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書要義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又爲全《書》之綱領。
今據《洪範》作表,如五福、六極《書》中言及者皆依類鈔之。
如《無佚》言先王長壽短劄、「永保休命」、「勦絶其命」之類,又如「三德」、總數。
「峻德」爲天子,「九德」爲三公,「六德」爲諸侯,「三德」爲大夫。
凡經中言德者,皆彙鈔爲表,據此推之。
一、書者,如也,略如史。
説經尤貴事明,今取《大戴禮》、《周書》爲主,附以《史記》三帝三王世事實,各附本篇之末。
始二帝,終成康,成康以下則詳於《詩》矣,列國、封國則詳之。
由《書》而《詩》,由《詩》而《春秋》,本末詳備。
一、四嶽篇以「王曰」、「公曰」分爲二類四篇,《文侯之命》與《呂刑》南北相比爲一類,既爲嶽,又爲周之二伯。
《費誓》、《秦誓》二「公曰」以屬周公焉。
四篇無序,即以爲分篇亦可。
一、《尚書》經也,傳記篇章佚在各書,舊失採入。
如《五帝姓》、《明堂位》、《作雒》、《文王官人》之類,是或佚在《禮記》、《周書》,或佚存先秦師説中。
今并收入五十餘篇,以爲完璧,仿《左傳》先經後經之例。
〔附〕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序例以二帝、三王、周公、四嶽爲綱。
帝篇四次序從《大傳》「七觀」。
帝典君道。
包括全書,以下二十七篇略如傳説,皆以發明此篇之義。
禹貢《帝典》分篇,詳禹爲司空事,故文見於《典》、《謨》。
臯陶謨臣道。
謨,猶摹也。
發明《帝典》之義,如傳之於經。
洪範範,謨範也。
包君臣言之,帝堯舜也,禹夏也,箕子殷也,武王周也。
此篇兼二帝三王言之,言義不言事,爲全書之總例,故《大傳》附之《典》、《謨》後。
三代篇八五言三王三,二伯二,各有分屬,不重見。
夏禹誓夏禹見誓一篇,明天子出征之制。
殷湯誓殷、周各見一誓,蓋以征誅得天下。
盤庚殷中興。
高宗肜日注殷再興,《孟子》雲「賢聖之君六七作」是也。
録盤庚、高宗二君,與周録成、康相起。
殷周之際西伯戡黎注、微子 周牧誓三代各録誓一篇,武王伐紂事,經隻一篇,餘皆傳。
顧命成、康相繼,即「受終文祖」之詳文也。
周道盛於成、康,故録《周書》至成、康而止。
周公篇十二《書》略於三代,詳於周公,以周公爲主。
周公爲一代,以元聖、素王相起,故獨詳之。
○周公似舜,舜攝堯之天下,而讓之禹,周公攝武王之天下,而讓之成王。
金縢此周公總序,以下十一篇皆其細耳。
較之《帝典》具體而微,其文詳略互見。
《金縢》所不詳,當於《帝典》中求之。
大誥五誓分説王伯,五誥則全爲周公書。
《孟子》「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一人兼王伯,故《誥》與《誓》數目相敵也。
康誥 酒誥 多方周公書當以五誥篇名爲正,凡此之類,皆五誥分篇子目。
梓材 召誥 君奭 多士 雒誥五誥皆言中州王畿,與下四嶽相起。
無逸 立政 二伯篇四《顧命》最詳二伯四嶽之制,故以伯繼王。
○《費誓》東嶽,《文侯之命》北嶽,《甫刑》南嶽,《秦誓》西嶽。
甫刑《謨》:「天命有德,五服五彰;天討有罪,五刑五用。
」命、刑對文。
文侯之命以上二篇皆王命。
費誓以下二篇皆「公曰」,此二誓與三代誓共五篇。
秦誓四篇以「王曰」、「公曰」分爲東、西、南、北,相對成文,兼舉則爲四嶽,單稱則爲兩伯。
注 武成:原作「武城」,誤。
據《尚書》改。
注 肜:原作「彤」,誤。
據《尚書》改。
注 高宗肜日:「肜」原作「彤」,據《尚書》篇名改。
