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定記
關燈
小
中
大
物絕物等弊?但“知周萬物”之知,究是主動,此其首《幹》而不首《坤》也,然首《坤》唯物之精神固己盡量發揮矣。
綜上所述,孔子集夏、殷之長、演文王之緒,而成《周易》之大典,可謂美且備矣。
惜乎漢人懲秦之禍,其言《易》實宗術數,莫究孔子之義,經文當不無改竄,此不及論。
餘晚而好《易》,恒潛玩爻象以求聖人之意。
初研佛法,從世親、護法唯識之論入手,甚喜其精析,及入之深,頗厭其支離瑣碎;求之龍樹,未免耽空;蓋澄思累年而忽有契于《易》。
《新論》文言本猶融《易》以入佛,至語體本則宗主在《易》,惟繩佛之短而融其長。
孔子在昔有取于《連山》、《歸藏》之學,倘生近世,其于佛法不能無所取舍可知也。
佛法至大乘,戒小宗之自利而以不舍衆生、不舍世間為宗要,固于《易》道為近,然其大願終在度盡衆生出生死海,猶與尼山遠隔在。
餘惟求識乾元性海而不見有生死海,此意深微,《十力叢書》中有黃君所述《摧惑顯宗記》,可參看。
恨不得起大乘諸菩薩而質之也。
舊與友人書談及《新論》旨要,其略雲:《新論》于本體論方面,則以體用不二為宗極。
佛家生滅不生滅折成二片,宇宙萬象不守故常,佛家謂之生滅法,猶《新論》所雲用;佛家說本體是不生滅法。
折者,分截離散之。
西哲則實體與現象終欠圓融,《新論》确救其失。
《新論》明即體即用,亦雲即用即體。
于宇宙論方面,以翕辟成變為樞要。
宇宙論一詞,以廣義言,即通本體與現象俱攝之;以狹義言,即專目現象界所謂宇宙萬象。
此中是狹義。
西洋唯心唯物,其短長茲不及論,非心非物,不窮變化之原,餘尤惡其矯亂。
餘于此派,曾欲為一文,因資料不足而未果,今精力衰,更不暇及。
《新論》翕辟義,蓋以流行有象謂之物,流行中有主宰謂之心,自是實際理地。
西洋生命論派持目的論者,于生命真相缺乏證會,其說不無病,如能進而深研《大易》、老、莊諸學,久之,當識得主宰意義。
《新論》于此等大問題本已解決,但恐讀者不能于言外會意。
如今人羅素輩之關系論,則宇宙便空洞無生命,盡管精于解析,究是膚淺戲論。
向日吾國人多受羅素影響。
于人生論方面,以天人不二為究竟。
天者,本體之目,非謂有拟人之神帝。
西哲對此問題,殊不可解決,宗教,則上帝與人畢竟隔截,科哲諸學畢竟視吾人在大自然中渺如太倉一粒。
吾國漢儒言天人,亦是隔截,宋儒亦有承漢人之誤,明季王船山更嚴辨天人層級,其誤尤甚。
現代人生注重現實,當不感及此,然國際經濟問題合理解決,人類究有向上而發揚靈性生活之要求。
《莊子》《逍搖遊篇》言列禦寇“禦風而行”,“猶有所待”,人生造乎無待之境,乃即人即天,列子禦風而行,近于離塵矣,然猶待風,非遊于無待也,《莊子》之文妙極。
此一靈感,将來人類決不能無,天人隔截,即人生終限于有待之域。
《新論》于此不無貢獻。
又複應知,西洋談本體者,每以思辨之術層層推究,推至最後,始有唯一實在或名之以第一因,其為臆猜甚顯然。
又或以為,将于一切物而推求其本體,終是知識之所不及,遂說為不可知,卒不悟有證量之詣。
此中證量義極深微,須求之儒、佛、道諸家,吾欲為《量論》詳之。
凡諸迷謬,總由誤将宇宙人生分割為二,不得不離自心而求本體,易言之即向外求體,唯其然也,故常恃猜度之能而構成有體系之理論,自以為堅立不搖,實則妄逞戲論,如蛛造網自縛而已。
東方先哲,脫然超悟吾人與宇宙本來同體,此中宇宙是狹義,猶雲天地萬物。
