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功能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之因,而潛伏不顯,是名種界;現行從功能生起,而自為現界,粲然顯著,所謂宇宙萬象。
故有宗之能與現,對立成二界。
本論依功能自身之一翕一辟,假說心與物,功能是體,其一翕一辟即名為用。
故非實有現界與功能對峙,故無體用析成二界過。
三曰有宗功能亦名種子,是為衆多顆粒,輕意菩薩雲“其數如雨滴”是也。
故須有儲藏之所,乃建立賴耶識,賴耶含藏一切功能,說見前。
此種說法可謂之多元論。
殊不知本體無對,是全體性,何可以多元言本體?此固不待深論而其失易見。
本論功能不得說為種子,而因其備涵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可名為恒轉;因其無虛妄性,可字曰真如;此乃渾一之全體,渾者無分貌,一者無待義。
而法爾現作萬殊。
法爾屢見前。
所以者何?功能之流行也,有翕辟二勢。
原夫流行迅疾,忽然有一方面,因動之疾旋而凝斂以成衆圈,可名之曰翕圈。
其每一翕圈頗似微點,忽然者,莫有使之然而自然,故雲。
是物之始也。
成翕圈故,名為翕勢。
翕圈衆多,畛域遂形,故翕勢恰與功能相反。
功能者本體之名。
本體無象,即無畛域,但本體流行有翕而成物之方面,卻形成畛域,故相反。
然功能畢竟不物化,故翕勢方起,即有健以開發之勢與翕俱起,而力反翕之墜退,是為辟勢。
俱起二字注意,非翕先辟後故。
辟勢無定在而無不在,本無畛域。
然其遍運乎無量翕圈之中,便随各翕圈間組織之情形不同,而有顯發與否之異。
如物界當質礙層期,即一切翕圈間之組織太簡,辟勢難顯發。
《轉變章》有一段說此意,宜覆看。
故知全體顯為萬殊,由其流行有翕辟異勢,以反而成化故也。
每一個翕圈,皆有翕辟兩極,互相反而互相成,此亦奇怪。
由此應知,變化不原于數論所謂闇德,其間确有一種主宰力是為辟極。
辟極運行乎翕極而為之主,蓋具有明智之德用,虛靈無礙說為明智。
故能破翕極锢閉之勢,而顯其開發與升進之健也。
複次無量翕圈互為主屬。
屬者從屬,從屬于主故。
如甲圈,對乙圈乃至無量圈而為主,乙圈等等則對甲圈而為其屬。
同時乙圈,亦對甲圈乃至無量圈而為主,甲圈等等則亦對乙圈而為其屬。
一切翕圈皆互相為主屬,法爾如是。
法爾屢見前注。
餘嘗言,窮理之事,任從多方,層層推究,推到極處,不可複問其所由然,隻合付諸法爾。
《易》曰“不測之謂神”,此意深遠至極,與法爾道理可互明。
此中不及深談。
或疑予言法爾,不必盡合佛氏本義。
予曰:雖有引申,要無悖也。
又由一一翕圈各為主故,即皆是自由自在,由一一翕圈互為屬故,即互相涵攝而為全體。
是故于相對見絕對,而體用不二無可疑。
翕圈,亦可雲小一及小一系群。
俟《成物章》另詳。
綜上所說,功能是全體性。
翕辟成變,而心物成象森然,自無有宗種子論之種種謬誤。
有宗種子,即是功能之别名。
四曰本論功能習氣不容掍同。
有宗立義最謬者,莫如掍習氣為功能。
世親迄護法諸師以為一切功能,其由來有二:一者本有功能,謂無始法爾而有故。
無始猶雲泰初,而雲無始者,不可知其始期故。
二者新熏功能,謂前七識一向熏生習氣故。
前七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
一向者,佛家承認每人之生命是無始無終,故此言一向,乃約無始以來而說。
習氣,見前注。
無着已說前七識皆是能熏,第八賴耶識是所熏。
能熏者,如眼等五識取外境故,能熏發習氣;第六意識攀援一切境故,能熏發習氣;第七末那識恒内執有我故,能熏發習氣。
