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關燈
官,你都有權征讨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

    ’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讨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

    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征收貢物;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

    ”楚國使臣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工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間吧!”于是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陉。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

    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系罷了。

    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系,怎麼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并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願。

    ”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衆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讀解】 據說,“春秋無義戰”。

    這意思是說,春秋是一個諸侯(軍閥?)混戰的時代,大家都是為了實際的利益(攻城掠地、搶奪财富之類)而打仗,大國憑借實力搶奪、吞并小國,弱肉強食,沒有誰是為了真理、正義而戰。

     這種說法也許過于誇張,但齊桓公伐楚,似乎證明了戰争的不合道義。

    齊桓公尋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腳的,無法掩蓋住恃強淩弱的本來面目,繼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脅。

    這一典型事例足以讓人相信那時大多數戰争的非正義性質,相信強者為王的競争邏輯。

     不過,這場戰争之所以載入史冊,引起人們的興趣,并不是誰是誰非、誰代表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而是在一個“無法無天”、憑強力攫取利益的時代之中,弱者如何憑借智慧保護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強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稱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過巧妙的外交辭令表達出來,不費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敵手心理上先行崩潰,從而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

    即使是撇開利益之争一類背景,單是那些外交辭令本身,也足以讓人贊賞和驚歎不已:一來一往,針鋒相對,表面顯得謙恭、溫和、禮讓,言辭又讓人聽起來不刺耳,而内在的凜然正氣,卻透過溫和的表面使放手膽戰心驚。

     可以說,咱們的祖先在這方面發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無人可比拟的智謀,使他們在戰争藝術和戰争謀咯方面處于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至今仍讓我們向往不己。

     智謀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種手段和技巧,可以用于各種目的和各種場合。

    弱者可以憑借它來保護自己,強者可以憑借它來巧取豪奪,陰謀家也可以憑借它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謀用于各種目的和場合的實例,從宮廷政變,到坑蒙拐騙,從高層次,到低層次,應有盡有。

     由此讓我們想到,咱們國人熱心并擅長于人與人之間的争鬥,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鬥。

    我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過多地用在了人與人之間的争鬥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

    這是否同我們的謀略自古以來就特别發達有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