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産壞晉館垣(襄公三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滿足賓客的要求呢?我們國君派我來請問你們拆牆的理由。
”子産回答說:“敝國國土狹小,處在大國的中間,大國責求我們交納貢物沒有一定時候,所以我們不敢安居度日,隻有搜尋敝國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時前來朝見貴國。
碰上您沒有空,沒能見到,又沒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見的日期。
我們不敢進獻财物,又不敢把它們存放在露天。
要是進獻上,那就成了貴國君王府庫中的财物,不經過進獻的丁式,是不敢進獻的。
如果把禮物放在露天裡,又怕日曬雨淋而腐爛生蟲,加重敝國的罪過。
我聽說文公從前做盟主時,宮室低小,沒有門阙和台榭,”卻把接待賓客的館舍修得十分高大,賓館像國君的寝宮一樣。
倉庫和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時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時粉刷館舍房間;諸侯的賓客來到,甸人點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視客舍,存放車馬有地方,賓客的随從有代勞的人員,管理車輛的官員給車軸加油,打掃房間的,伺養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内的事;各部門的屬官要檢查招待賓客的物品;文公從不讓賓客們多等,也沒有被延誤了的事;與賓客同憂共樂,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所要就加以接濟。
賓客到來就好像回到家裡一樣,哪裡會有災患啊;不怕有人搶劫偷盜,也不用擔心幹燥潮濕。
現在晉侯的缇别宮方圓數裡,卻讓諸侯賓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裡,車輛進不了大門,又不能翻牆而入;盜賊公然橫行,天災難防。
接見賓客沒有定時,召見命令也不知何時發布。
如果還不拆毀圍牆,就沒有地方存放禮品,我們的罪過就要加重。
鬥膽請教您,您對我們有什麼指示?雖然貴國遇上魯國喪事,可這也是敝國的憂傷啊。
如果能讓我們早獻上禮物,我們會把圍牆修好了再走,這是貴君的恩惠,我們哪敢害怕辛勞?”士文伯回去報告了。
趙文子說:“的确是這樣。
我們實在不注重培養德行,用像奴仆住的房舍來招待諸侯,這是我們的過錯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認自己不明事理。
晉平公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鄭簡公,宴會和禮品也格外優厚,然後讓鄭簡公回國。
晉國接著建造了接待諸侯的賓館。
叔向說:“辭令不可廢棄就是這樣的啊!子産善于辭令,諸侯靠他的辭令得到了好處,為什麼要放棄辭令呢?《詩.大雅.闆》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甯。
’子産大概懂的這個道理吧。
” 【讀解】 僅僅因為國君沒有接見,就動怒拆毀了該國客舍的圍牆,還以巧妙動聽的言辭,說得對方連賠不是,不僅國君出來接見,而且還禮遇有加,滿意且滿載而歸。
初看起來還有點過分,有點兒太“那個”了,犯得著如此大動肝火,做出如此大膽的事兒來嗎?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這件表面上看來有點兒荒唐的事情的背景。
晉國是個大國,強國,諸侯盟主,一方霸主。
國君不出來接見客人,是在擺譜兒,那架子,耍弄人,那藏而不露的意思是要讓人下跪,乞求,被愚弄。
鄭國是個小國,夾在大國當中受氣,此行是進去獻貢物,是去“朝聖”,表示對盟主的恭敬和孝順。
明白了這個背景,我們就不得不對子産的所作所為令眼相看,肅然起敬,佩服他的勇氣和骨氣。
他的舉動真有點兒犯上作亂的味道:你想捉弄我、拿架子擺譜兒?哼,沒門兒!我就不吃這一套,我比你更厲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于是,就大膽地、公開的、理直氣壯把圍牆給拆了,還批得敵手理屈辭窮,态度陡然一轉。
這是講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國不分大小,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多寡,财富不分貧富,大夥兒一律平等,以禮相待,、以誠相待。
這應當是國與國交往的前提。
咱們現在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也包含這方面的内容嗎? 這個原則也可以擴大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
人不分男女老幼,黑白胖瘦,身份地位,權力大小,名氣高低,大夥一律平等,人人享有受人尊重的權利,也有尊重他人的義務。
相待以誠,相待以禮,相敬如賓,相互尊重,是起碼的做人準則。
上帝沒有賦予誰有特權可産藐視他人、愚弄他人、傲慢無禮、為所欲為、無法無天、視他人為草芥。
俗話說,人窮志不短。
上天賦予人的權利是平等的,并沒有對某某人另眼相看。
