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功能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有生以來一切作業皆有餘勢等流,萬緒千條,展轉和集,如惡叉聚。
其性不一,有漏無漏,厘然殊類。
展轉,相互之謂;和集者,無量習氣互相依附成為一團勢力,故言和;然非混合而無各别,故言集。
惡叉聚者,果類有不可食者,名無食子,落在地時多成聚故。
梵名惡叉衆。
此喻習氣頭數衆多,互相叢衆。
無漏習氣亦名淨習,有漏習氣亦名染習。
夫習,所以有染淨異性者,揆厥所由,則以吾人一切作業有染淨之殊故。
染業者,如自作意至動發諸業,作意謂意業,此以意欲創發乃至計慮與審決等心理過程,通名作意,與心所法中作意義别。
動發,即見之身語而形諸事為,此業便粗。
壹是皆狥形軀之私而起者。
此業不虛作,必皆有餘勢潛存,名有漏習。
餘勢二字吃緊。
凡業雖當念遷滅,而必有餘勢續起不絕。
如香滅已,餘臭續生;絲竹停奏,餘音入耳。
又如春日猶寒,嚴冬之餘勢也;秋時厲暑,盛夏之餘勢也。
凡物皆有餘勢,何況有生之物?靈長如人,其所作業,餘勢強盛,自非物質現象可比。
佛家向以人之知慮迄于行為等等造作,通名為業。
萌于意者為意業,自意而發諸身體動作者為身業,自意而形諸口語者為語業。
雖複分别說為意業、身業、語業,要之總名造作,亦名為業。
凡業,皆有餘勢等流不絕,以此餘勢為過去所慣習故,名之為習。
此習造遺于種族即名種族經驗,其播于社會者謂之風氣。
總之人生一切作業,決非過去便散失,都有餘勢等流,謂之習氣。
而人每忽焉不察,須沉心體之自見。
下言淨習,亦可準知。
問曰:“吾人本性無染,何故流于惡?”答曰:隻狥形骸之私,便成乎惡。
王陽明所謂“随順軀殼起念”是也。
凡情迷執形骸,便一切為此身打算,即凡思慮、行為,舉不越此一身之計,千條萬緒之惡業皆由此起。
須反身切究,始覺痛切。
淨業者,如自作意至動發諸業,壹是皆循理而動,未嘗拘于形骸之私者。
此業亦不虛作,必皆有餘勢潛存,名無漏習。
一切淨業皆是循理而動,乃順從乎天性本然之善,而動以不迷者也。
《中庸》所謂“率性”是也,率性即不役于小己形骸之私。
孟子以“強恕為近仁”。
恕者,即能超乎一身利害之外,唯理是從。
不以己身與萬物作對,而通物我為一者也,故曰近仁。
仁之為德,生而不有,至公無私,即性也。
強恕則複性之功,猶未即是性,故以近仁言之。
強字吃緊,意身等業皆不外乎強恕之道,即業無不淨,而動皆率性。
此等淨業之餘勢等流便名淨習,凡習染淨由來,大較如此。
若複分别染淨行相,行相,謂習氣現起而行趣于境,有其相狀,故雲行相。
當俟《明心章》下,談心所法處。
是故習有染淨。
淨習順性,染習則與性違。
染淨消長,吉兇所由判。
染長則淨消,喪其生理,兇道也;淨長則染消,全生理之正,吉道也。
然生品劣下者則唯有漏習一向随增,淨習殆不可見。
前文已雲,功能者天事也,習氣者人能也。
人乘權而天且隐,吾人所禀之形與其所造之習通謂之人。
已成乎人矣,則人自有權,而其天性反隐而難顯。
易言之,即後起的東西來作主,而固有生命竟被侵蝕。
故形氣上之積累,不易順其本來。
習與形氣俱始,故是形氣上之積累。
愚者狃于見迹見讀現,見迹謂染習。
而不究其原,不悟衆生本性皆善。
因衆生染習流行,遂以測生理之固有污疵,有宗立本有有漏功能,與儒生言性惡者同一邪見。
果爾,即吾于衆生界将長抱無涯之戚。
然嘗試征之,通古今文史詩歌之表着,終以哀黑闇、蕲高明,為普遍之意向。
足知生性本淨,運于無形未嘗或息,悠悠群生,雖迷終複。
道之雲遠,雲如之何?險阻不窮,所以征其剛健;無染習之險,何以見克治之健?神化無盡,亦以有夫剝極。
