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力用。
其所謂體認,是真積力久,至脫然離系、本體呈露時,乃自明自見,謂之體認。
莊子雲:“明者,非謂其明彼也,自明而已;見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
”故此義極嚴格。
西洋學者從來以向外找東西的态度探索不已,如獵者強烈追求,期有所擄獲然。
故其所見之體,正是思惟中所構畫的一種境界,非果親證實在而直與之為一也。
西洋諸哲學者,其未能的然了解實在與現象為不二者,固是錯誤。
即如柏氏輩觀想入微,似有當于吾所謂體用不二之旨,然彼之入手工夫恐終是西洋路數,唯向外探索為務,則彼所見之體,要非如實證見。
若爾,則彼之體用不二觀雖與吾有其相近,而骨子裡究判若天淵,此不容不辨也。
體認之意義,吾已略說如前,不獨西洋學者功力不同,未必果有此詣,即在宋明人語錄中,其于體認一詞亦有寬泛的說法。
或以尋思義理,反覆含玩,使印解益加深切,謂之體認;或則推尋至竟,瞥然有省,恍悟至理畢竟不可思議,于是曠然若有默喻。
以上二種意義,皆與吾前所謂自明自見者,絕不相侔。
其後之一種,由推尋至竟而返諸默喻,其所謂默喻,猶是最極微細的觀想,非即本體呈露也。
本體必離系而始顯,以探索為功者,始終有所系也。
故彼之體認,非吾所謂體認也。
真見體用不二者,說一真湛寂也得,說大用流行也得,說一真湛寂即是大用流行,說大用流行元是一真湛寂,均無不得。
此中具無上甚深微妙義,恐柏氏思解所至,未許入實際理地。
又大文雲:“著者認‘心物皆無自體,同為一個整體不同之兩方面’,此其說,最近西洋哲學同見及之,如羅素、如杜威、如懷黑德,無不同聲否認心物各有自體。
心物二元論已成過去。
”賢者此段話,從大端趨勢上說,固無不可;然各家持論的内容與其根本觀念,又當莫不互異。
《新論》依本體流行假說翕辟,複依翕辟假名心物,随俗谛則不壞世間相,心物皆許有故;入真谛,則于世間相而蕩然離相,乃見一切皆真。
諸家果臻斯詣否? 又大文雲:“著者自認與西洋哲學不同之點,在于本體之認識恃性智而不恃量智,此不唯與柏格森之直覺說有相似處,即柏烈得來亦見及之。
柏氏謂‘思想僅能運行于有對,而不能運行于無對,思想如與實在一緻,即為思想之自殺’。
是柏氏亦感覺量智不可恃。
”賢者所引柏氏語甚有意思,不悉中文有翻本否?賢者素精于柏氏之學,何不移譯得來?唯雲“與柏格森直覺說有相似處”,則期期以為不可。
憶昔閱張譯《創化論》,柏格森之直覺似與本能并為一談,本能相當《新論》所謂習氣。
其發現也則名習心。
習心趣境固不待推想,然正是妄相,不得真實,此與吾所謂本體之認識及性智雲者,截然不可相蒙。
此間黃艮庸等皆于此與吾同其所見。
病痢初痊,辭不達意,義理不厭求詳,非必欲诤一己之是也。
有難:“《新論》謂佛家真如隻是無為,不許說為無為無不為,即謂真如是無有生化之體,此恐誤會。
如《金剛仙論》卷三雲:‘言一切法空者,有為之法,無體相故空。
然真如佛性法,萬德圓滿,體是妙有,湛然常住,非是空法。
’據此真如既是妙有,如何說無生化?”答曰:瑜伽家言真如非有非無,以無情計所執相故,說為非有;所執相三字宜深玩,哲學家談宇宙本體者,種種構畫隻是其所執之相而已,非可與本體相應。
以本非空無故,複說非無。
然此與老氏有無之旨實不相近,須各通其全整的意思,而後可辨。
吾國唐以前之佛家,多以妙有妙無之旨談涅槃佛性,“妙有妙無”亦《金剛仙論》語。
涅槃佛性乃真如之異名。
皆援老以入佛。
老氏之學本于《易》,其言無,确非不生化之無,故至無而妙有。
佛氏之空,雖本非空無之空,然其所證會特在寂靜之方面,故雖言非無,究與老氏所雲有者不似。
《金剛仙論》,六代時盛行北土,張生德鈞考定為流支後學所作,近是。
蓋曾聞流支之說,而附以老子義,遂成斯論。
德鈞謂其有符《瑜伽》正說,殊嫌朋比。
窺基法師謂此論為南地吳人浪造,非真聖教,不可依據。
其斥絕之嚴如此,蓋确守印度佛家本義故耳。
基師以“凡情浪作圓度”譏《金剛仙論》,則《仙論》妙有之旨違佛經甚明,亦足證餘之所說無誤會也。
