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新義疏證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由推考。
如坤在西南,移居於中。
西南舊居東北對待,故以得失言之。
一説以乾爲天子,坤爲王後,艮巽爲二伯,震兌坎離爲四嶽也。
三統四嶽合圖。
《論語》太師摯四適爲四嶽。
齊晉秦楚即《尚書》之費晉秦甫,《易》之震兌坎離也。
四適爲四嶽四隅之卦,合爲三統,移坤居中。
乾雍,坤豫,艮兖,巽徐揚。
一説艮夏,巽商。
乾坤配周之東西京,通畿二卦,合爲一代。
今訂爲魯、兖、周、雍。
《易》本素王,徐爲留都,豫爲東都,東西通畿二卦爲兩京。
故「飛龍」與「黃裳」文見《柏舟》、《綠衣》,是以徐坤屬商,所謂笙、磬同音,專爲此例言之也。
元亨利貞例表。
歐陽文忠以「乾元者始而亨,利貞者性情也」與四德平列,别爲一師之説。
考聖經文義,以後説爲長。
又四字全見者,《乾》、《坤》外,《屯》、《隨》、《臨》、《無妄》、《革》五卦。
《彖》釋《屯》、《隨》曰「大亨貞」,《無妄》、《臨》、《革》曰「大亨以正」,皆無「利」字之解。
《文言》曰:「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是《易》中惟《乾》一卦四字連文,坤已雲「利牝馬之貞」。
然則五卦之「利」字同爲羨文矣。
據傳訂經,止雲「元亨貞」,無「利」字。
可知《乾》、《坤》四字皆全,以下借文互見,分有《乾》、《坤》之一體。
今立此綱,餘再推考。
《論語》。
《左傳》爲釋經總説,《論語》爲諸經總例。
微言大義,多具於斯,以空言説之,未能深切,必證以經文,義乃大明。
如「過不及」與「中正」,《易》之「得位」、「不得位」也。
君子、小人,《易》之陰陽邪正也。
「損益」、「群黨」、「比周」、「仁義」、「性道」尤爲明證。
故《大傳》所引聖言,多取之《論語》。
今仿其例,凡《易》中文義與《論語》切合者,備引作證,合之兩美,相得不益彰哉! 卦象考補。
諸卦取象,舊説有本義,有假借,有舉隅,有推類,有經師專説,有經外别傳。
八卦之取象,至於三百餘條之多。
其中有字誤,有奪寫,今悉爲考訂,分别正變,不足者補之,誤者删之,編爲一書。
大約以明白簡要者爲主,若過於附會支離,則概從删削。
九家。
班《志》論九家,引《大傳》「殊途同歸」、「百慮一緻」爲説。
《易》道廣大,兼包九流六藝之外,此爲大宗。
今採輯九家專書引《易》立説之條,附於經下,以標宗旨。
綱領既立,子目餘説更爲推廣。
經文簡略,未暢所言,證以群言,實義乃顯。
屬辭比事。
宋元以來,説《易》諸書多推衍圖象,累牘連篇,各矜所得,千奇百怪,殊惑聽聞。
不知藉象繫辭,義重於象。
既以依象立辭,則但當就經立説,不必枝蔓。
如《春秋》未經筆削之先,當千百倍於今之經文,既以立經,則不必窮搜遠引未行之底本、删削之異聞。
治《春秋》者有屬辭比事之書,專就經文推考義例,《易》反無此書。
惠氏《易例》略有此意,書未成,亦未盛行。
今仿《春秋》作《釋例》一書,分經、傳爲二,一字一句,備列其文,實物虛字,大義孤文,悉爲徵引,加以論釋。
《春秋》有起文之説,《易》尤重之。
虛字如大小、往來、進退、消長之類,共百餘門。
明用。
《乾》、《坤》爲《易》之門,諸卦皆分《乾》、《坤》之畫而成,故《乾》、《坤》爲父母祖宗,特添用九、用六兩節,明六十二卦皆由《乾》、《坤》而生也。
六經成文,以《易》用之,六爻定位,以變用之。
《易》爲六經之轉假,用又爲六爻之轉假。
於文中爲中的,用從中從蔔,則用爲《易》專字。
卦變:《乾》六十二變成《坤》,《坤》六十二變成《乾》,《乾》、《坤》各三十一變,則用九、用六者專指此諸卦之體而言,不謂《乾》、《坤》六爻皆變也。
諸卦分《乾》、《坤》之體而成:《乾》初九爲《姤》,《姤》但明潛龍之義;《坤》初六爲《復》,《復》但明堅冰之義。
由此而推,生生不已。
卦變但言《乾》、《坤》乃爲經旨,諸卦皆爲六十三變,則不惟重複雜沓,經《乾》、《坤》二用之義反爲所蒙蝕矣。
三德。
《洪範》三德:剛、柔、正直,分配知、仁、勇。
三公其源出於《易》。
陽剛陰柔,當位則正。
天地之道,人才之德,三者足以包之。
《易》之義例,尤莫外焉。
陰陽除《乾》、《坤》、《坎》、《離》外,共三百六十爻,正直三分取之一,各得百廿爻,正直即在剛、柔之中。
故傳記所言剛、柔、正直,皆由此推之。
三公,剛司馬,柔司徒,正直司空。