物之生,不能皆靈而無蠢;人之習,不能盡善而無染。
蠢與染皆缺憾也,《易》之所謂剝也。
然天道無擇于長育,聖哲常垂其教思,故神化無盡也。
若有小心,睹宇宙之廣大,将恐怖而不可解。
《易》道終于《未濟》,不為凡愚說也。
《大易》之書,為六十四卦,而以《未濟》終焉,此義宏遠。
萬化不齊,乃化道之所以不息而至妙。
真理恒存,正以其有乖反乎真理者,乃益見真理之不可毀而至尊。
人生希望,唯存乎常處缺憾而蕲求不已之中。
《未濟》誠終古如斯矣,夫何憂何懼? 三曰功能不斷,習氣可斷。
可者,僅可而未盡之詞也。
功能者體萬物而非物,體萬物者,謂其遍為萬物實體。
非物者,功能自身本無形相,雖為一切物之本體,畢竟不即是一切物。
譬如假說水為冰之本體,而水究不即是堅冰相,故不可以執物之見而測功能。
本無定在,故無所不在,窮其始則無始,究其終則無終,故說功能永無斷絕。
習氣者,本非法爾固具,唯是有生以後種種造作之餘勢,無間染淨,造染則有染勢,造淨則有淨勢。
無分新舊,舊所造作者皆有餘勢潛存,新所造作者亦皆有餘勢潛存。
展轉叢聚,成為一團勢力。
浮虛幻化,流轉宛如,宛如者,流動貌。
雖非實物,而諸勢互相依住,恒不散失。
吃緊。
儲種無盡,習氣,可譬之世間所謂種子。
實侔造化之功;王船山雲:“習氣所成,即為造化。
”應機迅熟,是通身物之感。
物感乎身而身應之,即由習氣應感迅熟。
故知習氣雖屬後起,而恒展轉随增,力用盛大,則謂習氣為吾身之主公,無不可也。
然則習氣将如功能,亦不斷乎?曰:功能決定不斷,如前說訖。
習氣者,非定不斷,亦非定斷。
所以者何?習氣分染淨,上來已說。
染淨相為消長,不容并茂,如兩傀登場,此起彼仆。
染習深重者,則障淨習令不起,淨習似斷。
非遂斷絕也,故置似言。
又若淨習創生,漸次強勝,雖複有生以來染恒與俱,而今以淨力勝故,能令染習漸伏乃至滅斷。
始伏之,終必斷。
斷于此者,以有增于彼,染增則淨斷,淨增則染斷。
故概稱習則僅曰可斷,而不謂定斷也。
為己之學,哲學要在反求諸己,實落落地見得自家生命與宇宙元來不二處,而切實自為,無以習害性。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無事于性,性上不容着纖毫力。
有事于習。
修為便是習。
增養淨習,始顯性能,習之為功大矣哉!然人知慎其所習而趣淨舍染者,此上智事,凡夫則鮮能久矣。
大氐一向染習随增,而淨者則于積染之中偶一發現耳。
如孟子所舉乍見孺子入井而恻隐之心,此即依性生者,便是淨習偶現。
若乃生品劣下者,則一任染習縛之長驅,更無由斷。
其猶豕乎,系以鐵索,有幸斷之日乎?故知染習流行,傥非積淨之極,足以對治此染,則染習亦終不斷。
要之淨習若遇染為之障,便近于斷;近字注意,淨習本無全斷之理,然不得乘權,則其勢甚微,已近于斷。
染習若遇淨力強勝以為對治,亦無弗斷。
故習氣畢竟與功能不似也,功能則決不可計為斷故。
綜前所說,性與習之差别處,較然甚明。
性謂功能,注見前。
有宗乃掍而同之,是所謂鑄九州鐵不足成此大錯也。
餘不許寵習以掍性,但亦不貴性而賤習。
雖人生限于形氣,故所習不能有淨而無染,此為險陷可懼。
一流于染即堕險陷。
然吾人果能反身而誠,則舍暗趣明,當下即是。
本分原無虧損,染污終是客塵。
本分謂性,譬如客塵雖障明鏡,然明鏡無虧損,故拂拭塵垢,則鑒照朗然,本性無損亦猶是。
墜退固不由人,克敵還憑自己,人生價值如是如是。
本論所謂功能,與有宗根本異旨。
如上所陳諸義,已可概見。
今将根本大義,重行提示,以作本章結束。
一曰體用二詞,随義異名,其實不二。
印度佛家以無為有為截作兩片,西洋哲學其于實體與現象亦無真解,未得圓融無礙,本論皆救其失。
又依本論究竟義趣,于一一微塵皆是全體,非可以一塵為大全中流出之一微分。
