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能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拘一端不守一定之宜故。
是名利德,仁之制也;制者,裁制得宜。
性地肇始萬化,永正而固,正者離迷闇故、不颠倒故;固者離動搖故、毋改移故。
是名貞德,仁之恒也。
恒無惑障故。
《易》之言天或性,則以元亨利貞四德顯示之。
四德唯元居首,亨利貞乃至衆德皆依元德發現,成差别故。
老子雲“元德深矣遠矣”,又曰“生而不有,元德,生德也。
其生也本真實不容己,而非有心故生也,非有心故生,是生即無生,故曰“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生生化化德用無窮,未始無為也,然生而不有、化無留滞,又何嘗有為乎?為而無為,故雲“不恃”。
長而不宰,含藏衆德故說為長,無形無意不同宗教家之造物主,故雲“不宰”。
王輔嗣雲“有德而不知其主也”,亦言無所謂主耳。
是謂元德”。
老子之學出于《易》,其書實發明《易》義。
夫元德者生德也,生生不息,本來真故,恒如其性故;生而無染,本圓明故;生而不有,本寂靜故。
是則曰真曰如,言乎生之實也;實謂無有虛妄。
曰圓明,言乎生之直也;直謂無有迷惑,宇宙人生不是由盲目的意志發展。
曰寂靜,言乎生之幾也。
至寂至靜之中生幾萌動,而滞寂者則遏其幾馬。
是故“觀我生”,觀我生一詞,借用《易觀卦》語。
夫吾與天地萬物生生之理,豈可向外推求哉?亦返之我躬而自觀焉乃自喻耳。
因以會通《般若》與《大易》之旨。
吾知生焉,吾見元德焉,此本論所由作也。
自觀自喻,而後參證各家之旨得其會通,未有不由自喻而雜拾諸人可以通斯道也。
程子曰:“吾學雖有所受,而天理二字确是自家體認出來。
”學者宜知。
附識:古德有雲“月到上方諸品靜”,諸品猶言萬類,月到上方乃極澄靜圓明之象,萬類俱靜,寂然不動也。
此隻形容心體寂靜的方面。
心體即性體之異名,以其為宇宙萬有之原,則說為性體,以其主乎吾身則說為心體。
陶詩雲“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以此形容心體,差得其實,而無偏于滞寂之病。
日暮天無雲,是寂靜也;春風扇微和,生生真機也,元德流行也。
談至此,空宗是否領會性德之全,總覺不能無疑問。
空宗于寂靜方面領會固極深,惜未免滞寂溺靜,直将生生不息真機遏絕,其結果且陷于惡取空,空者空無,取謂執着,惡者毀責詞,謂妄執一切皆空,故呵以惡取。
至少亦有此傾向。
空宗畢竟于本原上有差失在。
差失者,謂其不見性德之全。
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又說勝義空,義最殊勝名為勝義,空者空無,下仿此。
無為空,夫勝義無為皆性體之别名也,涅槃亦性體别名也。
此可說為空,可說為如幻乎?雖則空宗密意恐人妄計性體如實物然,故說空、說如幻,以破其執,非謂性體果是空、果是如幻。
然如此破斥,畢竟成過。
性體空寂,本不應執為實物,空者,無形名空,非以無有名空;寂者,無擾亂相故。
然直說為空、為如幻,則幾于空盡生生性種矣。
性者,生生不息真機,喻如物種能生。
後來清辨菩薩空宗後出之大師也,菩薩猶言大智人。
作《掌珍論》,便立量雲:量者,三支論式。
三支謂宗因喻,詳在因明。
無為,無有實。
宗 不起故。
因 似空華。
喻 此量,直以無為性體複辭。
等若空華,極為有宗所不滿。
如護法菩薩及我國窺基大師皆抨擊清辨甚力。
詳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平情論之,清辨談空固未免惡取,然其見地實本之《大般若經》。
