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物
關燈
小
中
大
平常提及一物字,總以為物者物質,即對礙義。
對亦礙義,凡物有實質故名對礙。
有宗唯識論師說器界及五塵并有對礙,器界即目自然界,五塵者色聲香味觸也。
似不符唯識。
然諸師說器界,是第八識見分所變之相分,五塵,是五識見分各自所變之相分,如色塵相,是眼識見分所變,聲塵相,是耳識見分所變,乃至一切所觸塵相,是身識見分所變。
蓋以相從識變,成其唯識之論。
然複有一問題,自無着、世親已建立實種子,大乘師有說種子非實,無着終以種子為實有。
世親後之諸師有主相見别種,諸師以每一識分為相見二分,而賴耶識之器界相及五識之五塵相,皆有實質,理應不與見分同種生,于是區種子為二類:曰見分種子,曰相分種子,是為相見别種。
若如别種家言,則賴耶器相及五識塵相,并各從自家相種生,如何說是各識見分之所變?而主張别種者,亦謀避此攻難,乃謂諸識從種生時,其見種挾帶相種而起,仍得說為相從識變,故唯識義堅立不搖。
無着學派說明物質宇宙緣起,略述如上。
無着派所謂器界與五塵等相分,即是色法。
色者猶雲物質,今總目之曰物質宇宙。
又複當知,物質現象亦通名現行界,卻是現界之一方面,因現行一詞,實通心物而總目之,非專目物質現象故。
世人讀佛書,于其繁碎之名詞每不知其所指目,更何從求其義乎?上卷《轉變章》末後,談佛家唯識論一段文,提控綱要,名義不紊,讀者毋忽。
今按彼論謂無着派之唯識論。
實建立種子,為萬物作能作因。
為去聲。
能作因一詞,大小乘通用,今借用之,謂相種能生相分,故說相種對于相分而名能作,能作即是因,故名能作因。
然種子說根本謬誤,不可成立。
《功能章》已破訖。
且相見别種頗近二元論,亦無足取。
又種子無量數,藏伏賴耶中,見種挾帶相種,誰為配屬?諸師雖巧于鈎心鬥角,終無可彌縫其缺。
餘于無着學派唯識之論,不能無懸空構畫之感也。
附識:有宗唯識之學,隻是用一種剖解術,将心剖作二分乃至三分或四分,但第三第四兩分均可攝入見分,遂以相見對開,而說二分。
詳在《成論述記》及諸疏。
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
見相二分,相當于通常所雲心物。
在無着派唯識論之體系内,不許有心外獨在之物,故破除外物之觀念,而将一切物名為相分,即當作心之一分。
盡管物是有實質,而亦說為心之一分。
治其學者宜知此意。
無着學派以種子為物之本源,本源,即是本體之形容詞。
此是其根本謬誤處。
佛家小宗大乘都有出世之情見在,故其言真如本體,無為無造,不生不滅,直是兀然堅住,等于僵固之物。
真如本體四字作複詞,他處準知。
餘謂空宗談體而遺用,實乃各宗之通病,不止龍樹學派為然。
有宗欲正耽空之誤,不能不服其睿識。
奘師弘宣有宗,其見亦卓。
獨惜不敢匡正舊師單以無為言真如之過,而妄添一重多元之本體,所謂“無量諸種子,其數如雨滴”者是。
種子雲雲,本輕意菩薩《意業論》。
此粒子性之種子,如何可說為心物根源?本心固是全體流行之一面,言本心者,别于妄心。
全體者,謂本體是全體性,夐然無對,不可說如衆多粒子。
流行者,謂本體是生生化化流行不息,故單以無為言真如者大誤。
然即于本體之流行而名為用,故即體而言,用在體,非可遺用以談體。
流行有一翕一辟,本心乃依辟之一方面而立名。
物界又何嘗不是全體流行之一面?物者,依翕之一方面而立名。
而臆想有數如雨滴之種子為心物作根源,豈不謬哉? 餘以本體流行、翕辟成變,假設心物萬象,已說在《轉變章》。
今在此章,将詳于翕義。
夫翕辟非異體,祗勢用殊耳。
此二種勢用,不可分割,名之為勢用,即不可當作實物來想,何可析為二片物事?更無先後。
不可說翕先而辟後,亦不可說辟先而翕後。
辟勢本一,一者,言其為渾然全體。
無定在而無不在,新新而不守故,進進而無退墜,是其德之盛也。
翕與辟同為本體之流行。
然翕有異于辟者,則以翕之動勢,唯是收攝凝斂,将為物始,有趨于頑鈍與沉墜之可能,是乃動而反其本體者欤。
然本體畢竟常如其性,故翕勢方起,即有辟勢與之俱起。
其義見前,茲不贅。