大全謂本體。
《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于一一爻皆見為太極。
南華喻斯趣,曰“秋毫非小”,至矣微哉!遠西玄宗未審有達者否耶? 二曰至真至實,無為而無不為者是謂體。
無為者,此體非有形故,非有相故,非有意想故;無不為者,此體非空無故,法爾生生化化流行不息故。
從其生化流行,彰以用名。
然即用即體,非用别成一物與體對待。
非字一氣貫下。
何以故?生而不有,化而不留,流行而無故之可守,一無形無相無想之本然也,是即用即體也。
無形者空寂也,空者,以無形無染,名空,非以空無名空,下準知。
無相者亦空寂也,無想者亦空寂也。
空寂複空寂,離諸滞礙,含藏萬有,具備萬德萬理,無可稱美而贊之以神。
神故生,神故化,神故流行不息,是故稱之以大用也。
用也者,言乎其神也。
神者不測之稱,窮理至極處,不可更诘所由,故曰不測,故曰神。
是即體即用也。
夫用外無體,體外無用,故曰體用随義異名,二之則不是。
三曰用也者,一翕一辟之流行而不已也。
翕辟勢用,刹那刹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本無實物存在。
然而刹刹勢速,宛有迹象,如旋火輪。
勢速者,前刹那方滅,後刹那即生,新新而起其勢迅速。
夫滅故生新,流行不住,勢用盛故,有迹象現。
旋火輪見前。
因此,施設宇宙萬象。
四曰宇宙萬象,惟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設。
故一切物,但有假名,而世間執化迹以為實物,化迹者,猶言大化流行之迹象。
蓋由實用習成雲爾。
五曰窮神順化。
即于流行而識主宰,于化迹而悟真實,故不待趣寂趣寂見前。
而廓然無系。
上來假設功能,以方便顯示實性,今當覆取前章《轉變》。
談心物而未盡其義者,鄭重申之。
曰成物,曰明心,以次述焉。
其性不一,有漏無漏,厘然殊類。
展轉,相互之謂;和集者,無量習氣互相依附成為一團勢力,故言和;然非混合而無各别,故言集。
惡叉聚者,果類有不可食者,名無食子,落在地時多成聚故。
梵名惡叉衆。
此喻習氣頭數衆多,互相叢衆。
無漏習氣亦名淨習,有漏習氣亦名染習。
夫習,所以有染淨異性者,揆厥所由,則以吾人一切作業有染淨之殊故。
染業者,如自作意至動發諸業,作意謂意業,此以意欲創發乃至計慮與審決等心理過程,通名作意,與心所法中作意義别。
動發,即見之身語而形諸事為,此業便粗。
壹是皆狥形軀之私而起者。
此業不虛作,必皆有餘勢潛存,名有漏習。
餘勢二字吃緊。
凡業雖當念遷滅,而必有餘勢續起不絕。
如香滅已,餘臭續生;絲竹停奏,餘音入耳。
又如春日猶寒,嚴冬之餘勢也;秋時厲暑,盛夏之餘勢也。
凡物皆有餘勢,何況有生之物?靈長如人,其所作業,餘勢強盛,自非物質現象可比。
佛家向以人之知慮迄于行為等等造作,通名為業。
萌于意者為意業,自意而發諸身體動作者為身業,自意而形諸口語者為語業。
雖複分别說為意業、身業、語業,要之總名造作,亦名為業。
凡業,皆有餘勢等流不絕,以此餘勢為過去所慣習故,名之為習。
此習造遺于種族即名種族經驗,其播于社會者謂之風氣。
總之人生一切作業,決非過去便散失,都有餘勢等流,謂之習氣。
而人每忽焉不察,須沉心體之自見。
下言淨習,亦可準知。
問曰:“吾人本性無染,何故流于惡?”答曰:隻狥形骸之私,便成乎惡。
王陽明所謂“随順軀殼起念”是也。
凡情迷執形骸,便一切為此身打算,即凡思慮、行為,舉不越此一身之計,千條萬緒之惡業皆由此起。
須反身切究,始覺痛切。
淨業者,如自作意至動發諸業,壹是皆循理而動,未嘗拘于形骸之私者。
此業亦不虛作,必皆有餘勢潛存,名無漏習。