答友人 冬來山上陰寒,老軀極不适,得來書本不欲答,而此心此理又似不容默然。
今就來書,略為疏通,不能細也。
一、來書雲“尊《新唯識論》,弟所以始終不發一詞者,即在兄認心為有實體一點上,以體用立說,建立本體”等語。
弟謂吾“認心為有實體”,此語尚待商量。
世學或以宇宙實體離吾心而外在,因向外探索。
《新論》故指出實體即是吾之本心,此非外在,更不容向外窮索,要在反求自證,此《新論》之旨也。
本心即是實體,而又曰有實體乎?是頭上安頭也,是妄執也,《新論》何曾如是乎? 二、來書雲“弟認為大乘經典凡言心性,就心性本淨言心即性、性即心,言如來藏、以及真如、圓成實,乃至菩提、涅槃,都無實體可即也”等語。
夫如來藏乃至涅槃,皆實體之異名耳。
即此萬法實體,自其在人而言是真性故,含萬德故,妄法依故,日如來藏;不可變易故,曰真如;本來圓滿,法爾現成,遠離虛妄,曰“圓成實”;自性圓明,無迷闇故,曰菩提;常樂我淨,曰涅槃。
此皆實體之異名。
而曰“都無實體可即”,不知胡為下此語也。
誰教汝于頭上安頭耶?設複難雲:“你言本心即是實體,則本心亦實體之異名也,胡為着一即字?”答曰:吾以世之談本體者,或向外求索,不悟即自本心,故說即言,以對治妄計,何庸唐難? 吾揣弟之本意,蓋根本不承認有所謂萬法實體,故以為如來藏乃至涅槃等名都是虛詞,并不是實體之名,如此,則佛法竟是空見外道。
然佛家諸經論,卻無處不力破空見,且曰“甯可我見如須彌山,不可空見懷增上慢”,此何故耶? 弟雲:“經典凡言心性,就心性本淨言心即性、性即心。
”此處甚欠妥,欲與詳說,老來卻不耐麻煩。
就所舉心性本淨一詞言之,此中心性之性字,猶雲自體,謂心自體本淨也,别無他義。
若“心即性”雲雲者,乃對彼不了自心即是與萬物同體之實性者而說,此處殊不涉及。
三、來書雲:“兄謂無著隻談生滅,又謂其始終不見本體,不如《起信論》開一心為真如生滅二門者,誠不敢聞教。
何者?凡有言說,都無實義。
三藏十二分教文字無非在生滅範圍中,何僅無著?如來之所以有‘吾四十九年來未曾說一字’,及若謂‘我有所說法,是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之言者,蓋以此耳。
夫生滅者何?如幻。
如幻者何?本空。
本空即無實體實法。
可得,無體,則用又安立耶?今兄乃欲從言教中以求其本體與作用者,将何以把捉到耶?”此段話,真乃宗門所呵為葛滕也。
今略提數點答之。
(一)吾非謂《起信》開一心以二門為是也,但謂其尚知有真如心,比無著一派說賴耶等八識為賢。
由無著之八識說,即舍染得淨、而無垢識,猶是生滅法,猶是本有及新熏之無漏種子所生。
此無漏種子卻不即是真如,故無著無有所謂真如心。
易言之,即其學始終不見本體。
宗門多尊起信,而不依無著一派之學,豈其見地均出老弟下哉!(二)弟雲“凡有言說,都無實義”,此真怪極。
老迂所知,佛經亦隻戒執着言說以取義耳。
如說有真如心,你便把真如心當做一件實物來推測,而不知反求諸己,此即執言以取義,無可入道,乃群聖之所共斥。
弟所引如來“四十九年未說一字”雲雲,正對此而發。
吾弟不悟斯旨,乃謂“凡有言說,都無實義”,然則三藏十二分教,豈不等于風聲烏語,都無一毫實義耶?且弟來書洋洋二千餘言,既都無實義,何故寫與我耶?吾嘗謂:佛書,若不善讀,隻增長混亂。
每見佛教信徒開口談玄說妙,其論調有如俗諺所謂“八方都不着腳”。
夫理見極時,唯是證會,誠非言說所可表。
故有時說法,若八方都不容着腳者,所以遮戲論耳。
但此看就何處說,若一往如此,則成大混亂,而無可救藥矣。
(三)弟雲:“生滅者何?如幻。
如幻者何?本空。
本空即無實體可得,無體則用又安立耶?”此段話,乃是吾弟根本病痛所在,其與釋尊意思遠隔者正在此。
《新論》《功能章》上,談空宗處,弟向不肯降心一玩,此則無可如何耳!夫“生滅者如幻,如幻者本空”,此等語從真谛言之,皆是。
但接着雲“本空即無實體可得”,斯乃空見外道之談,豈佛法哉!《大般若經》,無量言說,隻是發明生滅如幻本空。
但空者,空生滅法也。
易言之,即因世間情計,執取宇宙萬象而不得透悟實體。
