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詠芙蓉
房 十陽 光 十一唐
四城門
光 十一唐 傷 十陽
八詠詩
梁 十陽 珰光 并十一唐 房床 并十陽
裳梁 并十陽 光 十一唐
祥 十陽 光 十一唐 芳梁香陽昌 并十陽 光 十一唐,複一韻 漳涼香亡 十陽 茫 十一唐 昌 十陽,複一韻
詠湖中雁
翔霜 并十陽 光行 并十一唐 鄉 十陽
右一部與《廣韻》同
十二庚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 四韻同用
齊明帝哀策文
聲 十四清 英 十二庚
梁雅樂歌
誠 十四清 明牲 并十二庚 纓盈聲并 并十四清
五引曲
聲精 并十四清 英 十二庚
襄陽白銅鞮歌
城 十四清 鳴 十二庚
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
盈 十四清 平 十二庚 聲 十四清 生 十二庚 城 十四清
八詠詩
莖莺 并十三耕 驚 十二庚
梁南郊登歌
成 十四清 靈 十五青 盈聲情 并十四清
遊鐘山詩應西陽王教
靈城 十四清 坰 十五青 菁 十四清
郊居賦
嵉星 并十五青 平 十二庚 形經 并十五青 成 十四清 坰 十五青 萦 十四清 青 十五青
彌陀佛銘
形靈冥齡
桐柏山金庭館碑銘
庭星棂青
右一部與《廣韻》異
按:“庚、耕、清、青”四韻,休文合并為一。
同時王融、謝朓所用亦然。
《文心雕龍》用韻甚嚴,《風骨》篇贊以迥韻“并”字,與靜韻“騁”字,梗韻“鲠、炳”二字通押,蓋休文時部分如是。
今韻分用,亦唐官韻所注也。
十六蒸 獨用 梁三朝雅樂歌 升仍應 并十六蒸 右一部與《廣韻》異 十七登 獨用 右一部與《廣韻》異 《四聲譜考略》:“沈集十六蒸獨用,不通十七登。
梁簡文帝《賦得橋》用‘陵、冰、渑[9]、鷹’,江淹《恨賦》用‘陵、興、乘、膺、勝’,陶弘景《水仙賦》用‘磳、繩、陵’,王筠《俠客篇》用‘矜、膺、陵、興’,亦皆獨用蒸韻。
” 又:“沈集無用十七登者,梁簡文帝《詠煙》用‘藤、登、層、燈’,梁元帝《幽逼詩》用‘恒、鵬’,劉孝綽《酬陸長史倕》用‘僧、登、弘、能、曾’,何遜《渡連圻》用‘恒、騰、嶒、崩、藤、登、朋’,皆獨用登韻,不通十六蒸。
惟‘嶒’字,《廣韻》收入蒸韻,疾陵切。
” 按:“蒸、登”二韻,以沈集所用四聲通較,實無一字相通。
所引梁人諸作,雖未足以确定沈韻,然參互相證,亦足信二韻齊梁時各為部矣。
《廣韻》蒸韻有“缯”字一紐,登韻有“增”字一紐,所領皆從“曾”之字;舊韻“嶒”字,亦未必定在蒸韻也。
《文心雕龍·定勢》篇用蒸韻“承、繩、凝、陵”四字,《章句》篇用登韻“恒、朋、騰、能”四字,亦不相入。
十八尤 十九侯 二十幽 三韻同用 天淵水鳥應诏賦 樓 十九侯 浮留 并十八尤 梁明堂登歌 收骝 并十八尤 鼓吹曲二[10]首同諸公賦 愁悠 并十八尤 頭 十九侯 憂 十八尤 東武吟行 浮舟流休 并十八尤 湘夫人 流修洲 并十八尤 襄陽白銅鞮歌 頭 十九侯 流 十八尤 江南弄 遊秋 并十八尤 休沐寄懷 丘遊秋抽周疇 并十八尤 樓 十九侯 帱浮留 并十八尤 懷舊詩 求舟流丘 并十八尤 和劉中書仙詩二首 洲丘流 并十八尤 秋晨羁怨望海思婦“婦”字應“歸”字之誤 流浮丘 并十八尤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幽韻,休文未用。
《文心雕龍·封禅[11]》篇用幽韻“幽、彪、虬”三字,與尤韻“休”字同押,與《廣韻》同。