一切淨業皆是循理而動,乃順從乎天性本然之善,而動以不迷者也。
《中庸》所謂“率性”是也,率性即不役于小己形骸之私。
孟子以“強恕為近仁”。
恕者,即能超乎一身利害之外,唯理是從。
不以己身與萬物作對,而通物我為一者也,故曰近仁。
仁之為德,生而不有,至公無私,即性也。
強恕則複性之功,猶未即是性,故以近仁言之。
強字吃緊,意身等業皆不外乎強恕之道,即業無不淨,而動皆率性。
此等淨業之餘勢等流便名淨習,凡習染淨由來,大較如此。
若複分别染淨行相,行相,謂習氣現起而行趣于境,有其相狀,故雲行相。
當俟《明心章》下,談心所法處。
是故習有染淨。
淨習順性,染習則與性違。
染淨消長,吉兇所由判。
染長則淨消,喪其生理,兇道也;淨長則染消,全生理之正,吉道也。
然生品劣下者則唯有漏習一向随增,淨習殆不可見。
前文已雲,功能者天事也,習氣者人能也。
人乘權而天且隐,吾人所禀之形與其所造之習通謂之人。
已成乎人矣,則人自有權,而其天性反隐而難顯。
易言之,即後起的東西來作主,而固有生命竟被侵蝕。
故形氣上之積累,不易順其本來。
習與形氣俱始,故是形氣上之積累。
愚者狃于見迹見讀現,見迹謂染習。
而不究其原,不悟衆生本性皆善。
因衆生染習流行,遂以測生理之固有污疵,有宗立本有有漏功能,與儒生言性惡者同一邪見。
果爾,即吾于衆生界将長抱無涯之戚。
然嘗試征之,通古今文史詩歌之表着,終以哀黑闇、蕲高明,為普遍之意向。
足知生性本淨,運于無形未嘗或息,悠悠群生,雖迷終複。
道之雲遠,雲如之何?險阻不窮,所以征其剛健;無染習之險,何以見克治之健?神化無盡,亦以有夫剝極。
物之生,不能皆靈而無蠢;人之習,不能盡善而無染。
蠢與染皆缺憾也,《易》之所謂剝也。
然天道無擇于長育,聖哲常垂其教思,故神化無盡也。
若有小心,睹宇宙之廣大,将恐怖而不可解。
《易》道終于《未濟》,不為凡愚說也。
《大易》之書,為六十四卦,而以《未濟》終焉,此義宏遠。
萬化不齊,乃化道之所以不息而至妙。
真理恒存,正以其有乖反乎真理者,乃益見真理之不可毀而至尊。
人生希望,唯存乎常處缺憾而蕲求不已之中。
《未濟》誠終古如斯矣,夫何憂何懼? 三曰功能不斷,習氣可斷。
可者,僅可而未盡之詞也。
功能者體萬物而非物,體萬物者,謂其遍為萬物實體。
非物者,功能自身本無形相,雖為一切物之本體,畢竟不即是一切物。
譬如假說水為冰之本體,而水究不即是堅冰相,故不可以執物之見而測功能。
本無定在,故無所不在,窮其始則無始,究其終則無終,故說功能永無斷絕。
習氣者,本非法爾固具,唯是有生以後種種造作之餘勢,無間染淨,造染則有染勢,造淨則有淨勢。
無分新舊,舊所造作者皆有餘勢潛存,新所造作者亦皆有餘勢潛存。
展轉叢聚,成為一團勢力。
浮虛幻化,流轉宛如,宛如者,流動貌。
雖非實物,而諸勢互相依住,恒不散失。
吃緊。
儲種無盡,習氣,可譬之世間所謂種子。
實侔造化之功;王船山雲:“習氣所成,即為造化。
”應機迅熟,是通身物之感。
物感乎身而身應之,即由習氣應感迅熟。
故知習氣雖屬後起,而恒展轉随增,力用盛大,則謂習氣為吾身之主公,無不可也。
然則習氣将如功能,亦不斷乎?曰:功能決定不斷,如前說訖。
習氣者,非定不斷,亦非定斷。
所以者何?習氣分染淨,上來已說。
染淨相為消長,不容并茂,如兩傀登場,此起彼仆。
染習深重者,則障淨習令不起,淨習似斷。
非遂斷絕也,故置似言。
又若淨習創生,漸次強勝,雖複有生以來染恒與俱,而今以淨力勝故,能令染習漸伏乃至滅斷。
始伏之,終必斷。
斷于此者,以有增于彼,染增則淨斷,淨增則染斷。
故概稱習則僅曰可斷,而不謂定斷也。