故說“生滅法如幻本空”,令其除執,而透悟實體。
譬如迷者,于麻所成繩而執取繩相,不了其本是麻,因以種種說法令彼得空繩相,而透悟為麻。
此乃方便善巧之極,豈可誤會實體亦空,都無所有,陷于空見外道之邪執,自招謗毀大法之罪哉!夫佛家破空見甚嚴者,非獨以其違于理實而已,将有如古詩所雲,“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之歎。
昔在舊京,與林宰平兄偶談陶詩:“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餘喟然曰:此二語意義深遠極矣,人生若自識真性,乃自得真安穩處,可喻如廬。
孟子言:“仁,人之安宅也。
”亦通此旨。
否則如長空孤飛無托之鳥,豈不悲哉!宰平悠然有無限之感。
佛法歸于證真,儒學極于窮理盡性至命,惡可以耽空為學哉? 四、弟謂吾“欲從言教中求本體與作用”,此則不知果何所謂?吾平生著述與筆劄之屬,字字從胸中流出,稍有識者,當能知之。
吾所為文字,向不肯引古書,有時對流俗須征引舊文,但此等處亦不多。
老弟乃謂在言教中用功夫,亦足怪。
向者師友疑吾譏佛,或謂吾不曾虛懷讀書,其實,吾未嘗不虛懷也,但如漢儒所謂“存其大體”而已。
此中之妙,誠有不可言傳者,荀非其人,道不虛行耳,泛博胡為乎。
又如陸象山雲“六經皆我注腳,未可如言取義”,如言,即執着言說之謂。
今老弟所責備者,卻又雲多着言教何耶?上來就弟前一大段文字中,略提四點,稍有辨說。
而第三點主張實體非空,乃是千聖真血脈所在。
吾竭吾誠,冀垂察納,老弟年逾知命,至心求法,何忍自堕空見哉! 來書辭甚長,吾老來氣力薄,不耐逐文詳答,唯所引諸經偈,不得不略為疏釋,以與弟相質證也。
來書遮撥實體,有雲:“兄若不謂然,弟姑引教,《華嚴經》雲:‘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 上所引經,弟據之以駁實體,适乃證明吾義。
經雲“諸法”,首須辨清,此是專目生滅法,不攝無為法也。
大乘無為法,即實體之異名。
凡情于生滅諸法執為實有,即計為有實作用,有實體性,經故遮之。
而說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明一切法無有為能知與所知者,即一切法皆空也。
然謂《華嚴》持空見乎?非也,乃欲令衆生空法相之妄執而透悟毗廬性海耳。
性海,謂實體。
楞伽雲“諸法無體性,而說唯是心,不了于是心,而起于分别”,此經諸法一詞解如上。
言諸法本無自性,即《大般若》之旨。
隻是妄想所現。
心,謂妄想,亦雲妄識,《楞伽》譯妄識為妄想。
非本心也,此不可混。
不了唯妄識所現而起分别,則謂諸法有體性耳,此與上引《華嚴》意同。
又引《楞伽》雲:“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此經中法性一詞,非目萬法實性,實性即實體之異名。
乃謂諸生滅法自性也。
自性與實性一詞絕不可混視,吾蓋嘗言之。
生滅法者,幻法也。
欲明此幻法,非無有譬喻,是故說諸生滅法自性如幻者,以其全不實故,刹那不住、速滅如電,故說如幻。
如亦空生滅法相,令悟實性,與前引經義并同。
來書有雲:“《楞伽》亦言及諸佛體性矣,然其所謂體性者,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佛體性,又何嘗有實體可即耶?”所以,下文又說:“虛空涅槃及非擇,但有三數,本無體性,此非為執有實體者作師子吼耶?至于《大般若經》,更不待說,全部破有實體,以畢竟空名涅槃,未聞于畢竟空外别有涅槃可得也。
”此段話純是空見外道之談,不知老弟讀佛書何為至此?凡讀書法,一不可尋章摘句而解,二須得言外意。
《楞伽》言覺二無我乃至斷二煩惱是佛體性者,純從破執或斷障而言。
意謂吾人如能破一切迷執,斷一切障染,則實性自顯也。
譬如雲霧全消,陽光自着也。
豈謂執盡障亡便一切都空,全無所有,乃雲佛性耶?既是空空,無所有,又何佛性可名耶?“虛空涅槃亦非擇”雲雲,此乃對破小乘妄執耳。