唯第八賴耶識則受持前七所熏之習氣故,故名所熏。
習氣藏賴耶中即成為功能,是名新熏功能。
本新并建,自護法至中國玄奘窺基師弟,遂成定論。
餘謂此說最無理。
須知功能原唯本有,無别新熏。
所以者何?功能為渾一之全體,具足萬德,無始時來法爾全體流行曾無虧欠,豈待新生遞相增益?設本不足,還待随增,何成功能?有宗根本謬誤正在能習不分,故說本外有新。
習氣亦省雲習,功能亦省雲能,後皆仿此。
其實有宗所謂習氣,我亦極成。
便習氣如何而有,諸師終欠說明,隻謂習氣是由前七識各别熏生,而于所以熏生之故,則猶未究。
餘固承認習氣是有,但吾之言心,不許剖成八個,因此無所謂前七各熏。
餘以為凡人意念乍動之微,與發動身語或事為之著者,通名造作,亦或為業。
意念乍動曰意業,即由意業轉強,而發為口語曰語業,發為身體上之動作曰身業,後二業即己見之行事。
一切造作不唐捐故,猶雲不虛費。
必皆有餘勢續起,成為潛在勢力,是名習氣。
無量習氣所以各各等流不絕者,等流者,謂一切習氣其自身都是刹那刹那生滅滅生相續而流故雲等流,等者似義,後起似前曰等。
則因人生有儲留過去一切作業,以利将來之欲。
業曰作業,取複詞便稱。
此欲雖不顯著,确是凡有血氣心知之類所同有。
如其無此欲,則一切作業才起即滅都無餘勢績流,即過去皆消失殆盡。
然而人生常依據過去,以奔趨茫茫不測之未來,必不甘過去都消逝無餘,以緻絕無依據。
所以凡業起時,恒有保留其業之欲在,故所作業雖方生方滅,而此業滅時,即有餘勢續生,名為習氣。
業方滅時即其餘勢續生,而生滅之間,亦無間隙。
吾人一切習氣,恒在吾人内部生活之深淵等流不絕,其複雜至極,藏伏最深,可以說為習海。
習海是吾人所取資,卻足以淪沒吾人,是乃可懼。
吾人本來生命本來生命者,謂吾人與天地萬物同體的大生命,與世俗通用生命一詞異義。
必藉善習後雲淨習。
為其顯發之資具。
如儒者所謂操存、涵養、居敬、思誠種種工夫,皆是善習。
生命之顯發必由乎是。
然亦以有惡習後雲染習。
遂至侵蝕生命,且直取而代之。
謂染習為主,直取生命而代之也。
不幸人生恒與惡習為緣,常陷入可悲之境。
故哲學對于人生之貢獻,要在诏人以慎其所習。
要之,習氣自是後起,本不可掍同功能。
嘗以為能習二者,表以此土名言,蓋有天人之辨。
天者,非如宗教家所謂造物主,乃即人生真性或宇宙本體,說名為天。
人者,謂衆生自有生以來凡所自造之業儲留而不失、直成為一己生活之所依據者,則謂之人。
功能者天事也,習氣者人能也。
以人掍天,即以後起同所本有,便将人生從無始來淪溺現實生活中凡所有之一切壞習,亦認為天性。
因此,無從自識性真,而人乃無複性之可能,人生役于形,囿于惡習,便失其性。
此真人道之大患也。
有宗能習不分,是誠千古巨謬。
本論特嚴能習之辨,略舉三義如下: 一曰功能即主宰,習氣但為資具。
功能是宇宙本體,亦即是人生真性。
昔人有言,人之生也,形氣限之,此即表示人生有墜退之患。
然吾人性分上毫無障染、譬如太陽,雖有雲霧起為障染,而其赫然光明之體恒自若也。
本性無障染,義亦猶是。
毫無滞礙、流行不息,而無所住着。
毫無虧欠,德用圓滿。
畢竟能主宰形氣而不堕于形氣。
吾人自省視聽言動之際,其不涉于非禮者,明明有内在主宰,是乃吾人秉彜恒性,即功能之昭著于吾身者也。
“秉彜”見《詩經》,言人生秉受美善之恒性也。
恒者不變易義。
習氣為資具者,就善習說,資具猶雲工具。
功能是萬有之本體,若從其在人而言,即是吾人本來無漏自性。
無漏,猶雲無垢。
善習者,如吾一切作業,自意想乍動,以至一切言行或施為,通名作業。
皆順從吾所固有與天地萬物同體之無漏自性以發,而不雜以小己之私欲與迷妄者,是為善業。
