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能上

關燈
為,便與陽明所雲“即體而言用在體”同義。

    汝試熟思印度佛家三藏十二部經,其談到真如性體可着無不為三字否?佛氏隻許說本體是無為,斷不許說無為而無不為。

    蓋自小乘以來,本以出離生死為終鹄,故于本體唯證會寂靜。

    及大乘空宗肇興,以不舍衆生為本願,大乘本願在度脫一切衆生,然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之願力亦與衆生常俱無盡,故終不舍衆生也。

    以生死涅槃兩無住着為大行,小乘布生死,則趣涅槃而不住生死,是謂自了主義。

    大乘則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惑染已盡故不住生死,随機化物不獨趣寂故不住涅槃,此大乘之行所以為大。

    雖複極廣極大,超出劣機,劣機謂小乘。

    然終以度盡一切衆生令離生死海為蕲向,但不忍獨趣涅槃耳。

    空宗還是出世思想,故其所證會于本體者隻是無相無為、無造無作,寂靜最寂靜、甚深最甚深,無相至此,并出《大般若經》。

    而于其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畢竟不曾領會到。

    所以隻說無為,而不許說無為無不為,遂有離用言體之失。

     或複難言:“佛家小乘專主趣寂,誠哉有體無用;而大乘确不然。

    姑就修行而言,修者修為,行者行持或行履。

    此行作依持故,能到佛位,即名行持。

    此行是其所切實踐履,即名行履。

    修行者,所修之行曰修行;或修即是行,故名修行。

    大乘有六度萬行,行而曰萬,言其行不一端也。

    六度者,一曰布施,二曰淨戒,三曰安忍,四曰精進,五曰靜慮,六曰般若。

    以此六法,離生死岸,而到彼岸,所謂涅槃,是名為度。

    乃至法雲地勝用無邊,大乘修行有十地。

    第十地曰法雲地,謂證得真如實性故,名得法身。

    如是具足自在,如雲含水,能起勝用,故此地名法雲。

    如何說大乘有體而無用耶?”答曰:吾所雲用,原依本體之流行而說,如澈悟真性流行,真性即本體之異名。

    是為即體成用。

    謂即此體全成為用,非體在用之外。

    即用呈體,體本無相,而成為用則有相,故即此用呈現其體。

    則體用雖不妨分說,而實際上畢竟不可分。

    此理非由猜度。

    試就宇宙論言,萬象森羅,皆是大用燦然,即皆是真體澄然,澄然者,寂靜貌。

    雲何體用可分?若就修行言,全性成行,性即體,全者言其無虧欠。

    一切善美之行皆是性體呈露,故雲全性成行。

    全行是性,善美之行,正是顯發清淨性體,故雲全行是性。

    亦見體用不可分。

    行即用之異名,既全性成行,全行是性,則體用不可分甚明。

    今觀大乘談體處,隻是無為無作,無有生生,無有變化。

    《大般若經》《法湧菩薩品》言“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陽焰乃至如夢”雲雲。

    夫真如為諸法本體之名,此本無相、無對,更無數量,但說為非有性,如焰如夢,究不應理。

    真如雖無相,而實不空,雲何非有性?焰、夢并是空幻,都無所有,豈可以拟真如?《經》意雖主破執,而矯枉過直如此,終是見地有未谛處。

    審其言,則體為空寂而無可成用之體,是其修行所起勝用,隻欲别于小乘自了生死,故不得不修此大行。

    大行即勝用。

    若衡以本論即用即體之義,大乘究未圓融。

    彼雖于一方言勝用,而又于一方以如焰如夢言體,是其體為無可成用之體,雲何體用得融為一?總之大乘所自别于小宗者,其根本意思隻是無住涅槃,無如其出世思想不曾改變,故其證會真如性體隻是空寂無為境界。