去所雲實體者,本無形無相,不可夾雜凡情逐境之想,将實體或涅槃當做一種境界而追求之。
小乘厭生死,欣涅槃,妄以涅槃為可欣之境而起貪着,與外道之以妄想所現境為涅槃者,等無有異。
故《般若》崛興,闵小之執,而為一切掃蕩之談。
其語勢雖過,要之密意則欲人蕩執而自得實性,絕不與空見外道同其癡迷。
畢竟空者,謂障染本空耳,豈雲實體都空?弟雲:“未聞于畢竟空外别有涅槃可得”,老迂卻謂畢竟空,則涅槃方顯。
《大般若經》極不易讀,若如言取義,恐自絕慧命也。
須知《般若》非遮實體,隻恐人于實體而作實物想,即是以妄想所現相而認為實體如是,則堕大迷執,《般若》種種斥破者以此。
四卷《楞伽》中卷四,申明“離有無、離生滅”之旨,亦然。
至雲“《涅槃經》說佛性義,以非常非無常為言,似有靈于《般若》《楞伽》”等語。
夫《涅槃》言“非常非無常”者,離二倒故。
凡情于無常法而計常,是名常倒;于真常法而計無常,是名無常倒。
吾弟不能于幻法中見實體,由陷無常倒故。
離此二倒,真常妙體,脫然呈顯。
《毗昙》《般若》而後,方出《涅槃》,機勢則然,非有靈與不靈之别也。
老弟既一意耽空,不悟真常,則一部《涅槃》破壞不留餘地,乃以毀之者贊之,可謂妙哉!又來書舉“無我如來藏”語,極贊其妙,然遮撥實體,即如來藏隻是空空,全無所有而已。
經中何不曰“無我空”,而曰“無我如來藏”耶?夫如來藏即圓成實,但非如外道所執之神我,故曰“無我如來藏”。
此皆有明文可證,老弟竟玩弄名言而不反躬自求實際何耶?寫此已倦,來書陳說雖多,都無義蘊,不及一一作答。
唯餘尚有一言者:佛家無論何宗,确非無體論,确非空見,但其顯體隻着重空寂方面,空非空無之謂,詳《新論》。
而不于體上說生化。
《新論》《功能章》已說得明白。
會不易與變易而為一者,《大易》其至矣哉!是《新論》所取正也。
佛門學者,不喻微衷,妄相醜诋,至疑為私心立異,背師非聖。
夫“當仁不讓”,宣聖自明所志也;“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西哲自述本懷也。
吾雖不肖,忘情饑渴,矢心斯學六十年矣。
其果内無所持而挾私逞異者哉!知我其天,聖猶興歎,見嗔之烈,自昔然矣,複何怪焉? 與楊中慎 《新論》明由體成用,而于用上說為一翕一辟。
但翕實從辟,即辟為翕主。
辟、神也,所以堪為主者,以不舍本體空寂剛健等等德性故。
辟不舍本體德性,即于辟而見體;譬如繩由麻成,而繩不舍失麻之形色等德性,便于繩而知其即是麻。
于辟而識本體,依此喻易了。
見體,一頓。
當下即是然絕待,離諸系縛。
始信萬化自我出,官天地,府萬物,富有日新,是其充實而不可已也。
宇宙人生本來不二,吃緊。
相對絕對,迷則有分,悟乃融一,迷則陷于相對中,不得與絕對為一;悟則相對即是絕對。
此《新論》最旨也。
《新論》開合萬端,學者不得其要,将當作一套理論看去,反于座下無與,即無着落處,亦即與吾人生活上無關系。
望澄懷深究之。
與張君 賢者引王船山文雲:“善言道者,由用以得體;不善言道者,妄立一體而消用以從之。
人生而靜以上,既非彼所得見矣。
偶乘其聰明之變,施丹垩于空虛,而強命之日體。
聰明給于所求,測萬物而得其形影,則亦可以消歸其用而無餘,其邪說自此始矣。
則何如求之感而遂通者,日觀化而漸得其然也。
故執孫子而問其祖考,則本支不亂。
過宗廟丘墟而孫子名氏,其有能億中之者哉!此亦言道者之人辨也”雲雲。
吾賢于此段文後評雲:“言道者當由用以得體,沿流而溯源,船山此論可謂精卓之極。
”吾子此語似無不是處,而惜乎其未入細也。
吾于此頗有千言萬語,老年精力乏,艱于文字,隻合略抒吾意。
玄學家言道之宗趣,與求道之塗術或經過是兩事,不當混視。
言道即著述之事。
玄學所究者宇宙本體,萬化自有根源,人生自有真性,憑空幻起,無是事故。
吾心或萬物之本體,明儒已盛言之。
佛典中言“諸法實體”或“諸法實相”。
詳儒佛老三家,曰“天”、曰“道”、曰“真如”,皆本體之名号也。
故本體一名,并非近世譯之西洋。