為己之學,哲學要在反求諸己,實落落地見得自家生命與宇宙元來不二處,而切實自為,無以習害性。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無事于性,性上不容着纖毫力。
有事于習。
修為便是習。
增養淨習,始顯性能,習之為功大矣哉!然人知慎其所習而趣淨舍染者,此上智事,凡夫則鮮能久矣。
大氐一向染習随增,而淨者則于積染之中偶一發現耳。
如孟子所舉乍見孺子入井而恻隐之心,此即依性生者,便是淨習偶現。
若乃生品劣下者,則一任染習縛之長驅,更無由斷。
其猶豕乎,系以鐵索,有幸斷之日乎?故知染習流行,傥非積淨之極,足以對治此染,則染習亦終不斷。
要之淨習若遇染為之障,便近于斷;近字注意,淨習本無全斷之理,然不得乘權,則其勢甚微,已近于斷。
染習若遇淨力強勝以為對治,亦無弗斷。
故習氣畢竟與功能不似也,功能則決不可計為斷故。
綜前所說,性與習之差别處,較然甚明。
性謂功能,注見前。
有宗乃掍而同之,是所謂鑄九州鐵不足成此大錯也。
餘不許寵習以掍性,但亦不貴性而賤習。
雖人生限于形氣,故所習不能有淨而無染,此為險陷可懼。
一流于染即堕險陷。
然吾人果能反身而誠,則舍暗趣明,當下即是。
本分原無虧損,染污終是客塵。
本分謂性,譬如客塵雖障明鏡,然明鏡無虧損,故拂拭塵垢,則鑒照朗然,本性無損亦猶是。
墜退固不由人,克敵還憑自己,人生價值如是如是。
本論所謂功能,與有宗根本異旨。
如上所陳諸義,已可概見。
今将根本大義,重行提示,以作本章結束。
一曰體用二詞,随義異名,其實不二。
印度佛家以無為有為截作兩片,西洋哲學其于實體與現象亦無真解,未得圓融無礙,本論皆救其失。
又依本論究竟義趣,于一一微塵皆是全體,非可以一塵為大全中流出之一微分。
大全謂本體。
《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于一一爻皆見為太極。
南華喻斯趣,曰“秋毫非小”,至矣微哉!遠西玄宗未審有達者否耶? 二曰至真至實,無為而無不為者是謂體。
無為者,此體非有形故,非有相故,非有意想故;無不為者,此體非空無故,法爾生生化化流行不息故。
從其生化流行,彰以用名。
然即用即體,非用别成一物與體對待。
非字一氣貫下。
何以故?生而不有,化而不留,流行而無故之可守,一無形無相無想之本然也,是即用即體也。
無形者空寂也,空者,以無形無染,名空,非以空無名空,下準知。
無相者亦空寂也,無想者亦空寂也。
空寂複空寂,離諸滞礙,含藏萬有,具備萬德萬理,無可稱美而贊之以神。
神故生,神故化,神故流行不息,是故稱之以大用也。
用也者,言乎其神也。
神者不測之稱,窮理至極處,不可更诘所由,故曰不測,故曰神。
是即體即用也。
夫用外無體,體外無用,故曰體用随義異名,二之則不是。
三曰用也者,一翕一辟之流行而不已也。
翕辟勢用,刹那刹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本無實物存在。
然而刹刹勢速,宛有迹象,如旋火輪。
勢速者,前刹那方滅,後刹那即生,新新而起其勢迅速。
夫滅故生新,流行不住,勢用盛故,有迹象現。
旋火輪見前。
因此,施設宇宙萬象。
四曰宇宙萬象,惟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設。
故一切物,但有假名,而世間執化迹以為實物,化迹者,猶言大化流行之迹象。
蓋由實用習成雲爾。
五曰窮神順化。
即于流行而識主宰,于化迹而悟真實,故不待趣寂趣寂見前。
而廓然無系。
上來假設功能,以方便顯示實性,今當覆取前章《轉變》。
談心物而未盡其義者,鄭重申之。
曰成物,曰明心,以次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