《般若》破法相可也,乃并法性亦破,空蕩何歸?清辨承其宗緒,宜無責焉。
吾嘗言,空宗見到性體寂靜,不可謂之不知性。
性體上不容起一毫執着,空宗種種破斥無非此意。
然而寂寂靜靜即是生機流行,生機流行畢竟寂靜,此乃真宗微妙,迥絕言诠。
真宗,猶雲真宰,乃性體之名。
若見此者,方乃識性德之大全。
空宗隻見性體寂靜,卻不知性體亦是流行無息,吾疑其不識性德之全者以此。
空宗經論具在,其談到真如性體處,真如性體系複詞。
曾容許着流行或生生等詞否?若談真如而着此等詞,則必被呵斥為極迷大謬,無稍寬假。
不獨空宗,凡印度佛家各宗派罔不如是。
《大般若經》說:“涅槃亦複如幻,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何況涅槃?”如此談空,雖用意切于破執,而終有趣入空見之嫌疑。
吾嘗言,理見到真處,必不為激宕之詞。
理實如此,便稱實而談,何等平易;若說理稍涉激宕,必其見有所偏,非應真之談也。
印度佛家畢竟反人生,故于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深領會,乃但見為空寂而已。
謂空宗不識性德之全,夫豈過言! 《論語》記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孔子所言天者乃性體之名,無言者形容其寂也。
至寂而時行物生,時行物生而複至寂,是天之所以為天也。
談無為空者,何異是哉?《中庸》,孔氏之遺言也,其贊性德雲:“《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輶者,微義,毛輕微之物也。
倫,迹也。
上者,絕對義,上天謂性體。
載者,存義。
此引《詩》言以明性體沖微無形,若拟其輕微如毛乎,毛則猶有倫迹,無可相拟也。
性體直是聲臭俱泯,亦空寂極矣;然無形而有存焉,故至誠無息也。
“涅槃如幻”之雲,豈不謬哉? 空宗唯恐人于性體上起執。
如印度外道及西洋哲學家都将本體當做外在的物事來猜拟,人各怙其所見,如衆盲摸象,無可證真。
此輩倘聞《般若》,何至橫持知見迷失自性?餘誠不忍妄薄空宗,然有不能苟同者。
空宗當克就知見上施破,不應将涅槃性體直說為空、為如幻,如此一往破盡,則破亦成執,空宗未免差毫厘謬千裡。
昔梅子禅師從馬祖聞“即心即佛”之說,此中佛謂性體,心謂本心,本心即是性體,故兩言即。
後别馬祖,居閩之梅嶺十餘年。
馬祖門下有參訪至其地者,梅子因問馬大師近來有何言教?參者曰:“大師初說即心即佛,近來卻說非心非佛。
”恐人聞其初說而妄執有實心相或實佛相,故說雙非。
梅子呵雲:“這老漢又誤煞天下人,盡管他非心非佛,吾唯知即心即佛。
”馬祖聞之曰:“梅子熟了也。
”這個公案很可玩味。
吾侪勿誤解空宗以為一切都空,卻須于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機認識性體;勿以為性體隻是寂靜,卻須識得即寂靜即流行方是性體。
餘于上卷第三章,已明示即用顯體,此是吾與空宗根本不同所在。
或有難言:“空寂是體,生生化化不息之幾是用,印度佛家以見體為根極,中土儒宗之學隻是談用。
今公之學出入華、梵,欲冶儒佛于一爐,其不可強通處,則将以己意而進退之,公之議佛,得毋未足為定谳欤?”曰:惡是何言?誠如汝計,則體自體而用自用,截然兩片物事。
用是生化之幾,不由體顯,如何憑空起用?體唯空寂,不可說生化,非獨是死物,亦是閑物矣。
須知體用可分而不可分。
可分者,體無差别,用乃萬殊,于萬殊中而指出其無差别之體,故洪建皇極,而萬化皆由真宰,萬理皆有統宗。
本無差别之體而顯為萬殊之用,虛而不屈者仁之藏也,仁謂體,下同。
藏者,含藏。
體本至虛,而乃顯為生生化化、不可窮屈,由其至仁含藏萬德故也。