未嘗舍吾心而求體于外,其學不遺思辨,要以涵養為本,求心、養心,與擴充心德之功日密,孟子雲“求放心”,又雲“養心”,又雲“擴充”,并與佛家歸本唯心有相近處,但孟子之學本于《易》,無趣入寂滅之弊。
去小己之私而與天地萬物同于大通,直至内外渾融,始于當躬默識天德,《論語》“默識”,猶佛雲“證量”。
天德,猶雲本體之德性與德用。
方信萬有根源不離吾心而外在,何勞向外推尋哉?此是與西洋學者天壤懸隔處,《新論》談體,猶秉先哲遺意。
本體說是物,固不得,說是心,亦錯誤,心物以對待立名,要皆就本體之流行而假說。
流行,即名為用。
然于心可以識體,以心不失其本體之德故。
德字,具德性德用二義。
《新論》以唯識立名,而釋之曰唯者殊特義非唯獨義,可知《新論》與一般唯心論者截然殊趣,此乃三《易》相傳血脈也。
《新論》談體用,在《易》則為内聖學之方面,而于外王學不便涉及,此書立言有領域故。
嘗欲造《大易廣傳》一書,通論内聖外王而尤緻詳于太平大同之條理,未知暮年精力能遂此願否? 文言本《明心章》下,談善心所相用一段,昔年就正友人馬一浮湛翁,語體本依舊無所改,以識輔仁之誼。
語體文本寫于川,曆時六年餘,移寓已數處,寇機轟炸無虛日,在嘉定時,兩巨彈近身,均入地丈餘未發,幾不免于難,生事複窘束,文字甚無精采。
又念後生見聞日與先聖相傳之學遠隔,今欲其通曉,或以重複言之為好,因胸中有此顧慮,文字益不精檢,反令讀者短趣,不解所說。
時寇未降,恐草稿易散失,卒付商務印書館印行。
戊子歲,鄂中諸生依商務本籌印中裝千部,餘方有病,未及審閱。
去臘迄今,乃從事删改,雖文筆粗陋猶昔,然删削約三分去二,或較前易醒目也。
故記餘思想演變及造論經過,質諸宏達雲。
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中秋 熊十力記于北京西城大覺胡同漆園
綜上所述,孔子集夏、殷之長、演文王之緒,而成《周易》之大典,可謂美且備矣。
惜乎漢人懲秦之禍,其言《易》實宗術數,莫究孔子之義,經文當不無改竄,此不及論。
餘晚而好《易》,恒潛玩爻象以求聖人之意。
初研佛法,從世親、護法唯識之論入手,甚喜其精析,及入之深,頗厭其支離瑣碎;求之龍樹,未免耽空;蓋澄思累年而忽有契于《易》。
《新論》文言本猶融《易》以入佛,至語體本則宗主在《易》,惟繩佛之短而融其長。
孔子在昔有取于《連山》、《歸藏》之學,倘生近世,其于佛法不能無所取舍可知也。
佛法至大乘,戒小宗之自利而以不舍衆生、不舍世間為宗要,固于《易》道為近,然其大願終在度盡衆生出生死海,猶與尼山遠隔在。
餘惟求識乾元性海而不見有生死海,此意深微,《十力叢書》中有黃君所述《摧惑顯宗記》,可參看。
恨不得起大乘諸菩薩而質之也。
舊與友人書談及《新論》旨要,其略雲:《新論》于本體論方面,則以體用不二為宗極。
佛家生滅不生滅折成二片,宇宙萬象不守故常,佛家謂之生滅法,猶《新論》所雲用;佛家說本體是不生滅法。
折者,分截離散之。
西哲則實體與現象終欠圓融,《新論》确救其失。
《新論》明即體即用,亦雲即用即體。
于宇宙論方面,以翕辟成變為樞要。
宇宙論一詞,以廣義言,即通本體與現象俱攝之;以狹義言,即專目現象界所謂宇宙萬象。
此中是狹義。
西洋唯心唯物,其短長茲不及論,非心非物,不窮變化之原,餘尤惡其矯亂。
餘于此派,曾欲為一文,因資料不足而未果,今精力衰,更不暇及。
《新論》翕辟義,蓋以流行有象謂之物,流行中有主宰謂之心,自是實際理地。
西洋生命論派持目的論者,于生命真相缺乏證會,其說不無病,如能進而深研《大易》、老、莊諸學,久之,當識得主宰意義。