夫本體之動,不能無反,惟反乃成物。
此反之為用,奇哉不可測也。
《莊子》《天地篇》曰“留動而生物”,此一留字下得奇特,從來治《南華》者都不求解。
動者流行之謂,留即翕義,非浮散無攸聚,非莽蕩無所凝,是謂動而有留。
有留即成物。
本體流行無已止,惟有凝攝之一方面所謂翕勢,乃使健以開發之辟勢,有所依據、集中,以顯其勝用,其妙如此。
莊子所謂“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者,傥謂是欤? 辟之一方,渾一而不可分;翕之一方,乃分化而成多。
問曰:“何故翕有分化而辟不爾?”答曰:辟勢不改易其本體之自性故。
譬如水,已舉其自身全成為冰,而冰能不改水之濕性。
辟不改其本體之德性,由此譬可悟。
無形無象,運而無所積,運者運行,無有停滞曰無積。
周流乎一切翕或物之外而無不遍滿,斡運乎一切翕或物之中而無有閉閡,斡字,有運行及主領義。
其為渾一何疑?翕勢乃分化者,由翕之勢猛疾旋轉,自不期而凝成無量細分。
印度勝論師說極微名細分,今借用此名,而不同其本義。
譬如水蒸氣在空中元是遊氣遍布,及其漸凝,則分化為無量點滴。
因明雲,凡譬喻,隻取少分相似,不可求其全肖。
由此譬況,可悟凝斂必至分化,凝則成多,萬物散殊。
然斡運乎萬物而無不在者則辟也。
《莊子》《德充符篇》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肝贍,腑藏中物,而猶楚越二國之異。
物以形殊,人情易睹其對峙,而難味其聯屬。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辟者,就其在每一物而言,是一物各有之生命;就其遍在萬物而言,是宇宙大生命。
一物之生命,與宇宙大生命本來不二。
《南華》勝義,足與翕辟之理相印證。
翕之始凝為細分也,可名之曰翕圈。
所以者何?動勢猛旋,凝成細分,大概近圓形,故以圈名。
細分為形質之端,而尚未着現,即無實方分,所以假定其近圓形。
又無量細分宛爾分畛,亦有圈義。
宛爾者,似有貌。
諸細分之間似互有畛域,不雜亂也。
翕圈細微,至于不可破。
莊生所謂“形本”,惠施所謂“小一”者,殆指此而言。
“形本”者,謂有形之物以此為本也。
惠施曰:“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無内者不可破析故,若複有内,即更可破也,惟其無内,故名以小一。
小者言其細微,一者言其無可再析也。
《中庸》曰“語小莫能破”,殆為惠子之所本。
或有問曰:“公以翕圈細分,翕圈細分,作複詞用。
由于動勢猛旋之所凝成,任玄想而無征,毋乃未可欤?”答曰:窮理到至極處,不可以小知測。
察于散殊之事物以緻其知,是謂小知。
《易》之《系辭傳下小》辨于物是也。
小知誠重要,然其用有限,不可以窮大。
玄想可訾乎?玄想者,神解之運,曠然與至理冥會,不當與空想同譏也。
神解者,神明無染,脫然超悟。
《莊子》《知北遊篇》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昭昭者,形質顯著之謂;冥冥者,未有形質也。
有倫生于無形。
”有倫猶雲萬物,物有倫類,故名有倫。
無形猶冥冥也。
其義本之古易說。
子以為有物才有動,是從昭昭有倫處着眼,而不窮萬化之源也。
餘以為本體流行,翕辟成變,是謂之動。
此動字義沖深至極。
動乃生形質,非可以形質為本源。
是向冥冥無形處參究,吾與子着眼處已不同,相诤無益也。
《大易》幹之初爻,取象於潛龍,潛者,冥冥無形也。
古以龍為變動不測之物,故言潛龍者,所以隐示冥冥中動勢已盛,是萬物萬事所從始也。
漢人言:象猶譬喻。
借象以顯示其理,而不直言之,故曰隐示。
《震》之一陽動于下,二陰乃着,亦此旨。
陽以表動也,陰以表物也,動于冥冥中而萬物生焉。
吾子姑置所疑而深究之可乎?又複當知:才動,即有翕之一方面,形質已始于此,子何以無物為怖乎? 或複有難:“如公所言,翕則凝以成多,自多之方面言,每一翕圈謂之小一,無量小一為物質宇宙基本。
