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員谏許越平(哀公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恨澆,又時刻提防着澆的迫害。
澆派大臣椒去抓少康,少康逃到了有虞國,在那裡當上了疱正,得以避開了澆的殺害。
有虞的國君虞思這時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為妻,并把綸邑封給了少康。
少康有方圓十裡的土地,有五百名士兵,能夠廣施德政,并開始謀劃複興國家,收羅夏朝的遺民,按撫屬下的官員。
少康派女艾去刺探澆的情況,派季杼去引誘澆的弟弟豷,結果滅掉了過國和戈國,複興了夏禹業績,祭祀夏朝的祖先并祀享天帝,恢複了從前的典章制度。
現在是吳國比不上有過國的強大,而越國卻比少康強大,如果越國再壯大起來,豈不是很難對付嗎?越王勾踐能夠愛護人民,注意施行恩惠,施行恩惠不會失掉人心,愛護民衆而不忘掉有功的人。
越國同我們國土相連,又世世代代有冤仇。
在我們戰勝越國時不把它滅掉,卻要保存它,這就違背了天意,助長了仇敵,日後即使後悔,也無法消除禍患。
吳國的衰亡,已經為期不遠了。
吳國處在夷蠻之間又助長仇敵,想用這種辦法去謀求霸權,必定行不通。
”吳王夫差沒有聽從伍員的話。
伍員退出來後對别人說:“越國用十年的時間養育了人民和積聚财富,用十年的時間對人民進行教育和訓練,二十年之後,吳國大概會變成荒涼的湖沼了!”三月,越國和吳國講和了。
【讀解】 讀了這個故事,很讓我們疑心,這是否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因為伍員,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竟然就在二十年後滅掉了吳國,應了伍子胥的預言。
當然,這個故事沒有造假,不是假冒僞劣産品,而是真實的曆史事實。
這樣我們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頭腦了。
他是清醒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現實主義态度。
他識破了越國在兵臨城下之時媾和來保存實力的意圖,援引曆史教訓來告訴吳王夫差,卻未被采納。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曆史發展雖然不是重複循環的,但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确乎要栽大跟頭。
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興”,就是一面鏡子。
國家雖然亡了,但留下了複仇的種子,為日後的複興提供了火種。
星星之光,可以燎原。
少康就真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滅掉仇敵,光複了祖先的業績。
教訓之二,是對陷入困境的“窮寇”,要窮追猛打,直至徹底消滅,不留任何禍根,不時敵手有任何東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滅掉“種子”。
還是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早就手過:“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魯迅先生也極力倡導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兒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憐狀,也要通打之,否則,它一旦爬上岸來,又會咬人的。
古人也總結過不能縱虎歸山,要不然會遺害無窮。
從這個方面來說,吳王夫差放過越王勾踐,實在是養虎遺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訓之三,從越王勾踐的角度說,在明知對手強大時,及時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選擇。
識時務者為俊傑。
勾踐不愧為識時務者,在即将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甘拜下風,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複仇的種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訓之四,要有堅韌不拔地堅持下去的毅力,事業終将成功。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勾踐大概是牢記住了這一點,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兩倍的時間來為複仇作準備。
這個過程也夠漫長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體驗。
以國君的身份,卧薪嘗膽,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
在長期的艱難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時都會有崩潰的可能,随時都可能因挫折而徹底的放棄希望和努力。
但是勾踐堅持下來了。
因此我們也要敬佩勾踐,佩服他的堅韌不拔地向目标挺進的毅力。
澆派大臣椒去抓少康,少康逃到了有虞國,在那裡當上了疱正,得以避開了澆的殺害。
有虞的國君虞思這時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為妻,并把綸邑封給了少康。
少康有方圓十裡的土地,有五百名士兵,能夠廣施德政,并開始謀劃複興國家,收羅夏朝的遺民,按撫屬下的官員。
少康派女艾去刺探澆的情況,派季杼去引誘澆的弟弟豷,結果滅掉了過國和戈國,複興了夏禹業績,祭祀夏朝的祖先并祀享天帝,恢複了從前的典章制度。
現在是吳國比不上有過國的強大,而越國卻比少康強大,如果越國再壯大起來,豈不是很難對付嗎?越王勾踐能夠愛護人民,注意施行恩惠,施行恩惠不會失掉人心,愛護民衆而不忘掉有功的人。
越國同我們國土相連,又世世代代有冤仇。
在我們戰勝越國時不把它滅掉,卻要保存它,這就違背了天意,助長了仇敵,日後即使後悔,也無法消除禍患。
吳國的衰亡,已經為期不遠了。
吳國處在夷蠻之間又助長仇敵,想用這種辦法去謀求霸權,必定行不通。
”吳王夫差沒有聽從伍員的話。
伍員退出來後對别人說:“越國用十年的時間養育了人民和積聚财富,用十年的時間對人民進行教育和訓練,二十年之後,吳國大概會變成荒涼的湖沼了!”三月,越國和吳國講和了。
【讀解】 讀了這個故事,很讓我們疑心,這是否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因為伍員,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竟然就在二十年後滅掉了吳國,應了伍子胥的預言。
當然,這個故事沒有造假,不是假冒僞劣産品,而是真實的曆史事實。
這樣我們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頭腦了。
他是清醒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現實主義态度。
他識破了越國在兵臨城下之時媾和來保存實力的意圖,援引曆史教訓來告訴吳王夫差,卻未被采納。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曆史發展雖然不是重複循環的,但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确乎要栽大跟頭。
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興”,就是一面鏡子。
國家雖然亡了,但留下了複仇的種子,為日後的複興提供了火種。
星星之光,可以燎原。
少康就真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滅掉仇敵,光複了祖先的業績。
教訓之二,是對陷入困境的“窮寇”,要窮追猛打,直至徹底消滅,不留任何禍根,不時敵手有任何東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滅掉“種子”。
還是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早就手過:“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魯迅先生也極力倡導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兒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憐狀,也要通打之,否則,它一旦爬上岸來,又會咬人的。
古人也總結過不能縱虎歸山,要不然會遺害無窮。
從這個方面來說,吳王夫差放過越王勾踐,實在是養虎遺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訓之三,從越王勾踐的角度說,在明知對手強大時,及時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選擇。
識時務者為俊傑。
勾踐不愧為識時務者,在即将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甘拜下風,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複仇的種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訓之四,要有堅韌不拔地堅持下去的毅力,事業終将成功。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勾踐大概是牢記住了這一點,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兩倍的時間來為複仇作準備。
這個過程也夠漫長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體驗。
以國君的身份,卧薪嘗膽,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
在長期的艱難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時都會有崩潰的可能,随時都可能因挫折而徹底的放棄希望和努力。
但是勾踐堅持下來了。
因此我們也要敬佩勾踐,佩服他的堅韌不拔地向目标挺進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