注 西伯戡黎:「戡」原作「之」,據《尚書》篇名改。
今據《洪範》作表,如五福、六極《書》中言及者皆依類鈔之。
如《無佚》言先王長壽短劄、「永保休命」、「勦絶其命」之類,又如「三德」、總數。
「峻德」爲天子,「九德」爲三公,「六德」爲諸侯,「三德」爲大夫。
凡經中言德者,皆彙鈔爲表,據此推之。
一、書者,如也,略如史。
説經尤貴事明,今取《大戴禮》、《周書》爲主,附以《史記》三帝三王世事實,各附本篇之末。
始二帝,終成康,成康以下則詳於《詩》矣,列國、封國則詳之。
由《書》而《詩》,由《詩》而《春秋》,本末詳備。
一、四嶽篇以「王曰」、「公曰」分爲二類四篇,《文侯之命》與《呂刑》南北相比爲一類,既爲嶽,又爲周之二伯。
《費誓》、《秦誓》二「公曰」以屬周公焉。
四篇無序,即以爲分篇亦可。
一、《尚書》經也,傳記篇章佚在各書,舊失採入。
如《五帝姓》、《明堂位》、《作雒》、《文王官人》之類,是或佚在《禮記》、《周書》,或佚存先秦師説中。
今并收入五十餘篇,以爲完璧,仿《左傳》先經後經之例。
〔附〕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序例以二帝、三王、周公、四嶽爲綱。
帝篇四次序從《大傳》「七觀」。
帝典君道。
包括全書,以下二十七篇略如傳説,皆以發明此篇之義。
禹貢《帝典》分篇,詳禹爲司空事,故文見於《典》、《謨》。
臯陶謨臣道。
謨,猶摹也。
發明《帝典》之義,如傳之於經。
洪範範,謨範也。
包君臣言之,帝堯舜也,禹夏也,箕子殷也,武王周也。
此篇兼二帝三王言之,言義不言事,爲全書之總例,故《大傳》附之《典》、《謨》後。
三代篇八五言三王三,二伯二,各有分屬,不重見。
夏禹誓夏禹見誓一篇,明天子出征之制。
殷湯誓殷、周各見一誓,蓋以征誅得天下。
盤庚殷中興。
高宗肜日注殷再興,《孟子》雲「賢聖之君六七作」是也。
録盤庚、高宗二君,與周録成、康相起。
殷周之際西伯戡黎注、微子 周牧誓三代各録誓一篇,武王伐紂事,經隻一篇,餘皆傳。
顧命成、康相繼,即「受終文祖」之詳文也。
周道盛於成、康,故録《周書》至成、康而止。
周公篇十二《書》略於三代,詳於周公,以周公爲主。
周公爲一代,以元聖、素王相起,故獨詳之。
○周公似舜,舜攝堯之天下,而讓之禹,周公攝武王之天下,而讓之成王。
金縢此周公總序,以下十一篇皆其細耳。
較之《帝典》具體而微,其文詳略互見。
《金縢》所不詳,當於《帝典》中求之。
大誥五誓分説王伯,五誥則全爲周公書。
《孟子》「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一人兼王伯,故《誥》與《誓》數目相敵也。
康誥 酒誥 多方周公書當以五誥篇名爲正,凡此之類,皆五誥分篇子目。
梓材 召誥 君奭 多士 雒誥五誥皆言中州王畿,與下四嶽相起。
無逸 立政 二伯篇四《顧命》最詳二伯四嶽之制,故以伯繼王。
○《費誓》東嶽,《文侯之命》北嶽,《甫刑》南嶽,《秦誓》西嶽。
甫刑《謨》:「天命有德,五服五彰;天討有罪,五刑五用。
」命、刑對文。
文侯之命以上二篇皆王命。
費誓以下二篇皆「公曰」,此二誓與三代誓共五篇。
秦誓四篇以「王曰」、「公曰」分爲東、西、南、北,相對成文,兼舉則爲四嶽,單稱則爲兩伯。
注 武成:原作「武城」,誤。
據《尚書》改。
注 肜:原作「彤」,誤。
據《尚書》改。
注 高宗肜日:「肜」原作「彤」,據《尚書》篇名改。
注 西伯戡黎:「戡」原作「之」,據《尚書》篇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