孔門克己,佛氏破我執,所克之己小己也,所破之我亦是小己。
皆不違害其自性故。
儒佛雖同無己,然佛氏出世法,其無己之詣,究與吾儒異,此不及論。
善業方起,便有餘勢等流,是名善習。
善習積而益多,其潛伏于吾人内部生活之深淵,力用至大,足以激引本來無漏自性使其顯發無礙。
孔子所謂“人能弘道”,即此義。
人者,謂人能自造善習。
《論語》全部皆在人生踐履中說,即皆善習也。
道者,謂本來無漏自性,唯善習足令自性顯發,故曰人能弘大其道。
無着、世親之學,以熏生淨種為要歸,淨種即善習。
不可謂無真見處,惜其理論種種支離。
詳玩本論可知。
總之,吾人自性之顯發,必待善習為資具,否則惡業多而惡習深,則自性障蔽之久,将剝喪無餘,人道絕矣。
然則習氣為顯發自性之資具,此中習氣,專指善習。
确爾無疑。
凡所待以行者,通名為資具。
自性待善習而始顯,故善習對自性即名資具。
二曰功能唯無漏,習氣亦有漏。
唯者唯獨義。
漏謂垢染法,取喻漏器随流下墜。
有漏無漏,相反得名。
亦者,伏無漏二字。
習氣不唯是無漏,亦通有漏故。
純淨義,升舉義,都是無漏義。
升舉,猶雲向上。
雜染義,沉墜義,都是有漏義。
功能是法爾神用不測之全體,吾人禀之以有生,故謂之性,亦雲性海。
此性至大無外,含藏萬德,故喻如海。
性海元是光明晃曜,無有障染,自性無滞礙故雲無障,自性無垢污故雲無染。
故說功能唯無漏性,此中性字,是德性之性,與上言性字有别。
上性字即指目功能,此中性字謂功能所具之德性也。
宜随文準知。
是以物齊聖而非誣,微塵芥子同佛性故。
行雖迷而可複。
人生無惡根故。
若有宗計功能通有漏無漏者,有宗析功能為個别的,因計一切功能有是有漏性、有是無漏性,故概稱功能,即通此二。
則是鄙夷生類,執有惡根,可謂愚且悍矣。
有宗立本有功能,亦有是有漏性者,即是斯人天性固具惡根。
故本論所說功能,與有宗截然異旨,學者宜知。
惟夫習氣者,從吾人
故有宗之能與現,對立成二界。
本論依功能自身之一翕一辟,假說心與物,功能是體,其一翕一辟即名為用。
故非實有現界與功能對峙,故無體用析成二界過。
三曰有宗功能亦名種子,是為衆多顆粒,輕意菩薩雲“其數如雨滴”是也。
故須有儲藏之所,乃建立賴耶識,賴耶含藏一切功能,說見前。
此種說法可謂之多元論。
殊不知本體無對,是全體性,何可以多元言本體?此固不待深論而其失易見。
本論功能不得說為種子,而因其備涵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可名為恒轉;因其無虛妄性,可字曰真如;此乃渾一之全體,渾者無分貌,一者無待義。
而法爾現作萬殊。
法爾屢見前。
所以者何?功能之流行也,有翕辟二勢。
原夫流行迅疾,忽然有一方面,因動之疾旋而凝斂以成衆圈,可名之曰翕圈。
其每一翕圈頗似微點,忽然者,莫有使之然而自然,故雲。
是物之始也。
成翕圈故,名為翕勢。
翕圈衆多,畛域遂形,故翕勢恰與功能相反。
功能者本體之名。
本體無象,即無畛域,但本體流行有翕而成物之方面,卻形成畛域,故相反。
然功能畢竟不物化,故翕勢方起,即有健以開發之勢與翕俱起,而力反翕之墜退,是為辟勢。
俱起二字注意,非翕先辟後故。
辟勢無定在而無不在,本無畛域。
然其遍運乎無量翕圈之中,便随各翕圈間組織之情形不同,而有顯發與否之異。
如物界當質礙層期,即一切翕圈間之組織太簡,辟勢難顯發。
《轉變章》有一段說此意,宜覆看。
故知全體顯為萬殊,由其流行有翕辟異勢,以反而成化故也。
每一個翕圈,皆有翕辟兩極,互相反而互相成,此亦奇怪。
由此應知,變化不原于數論所謂闇德,其間确有一種主宰力是為辟極。
