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制學凡例

關燈
真周禮觀此,則不惟改制之意明,而《周禮》爲《春秋》以後補綴而成之書,非真周禮,亦可明矣。

     一、《左傳》今學也,舊誤以爲古,不知大綱全與《王制》相同,無異説。

    此例不明,則與本説相迕。

    今凡《左傳》用今禮名而文小異者類録之,以爲《左傳與王制同考》。

     一、《周禮》欲與《王制》爲難,故采録時制,以爲此書。

    據緯記所言,實多真周禮。

    然當時周禮多不可考,《王制》已行,久有明説,不能易之,故其書大綱,如封建、世卿、徹稅、喪娶、喪祭等爲《春秋》所譏者,人皆知爲周禮,至於此外,多不可考,則多録《王制》、《儀禮》之文,以相補足。

    如二軍《朝事篇》儀節分三等之類是也。

    又今學名義則不敢改,如三公、九卿、九嬪之類,同《王制》名而異其實。

    此類不明,必與本書相混。

    今彙録之,以爲《周禮與王制同名異實注考》。

     一、《公羊》禮多與《王制》不同。

    舊以爲采用古學,而緯書、子書亦多同其説。

    又《王制》三公九卿,而《千乘》言四輔,《昏義》言六官,《曲禮》言五官,此類固多,異名同實,而實爲《王制》佚義者亦不少。

    今定采異説,爲《今學同實異名考》。

    至於確係異實,考其如與古學實係不同者,則定以爲《王制》佚義。

    此等事固不多見也。

     一、孔子以《王制》爲後世法。

    秦漢與《王制》不同世,遂不明此意,以《王制》爲無用之書。

    不知後人陰被其福而不知,如《王制》開選舉,後王全祖此法;而衆建諸侯,即郡縣之遺意;廣開學校,亦治化之根本。

    《中庸》之「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今用《王制》之事多爲益,倍於《王制》者多爲害,習焉不察耳。

    況周當積弊,沿此一改乎!今取後世安危要政與《王制》相比較,彙輯一冊,以爲《王制遺政考》。

     一、《王制》參用四代禮,即孔子答顔子爲邦之意。

    今輯孔子改制爲素王舊説,以爲《王制敘録》一卷,以明其精義。

     一、素王改制,孔子有「罪我」之言,此義不能明説,謂之微言,故孟、荀皆以《王制》爲周禮。

    蓋既不能謂之爲孔子禮,又不能謂之夏、殷禮,孟、荀皆有素王天子之説,而以《王制》爲周禮者,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耳。

     一、元聖素王明文,見於《莊子》,可見此先秦以前古義。

    後儒不信此義,不知古文家已先本之立説,然而究不能如今學之宏通。

    以此知素王説之不可駁。

     一、《王制》儀節有爲古文家所據改,今學遂佚此篇者。

    如《周禮》五官節皆多本今學舊文潤色,今《周禮》有其文,而今學反失之。

    《考工記》一篇,本《王制》考工之事,《曲禮》之所謂六工也,故其中制度多與今學同。

    蓋作《周禮》者據今書以改爲古學,有不盡耳。

    《周禮》本以「考工」爲一官,記有明文。

    班《志》雲六篇,並不以爲缺冬官以「考工」相補。

    言缺補者,後師之誤也。

    今凡今學所不備者,多可據之爲説。

     一、以今學諸經解《王制》,凡三傳《春秋》、今古《尚書》、三家《詩》、《儀禮》七種,皆各爲《王制義證》二卷,附於本經之末,以見今學統宗《王制》之義。

     一、諸書所引孔子言,間有與《王制》不合者,此由學者各以三統立説,故多參差。

    然文異實同,不當歧説。

    至於《孝經》、曾子之説與《王制》異者,此三統異説也。

    今以爲《孝經》專説,不引用焉。

     一、《王制》當立圖表,今立《九州圖》、《五服圖》、《王畿九十三國圖》、《一州二百一十國圖》、《九錫表》、《王臣食祿表》、《大國次國小國君臣食祿表》、《九命表》,以外由此推之。

     一、舊説《王制》以爲《春秋》專證。

    今既以《王制》統六經,則不專以《春秋》爲主。

    今將《春秋》專證以歸《公》、《穀》義證,至於《王制》注疏,不專主《春秋》焉。

     注 案:《群經凡例》原目作「王制義證凡例」。

     注 實:原無,據文義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