動而愈出者仁之顯也,動而不暫留,新新而起,故雲愈出,此是仁體顯發。
是故繁然妙有而畢竟不可得者,假說名用。
萬有不齊,故雲繁然;此理非思議所及,故謂之妙。
萬有都無自體,故雲畢竟不可得。
何以故?萬有非離異其本體而别有一一自體故,又皆刹刹頓現,無物暫住故。
寂然至無,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用之本體。
寂然者,虛靜貌。
無形相、無方所、無作意、無迷亂等相,故雲至無。
無為者,非有意造作故;無不為者,法爾含藏萬德,現起大用故、成妙有故。
用依體現,喻如無量衆漚都是大海水顯現。
體待用存,喻如大海水非超越無量衆漚而獨在。
所以體用不得不分疏。
然而一言乎用,則是其本體全成為用,而不可于用外覓體;一言乎體,則是無窮妙用法爾皆備,誰謂頑空可以忽然成用?王陽明有言:“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
”此乃證真之談。
所以,體用可分而又不可分。
此意隻可向解人道得,難為不知者言也。
上來難者之說,正是印度佛家意思,考諸浩浩三藏,佛家典籍分經論律三藏。
壹是皆引歸證見諸法實相為主旨。
實相即本體之名。
《法華玄義》引《釋論》雲:“大乘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
”《勝鬘》等經說“澈法源底”,猶雲澈了一切法之實相。
源底亦實相之形容詞也。
此不獨大乘為然,《阿含》已說真如,小乘無一不歸趣涅槃。
難者所謂見體為根極是也。
玄奘法師于大乘有宗最為顯學,其上唐太宗表有雲:“蓋聞六爻深赜,拘于生滅之場;奘以孔子《易經》每卦六爻明變動不居之義,幽深繁赜,但隻見到生滅即隻談法相,而未悟法性。
奘以此議孔。
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
”此就《春秋》而言。
《春秋》推物理人事之變,始于正名,然未涉及真如,其失與《易》同。
奘師總以孔子為不見體。
難者謂儒家隻談用,其說實本之奘師。
夫奘師譏孔子不見體,而獨以證見真如歸高釋宗者,此非故意維持門戶。
奘師本承印度佛家之學,隻以空寂言真如性體,決不許說即空寂即生化、即生化即空寂。
奘師所承之學,隻可以孔德言體,孔德借用《老子》。
王輔嗣雲:“孔、空也。
以空為德曰孔德。
”而不可以生德言體;生德詳前。
隻可以艮背來形容體,《易》《艮卦》曰“艮其背”,背不動之地也,止于不動之地曰艮背。
佛氏談體曰如如不動是也。
而不可以雷雨之動滿盈來形容體。
《易》《屯卦》之《象》曰“雷雨之動滿盈”,儒家以此形容本體之流行盛大難思,可謂善譬。
印度佛家則不許以流行言體。
玄奘習于印度佛家之說,宜其不悟孔子之道。
孔子系《易》,曰“易有太極”,太極,即本體之名。
六十四卦明萬有不齊,皆太極之散着。
謂《易》不見體可乎?《春秋》本元以明化,董子《繁露》《重政》雲“元猶原也”,此與《易》義相會。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春秋》建元即本斯旨。
一家之學,宗要無殊,宗要者,宗謂主旨,要謂理要。
謂《春秋》不見體可乎?《易》、《春秋》隻是于用識體,迥異佛氏談體而遺用。
玄奘守一家之言而蔽焉,故不達聖意也。
猶複須知,用固不即是體,而不可離用覓體。
本體全顯為用,顯者,現起義。
即一一用上都具全體。
故即用顯體,顯者,顯示。
始免支離;離用言體,終乖至道。
難者曰:“公謂印度佛家離用言體,恐非彼之本意。
”答曰:吾前已雲,寂然至無,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用之本體,此句中吃緊在無為而無不為六字,而與印度佛家天壤懸隔處尤在無不為三字。