玄學家如欲作一部言道之書,而或議其立一體便妄,吾不知是書将如何措辭?船山固宗《大易》者,《易》首《乾坤》,而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試問此是妄立一體否?《大易》開宗明義,若不立體,則《大易》還為言道之書否?《論語》首提出一學字,學者覺義,見《白虎通》。
覺即心之本體。
《大學》首提出“明明德”,《中庸》首提出“天命性道”,此皆妄立一體欤?不獨吾先聖古籍,印度大乘亦然。
《百法》《明門》總明一切法無我,直下顯體,衆典皆然,毋須具述。
言道之書,原為顯示本體,引人窮入無上實際理地,無上者,窮理至此已極,無有更在其上者故,超過一切虛妄分别,故雲實際理地。
今乃诋以“妄立一體”,此成何義?故從言道之宗趣而談,船山似忘卻玄學之所窮究者為何事。
宗極者,莊生雲“言有宗,事有君”,事無綱主,何成為事?言無宗要,何得成言?每一種學術中之著述,必有其宗主與要領所在,否則無關于某種學術之發明,何成著述? 若言夫求道之塗術或經過,則玄學家之窮究本體,未有非由用以得體者。
但談至此處,須将體用二名訓釋明白。
吾子嘗雲:“船山此段中所謂體用,指一物之質體與功效。
”此解太閡礙在。
船山明明曰“言道者,豈是就一物之質體而言體,就一物之功效而言用乎?”船山此文分明是談形而上,斷不可以日常經驗中實物的觀念去索解也。
體,即宇宙本體之體。
用者,吾《新論》中所雲:言乎本體之流行,狀夫本體之發現,是以謂之用。
俗所謂現象界者,即依用上立名,非用之外别有現象也。
名以現象似嫌執着,名之為用便活潑潑地。
吾《新論》談體用,而不曰實體與現象者,實有深意,此與船山似相符。
然船山但偶用之,未嘗拿定此意以立說。
又《新論》根本大義在“體用不二”,船山亦未悟也。
體用二名,義界既定,今還理前言:玄學家究體而果得之,則惡有不由用以得體者乎?人之思想必有所觸而發,斷未有無所觸而憑空去幻想者。
幻想亦非憑空起幻,但以其運思無有軌範,不應理道,故呵之以幻耳。
若其起想,亦自有由,幻不徒幻,而況玄學家不皆幻想者乎?人生随逐大用流行中,恒觸及逝者如斯,讵無根底,譬如臨大海洋,谛觀衆漚新新不住、故故不留,當知自有大海水為一一漚而作根底。
尼父川上之歎,觸生神悟,微矣妙哉!此就上聖舉例,雖凡夫蓋亦有之。
古詩雲“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豈謂人生果如陌上塵乎?誠知人生自有根蒂耳。
古今哲學家斷未有憑空忽構想一本體,而不由乎即用求源以生是想者,無端而妄立一體,何有是事?但船山由用以得體之言,吾拟先置一語,曰:由用求體,求之則有得、有不得也。
不得而強索之,然後有妄立一體耳。
夫求之不得者,僅任理智構畫,而無可實到其境。
吾非反理智,但謂不可僅恃此,此中有千言萬語說不及。
吾意,西哲思辨,須與東聖修養冶于一爐,始可得到本體。
船山雲:“偶乘其聰明之變,施丹垩于空虛,而強名之曰體。
聰明給于所求,測萬物而得其形影,則亦可以消歸其用而無餘,邪說自此始。
”此自不得而妄構者言,至為精鑒。
古今玄學家不當受此痛棒者,有幾何哉!本體非是一件物事,不待外求,反諸吾所以生之理,慎修而實踐之,咳唾皆神之所行,逡巡皆理之所著,而況其感通之大者乎?《易》《幹》之《彖》曰“乃統天”,幹,神也。
吾身之神即是宇宙之神,實無有如迷者所執之多神也。
天者,無量星雲或星體也。
舉天,即攝一切物;言神者,遍為萬有實體無在無不在也。
近取諸身,遠取諸天地萬物,孰發現是?孰流行是?孰主宰是?莫非神也。
雖無有乎具有人格之一神或多神,然而莫非神也。
吾與天地萬物執形固各别,窮神則一體也。
故全吾所以生之理,而不沒于塵累,神斯着矣。
“人生而靜以上”,默而識之,何不可見之有?船山雲“求之感而遂通者,日觀化而漸得其原”,亦此意。
故證體猶雲見道。
必由修養而至,修之嚴,養之純,則緣小己而起之私欲惑染儒言私欲,佛言惑染,亦雲雜染。
克治盡淨,而本體始顯。
至此,吾人乃别換一頭面,不是形氣的小己,而是固有無對的真己呈露出來,真己謂本體。
方知起萬化,應萬感,皆是此個。
此個謂本體。
先儒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差可形容。