二十一侵 齊明帝哀策文 深陰臨心 五引曲 音琴愔 梁甫吟 陰侵沈參林深臨禁心音 侍宴樂遊苑餞呂僧珍應诏 臨心沈陰金林禽襟浔簪 登元暢樓 岑陰深臨心浔陰 複一韻 簪 和王将軍解詩 音心林襟 八詠詩 任心尋 沈浔心任音尋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二覃 二十三談 二韻同用 江南曲 潭南谙簪 并二十二覃 嵌 右一部與《廣韻》同 毛奇齡《古今通韻》:“沈約《江南曲》用覃韻有‘嵌’字,今宋韻俱無此字,惟增韻有之,而兩部《廣韻》仍俱未有。
俗傳此是沈韻,豈休文自制韻而反忘之也?” 按:此為世指一百六部為沈韻者言,其說是也。
然不得執此一字,謂二百六部其源不出于休文。
蓋由隋至宋,韻書屢更,大體雖存,而小節不免出入。
如必字字較之,則李涪《刊誤》載《切韻》“虞、模”韻内有“浮”字,今《廣韻》實無;又《廣韻》三锺“恭”字注曰:“陸以‘恭、蜙、縱’等入冬韻,非也。
”且明言移其部分,然不得謂《廣韻》不本《切韻》也。
齊梁間四聲初起,古音間有存者,故所定或兩音并存,或分配未确,後人随時修改,漸失本來。
然其相承之原委則不可誣。
且“嵌”字仄聲,收入敢韻,實“談”去聲,則平聲在談韻,于理為近,安知非傳寫偶脫耶? 又按:“覃、談”以下八韻,唐人詩亦每互用。
然《文心雕龍·明詩》篇用“含、南、參、耽”四韻,《祝盟》篇用“談、甘、藍、慚”四韻,皆不旁入。
考諸仄韻亦各分用,則四部之分實休文舊法。
唐人遵為官韻者,其尋常吟詠,則每苦其窄而通之。
唐韻亦有數家,自程試以外,不甚遵陸法言、孫愐也。
二十四鹽 二十五添 二韻同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六鹹 二十七銜 二韻同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八嚴 二十九凡 二韻同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鹽、添”一部,“鹹、銜”一部,“嚴、凡”一部,沈韻皆無字可考,然四聲相應者也。
休文《八關齋》詩用“染、掩、險、漸”四韻。
《文心雕龍·誇飾》篇用“檢、漸、琰、玷”四韻,是“鹽、添”之上聲也;《情采》篇用“驗、贍、豔、厭”四韻,是“鹽、添”之去聲也;《附會》篇用“葉、接[12]、疊、協”四韻,是“鹽、添”之入聲也。
皆不入他韻,知“鹽、添”自為一部。
休文《釋迦文佛像銘》用“業、法、脅、劫”四韻,《文心雕龍·通變》篇用“業、怯、乏、法”四韻,是“嚴、凡”之入聲也,皆不入他韻,知“嚴、凡”自為一部。
惟“鹹、銜”無考,然“覃、談”“鹽、添”“嚴、凡”既各自為部,則“鹹、銜”之自為一部,亦可知矣。
同時王融、謝朓所用亦然。
《文心雕龍》用韻甚嚴,《風骨》篇贊以迥韻“并”字,與靜韻“騁”字,梗韻“鲠、炳”二字通押,蓋休文時部分如是。
今韻分用,亦唐官韻所注也。
十六蒸 獨用 梁三朝雅樂歌 升仍應 并十六蒸 右一部與《廣韻》異 十七登 獨用 右一部與《廣韻》異 《四聲譜考略》:“沈集十六蒸獨用,不通十七登。
梁簡文帝《賦得橋》用‘陵、冰、渑[9]、鷹’,江淹《恨賦》用‘陵、興、乘、膺、勝’,陶弘景《水仙賦》用‘磳、繩、陵’,王筠《俠客篇》用‘矜、膺、陵、興’,亦皆獨用蒸韻。
” 又:“沈集無用十七登者,梁簡文帝《詠煙》用‘藤、登、層、燈’,梁元帝《幽逼詩》用‘恒、鵬’,劉孝綽《酬陸長史倕》用‘僧、登、弘、能、曾’,何遜《渡連圻》用‘恒、騰、嶒、崩、藤、登、朋’,皆獨用登韻,不通十六蒸。
惟‘嶒’字,《廣韻》收入蒸韻,疾陵切。
” 按:“蒸、登”二韻,以沈集所用四聲通較,實無一字相通。
所引梁人諸作,雖未足以确定沈韻,然參互相證,亦足信二韻齊梁時各為部矣。
《廣韻》蒸韻有“缯”字一紐,登韻有“增”字一紐,所領皆從“曾”之字;舊韻“嶒”字,亦未必定在蒸韻也。
