雲:蓐,縮也。

    按縮與收義本相近。

    《周語》雲:縮取備物。

    《淮南·覽冥訓》雲:春秋縮其和。

    《注》:縮,臧也。

    是皆與收義近。

    蓐舉其死,猶雲收舉其死。

    死即屍之借。

    〈《陳湯傳》求谷吉等死,《尹賞傳》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可證。

    〉謂收舉捐瘠也。

    雲與其失人同者,其讀爲己。

    如《詩·揚之水》彼其之子,《箋》雲:其或作己也。

    言收舉捐瘠與己家失亡人同,謂其求之之懇切也。

    視人如己,爲事至公,故曰公事則道必行也。

     開國閉辱知,其緣地之利者。

    辱知神次者。

     麟謹按:俞先生曰:上六字當作開其國門,辱知神次。

    下雲:開其國門者,玩之以善言,辱知神次者,操犧牲與其珪璧以執其斝,皆舉此文而釋之也。

    斯説塙矣。

    又曰:柰其斝辱知神次者,辱字屬下讀,柰其斝三字衍文。

    説皆的。

    然麟謂辱知神次當作知神辱次,此誤寫在尹氏之前矣。

    辱亦即蓐,而與訓縮者殊。

    《廣雅·釋器》:蓐謂之菆。

    《説文》:菆一曰蓐也。

    是菆、蓐一聲之轉,音義皆同。

    《墨子·明鬼下》:必擇木之脩茂者,立以爲菆位。

    《襍志》曰:菆與叢同,位當爲社。

    《急就篇》祠祀社稷叢臘奉,叢一本作菆。

    《秦策》:恆思有神叢。

    《呂氏·懷寵》:問其叢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廢者,而復興之。

    《太玄·聚次四》:牽羊示于叢社。

    皆其證也。

    是固通論。

    然諸言神叢叢社者,實與《陳涉世家》之叢祠有異。

    字當作菆爲塙。

    畢校《墨子》以菆爲蕝字假音,于韻理固不合,然義未嘗不通。

    蓋蕝即綴兆之綴。

    《樂記》注雲:綴謂酇舞者之位也。

    酇即欑字假音。

    《倉頡篇》:欑,聚也。

    《説文》:欑一曰叢木也。

    《喪大記》君殯用楯欑至于上,《注》:欑猶菆也。

    是綴與欑,欑與菆,義相轉注。

    綴爲酇舞者之位,又爲叢神之位,即作蕝位,義亦可通。

    而菆社即叢社,本當言社叢,謂社神之叢位,古人文法倒耳。

    蓐、菆、叢一聲之轉,此辱次即菆次,次亦位也。

    知神菆次,言知神之位,猶《楚語》所謂能知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也。

     國門則塞,百姓誰敢敖胡以備之。

     麟謹按:敖即??。

    《廣雅·釋器》戟鋒謂之??。

    胡者,戟之胡也。

    《説文》??訓進取,籀文作??,從爪、從冃、從殳,執殳冒而前也。

    然則敢爲執兵器以進取,誰敢??胡以備之,謂誰執??胡以備之也。

     猶傶則疏之,毋使人圖之;猶疏則數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爲之也。

     麟謹按:猶借爲欲,如《詩》匪棘其欲,《禮器》引作匪革其猶也。

    此言欲戚近其人,則外示疏之之形,毋使人謀陷之也。

    蓋戚近者爲人所嫉妬,故懼其緻此。

    欲疏遠其人,則外示數之之形,毋使人枉曲之也。

    蓋疏遠者爲人所淩侮,故懼其緻此。

    凡此皆以權術代爲道地,故曰此所以爲之也。

     巨瘗堷所以使貧民也;美壟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

    猶不盡,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臧。

     麟謹按:此節皆言葬事。

    次浮、差樊、瘗臧三者平列。

    次浮下有也字助語詞,古人立文,不必截然整齊,亦所以免平直也。

    浮借爲苞,樊借爲藩。

    《説文》捊或作抱,?或作罦,諸書孚聲、包聲之字,關通者不可勝數,故可借浮爲苞。

    《釋言》雲:樊,藩也。

    是樊藩聲義同。

    《詩·青蠅》止于樊,《武五子傳》引作止于藩,故可借樊爲藩。

    次苞,苞有次也。

    差藩,藩有差也。

    《既夕禮》:徹巾苞牲,取下體。

    《襍記》,遣車視牢具。

    《注》:言車多少,各如所包遣奠牲體之數也。

    遣奠:天子大牢,包九個;諸侯大牢,包七個;大夫亦大牢,包五個;士少牢,包三個。

    〈按此字作包,則其與浮通用。

    猶《左》隱八年之盟于浮來,《穀梁》作包來,假借更切。

    〉此所謂包之次也。

    《既夕禮》設披,《注》:今文披皆爲藩。

    是披亦名藩。

    按《喪大記》曰:君纁戴六纏,披六;大夫戴前纁後玄,披亦如之;士戴前玄後纁,二披用纁。

    此謂君六披,大夫四披,士二披,〈從王伯申説。

    〉此所謂藩之差也。

     聚宗以朝殺。

     麟謹按:此與上義以禁暴,尊祖以敬祖,文義一例。

    朝當借爲昭。

    《左氏春秋昭十五年經》蔡朝吳出奔鄭,《公羊》作昭吳,是朝昭通之證。

    《列子·楊朱篇》子産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

    疑亦以昭穆命。

    此聚宗以朝殺,言聚族人于宗室以昭親疏之殺也。

     故輕者輕,重者重,前後不慈。

     麟謹按:慈借爲戴。

    《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注》:栽或爲茲。

    《詩·下武》昭茲來許,謝沈《後漢書》引作昭哉來禦。

    是茲聲字與??聲字通。

    《説文》:嗞,嗟也。

    《淮南·繆稱訓》意而不戴,《注》:戴,嗟也。

    則直以戴爲嗞之借矣,故知慈可借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