若爾,更有一問題,即此無量小一,将是各自生滅相續流轉不已者乎?抑
對亦礙義,凡物有實質故名對礙。
有宗唯識論師說器界及五塵并有對礙,器界即目自然界,五塵者色聲香味觸也。
似不符唯識。
然諸師說器界,是第八識見分所變之相分,五塵,是五識見分各自所變之相分,如色塵相,是眼識見分所變,聲塵相,是耳識見分所變,乃至一切所觸塵相,是身識見分所變。
蓋以相從識變,成其唯識之論。
然複有一問題,自無着、世親已建立實種子,大乘師有說種子非實,無着終以種子為實有。
世親後之諸師有主相見别種,諸師以每一識分為相見二分,而賴耶識之器界相及五識之五塵相,皆有實質,理應不與見分同種生,于是區種子為二類:曰見分種子,曰相分種子,是為相見别種。
若如别種家言,則賴耶器相及五識塵相,并各從自家相種生,如何說是各識見分之所變?而主張别種者,亦謀避此攻難,乃謂諸識從種生時,其見種挾帶相種而起,仍得說為相從識變,故唯識義堅立不搖。
無着學派說明物質宇宙緣起,略述如上。
無着派所謂器界與五塵等相分,即是色法。
色者猶雲物質,今總目之曰物質宇宙。
又複當知,物質現象亦通名現行界,卻是現界之一方面,因現行一詞,實通心物而總目之,非專目物質現象故。
世人讀佛書,于其繁碎之名詞每不知其所指目,更何從求其義乎?上卷《轉變章》末後,談佛家唯識論一段文,提控綱要,名義不紊,讀者毋忽。
今按彼論謂無着派之唯識論。
實建立種子,為萬物作能作因。
為去聲。
能作因一詞,大小乘通用,今借用之,謂相種能生相分,故說相種對于相分而名能作,能作即是因,故名能作因。
然種子說根本謬誤,不可成立。
《功能章》已破訖。
且相見别種頗近二元論,亦無足取。
又種子無量數,藏伏賴耶中,見種挾帶相種,誰為配屬?諸師雖巧于鈎心鬥角,終無可彌縫其缺。
餘于無着學派唯識之論,不能無懸空構畫之感也。
附識:有宗唯識之學,隻是用一種剖解術,将心剖作二分乃至三分或四分,但第三第四兩分均可攝入見分,遂以相見對開,而說二分。
詳在《成論述記》及諸疏。
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
見相二分,相當于通常所雲心物。
在無着派唯識論之體系内,不許有心外獨在之物,故破除外物之觀念,而将一切物名為相分,即當作心之一分。
盡管物是有實質,而亦說為心之一分。
治其學者宜知此意。
無着學派以種子為物之本源,本源,即是本體之形容詞。
此是其根本謬誤處。
佛家小宗大乘都有出世之情見在,故其言真如本體,無為無造,不生不滅,直是兀然堅住,等于僵固之物。
真如本體四字作複詞,他處準知。
餘謂空宗談體而遺用,實乃各宗之通病,不止龍樹學派為然。
有宗欲正耽空之誤,不能不服其睿識。
奘師弘宣有宗,其見亦卓。
獨惜不敢匡正舊師單以無為言真如之過,而妄添一重多元之本體,所謂“無量諸種子,其數如雨滴”者是。
種子雲雲,本輕意菩薩《意業論》。
此粒子性之種子,如何可說為心物根源?本心固是全體流行之一面,言本心者,别于妄心。
全體者,謂本體是全體性,夐然無對,不可說如衆多粒子。
流行者,謂本體是生生化化流行不息,故單以無為言真如者大誤。
然即于本體之流行而名為用,故即體而言,用在體,非可遺用以談體。
流行有一翕一辟,本心乃依辟之一方面而立名。
物界又何嘗不是全體流行之一面?物者,依翕之一方面而立名。
而臆想有數如雨滴之種子為心物作根源,豈不謬哉? 餘以本體流行、翕辟成變,假設心物萬象,已說在《轉變章》。
今在此章,将詳于翕義。
夫翕辟非異體,祗勢用殊耳。
此二種勢用,不可分割,名之為勢用,即不可當作實物來想,何可析為二片物事?更無先後。
不可說翕先而辟後,亦不可說辟先而翕後。
辟勢本一,一者,言其為渾然全體。
無定在而無不在,新新而不守故,進進而無退墜,是其德之盛也。
翕與辟同為本體之流行。
然翕有異于辟者,則以翕之動勢,唯是收攝凝斂,将為物始,有趨于頑鈍與沉墜之可能,是乃動而反其本體者欤。
然本體畢竟常如其性,故翕勢方起,即有辟勢與之俱起。
其義見前,茲不贅。
夫本體之動,不能無反,惟反乃成物。
此反之為用,奇哉不可測也。
《莊子》《天地篇》曰“留動而生物”,此一留字下得奇特,從來治《南華》者都不求解。
