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師(僖公三十二年)

關燈
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

    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

    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産生叛逆念頭。

    再說行軍千裡,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

    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将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着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你的年壽滿了,等到軍隊回來,你墳上種的樹該長到兩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兒子也參加了出征的隊伍,他哭着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

    南面的山頭是夏王臯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

    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裡收拾你的屍骨吧!”秦國軍隊接着向東進發了。

     【讀解】 蔔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後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而哭,并非事後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借口,人們根據經驗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争中常用的手法。

    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當屬于不稱職之列。

    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方面的經驗:對手并非等閑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于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緻他犯了一個緻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

    敵手早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鬥力,必定慘敗。

    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掠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

     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

    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更是不可寬恕。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後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

    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夥也成了觊觎的對象。

    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遭天遣,遭懲罰。

     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欲急劇膨脹;私欲急劇膨脹便會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春秋的諸候混戰,的确最充分地使人們争權奪利的心理。

    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緻,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

    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起來。

     “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并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為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