    此種根本意義,大小乘殊無區别。

    或複問言:“如公所說,印度佛家離用談體,然則其所證見為空寂等德者皆非性體之本然,然謂如此,本來如此曰本然。

    而為其情見所妄構欤?”答曰:汝所計,亦非是。

    佛氏斷除惑染,止息攀援,泯絕外緣,入于無待,攀援息,即不見有外在之境,故外緣絕;遠離一切分别相,故入無待。

    默默之中獨知炯然,明明之地一寂澄然,佛氏于此親證空寂真常,離一切相故名空,離諸惑染故名寂,本非虛妄故名真,恒如其性故名常。

    佛家親證如是,故說如是,吾侪體認所至亦自信得如是。

    更參稽儒氏,曰“無聲無臭”,亦是空寂義,曰“誠”曰“恒性”,亦是真常義,性唯是善,無改易故名恒,真實曰誠。

    是故佛氏所證,儒亦同證,何所疑于佛?然而佛氏終不可入吾儒之道者,其觀空雖妙,而不免耽空;其歸寂雖是,而不免滞寂。

    觀空者,于一切法都無妄執故;歸寂者,歸趣涅槃寂靜,無惑亂相故。

    夫滞寂則不悟生生之盛,耽空則不識化化之妙,此佛家者流所以談體而遺用,卒為吾儒所不許也。

     嘗試思之,佛家或非不悟生化,隻是欲逆遏生化,以實現其出世理想。

    推迹佛氏本意,原欲斷除與生俱始之附贅物,所謂染污習氣是也。

    染習足以障礙性體,佛氏欲斷除此種附贅,乃不期而至于逆遏生化。

    有人說:小乘确是逆遏性體之流行,流行即謂生化。

    大乘不然。

    餘曰:大乘之異于小者隻是不取自了主義,其願力宏大,誓度脫一切衆生,而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亦長劫不舍世間、不舍衆生,大乘之大也在是。

    但通覽大乘經典,尋其旨歸,終以出離生死海為蕲向,是乃不容矯亂。

    玄奘有言“九十六道,印度外道學派有九十六種。

    并欲超生”謂超脫生死。

    雲雲。

    可見古代印度人多懷出世思想,不獨佛家為然。

     佛氏談空寂而不悟生化,要非識性德之全。

    然有不可不知者,惟實證空寂,乃為深知生化。

    性體無形無象故說為空,離諸惑染故說為寂,惟寂故蓄之深而生生不息,惟空故運而無所積,乃萬化無窮。

    無形即無畛域,故為萬化源;有形者域于形,何堪肇萬化?老子以空德言本體,幾于佛矣。

    “運而無所積”,借用莊子語。

    積者,猶雲留滞。

    本體之流行,新新不竭,無有留滞。

    哲學家持生命論者,皆不悟性體空寂,故其言生命,亦于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鮮有窺見。