《文心雕龍·定勢》篇用蒸韻“承、繩、凝、陵”四字,《章句》篇用登韻“恒、朋、騰、能”四字,亦不相入。
十八尤 十九侯 二十幽 三韻同用 天淵水鳥應诏賦 樓 十九侯 浮留 并十八尤 梁明堂登歌 收骝 并十八尤 鼓吹曲二[10]首同諸公賦 愁悠 并十八尤 頭 十九侯 憂 十八尤 東武吟行 浮舟流休 并十八尤 湘夫人 流修洲 并十八尤 襄陽白銅鞮歌 頭 十九侯 流 十八尤 江南弄 遊秋 并十八尤 休沐寄懷 丘遊秋抽周疇 并十八尤 樓 十九侯 帱浮留 并十八尤 懷舊詩 求舟流丘 并十八尤 和劉中書仙詩二首 洲丘流 并十八尤 秋晨羁怨望海思婦“婦”字應“歸”字之誤 流浮丘 并十八尤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幽韻,休文未用。
《文心雕龍·封禅[11]》篇用幽韻“幽、彪、虬”三字,與尤韻“休”字同押,與《廣韻》同。
二十一侵 齊明帝哀策文 深陰臨心 五引曲 音琴愔 梁甫吟 陰侵沈參林深臨禁心音 侍宴樂遊苑餞呂僧珍應诏 臨心沈陰金林禽襟浔簪 登元暢樓 岑陰深臨心浔陰 複一韻 簪 和王将軍解詩 音心林襟 八詠詩 任心尋 沈浔心任音尋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二覃 二十三談 二韻同用 江南曲 潭南谙簪 并二十二覃 嵌 右一部與《廣韻》同 毛奇齡《古今通韻》:“沈約《江南曲》用覃韻有‘嵌’字,今宋韻俱無此字,惟增韻有之,而兩部《廣韻》仍俱未有。
俗傳此是沈韻,豈休文自制韻而反忘之也?” 按:此為世指一百六部為沈韻者言,其說是也。
然不得執此一字,謂二百六部其源不出于休文。
蓋由隋至宋,韻書屢更,大體雖存,而小節不免出入。
如必字字較之,則李涪《刊誤》載《切韻》“虞、模”韻内有“浮”字,今《廣韻》實無;又《廣韻》三锺“恭”字注曰:“陸以‘恭、蜙、縱’等入冬韻,非也。
”且明言移其部分,然不得謂《廣韻》不本《切韻》也。
齊梁間四聲初起,古音間有存者,故所定或兩音并存,或分配未确,後人随時修改,漸失本來。
然其相承之原委則不可誣。
且“嵌”字仄聲,收入敢韻,實“談”去聲,則平聲在談韻,于理為近,安知非傳寫偶脫耶? 又按:“覃、談”以下八韻,唐人詩亦每互用。
然《文心雕龍·明詩》篇用“含、南、參、耽”四韻,《祝盟》篇用“談、甘、藍、慚”四韻,皆不旁入。
考諸仄韻亦各分用,則四部之分實休文舊法。
唐人遵為官韻者,其尋常吟詠,則每苦其窄而通之。
唐韻亦有數家,自程試以外,不甚遵陸法言、孫愐也。
二十四鹽 二十五添 二韻同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六鹹 二十七銜 二韻同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二十八嚴 二十九凡 二韻同用 右一部與《廣韻》同 按:“鹽、添”一部,“鹹、銜”一部,“嚴、凡”一部,沈韻皆無字可考,然四聲相應者也。
休文《八關齋》詩用“染、掩、險、漸”四韻。
《文心雕龍·誇飾》篇用“檢、漸、琰、玷”四韻,是“鹽、添”之上聲也;《情采》篇用“驗、贍、豔、厭”四韻,是“鹽、添”之去聲也;《附會》篇用“葉、接[12]、疊、協”四韻,是“鹽、添”之入聲也。
皆不入他韻,知“鹽、添”自為一部。
休文《釋迦文佛像銘》用“業、法、脅、劫”四韻,《文心雕龍·通變》篇用“業、怯、乏、法”四韻,是“嚴、凡”之入聲也,皆不入他韻,知“嚴、凡”自為一部。
惟“鹹、銜”無考,然“覃、談”“鹽、添”“嚴、凡”既各自為部,則“鹹、銜”之自為一部,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