學者如了吾此段話,當知見道之見,不是全憑理智思辨工夫可做到此中“見”字也。
理智隻是推度,思辨隻是構畫,畢竟與真己不相幹,《新論》《轉變章》後,談不可思議義,可玩。
畢竟導不出真己來。
吾平生主張哲學須歸于證,求證必由修養,此東聖血脈也。
然學者當未至證的境地時,其于宇宙人生根本問題有觸而求,必不能不極用思辨,思辨之極,而終感與道為二也。
則乃反求諸己,而慎修以體之,涵養以發之,始知萬化根源毋須外覓。
宋人小詞雲,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正謂此也。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二章,吾昔與子言者,實錯誤,尚存《語要》中,今當更正。
學者,覺義,即證體之謂學。
思者,理智思辨。
斯二者不容偏廢,如隻求證,則一直向上,而于大用流行中一切事物散著者,未嘗析觀,即于事物不能無迷罔,故曰“學而不思則罔”;宋明儒不免此患。
若隻任理智思辨,将長困于支離破碎之中,而喪吾固有周圓不滞之神,易言之,即喪吾所以生之理,天下之至殆,孰有甚于此乎?故思矣,而必要歸于學。
學之言覺,即反己自識本體,乃獨立而無匹,自得本體,即遊于無待,故名獨立無匹。
周行而不殆,本體至神也,以其在人言之,則曰心。
此心周遍流行,随緣作主,試反驗之吾身,其非禮勿視聽言動者,即可見其主乎吾之一身,随所緣而不可亂也。
惟其神也。
故玄學者,始乎理智思辨,終于超理智思辨,而歸乎返己内證;及乎證矣,仍不廢思辨。
思辨,後省言思。
但證以後之思與未證以前之思自不同,孟子雲“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為證後之思言也。
證後之思,其神,靈也。
何以知證後不廢思?孔子以學思互言,故知終亦不廢思也。
竊意玄學為如何之學,及其亦名為哲學之故,當以《論語》此章之義為權衡。
其始終不廢思,故是理智的,故謂之哲學;以其歸極證體,故謂之玄學。
其歸極證體也,則由其理智,經修養工夫,滌除其一向在實用方面之雜染,而其本體脫然呈顯。
本體即是理智之體,理智即是本體之發用。
自明自識謂之證,所謂萬化根源、萬物本命、人生真性,統是此個物事。
一極真實一者,無對義:極者,至義、根源義。
絕非如宗教虛構之神,藝術由情趣變幻之空靈境界。
此為智體分明自證,真真實實,明明了了,不可說為恍惚不可捉摸的神秘。
依于智,而不依于情,故即證言,亦是學,而不是宗教與藝術。
由此學超越知識之學故,謂之玄學。
人生無此學,即夢夢然,是大可惜!總之,玄學亦名哲學,是固始于思,極于證或覺,證而仍不廢思。
亦可說:資于理智思辨,而必本之修養以達于智體呈露,即超過理智思辨境界,而終亦不遺理智思辨。
凡吾所雲理智者,即克就思辨或推度的作用而目之。
《新論》亦謂之量智,他隻是作用,而不是體。
亦可雲此學為思辨與修養交盡之學。
吾《量論》未及作,許多重大問題不及讨論。
哲學之本務不明,偏尚思辨者,極其能事亦不過如船山所雲“測萬物而得其形影”。
餘每謂船山此語甚精,如科學知識,亦不過圖摹宇宙,非可窮其底蘊,得其實相。
哲學上由思辨構成之理論與科學之圖摹無異,本其摹形捉影之所獲而構成一套理論,如蛛結網,徒以自縛而已。
若其果窮底蘊或睹實相者,雖不得已而假設理論以喻人,固當與形影之談絕異。
但哲學家能如此者,恐古今無幾耳!最下,猶不足語于形影,直在書冊中作活計,玩枝辭,樂謬論,始乎外铄而終成不可解之内毒。
人生自絕于真理,誠可悼也。
若其隻務修養者,喜超悟,厭支離,即在上資脫然大澈,向下更有事在。
其本之一原而顯為萬事萬物者,形影燦然,律則井然,豈得謂一澈其源便無事于斯乎?征事辨物之知,要有緻曲一段工夫,緻曲,即分析與推求等方法。
非可憑一澈而盡悉也。
“學而不思則罔”,孔子之言可玩也。
學是大澈,思便緻曲。
譬如高飛絕頂,其下千徑萬壑,未曾周曆,終不能無迷罔之感。
上資已有此患,劣根則等諸自郐。
是故哲學在今日,無論中西,思修似乎兩廢,來者悠悠,更未知如何耳!
