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學凡例

關燈
一、注緯雲:「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蓋《春秋》爲治人之事,《孝經》爲自治之事。

    故《經解》言六藝而不及《孝經》,以經專言治術,治術以《春秋》爲主,故與《孝經》對舉。

    此素王修己治人之要道也。

     一、《孝經》專以行爲主,故經文平易,所謂「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然經文雖少,而儀説甚繁。

    傳記言孝固多,而子家則幾無書不有專篇,此以議論爲經,而儀制傳説者也。

    《孝經》爲修治初階,不得以平易忽之。

     一、素王翻述六藝,以爲一王之法。

    《孝經》引《詩》、《書》爲説,此通其説於六藝也。

    緯亦以《詩》、《書》不似經而刊之,過也。

     一、孔子以前,不以孝立教,舉孝以包百行,至德要道,此素王新法也。

    故凡載籍言孝者,皆爲《孝經》説。

    孔子不作《孝經》,則孝道不如此廣大也。

    釋典中亦有言孝專書,凡事不合於義者,皆以不孝責之,正與《孝經》同意。

     一、《孝經》與《大學》篇略同,首章經以下爲傳,所以釋經也。

    今分爲經、傳,經本孔子自作,設爲問答,傳爲曾子所作,或以爲子思所作,非也。

     一、《孝經》爲素王撰述,而禮制與《王制》有異同,此由傳《孝經》弟子緣經立説之義。

    又孔子制禮,弟子有所參酌,差互亦所不免。

    今取凡與六藝不同者,以爲《孝經》專派。

     一、群經之中,惟《王制》與《孝經》師説最爲繁多,幾過本經百倍。

    自失此義,儒者皆以《孝經》平易而疑之。

    今舉舊説,悉爲采録,然後《孝經》爲一巨門。

    不然,則亦如《王制》之若存若亡而已。

     一、《春秋》義例繁賾,最爲難治。

    《孝經》則平實淺近,無待鉤稽,以修治異塗,知行殊道也。

    今張明舊學,不惟切於日用,大益内行,而使舊學皆有統宗,於經學亦大有裨助。

     一、《孝經》班《志》經有今、古二家,其書久佚。

    今據劉、班漢儒舊説,以及劉炫本,定爲古文本。

    更輯魏、後、張、長孫諸家,以爲今文本,以符舊目。

    雖有古、今名目,然其實則一,不如别經之義例全反也。

     一、《孝經》禮制,今、古之分今無可考,其所以立古、今者,不過章句文字異同耳。

    古文晚出,爲東漢末流之派,以前舊説,則歸入今學。

    漢人晚説,分派取以爲注。

    至於魏晉以後之説,則采入疏中,以示區别。

     一、《孝經》漢有今、古文異同,今以今文爲主,而兼採古文異文,以爲《孝經釋文》一卷。

    班《志》《孝經》有《雜傳》四篇,其書久佚。

    今倣其例,徧輯先秦以前傳記子史言《孝經》者,輯爲舊傳。

     一、《孝經》説今仿陳氏之例,統輯漢人傳注及餘説《孝經》者,以爲《孝經先師軼説考》。

    其有一説重見者,仿孫氏《孔子集語》之例附録之。

     一、《孝經》諸緯,皆孔、曾授受之微言,經學之根本也。

    今將其關於經義者鈔出,彙爲一篇。

    外有别經之緯,而言涉《孝經》者,并取以爲注,更輯爲《孝經緯説》,取《孝經》注之。

     一、《内則》、《文王世子》、《曲禮》,此舊傳儀節也。

    又《呂覽·孝行》曾子説養有五之類,皆就事親各立條目,爲本經舊傳儀節。

    今仿其例,將載籍所言事親儀節彙齊,分立節目,將舊説依類分入,如《曲禮》之侍坐、立、居處、禁忌之類,悉按經目歸之,略如《家儀》之例。

     一、言孝專就事親而言,則其道甚隘。

    又人不皆有親,則多外視之。

    而《孝經》之旨,則以事親爲小孝,而歸重於事君、立身,凡一言一行,皆引歸於孝。

    如戰陳無勇、交友不信之類,皆歸之。

    此爲推廣孝道以包百行,孝所以爲至德要道也。

    凡載籍如此之類,當依經立目,分類歸之,以爲《孝經廣義》。

    至於泛論《孝經》者,則歸入通論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