餘于體上說個無不
是名利德,仁之制也;制者,裁制得宜。
性地肇始萬化,永正而固,正者離迷闇故、不颠倒故;固者離動搖故、毋改移故。
是名貞德,仁之恒也。
恒無惑障故。
《易》之言天或性,則以元亨利貞四德顯示之。
四德唯元居首,亨利貞乃至衆德皆依元德發現,成差别故。
老子雲“元德深矣遠矣”,又曰“生而不有,元德,生德也。
其生也本真實不容己,而非有心故生也,非有心故生,是生即無生,故曰“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生生化化德用無窮,未始無為也,然生而不有、化無留滞,又何嘗有為乎?為而無為,故雲“不恃”。
長而不宰,含藏衆德故說為長,無形無意不同宗教家之造物主,故雲“不宰”。
王輔嗣雲“有德而不知其主也”,亦言無所謂主耳。
是謂元德”。
老子之學出于《易》,其書實發明《易》義。
夫元德者生德也,生生不息,本來真故,恒如其性故;生而無染,本圓明故;生而不有,本寂靜故。
是則曰真曰如,言乎生之實也;實謂無有虛妄。
曰圓明,言乎生之直也;直謂無有迷惑,宇宙人生不是由盲目的意志發展。
曰寂靜,言乎生之幾也。
至寂至靜之中生幾萌動,而滞寂者則遏其幾馬。
是故“觀我生”,觀我生一詞,借用《易觀卦》語。
夫吾與天地萬物生生之理,豈可向外推求哉?亦返之我躬而自觀焉乃自喻耳。
因以會通《般若》與《大易》之旨。
吾知生焉,吾見元德焉,此本論所由作也。
自觀自喻,而後參證各家之旨得其會通,未有不由自喻而雜拾諸人可以通斯道也。
程子曰:“吾學雖有所受,而天理二字确是自家體認出來。
”學者宜知。
附識:古德有雲“月到上方諸品靜”,諸品猶言萬類,月到上方乃極澄靜圓明之象,萬類俱靜,寂然不動也。
此隻形容心體寂靜的方面。
心體即性體之異名,以其為宇宙萬有之原,則說為性體,以其主乎吾身則說為心體。
陶詩雲“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以此形容心體,差得其實,而無偏于滞寂之病。
日暮天無雲,是寂靜也;春風扇微和,生生真機也,元德流行也。
談至此,空宗是否領會性德之全,總覺不能無疑問。
空宗于寂靜方面領會固極深,惜未免滞寂溺靜,直将生生不息真機遏絕,其結果且陷于惡取空,空者空無,取謂執着,惡者毀責詞,謂妄執一切皆空,故呵以惡取。
至少亦有此傾向。
空宗畢竟于本原上有差失在。
差失者,謂其不見性德之全。
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又說勝義空,義最殊勝名為勝義,空者空無,下仿此。
無為空,夫勝義無為皆性體之别名也,涅槃亦性體别名也。
此可說為空,可說為如幻乎?雖則空宗密意恐人妄計性體如實物然,故說空、說如幻,以破其執,非謂性體果是空、果是如幻。
然如此破斥,畢竟成過。
性體空寂,本不應執為實物,空者,無形名空,非以無有名空;寂者,無擾亂相故。
然直說為空、為如幻,則幾于空盡生生性種矣。
性者,生生不息真機,喻如物種能生。
後來清辨菩薩空宗後出之大師也,菩薩猶言大智人。
作《掌珍論》,便立量雲:量者,三支論式。
三支謂宗因喻,詳在因明。
無為,無有實。
宗 不起故。
因 似空華。
喻 此量,直以無為性體複辭。
等若空華,極為有宗所不滿。
如護法菩薩及我國窺基大師皆抨擊清辨甚力。
詳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平情論之,清辨談空固未免惡取,然其見地實本之《大般若經》。
《般若》破法相可也,乃并法性亦破,空蕩何歸?清辨承其宗緒,宜無責焉。
吾嘗言,空宗見到性體寂靜,不可謂之不知性。
性體上不容起一毫執着,空宗種種破斥無非此意。