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大夥都同樣頭頂一片廢天,同樣腳踏一方土地,生來是人,死了變鬼,沒有誰更優越。
”子産回答說:“敝國國土狹小,處在大國的中間,大國責求我們交納貢物沒有一定時候,所以我們不敢安居度日,隻有搜尋敝國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時前來朝見貴國。
碰上您沒有空,沒能見到,又沒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見的日期。
我們不敢進獻财物,又不敢把它們存放在露天。
要是進獻上,那就成了貴國君王府庫中的财物,不經過進獻的丁式,是不敢進獻的。
如果把禮物放在露天裡,又怕日曬雨淋而腐爛生蟲,加重敝國的罪過。
我聽說文公從前做盟主時,宮室低小,沒有門阙和台榭,”卻把接待賓客的館舍修得十分高大,賓館像國君的寝宮一樣。
倉庫和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時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時粉刷館舍房間;諸侯的賓客來到,甸人點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視客舍,存放車馬有地方,賓客的随從有代勞的人員,管理車輛的官員給車軸加油,打掃房間的,伺養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内的事;各部門的屬官要檢查招待賓客的物品;文公從不讓賓客們多等,也沒有被延誤了的事;與賓客同憂共樂,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所要就加以接濟。
賓客到來就好像回到家裡一樣,哪裡會有災患啊;不怕有人搶劫偷盜,也不用擔心幹燥潮濕。
現在晉侯的缇别宮方圓數裡,卻讓諸侯賓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裡,車輛進不了大門,又不能翻牆而入;盜賊公然橫行,天災難防。
接見賓客沒有定時,召見命令也不知何時發布。
如果還不拆毀圍牆,就沒有地方存放禮品,我們的罪過就要加重。
鬥膽請教您,您對我們有什麼指示?雖然貴國遇上魯國喪事,可這也是敝國的憂傷啊。
如果能讓我們早獻上禮物,我們會把圍牆修好了再走,這是貴君的恩惠,我們哪敢害怕辛勞?”士文伯回去報告了。
趙文子說:“的确是這樣。
我們實在不注重培養德行,用像奴仆住的房舍來招待諸侯,這是我們的過錯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認自己不明事理。
晉平公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鄭簡公,宴會和禮品也格外優厚,然後讓鄭簡公回國。
晉國接著建造了接待諸侯的賓館。
叔向說:“辭令不可廢棄就是這樣的啊!子産善于辭令,諸侯靠他的辭令得到了好處,為什麼要放棄辭令呢?《詩.大雅.闆》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甯。
’子産大概懂的這個道理吧。
” 【讀解】 僅僅因為國君沒有接見,就動怒拆毀了該國客舍的圍牆,還以巧妙動聽的言辭,說得對方連賠不是,不僅國君出來接見,而且還禮遇有加,滿意且滿載而歸。
初看起來還有點過分,有點兒太“那個”了,犯得著如此大動肝火,做出如此大膽的事兒來嗎?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這件表面上看來有點兒荒唐的事情的背景。
晉國是個大國,強國,諸侯盟主,一方霸主。
國君不出來接見客人,是在擺譜兒,那架子,耍弄人,那藏而不露的意思是要讓人下跪,乞求,被愚弄。
鄭國是個小國,夾在大國當中受氣,此行是進去獻貢物,是去“朝聖”,表示對盟主的恭敬和孝順。
明白了這個背景,我們就不得不對子産的所作所為令眼相看,肅然起敬,佩服他的勇氣和骨氣。
他的舉動真有點兒犯上作亂的味道:你想捉弄我、拿架子擺譜兒?哼,沒門兒!我就不吃這一套,我比你更厲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于是,就大膽地、公開的、理直氣壯把圍牆給拆了,還批得敵手理屈辭窮,态度陡然一轉。
這是講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國不分大小,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多寡,财富不分貧富,大夥兒一律平等,以禮相待,、以誠相待。
這應當是國與國交往的前提。
咱們現在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也包含這方面的内容嗎? 這個原則也可以擴大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
人不分男女老幼,黑白胖瘦,身份地位,權力大小,名氣高低,大夥一律平等,人人享有受人尊重的權利,也有尊重他人的義務。
相待以誠,相待以禮,相敬如賓,相互尊重,是起碼的做人準則。
上帝沒有賦予誰有特權可産藐視他人、愚弄他人、傲慢無禮、為所欲為、無法無天、視他人為草芥。
俗話說,人窮志不短。
上天賦予人的權利是平等的,并沒有對某某人另眼相看。
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大夥都同樣頭頂一片廢天,同樣腳踏一方土地,生來是人,死了變鬼,沒有誰更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