動者流行之謂,留即翕義,非浮散無攸聚,非莽蕩無所凝,是謂動而有留。
有留即成物。
本體流行無已止,惟有凝攝之一方面所謂翕勢,乃使健以開發之辟勢,有所依據、集中,以顯其勝用,其妙如此。
莊子所謂“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者,傥謂是欤? 辟之一方,渾一而不可分;翕之一方,乃分化而成多。
問曰:“何故翕有分化而辟不爾?”答曰:辟勢不改易其本體之自性故。
譬如水,已舉其自身全成為冰,而冰能不改水之濕性。
辟不改其本體之德性,由此譬可悟。
無形無象,運而無所積,運者運行,無有停滞曰無積。
周流乎一切翕或物之外而無不遍滿,斡運乎一切翕或物之中而無有閉閡,斡字,有運行及主領義。
其為渾一何疑?翕勢乃分化者,由翕之勢猛疾旋轉,自不期而凝成無量細分。
印度勝論師說極微名細分,今借用此名,而不同其本義。
譬如水蒸氣在空中元是遊氣遍布,及其漸凝,則分化為無量點滴。
因明雲,凡譬喻,隻取少分相似,不可求其全肖。
由此譬況,可悟凝斂必至分化,凝則成多,萬物散殊。
然斡運乎萬物而無不在者則辟也。
《莊子》《德充符篇》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肝贍,腑藏中物,而猶楚越二國之異。
物以形殊,人情易睹其對峙,而難味其聯屬。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辟者,就其在每一物而言,是一物各有之生命;就其遍在萬物而言,是宇宙大生命。
一物之生命,與宇宙大生命本來不二。
《南華》勝義,足與翕辟之理相印證。
翕之始凝為細分也,可名之曰翕圈。
所以者何?動勢猛旋,凝成細分,大概近圓形,故以圈名。
細分為形質之端,而尚未着現,即無實方分,所以假定其近圓形。
又無量細分宛爾分畛,亦有圈義。
宛爾者,似有貌。
諸細分之間似互有畛域,不雜亂也。
翕圈細微,至于不可破。
莊生所謂“形本”,惠施所謂“小一”者,殆指此而言。
“形本”者,謂有形之物以此為本也。
惠施曰:“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無内者不可破析故,若複有内,即更可破也,惟其無内,故名以小一。
小者言其細微,一者言其無可再析也。
《中庸》曰“語小莫能破”,殆為惠子之所本。
或有問曰:“公以翕圈細分,翕圈細分,作複詞用。
由于動勢猛旋之所凝成,任玄想而無征,毋乃未可欤?”答曰:窮理到至極處,不可以小知測。
察于散殊之事物以緻其知,是謂小知。
《易》之《系辭傳下小》辨于物是也。
小知誠重要,然其用有限,不可以窮大。
玄想可訾乎?玄想者,神解之運,曠然與至理冥會,不當與空想同譏也。
神解者,神明無染,脫然超悟。
《莊子》《知北遊篇》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昭昭者,形質顯著之謂;冥冥者,未有形質也。
有倫生于無形。
”有倫猶雲萬物,物有倫類,故名有倫。
無形猶冥冥也。
其義本之古易說。
子以為有物才有動,是從昭昭有倫處着眼,而不窮萬化之源也。
餘以為本體流行,翕辟成變,是謂之動。
此動字義沖深至極。
動乃生形質,非可以形質為本源。
是向冥冥無形處參究,吾與子着眼處已不同,相诤無益也。
《大易》幹之初爻,取象於潛龍,潛者,冥冥無形也。
古以龍為變動不測之物,故言潛龍者,所以隐示冥冥中動勢已盛,是萬物萬事所從始也。
漢人言:象猶譬喻。
借象以顯示其理,而不直言之,故曰隐示。
《震》之一陽動于下,二陰乃着,亦此旨。
陽以表動也,陰以表物也,動于冥冥中而萬物生焉。
吾子姑置所疑而深究之可乎?又複當知:才動,即有翕之一方面,形質已始于此,子何以無物為怖乎? 或複有難:“如公所言,翕則凝以成多,自多之方面言,每一翕圈謂之小一,無量小一為物質宇宙基本。
若爾,更有一問題,即此無量小一,将是各自生滅相續流轉不已者乎?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