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上聲
一董 二腫 二韻同用
按:“董”為“東”上聲,“腫”為“锺”上聲,“冬”無上聲,惟二腫“湩”字,《廣韻》别注為“冬上聲”。
懷舊詩 奉擁寵 并二腫 右一部與《廣韻》異 按:平聲有二冬三锺,去聲有二宋三用,入聲有二沃三燭,上聲惟二腫一韻。
或疑平側不相應,非也。
開發收閉,音之自然;随舉一字,皆有四聲。
然字有盡而聲無窮,故往往有聲無字:有一紐全阙者,有一紐阙一二三字者。
“梵書”多以相近之字加口旁以代之,或兩合、三合以切之,等韻則于各母之下,就其音之清濁以虛圈、實圈,或半虛、半實圈記之;“韻書”以字從聲,以聲統字,不能以虛聲立部,有音無字則竟阙之。
二冬有平、去、入而無上,十二霁、十四泰、二十廢有去而無平、上、入,十九臻有平、入而無上、去,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魚、十虞、十一模、十二齊、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二十四痕、三蕭、四宵、五肴、六豪、七歌、八戈、九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有平、上、去而無入,皆此故也。
諸家不究此理,妄并部分,或妄配入聲,皆謬也。
三講 獨用 按:“講”為“江”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四紙 五旨 六止 三韻同用 按:“紙”為“支”上聲,“旨”為“脂”上聲,“止”為“之”上聲。
郊居賦 始汜紀仕 并六止 蕊紫 并四紙 麗人賦 裡史 并六止 齊故安陸昭王碑銘 氏徙紫 并四紙 梁明堂登歌 止始 并六止 細言應令 裡市 并六止 梁三朝雅樂歌 俟齒士子理 并六止 始士拟 并六止 梁鼓吹曲 兕水雉指矢軌 并五旨 長安有狹斜行 士子拟 并六止 洛陽道 比 五旨 靡绮倚 并四紙 江南弄 梓徵起 并六止 三日侍鳳光殿曲水宴應制 止梓 并六止 八詠詩 褫詭毀徙靡弭侈髓 并四紙 太尉王儉碑 洔起 并六止 按:“洔”字原本作“疇”,蓋以形近而誤。
陸德明《爾雅音義》曰:“沚,音‘止’,本或作‘洔’,音同。
又音‘市’。
”然則此雲“蘭洔”即“蘭沚”耳。
《廣韻》亦雲:“沚”,一作“洔”。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七尾 獨用 按:“尾”為“微”上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章表》篇用“扆、偉、尾、斐”四韻,與《廣韻》合。
右一部與《廣韻》同 八語 九麌 十姥 三韻同用 按:“語”為“魚”上聲,“麌”為“虞”上聲,“姥”為“模”上聲。
郊居賦 所渚語楚 并八語 距醑渚楚糈伫 并八語 愍途賦 嶼楚緒拒阻 并八語 天淵水鳥應诏賦 嶼渚禦 并八語 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 舉序 并八語 梁雅樂歌 黍旅舉俎與 并八語 梁明堂登歌 俎與 并八語 梁三朝雅樂歌 舉所莒與序語醑 并八語 序俎舉與語 并八語 四時白纻歌 女許予纻 并八語 為臨川王九日侍太子宴 舉楚侶伫 并八語 少年新婚為之詠 墅語楚暑苣舉 并八語 八詠詩 舉楚侶嶼渚 并八語 郊居賦 武主宇縷膴豎 并九麌 齊明帝哀策文 主武 并九麌 梁明堂登歌 宇主 并九麌 釋迦文佛像銘 瞽苦吐睹 并十姥 正陽殿宴勞凱旋 祜杜戶賈溥 并十姥 按:“溥”字,諸刊本俱作“傅”字,誤也。
“傅”字非韻,且“周流玉觞傅”,文義亦不可通。
郊居賦 浦堵戶睹 并十姥 下 按:王融《淨行詩》用“假、下、野、舍、者、雅”,休文此賦亦用“野、下、假、舍”,則“下”字齊梁已入馬韻。
此仍讀作“戶”音,蓋為古音存于當時兩韻并載者,如今韻先部有“平”字然。
又“野”字亦三十五馬字,《廣韻》尚載八語中,蓋孫愐等删除不盡者,知“下”字《切韻》必載矣。
長孫讷言《切韻箋注序》:“此制酌古沿今,無以加也。
” 按:以此知《切韻》亦時載古音,故孫愐序譏其瑕類。
《南史·陸厥傳》:“約論四聲,妙有诠辨,然所為賦亦多乖聲韻。
” 按:此即指“下”字入姥韻之類。
梁明堂登歌 下古 十姥 《四聲譜考略》:“《赤帝歌》‘無絕終古’,今本誤作‘無絕終始’。