    真幾二字吃緊,真者言其不雜後起之習氣也,幾者言生機微妙也,他處用是等語句者皆仿此。

    原夫吾人有生以來一切造作,皆有餘勢潛存,名為習氣。

    吾人每一動念,不論見之行事與否,而念慮發動,已是一種造作。

    此一念造作,便有餘勢潛伏,成為習氣。

    如初見某甲有不合之感,後聞人稱某甲,每難遽信,即過去遺習未亡也。

    乃至所承無始種族經驗,亦是習氣。

    人類祖先之經驗遺于後嗣,而後嗣承之,亦名為習。

    凡諸無量習氣,互相和集各種習氣互相結聚,名和集。

    成為一團勢力,潛伏不散。

    佛家上座部謂之細心,隐微而不自覺,故謂細心,猶晚世心理學所雲下意識。

    大乘唯識師亦雲賴耶恒轉如暴流,賴耶者,第八識之名,實即一團習氣耳。

    賴耶刹刹前滅後生而相續流,其勢盛大,如洪河暴流然。

    餘則名以習海。

    習海雜染物也,其在吾人隐然主乎吾身,幾于侵蝕吾人固有生命取而代之。

    吾人固有生命,即是宇宙大生命,易言之即本體。

    孔子所以悲夫罔之生,失其正直之本性曰罔,罔而生,實猶死也。

    為其喪固有生命,而淪沒于習海也。

    吾前已雲,習海雜染物也,專就染習言。

    是為迷闇勢力之府。

    佛家無明,數論三德中之闇,皆謂此。

    諸持生命論者,其體驗所至,大都不越習海之域,即以習氣視為固有生命,以習海障蔽性海。

    性海謂固有生命。

    不獨叔本華意志之論如是,彼所謂盲目的意志,即無明也、闇也。

    其追求無餍,佛氏所謂取也。

    此取字,有希欲與追逐及貪着等義,吾人有生存欲乃至權力欲,皆取也。

    衆生以取故有生,但如自悟本性者,其生活力自然充實不已而無所取,此非凡夫境界。

    柏格森輩談生命,其綿延之物猶是恒轉如暴流之習海,非真有見于性海也。

    綿延之物,此物字即回指綿延而言,非謂綿延是物質也。

    如老雲“道之為物”,即指道言。

    此意今不及詳,當别為文論之。

    《大易》《乾卦》“天行健”之象,正顯本體流行,而複明其德相,德有其相,曰德相。

    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剛健者,堅固不可折撓,升進而無退轉,是健德也;中正者,無倒妄故;佛雲無颠倒、無虛妄,與《幹》《文言》、言“中正”,其義一也。

    純粹精者,至善故。

    無有雜染,故雲純粹精。

    《大學》言“至善”本此。

    本體涵備萬德,無可悉舉,此乃标其總相。

    學者反己深體之,當信萬有根源謂本體。

    不是一團黑業。

    黑業,借用佛典名詞,不必如其本義。

    黑猶闇,業者勢用義,言本體不是一團迷闇勢用。

    伏曼容言“萬事起于惑”,此等宇宙觀,甚迷謬。

    諸持生命論者,頗有崇尚意志強力,不悟意志強力恒成于習,不必自性生。

    性謂本體,通萬有而目其本源則曰本體,自吾人禀之以生而言則亦曰性,他處用性字者準知。

    《乾卦》之明性德、剛健必與中正純粹精相渾融而不可分,則不以習氣之猛戾為健德也甚明。

    昔儒之駁者,有言性惡,有言善惡混,其病在以習為性而實不見性故也。

    西洋學人談生命雖不無所究,然未能徹悟空寂,畢竟不識自性。

    自性,猶雲自家固有的生命。

    夫實有而不可象故雲空,本論生命一詞,以目本體,與世間習用此詞者實不同義。

    吾人與天地萬物,從本體上說是同體,即是同此大生命。

    本體無形無象,老子雲視不見聽不聞搏不得是也,故曰不可象。

    以不可象,說為空,非空無也。

    至善而不可亂故雲寂。

    性唯是善,不受惑染,佛雲無擾亂相是也。

    如雲霧蔽空,而太陽自相無損。

    寂而不已于生,空而不窮于化,是乃德用自然。

    空而不窮于化,故化不暫停;詳《轉變章》。

    寂而不已于生,故生無所挂。

    生而不已者,常滅故創新也。

    常創新,故無挂礙;凡有挂礙即是惑相,乃習氣現起耳。

    生命本如是。

    君子蕩然無系,放于日新,不以習氣害其生命,始可與語斯理。

    無系義極深遠,有私圖與私好私惡者方是系。

    舜有天下而不與,仲尼與民同患,皆無系也。

     或有問言:“公于本體論方面以體用不二為宗極,此與佛氏固判若天淵。

    即求之儒家《大易》,謂其有體用不二意思卻不甚分明。

    而公于二家謀一融通處何耶?”謂空寂與生化融為一片。

    答曰:善哉問也。

    俗學分門戶,吾之所求者真理也。

    哲學家談本體,各持所見,無有同證,學子遂以談本體為戒,此大謬也。

    餘以為,儒佛二家并謂真理是人人可同證,此中真理謂本體,茲不引二家文,避繁故。

    在道理上說不容反對。

    但就事實言,古今學人雖皆以窮真理為務,而求有完全同證者殆不可得。

    此無他,真理本無窮無盡,而學者又各以情見蔽其正見,其見解雜以妄情曰情見。

    即與真理全相隔。

    譬如盲人終不睹日。

    雖在上哲以思修交盡之功,思修,見上卷《明宗章》。

    引發正見,得有窺于真理。

    然複須知,真理無窮無盡,唯有至人于證量境界中,方與真理為一。

    但證量無分别,是諸見俱熄處。

    此中有無限意思,須作《量論》時别立證量一篇。

    莊子雲“至人無己”,此乃極地,勿粗心會去。

    才離證量,便涉見際,見所及有限,終不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