辟極運行乎翕極而為之主,蓋具有明智之德用,虛靈無礙說為明智。
故能破翕極锢閉之勢,而顯其開發與升進之健也。
複次無量翕圈互為主屬。
屬者從屬,從屬于主故。
如甲圈,對乙圈乃至無量圈而為主,乙圈等等則對甲圈而為其屬。
同時乙圈,亦對甲圈乃至無量圈而為主,甲圈等等則亦對乙圈而為其屬。
一切翕圈皆互相為主屬,法爾如是。
法爾屢見前注。
餘嘗言,窮理之事,任從多方,層層推究,推到極處,不可複問其所由然,隻合付諸法爾。
《易》曰“不測之謂神”,此意深遠至極,與法爾道理可互明。
此中不及深談。
或疑予言法爾,不必盡合佛氏本義。
予曰:雖有引申,要無悖也。
又由一一翕圈各為主故,即皆是自由自在,由一一翕圈互為屬故,即互相涵攝而為全體。
是故于相對見絕對,而體用不二無可疑。
翕圈,亦可雲小一及小一系群。
俟《成物章》另詳。
綜上所說,功能是全體性。
翕辟成變,而心物成象森然,自無有宗種子論之種種謬誤。
有宗種子,即是功能之别名。
四曰本論功能習氣不容掍同。
有宗立義最謬者,莫如掍習氣為功能。
世親迄護法諸師以為一切功能,其由來有二:一者本有功能,謂無始法爾而有故。
無始猶雲泰初,而雲無始者,不可知其始期故。
二者新熏功能,謂前七識一向熏生習氣故。
前七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
一向者,佛家承認每人之生命是無始無終,故此言一向,乃約無始以來而說。
習氣,見前注。
無着已說前七識皆是能熏,第八賴耶識是所熏。
能熏者,如眼等五識取外境故,能熏發習氣;第六意識攀援一切境故,能熏發習氣;第七末那識恒内執有我故,能熏發習氣。
唯第八賴耶識則受持前七所熏之習氣故,故名所熏。
習氣藏賴耶中即成為功能,是名新熏功能。
本新并建,自護法至中國玄奘窺基師弟,遂成定論。
餘謂此說最無理。
須知功能原唯本有,無别新熏。
所以者何?功能為渾一之全體,具足萬德,無始時來法爾全體流行曾無虧欠,豈待新生遞相增益?設本不足,還待随增,何成功能?有宗根本謬誤正在能習不分,故說本外有新。
習氣亦省雲習,功能亦省雲能,後皆仿此。
其實有宗所謂習氣,我亦極成。
便習氣如何而有,諸師終欠說明,隻謂習氣是由前七識各别熏生,而于所以熏生之故,則猶未究。
餘固承認習氣是有,但吾之言心,不許剖成八個,因此無所謂前七各熏。
餘以為凡人意念乍動之微,與發動身語或事為之著者,通名造作,亦或為業。
意念乍動曰意業,即由意業轉強,而發為口語曰語業,發為身體上之動作曰身業,後二業即己見之行事。
一切造作不唐捐故,猶雲不虛費。
必皆有餘勢續起,成為潛在勢力,是名習氣。
無量習氣所以各各等流不絕者,等流者,謂一切習氣其自身都是刹那刹那生滅滅生相續而流故雲等流,等者似義,後起似前曰等。
則因人生有儲留過去一切作業,以利将來之欲。
業曰作業,取複詞便稱。
此欲雖不顯著,确是凡有血氣心知之類所同有。
如其無此欲,則一切作業才起即滅都無餘勢績流,即過去皆消失殆盡。
然而人生常依據過去,以奔趨茫茫不測之未來,必不甘過去都消逝無餘,以緻絕無依據。
所以凡業起時,恒有保留其業之欲在,故所作業雖方生方滅,而此業滅時,即有餘勢續生,名為習氣。
業方滅時即其餘勢續生,而生滅之間,亦無間隙。
吾人一切習氣,恒在吾人内部生活之深淵等流不絕,其複雜至極,藏伏最深,可以說為習海。
習海是吾人所取資,卻足以淪沒吾人,是乃可懼。
吾人本來生命本來生命者,謂吾人與天地萬物同體的大生命,與世俗通用生命一詞異義。
必藉善習後雲淨習。
為其顯發之資具。
如儒者所謂操存、涵養、居敬、思誠種種工夫,皆是善習。
生命之顯發必由乎是。
然亦以有惡習後雲染習。
遂至侵蝕生命,且直取而代之。