毛氏《易韻》據此以為‘始’可葉‘下’,證‘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始、下’相葉,謬矣。
” 按:《隋書·樂志》載此章,亦作“終始”。
然“下、始”自古以來無相葉之音,必有一誤。
考《書·益稷》,曰:“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間。
”傳曰:“堂下樂也。
”則笙镛在下,不得雲誤。
誤當在“始”字,且“無絕終古”,語本《楚詞》,故從萬氏改正。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一荠 獨用 按:“荠”為“齊”上聲。
梁三朝雅樂歌 陛禮弟濟悌 陛禮濟涕啟 三日侍鳳光殿曲水宴應制 啟禮陛醴 齊故安陸昭王碑銘 禮涕弟陛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二蟹 十三駭 二韻同用 按:“蟹”為“佳”上聲,“駭”為“皆”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四賄 十五海 二韻同用 按:“賄”為“灰”上聲,“海”為“咍”上聲。
連珠 海宰 并十五海 司徒謝朏墓銘 待宰改海 并十五海 為南郡王侍皇太子釋奠宴 殆改海采 并十五海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六轸 十七準 二韻同用 按:“轸”[13]為“真”上聲,“準”為“諄”上聲;“臻”無上聲,有音無字也。
釋迦文佛像銘 轸朕泯盡 并十六轸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八吻 十九隐 二韻同用 按:“吻”為“文”上聲,“隐”為“殷”上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聲律》篇用“近、吻、槿、隐”四韻,“近、槿、隐”為“殷”上聲,“吻”字為“文”上聲,知沈韻“殷”竟通“文”。
右一部與《廣韻》異 二十阮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三韻同用 按:“阮”為“元”上聲,“混”為“魂”上聲,“很”為“痕”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毛奇齡《古今通韻》:“唐李涪駁《切韻》有雲:‘怨恨’之‘恨’則在上聲,‘很戾’之‘很’則在去聲。
今《廣韻》‘恨’在願部無上聲,而‘很’則于上聲阮部中立一子部,亦無正部,猶曰《廣韻》即《唐韻》,信乎?” 按:《刊誤》本作“‘怨恨’之‘恨’則在去聲,‘很戾’之‘很’則在上聲”,與《廣韻》正合。
西河颠倒其文,以就己說,然本書具在,曷可誣也?又謂“恨、很”無正部,尤迂謬,涪亦辨字音耳,所言‘辨’字、‘弁’字、‘舅’字、‘舊’字豈皆正部乎?況《廣韻》去聲二十七恨實自為一部,不在願部也,亦拙于舞文矣。
二十三旱 二十四緩 二韻同用 按:“旱”為“寒”上聲,“緩”為“桓”上聲。
侍宴樂遊苑餞徐州刺史應诏 管滿 并二十四緩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五潸 二十六産 二韻同用 按:“潸”為“删”上聲,“産”為“山”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七銑 二十八狝 二韻同用 按:“銑”為“先”上聲,“狝”為“仙”上聲。
齊明帝哀策文 顯典 并二十七銑 踐 二十八狝 宴 二十七銑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九筱 三十小 二韻同用 按:“筱”為“蕭”上聲,“小”為“宵”上聲。
反舌鳥賦 小 三十小 鳥 二十九筱 表 三十小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一巧 獨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巧”為“肴”上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雜文》篇用“飽、巧、昴、攪”四韻,與《唐韻》合。
三十二皓 獨用 按:“皓”為“豪”上聲。