然而寂寂靜靜即是生機流行,生機流行畢竟寂靜,此乃真宗微妙,迥絕言诠。
真宗,猶雲真宰,乃性體之名。
若見此者,方乃識性德之大全。
空宗隻見性體寂靜,卻不知性體亦是流行無息,吾疑其不識性德之全者以此。
空宗經論具在,其談到真如性體處,真如性體系複詞。
曾容許着流行或生生等詞否?若談真如而着此等詞,則必被呵斥為極迷大謬,無稍寬假。
不獨空宗,凡印度佛家各宗派罔不如是。
《大般若經》說:“涅槃亦複如幻,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何況涅槃?”如此談空,雖用意切于破執,而終有趣入空見之嫌疑。
吾嘗言,理見到真處,必不為激宕之詞。
理實如此,便稱實而談,何等平易;若說理稍涉激宕,必其見有所偏,非應真之談也。
印度佛家畢竟反人生,故于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深領會,乃但見為空寂而已。
謂空宗不識性德之全,夫豈過言! 《論語》記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孔子所言天者乃性體之名,無言者形容其寂也。
至寂而時行物生,時行物生而複至寂,是天之所以為天也。
談無為空者,何異是哉?《中庸》,孔氏之遺言也,其贊性德雲:“《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輶者,微義,毛輕微之物也。
倫,迹也。
上者,絕對義,上天謂性體。
載者,存義。
此引《詩》言以明性體沖微無形,若拟其輕微如毛乎,毛則猶有倫迹,無可相拟也。
性體直是聲臭俱泯,亦空寂極矣;然無形而有存焉,故至誠無息也。
“涅槃如幻”之雲,豈不謬哉? 空宗唯恐人于性體上起執。
如印度外道及西洋哲學家都将本體當做外在的物事來猜拟,人各怙其所見,如衆盲摸象,無可證真。
此輩倘聞《般若》,何至橫持知見迷失自性?餘誠不忍妄薄空宗,然有不能苟同者。
空宗當克就知見上施破,不應将涅槃性體直說為空、為如幻,如此一往破盡,則破亦成執,空宗未免差毫厘謬千裡。
昔梅子禅師從馬祖聞“即心即佛”之說,此中佛謂性體,心謂本心,本心即是性體,故兩言即。
後别馬祖,居閩之梅嶺十餘年。
馬祖門下有參訪至其地者,梅子因問馬大師近來有何言教?參者曰:“大師初說即心即佛,近來卻說非心非佛。
”恐人聞其初說而妄執有實心相或實佛相,故說雙非。
梅子呵雲:“這老漢又誤煞天下人,盡管他非心非佛,吾唯知即心即佛。
”馬祖聞之曰:“梅子熟了也。
”這個公案很可玩味。
吾侪勿誤解空宗以為一切都空,卻須于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機認識性體;勿以為性體隻是寂靜,卻須識得即寂靜即流行方是性體。
餘于上卷第三章,已明示即用顯體,此是吾與空宗根本不同所在。
或有難言:“空寂是體,生生化化不息之幾是用,印度佛家以見體為根極,中土儒宗之學隻是談用。
今公之學出入華、梵,欲冶儒佛于一爐,其不可強通處,則将以己意而進退之,公之議佛,得毋未足為定谳欤?”曰:惡是何言?誠如汝計,則體自體而用自用,截然兩片物事。
用是生化之幾,不由體顯,如何憑空起用?體唯空寂,不可說生化,非獨是死物,亦是閑物矣。
須知體用可分而不可分。
可分者,體無差别,用乃萬殊,于萬殊中而指出其無差别之體,故洪建皇極,而萬化皆由真宰,萬理皆有統宗。
本無差别之體而顯為萬殊之用,虛而不屈者仁之藏也,仁謂體,下同。
藏者,含藏。
體本至虛,而乃顯為生生化化、不可窮屈,由其至仁含藏萬德故也。
動而愈出者仁之顯也,動而不暫留,新新而起,故雲愈出,此是仁體顯發。
是故繁然妙有而畢竟不可得者,假說名用。
萬有不齊,故雲繁然;此理非思議所及,故謂之妙。