《新論》于此等大問題本已解決,但恐讀者不能于言外會意。
如今人羅素輩之關系論,則宇宙便空洞無生命,盡管精于解析,究是膚淺戲論。
向日吾國人多受羅素影響。
于人生論方面,以天人不二為究竟。
天者,本體之目,非謂有拟人之神帝。
西哲對此問題,殊不可解決,宗教,則上帝與人畢竟隔截,科哲諸學畢竟視吾人在大自然中渺如太倉一粒。
吾國漢儒言天人,亦是隔截,宋儒亦有承漢人之誤,明季王船山更嚴辨天人層級,其誤尤甚。
現代人生注重現實,當不感及此,然國際經濟問題合理解決,人類究有向上而發揚靈性生活之要求。
《莊子》《逍搖遊篇》言列禦寇“禦風而行”,“猶有所待”,人生造乎無待之境,乃即人即天,列子禦風而行,近于離塵矣,然猶待風,非遊于無待也,《莊子》之文妙極。
此一靈感,将來人類決不能無,天人隔截,即人生終限于有待之域。
《新論》于此不無貢獻。
又複應知,西洋談本體者,每以思辨之術層層推究,推至最後,始有唯一實在或名之以第一因,其為臆猜甚顯然。
又或以為,将于一切物而推求其本體,終是知識之所不及,遂說為不可知,卒不悟有證量之詣。
此中證量義極深微,須求之儒、佛、道諸家,吾欲為《量論》詳之。
凡諸迷謬,總由誤将宇宙人生分割為二,不得不離自心而求本體,易言之即向外求體,唯其然也,故常恃猜度之能而構成有體系之理論,自以為堅立不搖,實則妄逞戲論,如蛛造網自縛而已。
東方先哲,脫然超悟吾人與宇宙本來同體,此中宇宙是狹義,猶雲天地萬物。
未嘗舍吾心而求體于外,其學不遺思辨,要以涵養為本,求心、養心,與擴充心德之功日密,孟子雲“求放心”,又雲“養心”,又雲“擴充”,并與佛家歸本唯心有相近處,但孟子之學本于《易》,無趣入寂滅之弊。
去小己之私而與天地萬物同于大通,直至内外渾融,始于當躬默識天德,《論語》“默識”,猶佛雲“證量”。
天德,猶雲本體之德性與德用。
方信萬有根源不離吾心而外在,何勞向外推尋哉?此是與西洋學者天壤懸隔處,《新論》談體,猶秉先哲遺意。
本體說是物,固不得,說是心,亦錯誤,心物以對待立名,要皆就本體之流行而假說。
流行,即名為用。
然于心可以識體,以心不失其本體之德故。
德字,具德性德用二義。
《新論》以唯識立名,而釋之曰唯者殊特義非唯獨義,可知《新論》與一般唯心論者截然殊趣,此乃三《易》相傳血脈也。
《新論》談體用,在《易》則為内聖學之方面,而于外王學不便涉及,此書立言有領域故。
嘗欲造《大易廣傳》一書,通論内聖外王而尤緻詳于太平大同之條理,未知暮年精力能遂此願否? 文言本《明心章》下,談善心所相用一段,昔年就正友人馬一浮湛翁,語體本依舊無所改,以識輔仁之誼。
語體文本寫于川,曆時六年餘,移寓已數處,寇機轟炸無虛日,在嘉定時,兩巨彈近身,均入地丈餘未發,幾不免于難,生事複窘束,文字甚無精采。
又念後生見聞日與先聖相傳之學遠隔,今欲其通曉,或以重複言之為好,因胸中有此顧慮,文字益不精檢,反令讀者短趣,不解所說。
時寇未降,恐草稿易散失,卒付商務印書館印行。
戊子歲,鄂中諸生依商務本籌印中裝千部,餘方有病,未及審閱。
去臘迄今,乃從事删改,雖文筆粗陋猶昔,然删削約三分去二,或較前易醒目也。
故記餘思想演變及造論經過,質諸宏達雲。
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中秋 熊十力記于北京西城大覺胡同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