梁明堂登歌 皓寶 梁鼓吹曲 道保鎬 梁鞞舞歌 道昊保 造寶草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李涪《刊誤》譏陸法言上聲為去,去聲為上,字同一音,分為兩韻:“皓白”之“皓”則在上聲,“号令”之“号”則在去聲。
今考休文《明堂登歌》以“皓”協“寶”,《郊居賦》以“号”協“蹈、報”,所譏陸韻正是沈音,是尤竊據約書之明證也。
三十三哿 三十四果 二韻同用 按:“哿”為“歌”上聲,“果”為“戈”上聲。
法王寺碑銘 我 三十三哿 坐火果 并三十四果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五馬 獨用 按:“馬”為“麻”上聲。
郊居賦 野下假舍 按:此賦以“下”入馬韻,而篇中又以“下”入姥韻,此重音互見之明證。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六養 三十七蕩 二韻同用 按:“養”為“陽”上聲,“蕩”為“唐”上聲。
郊居賦 往想壤網爽 并三十六養 廣蕩 并三十七蕩 掌 三十六養 上飨 并三十六養 颡 三十七蕩 往 三十六養 彌陀佛銘 往響想仰 并三十六養 齊太尉文獻王公墓銘 網爽長響[14] 并三十六養 丞相長沙宣武王墓銘 賞壤 并三十六養 梁雅樂歌 蕩 三十七蕩 想象仰敞享象 複一韻,并三十六養 齊讴行 昶壤敞網 并三十六養 懷舊詩 響上往壤 并三十六養 千佛頌 像往 并三十六養 曩 三十七蕩 響 三十六養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八梗 三十九耿 四十靜 四十一迥 四韻同用 按:“梗”為“庚”上聲,“耿”為“耕”上聲,“靜”為“清”上聲,“迥”為“青”上聲。
郊居賦 嶺 四十靜 秉景永 三十八梗 騁請 并四十靜 朝丹徒故宮頌 騁 四十靜 警 三十八梗 嶺 四十靜 右一部與《廣韻》異 按:迥韻,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風骨》篇用“并”字與“騁、鲠、炳”同押,如平聲之“青”通“庚、清”也。
《雕龍》五十篇隻此一韻不合《廣韻》,而适與沈韻之不合《廣韻》同。
四十二拯 按:“拯”為“蒸”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異 四十三等 按:“等”為“登”上
懷舊詩 奉擁寵 并二腫 右一部與《廣韻》異 按:平聲有二冬三锺,去聲有二宋三用,入聲有二沃三燭,上聲惟二腫一韻。
或疑平側不相應,非也。
開發收閉,音之自然;随舉一字,皆有四聲。
然字有盡而聲無窮,故往往有聲無字:有一紐全阙者,有一紐阙一二三字者。
“梵書”多以相近之字加口旁以代之,或兩合、三合以切之,等韻則于各母之下,就其音之清濁以虛圈、實圈,或半虛、半實圈記之;“韻書”以字從聲,以聲統字,不能以虛聲立部,有音無字則竟阙之。
二冬有平、去、入而無上,十二霁、十四泰、二十廢有去而無平、上、入,十九臻有平、入而無上、去,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魚、十虞、十一模、十二齊、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二十四痕、三蕭、四宵、五肴、六豪、七歌、八戈、九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有平、上、去而無入,皆此故也。
諸家不究此理,妄并部分,或妄配入聲,皆謬也。
三講 獨用 按:“講”為“江”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四紙 五旨 六止 三韻同用 按:“紙”為“支”上聲,“旨”為“脂”上聲,“止”為“之”上聲。
郊居賦 始汜紀仕 并六止 蕊紫 并四紙 麗人賦 裡史 并六止 齊故安陸昭王碑銘 氏徙紫 并四紙 梁明堂登歌 止始 并六止 細言應令 裡市 并六止 梁三朝雅樂歌 俟齒士子理 并六止 始士拟 并六止 梁鼓吹曲 兕水雉指矢軌 并五旨 長安有狹斜行 士子拟 并六止 洛陽道 比 五旨 靡绮倚 并四紙 江南弄 梓徵起 并六止 三日侍鳳光殿曲水宴應制 止梓 并六止 八詠詩 褫詭毀徙靡弭侈髓 并四紙 太尉王儉碑 洔起 并六止 按:“洔”字原本作“疇”,蓋以形近而誤。
陸德明《爾雅音義》曰:“沚,音‘止’,本或作‘洔’,音同。