一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元士,
如坤在西南,移居於中。
西南舊居東北對待,故以得失言之。
一説以乾爲天子,坤爲王後,艮巽爲二伯,震兌坎離爲四嶽也。
三統四嶽合圖。
《論語》太師摯四適爲四嶽。
齊晉秦楚即《尚書》之費晉秦甫,《易》之震兌坎離也。
四適爲四嶽四隅之卦,合爲三統,移坤居中。
乾雍,坤豫,艮兖,巽徐揚。
一説艮夏,巽商。
乾坤配周之東西京,通畿二卦,合爲一代。
今訂爲魯、兖、周、雍。
《易》本素王,徐爲留都,豫爲東都,東西通畿二卦爲兩京。
故「飛龍」與「黃裳」文見《柏舟》、《綠衣》,是以徐坤屬商,所謂笙、磬同音,專爲此例言之也。
元亨利貞例表。
歐陽文忠以「乾元者始而亨,利貞者性情也」與四德平列,别爲一師之説。
考聖經文義,以後説爲長。
又四字全見者,《乾》、《坤》外,《屯》、《隨》、《臨》、《無妄》、《革》五卦。
《彖》釋《屯》、《隨》曰「大亨貞」,《無妄》、《臨》、《革》曰「大亨以正」,皆無「利」字之解。
《文言》曰:「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是《易》中惟《乾》一卦四字連文,坤已雲「利牝馬之貞」。
然則五卦之「利」字同爲羨文矣。
據傳訂經,止雲「元亨貞」,無「利」字。
可知《乾》、《坤》四字皆全,以下借文互見,分有《乾》、《坤》之一體。
今立此綱,餘再推考。
《論語》。
《左傳》爲釋經總説,《論語》爲諸經總例。
微言大義,多具於斯,以空言説之,未能深切,必證以經文,義乃大明。
如「過不及」與「中正」,《易》之「得位」、「不得位」也。
君子、小人,《易》之陰陽邪正也。
「損益」、「群黨」、「比周」、「仁義」、「性道」尤爲明證。
故《大傳》所引聖言,多取之《論語》。
今仿其例,凡《易》中文義與《論語》切合者,備引作證,合之兩美,相得不益彰哉! 卦象考補。
諸卦取象,舊説有本義,有假借,有舉隅,有推類,有經師專説,有經外别傳。
八卦之取象,至於三百餘條之多。
其中有字誤,有奪寫,今悉爲考訂,分别正變,不足者補之,誤者删之,編爲一書。
大約以明白簡要者爲主,若過於附會支離,則概從删削。
九家。
班《志》論九家,引《大傳》「殊途同歸」、「百慮一緻」爲説。
《易》道廣大,兼包九流六藝之外,此爲大宗。
今採輯九家專書引《易》立説之條,附於經下,以標宗旨。
綱領既立,子目餘説更爲推廣。
經文簡略,未暢所言,證以群言,實義乃顯。
屬辭比事。
宋元以來,説《易》諸書多推衍圖象,累牘連篇,各矜所得,千奇百怪,殊惑聽聞。
不知藉象繫辭,義重於象。
既以依象立辭,則但當就經立説,不必枝蔓。
如《春秋》未經筆削之先,當千百倍於今之經文,既以立經,則不必窮搜遠引未行之底本、删削之異聞。
治《春秋》者有屬辭比事之書,專就經文推考義例,《易》反無此書。
惠氏《易例》略有此意,書未成,亦未盛行。
今仿《春秋》作《釋例》一書,分經、傳爲二,一字一句,備列其文,實物虛字,大義孤文,悉爲徵引,加以論釋。
《春秋》有起文之説,《易》尤重之。
虛字如大小、往來、進退、消長之類,共百餘門。
明用。
《乾》、《坤》爲《易》之門,諸卦皆分《乾》、《坤》之畫而成,故《乾》、《坤》爲父母祖宗,特添用九、用六兩節,明六十二卦皆由《乾》、《坤》而生也。
六經成文,以《易》用之,六爻定位,以變用之。
《易》爲六經之轉假,用又爲六爻之轉假。
於文中爲中的,用從中從蔔,則用爲《易》專字。
卦變:《乾》六十二變成《坤》,《坤》六十二變成《乾》,《乾》、《坤》各三十一變,則用九、用六者專指此諸卦之體而言,不謂《乾》、《坤》六爻皆變也。
諸卦分《乾》、《坤》之體而成:《乾》初九爲《姤》,《姤》但明潛龍之義;《坤》初六爲《復》,《復》但明堅冰之義。
由此而推,生生不已。
卦變但言《乾》、《坤》乃爲經旨,諸卦皆爲六十三變,則不惟重複雜沓,經《乾》、《坤》二用之義反爲所蒙蝕矣。
三德。
《洪範》三德:剛、柔、正直,分配知、仁、勇。
三公其源出於《易》。
陽剛陰柔,當位則正。
天地之道,人才之德,三者足以包之。
《易》之義例,尤莫外焉。
陰陽除《乾》、《坤》、《坎》、《離》外,共三百六十爻,正直三分取之一,各得百廿爻,正直即在剛、柔之中。
故傳記所言剛、柔、正直,皆由此推之。
三公,剛司馬,柔司徒,正直司空。
一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元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