其所謂體認,是真積力久,至脫然離系、本體呈露時,乃自明自見,謂之體認。
莊子雲:“明者,非謂其明彼也,自明而已;見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
”故此義極嚴格。
西洋學者從來以向外找東西的态度探索不已,如獵者強烈追求,期有所擄獲然。
故其所見之體,正是思惟中所構畫的一種境界,非果親證實在而直與之為一也。
西洋諸哲學者,其未能的然了解實在與現象為不二者,固是錯誤。
即如柏氏輩觀想入微,似有當于吾所謂體用不二之旨,然彼之入手工夫恐終是西洋路數,唯向外探索為務,則彼所見之體,要非如實證見。
若爾,則彼之體用不二觀雖與吾有其相近,而骨子裡究判若天淵,此不容不辨也。
體認之意義,吾已略說如前,不獨西洋學者功力不同,未必果有此詣,即在宋明人語錄中,其于體認一詞亦有寬泛的說法。
或以尋思義理,反覆含玩,使印解益加深切,謂之體認;或則推尋至竟,瞥然有省,恍悟至理畢竟不可思議,于是曠然若有默喻。
以上二種意義,皆與吾前所謂自明自見者,絕不相侔。
其後之一種,由推尋至竟而返諸默喻,其所謂默喻,猶是最極微細的觀想,非即本體呈露也。
本體必離系而始顯,以探索為功者,始終有所系也。
故彼之體認,非吾所謂體認也。
真見體用不二者,說一真湛寂也得,說大用流行也得,說一真湛寂即是大用流行,說大用流行元是一真湛寂,均無不得。
此中具無上甚深微妙義,恐柏氏思解所至,未許入實際理地。
又大文雲:“著者認‘心物皆無自體,同為一個整體不同之兩方面’,此其說,最近西洋哲學同見及之,如羅素、如杜威、如懷黑德,無不同聲否認心物各有自體。
心物二元論已成過去。
”賢者此段話,從大端趨勢上說,固無不可;然各家持論的内容與其根本觀念,又當莫不互異。
《新論》依本體流行假說翕辟,複依翕辟假名心物,随俗谛則不壞世間相,心物皆許有故;入真谛,則于世間相而蕩然離相,乃見一切皆真。
諸家果臻斯詣否? 又大文雲:“著者自認與西洋哲學不同之點,在于本體之認識恃性智而不恃量智,此不唯與柏格森之直覺說有相似處,即柏烈得來亦見及之。
柏氏謂‘思想僅能運行于有對,而不能運行于無對,思想如與實在一緻,即為思想之自殺’。
是柏氏亦感覺量智不可恃。
”賢者所引柏氏語甚有意思,不悉中文有翻本否?賢者素精于柏氏之學,何不移譯得來?唯雲“與柏格森直覺說有相似處”,則期期以為不可。
憶昔閱張譯《創化論》,柏格森之直覺似與本能并為一談,本能相當《新論》所謂習氣。
其發現也則名習心。
習心趣境固不待推想,然正是妄相,不得真實,此與吾所謂本體之認識及性智雲者,截然不可相蒙。
此間黃艮庸等皆于此與吾同其所見。
病痢初痊,辭不達意,義理不厭求詳,非必欲诤一己之是也。
有難:“《新論》謂佛家真如隻是無為,不許說為無為無不為,即謂真如是無有生化之體,此恐誤會。
如《金剛仙論》卷三雲:‘言一切法空者,有為之法,無體相故空。
然真如佛性法,萬德圓滿,體是妙有,湛然常住,非是空法。
’據此真如既是妙有,如何說無生化?”答曰:瑜伽家言真如非有非無,以無情計所執相故,說為非有;所執相三字宜深玩,哲學家談宇宙本體者,種種構畫隻是其所執之相而已,非可與本體相應。
以本非空無故,複說非無。
然此與老氏有無之旨實不相近,須各通其全整的意思,而後可辨。
吾國唐以前之佛家,多以妙有妙無之旨談涅槃佛性,“妙有妙無”亦《金剛仙論》語。
涅槃佛性乃真如之異名。
皆援老以入佛。
老氏之學本于《易》,其言無,确非不生化之無,故至無而妙有。
佛氏之空,雖本非空無之空,然其所證會特在寂靜之方面,故雖言非無,究與老氏所雲有者不似。
《金剛仙論》,六代時盛行北土,張生德鈞考定為流支後學所作,近是。
蓋曾聞流支之說,而附以老子義,遂成斯論。
德鈞謂其有符《瑜伽》正說,殊嫌朋比。
窺基法師謂此論為南地吳人浪造,非真聖教,不可依據。
其斥絕之嚴如此,蓋确守印度佛家本義故耳。
基師以“凡情浪作圓度”譏《金剛仙論》,則《仙論》妙有之旨違佛經甚明,亦足證餘之所說無誤會也。
答友人 冬來山上陰寒,老軀極不适,得來書本不欲答,而此心此理又似不容默然。
今就來書,略為疏通,不能細也。
一、來書雲“尊《新唯識論》,弟所以始終不發一詞者,即在兄認心為有實體一點上,以體用立說,建立本體”等語。
弟謂吾“認心為有實體”,此語尚待商量。
世學或以宇宙實體離吾心而外在,因向外探索。