又音‘市’。
”然則此雲“蘭洔”即“蘭沚”耳。
《廣韻》亦雲:“沚”,一作“洔”。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七尾 獨用 按:“尾”為“微”上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章表》篇用“扆、偉、尾、斐”四韻,與《廣韻》合。
右一部與《廣韻》同 八語 九麌 十姥 三韻同用 按:“語”為“魚”上聲,“麌”為“虞”上聲,“姥”為“模”上聲。
郊居賦 所渚語楚 并八語 距醑渚楚糈伫 并八語 愍途賦 嶼楚緒拒阻 并八語 天淵水鳥應诏賦 嶼渚禦 并八語 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 舉序 并八語 梁雅樂歌 黍旅舉俎與 并八語 梁明堂登歌 俎與 并八語 梁三朝雅樂歌 舉所莒與序語醑 并八語 序俎舉與語 并八語 四時白纻歌 女許予纻 并八語 為臨川王九日侍太子宴 舉楚侶伫 并八語 少年新婚為之詠 墅語楚暑苣舉 并八語 八詠詩 舉楚侶嶼渚 并八語 郊居賦 武主宇縷膴豎 并九麌 齊明帝哀策文 主武 并九麌 梁明堂登歌 宇主 并九麌 釋迦文佛像銘 瞽苦吐睹 并十姥 正陽殿宴勞凱旋 祜杜戶賈溥 并十姥 按:“溥”字,諸刊本俱作“傅”字,誤也。
“傅”字非韻,且“周流玉觞傅”,文義亦不可通。
郊居賦 浦堵戶睹 并十姥 下 按:王融《淨行詩》用“假、下、野、舍、者、雅”,休文此賦亦用“野、下、假、舍”,則“下”字齊梁已入馬韻。
此仍讀作“戶”音,蓋為古音存于當時兩韻并載者,如今韻先部有“平”字然。
又“野”字亦三十五馬字,《廣韻》尚載八語中,蓋孫愐等删除不盡者,知“下”字《切韻》必載矣。
長孫讷言《切韻箋注序》:“此制酌古沿今,無以加也。
” 按:以此知《切韻》亦時載古音,故孫愐序譏其瑕類。
《南史·陸厥傳》:“約論四聲,妙有诠辨,然所為賦亦多乖聲韻。
” 按:此即指“下”字入姥韻之類。
梁明堂登歌 下古 十姥 《四聲譜考略》:“《赤帝歌》‘無絕終古’,今本誤作‘無絕終始’。
毛氏《易韻》據此以為‘始’可葉‘下’,證‘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始、下’相葉,謬矣。
” 按:《隋書·樂志》載此章,亦作“終始”。
然“下、始”自古以來無相葉之音,必有一誤。
考《書·益稷》,曰:“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間。
”傳曰:“堂下樂也。
”則笙镛在下,不得雲誤。
誤當在“始”字,且“無絕終古”,語本《楚詞》,故從萬氏改正。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一荠 獨用 按:“荠”為“齊”上聲。
梁三朝雅樂歌 陛禮弟濟悌 陛禮濟涕啟 三日侍鳳光殿曲水宴應制 啟禮陛醴 齊故安陸昭王碑銘 禮涕弟陛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二蟹 十三駭 二韻同用 按:“蟹”為“佳”上聲,“駭”為“皆”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四賄 十五海 二韻同用 按:“賄”為“灰”上聲,“海”為“咍”上聲。
連珠 海宰 并十五海 司徒謝朏墓銘 待宰改海 并十五海 為南郡王侍皇太子釋奠宴 殆改海采 并十五海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六轸 十七準 二韻同用 按:“轸”[13]為“真”上聲,“準”為“諄”上聲;“臻”無上聲,有音無字也。
釋迦文佛像銘 轸朕泯盡 并十六轸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八吻 十九隐 二韻同用 按:“吻”為“文”上聲,“隐”為“殷”上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聲律》篇用“近、吻、槿、隐”四韻,“近、槿、隐”為“殷”上聲,“吻”字為“文”上聲,知沈韻“殷”竟通“文”。