萬有都無自體,故雲畢竟不可得。
何以故?萬有非離異其本體而别有一一自體故,又皆刹刹頓現,無物暫住故。
寂然至無,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用之本體。
寂然者,虛靜貌。
無形相、無方所、無作意、無迷亂等相,故雲至無。
無為者,非有意造作故;無不為者,法爾含藏萬德,現起大用故、成妙有故。
用依體現,喻如無量衆漚都是大海水顯現。
體待用存,喻如大海水非超越無量衆漚而獨在。
所以體用不得不分疏。
然而一言乎用,則是其本體全成為用,而不可于用外覓體;一言乎體,則是無窮妙用法爾皆備,誰謂頑空可以忽然成用?王陽明有言:“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
”此乃證真之談。
所以,體用可分而又不可分。
此意隻可向解人道得,難為不知者言也。
上來難者之說,正是印度佛家意思,考諸浩浩三藏,佛家典籍分經論律三藏。
壹是皆引歸證見諸法實相為主旨。
實相即本體之名。
《法華玄義》引《釋論》雲:“大乘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
”《勝鬘》等經說“澈法源底”,猶雲澈了一切法之實相。
源底亦實相之形容詞也。
此不獨大乘為然,《阿含》已說真如,小乘無一不歸趣涅槃。
難者所謂見體為根極是也。
玄奘法師于大乘有宗最為顯學,其上唐太宗表有雲:“蓋聞六爻深赜,拘于生滅之場;奘以孔子《易經》每卦六爻明變動不居之義,幽深繁赜,但隻見到生滅即隻談法相,而未悟法性。
奘以此議孔。
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
”此就《春秋》而言。
《春秋》推物理人事之變,始于正名,然未涉及真如,其失與《易》同。
奘師總以孔子為不見體。
難者謂儒家隻談用,其說實本之奘師。
夫奘師譏孔子不見體,而獨以證見真如歸高釋宗者,此非故意維持門戶。
奘師本承印度佛家之學,隻以空寂言真如性體,決不許說即空寂即生化、即生化即空寂。
奘師所承之學,隻可以孔德言體,孔德借用《老子》。
王輔嗣雲:“孔、空也。
以空為德曰孔德。
”而不可以生德言體;生德詳前。
隻可以艮背來形容體,《易》《艮卦》曰“艮其背”,背不動之地也,止于不動之地曰艮背。
佛氏談體曰如如不動是也。
而不可以雷雨之動滿盈來形容體。
《易》《屯卦》之《象》曰“雷雨之動滿盈”,儒家以此形容本體之流行盛大難思,可謂善譬。
印度佛家則不許以流行言體。
玄奘習于印度佛家之說,宜其不悟孔子之道。
孔子系《易》,曰“易有太極”,太極,即本體之名。
六十四卦明萬有不齊,皆太極之散着。
謂《易》不見體可乎?《春秋》本元以明化,董子《繁露》《重政》雲“元猶原也”,此與《易》義相會。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春秋》建元即本斯旨。
一家之學,宗要無殊,宗要者,宗謂主旨,要謂理要。
謂《春秋》不見體可乎?《易》、《春秋》隻是于用識體,迥異佛氏談體而遺用。
玄奘守一家之言而蔽焉,故不達聖意也。
猶複須知,用固不即是體,而不可離用覓體。
本體全顯為用,顯者,現起義。
即一一用上都具全體。
故即用顯體,顯者,顯示。
始免支離;離用言體,終乖至道。
難者曰:“公謂印度佛家離用言體,恐非彼之本意。
”答曰:吾前已雲,寂然至無,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用之本體,此句中吃緊在無為而無不為六字,而與印度佛家天壤懸隔處尤在無不為三字。
餘于體上說個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