謂染習為主,直取生命而代之也。
不幸人生恒與惡習為緣,常陷入可悲之境。
故哲學對于人生之貢獻,要在诏人以慎其所習。
要之,習氣自是後起,本不可掍同功能。
嘗以為能習二者,表以此土名言,蓋有天人之辨。
天者,非如宗教家所謂造物主,乃即人生真性或宇宙本體,說名為天。
人者,謂衆生自有生以來凡所自造之業儲留而不失、直成為一己生活之所依據者,則謂之人。
功能者天事也,習氣者人能也。
以人掍天,即以後起同所本有,便将人生從無始來淪溺現實生活中凡所有之一切壞習,亦認為天性。
因此,無從自識性真,而人乃無複性之可能,人生役于形,囿于惡習,便失其性。
此真人道之大患也。
有宗能習不分,是誠千古巨謬。
本論特嚴能習之辨,略舉三義如下: 一曰功能即主宰,習氣但為資具。
功能是宇宙本體,亦即是人生真性。
昔人有言,人之生也,形氣限之,此即表示人生有墜退之患。
然吾人性分上毫無障染、譬如太陽,雖有雲霧起為障染,而其赫然光明之體恒自若也。
本性無障染,義亦猶是。
毫無滞礙、流行不息,而無所住着。
毫無虧欠,德用圓滿。
畢竟能主宰形氣而不堕于形氣。
吾人自省視聽言動之際,其不涉于非禮者,明明有内在主宰,是乃吾人秉彜恒性,即功能之昭著于吾身者也。
“秉彜”見《詩經》,言人生秉受美善之恒性也。
恒者不變易義。
習氣為資具者,就善習說,資具猶雲工具。
功能是萬有之本體,若從其在人而言,即是吾人本來無漏自性。
無漏,猶雲無垢。
善習者,如吾一切作業,自意想乍動,以至一切言行或施為,通名作業。
皆順從吾所固有與天地萬物同體之無漏自性以發,而不雜以小己之私欲與迷妄者,是為善業。
孔門克己,佛氏破我執,所克之己小己也,所破之我亦是小己。
皆不違害其自性故。
儒佛雖同無己,然佛氏出世法,其無己之詣,究與吾儒異,此不及論。
善業方起,便有餘勢等流,是名善習。
善習積而益多,其潛伏于吾人内部生活之深淵,力用至大,足以激引本來無漏自性使其顯發無礙。
孔子所謂“人能弘道”,即此義。
人者,謂人能自造善習。
《論語》全部皆在人生踐履中說,即皆善習也。
道者,謂本來無漏自性,唯善習足令自性顯發,故曰人能弘大其道。
無着、世親之學,以熏生淨種為要歸,淨種即善習。
不可謂無真見處,惜其理論種種支離。
詳玩本論可知。
總之,吾人自性之顯發,必待善習為資具,否則惡業多而惡習深,則自性障蔽之久,将剝喪無餘,人道絕矣。
然則習氣為顯發自性之資具,此中習氣,專指善習。
确爾無疑。
凡所待以行者,通名為資具。
自性待善習而始顯,故善習對自性即名資具。
二曰功能唯無漏,習氣亦有漏。
唯者唯獨義。
漏謂垢染法,取喻漏器随流下墜。
有漏無漏,相反得名。
亦者,伏無漏二字。
習氣不唯是無漏,亦通有漏故。
純淨義,升舉義,都是無漏義。
升舉,猶雲向上。
雜染義,沉墜義,都是有漏義。
功能是法爾神用不測之全體,吾人禀之以有生,故謂之性,亦雲性海。
此性至大無外,含藏萬德,故喻如海。
性海元是光明晃曜,無有障染,自性無滞礙故雲無障,自性無垢污故雲無染。
故說功能唯無漏性,此中性字,是德性之性,與上言性字有别。
上性字即指目功能,此中性字謂功能所具之德性也。
宜随文準知。
是以物齊聖而非誣,微塵芥子同佛性故。
行雖迷而可複。
人生無惡根故。
若有宗計功能通有漏無漏者,有宗析功能為個别的,因計一切功能有是有漏性、有是無漏性,故概稱功能,即通此二。
則是鄙夷生類,執有惡根,可謂愚且悍矣。
有宗立本有功能,亦有是有漏性者,即是斯人天性固具惡根。
故本論所說功能,與有宗截然異旨,學者宜知。
惟夫習氣者,從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