右一部與《廣韻》異 二十阮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三韻同用 按:“阮”為“元”上聲,“混”為“魂”上聲,“很”為“痕”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毛奇齡《古今通韻》:“唐李涪駁《切韻》有雲:‘怨恨’之‘恨’則在上聲,‘很戾’之‘很’則在去聲。
今《廣韻》‘恨’在願部無上聲,而‘很’則于上聲阮部中立一子部,亦無正部,猶曰《廣韻》即《唐韻》,信乎?” 按:《刊誤》本作“‘怨恨’之‘恨’則在去聲,‘很戾’之‘很’則在上聲”,與《廣韻》正合。
西河颠倒其文,以就己說,然本書具在,曷可誣也?又謂“恨、很”無正部,尤迂謬,涪亦辨字音耳,所言‘辨’字、‘弁’字、‘舅’字、‘舊’字豈皆正部乎?況《廣韻》去聲二十七恨實自為一部,不在願部也,亦拙于舞文矣。
二十三旱 二十四緩 二韻同用 按:“旱”為“寒”上聲,“緩”為“桓”上聲。
侍宴樂遊苑餞徐州刺史應诏 管滿 并二十四緩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五潸 二十六産 二韻同用 按:“潸”為“删”上聲,“産”為“山”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七銑 二十八狝 二韻同用 按:“銑”為“先”上聲,“狝”為“仙”上聲。
齊明帝哀策文 顯典 并二十七銑 踐 二十八狝 宴 二十七銑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九筱 三十小 二韻同用 按:“筱”為“蕭”上聲,“小”為“宵”上聲。
反舌鳥賦 小 三十小 鳥 二十九筱 表 三十小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一巧 獨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巧”為“肴”上聲。
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雜文》篇用“飽、巧、昴、攪”四韻,與《唐韻》合。
三十二皓 獨用 按:“皓”為“豪”上聲。
梁明堂登歌 皓寶 梁鼓吹曲 道保鎬 梁鞞舞歌 道昊保 造寶草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李涪《刊誤》譏陸法言上聲為去,去聲為上,字同一音,分為兩韻:“皓白”之“皓”則在上聲,“号令”之“号”則在去聲。
今考休文《明堂登歌》以“皓”協“寶”,《郊居賦》以“号”協“蹈、報”,所譏陸韻正是沈音,是尤竊據約書之明證也。
三十三哿 三十四果 二韻同用 按:“哿”為“歌”上聲,“果”為“戈”上聲。
法王寺碑銘 我 三十三哿 坐火果 并三十四果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五馬 獨用 按:“馬”為“麻”上聲。
郊居賦 野下假舍 按:此賦以“下”入馬韻,而篇中又以“下”入姥韻,此重音互見之明證。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六養 三十七蕩 二韻同用 按:“養”為“陽”上聲,“蕩”為“唐”上聲。
郊居賦 往想壤網爽 并三十六養 廣蕩 并三十七蕩 掌 三十六養 上飨 并三十六養 颡 三十七蕩 往 三十六養 彌陀佛銘 往響想仰 并三十六養 齊太尉文獻王公墓銘 網爽長響[14] 并三十六養 丞相長沙宣武王墓銘 賞壤 并三十六養 梁雅樂歌 蕩 三十七蕩 想象仰敞享象 複一韻,并三十六養 齊讴行 昶壤敞網 并三十六養 懷舊詩 響上往壤 并三十六養 千佛頌 像往 并三十六養 曩 三十七蕩 響 三十六養 右一部與《廣韻》同 三十八梗 三十九耿 四十靜 四十一迥 四韻同用 按:“梗”為“庚”上聲,“耿”為“耕”上聲,“靜”為“清”上聲,“迥”為“青”上聲。
郊居賦 嶺 四十靜 秉景永 三十八梗 騁請 并四十靜 朝丹徒故宮頌 騁 四十靜 警 三十八梗 嶺 四十靜 右一部與《廣韻》異 按:迥韻,沈韻無考。
《文心雕龍·風骨》篇用“并”字與“騁、鲠、炳”同押,如平聲之“青”通“庚、清”也。
《雕龍》五十篇隻此一韻不合《廣韻》,而适與沈韻之不合《廣韻》同。
四十二拯 按:“拯”為“蒸”上聲。
右一部與《廣韻》異 四十三等 按:“等”為“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