《新論》故指出實體即是吾之本心,此非外在,更不容向外窮索,要在反求自證,此《新論》之旨也。
本心即是實體,而又曰有實體乎?是頭上安頭也,是妄執也,《新論》何曾如是乎? 二、來書雲“弟認為大乘經典凡言心性,就心性本淨言心即性、性即心,言如來藏、以及真如、圓成實,乃至菩提、涅槃,都無實體可即也”等語。
夫如來藏乃至涅槃,皆實體之異名耳。
即此萬法實體,自其在人而言是真性故,含萬德故,妄法依故,日如來藏;不可變易故,曰真如;本來圓滿,法爾現成,遠離虛妄,曰“圓成實”;自性圓明,無迷闇故,曰菩提;常樂我淨,曰涅槃。
此皆實體之異名。
而曰“都無實體可即”,不知胡為下此語也。
誰教汝于頭上安頭耶?設複難雲:“你言本心即是實體,則本心亦實體之異名也,胡為着一即字?”答曰:吾以世之談本體者,或向外求索,不悟即自本心,故說即言,以對治妄計,何庸唐難? 吾揣弟之本意,蓋根本不承認有所謂萬法實體,故以為如來藏乃至涅槃等名都是虛詞,并不是實體之名,如此,則佛法竟是空見外道。
然佛家諸經論,卻無處不力破空見,且曰“甯可我見如須彌山,不可空見懷增上慢”,此何故耶? 弟雲:“經典凡言心性,就心性本淨言心即性、性即心。
”此處甚欠妥,欲與詳說,老來卻不耐麻煩。
就所舉心性本淨一詞言之,此中心性之性字,猶雲自體,謂心自體本淨也,别無他義。
若“心即性”雲雲者,乃對彼不了自心即是與萬物同體之實性者而說,此處殊不涉及。
三、來書雲:“兄謂無著隻談生滅,又謂其始終不見本體,不如《起信論》開一心為真如生滅二門者,誠不敢聞教。
何者?凡有言說,都無實義。
三藏十二分教文字無非在生滅範圍中,何僅無著?如來之所以有‘吾四十九年來未曾說一字’,及若謂‘我有所說法,是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之言者,蓋以此耳。
夫生滅者何?如幻。
如幻者何?本空。
本空即無實體實法。
可得,無體,則用又安立耶?今兄乃欲從言教中以求其本體與作用者,将何以把捉到耶?”此段話,真乃宗門所呵為葛滕也。
今略提數點答之。
(一)吾非謂《起信》開一心以二門為是也,但謂其尚知有真如心,比無著一派說賴耶等八識為賢。
由無著之八識說,即舍染得淨、而無垢識,猶是生滅法,猶是本有及新熏之無漏種子所生。
此無漏種子卻不即是真如,故無著無有所謂真如心。
易言之,即其學始終不見本體。
宗門多尊起信,而不依無著一派之學,豈其見地均出老弟下哉!(二)弟雲“凡有言說,都無實義”,此真怪極。
老迂所知,佛經亦隻戒執着言說以取義耳。
如說有真如心,你便把真如心當做一件實物來推測,而不知反求諸己,此即執言以取義,無可入道,乃群聖之所共斥。
弟所引如來“四十九年未說一字”雲雲,正對此而發。
吾弟不悟斯旨,乃謂“凡有言說,都無實義”,然則三藏十二分教,豈不等于風聲烏語,都無一毫實義耶?且弟來書洋洋二千餘言,既都無實義,何故寫與我耶?吾嘗謂:佛書,若不善讀,隻增長混亂。
每見佛教信徒開口談玄說妙,其論調有如俗諺所謂“八方都不着腳”。
夫理見極時,唯是證會,誠非言說所可表。
故有時說法,若八方都不容着腳者,所以遮戲論耳。
但此看就何處說,若一往如此,則成大混亂,而無可救藥矣。
(三)弟雲:“生滅者何?如幻。
如幻者何?本空。
本空即無實體可得,無體則用又安立耶?”此段話,乃是吾弟根本病痛所在,其與釋尊意思遠隔者正在此。
《新論》《功能章》上,談空宗處,弟向不肯降心一玩,此則無可如何耳!夫“生滅者如幻,如幻者本空”,此等語從真谛言之,皆是。
但接着雲“本空即無實體可得”,斯乃空見外道之談,豈佛法哉!《大般若經》,無量言說,隻是發明生滅如幻本空。
但空者,空生滅法也。
易言之,即因世間情計,執取宇宙萬象而不得透悟實體。
故說“生滅法如幻本空”,令其除執,而透悟實體。
譬如迷者,于麻所成繩而執取繩相,不了其本是麻,因以種種說法令彼得空繩相,而透悟為麻。
此乃方便善巧之極,豈可誤會實體亦空,都無所有,陷于空見外道之邪執,自招謗毀大法之罪哉!夫佛家破空見甚嚴者,非獨以其違于理實而已,将有如古詩所雲,“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之歎。
昔在舊京,與林宰平兄偶談陶詩:“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餘喟然曰:此二語意義深遠極矣,人生若自識真性,乃自得真安穩處,可喻如廬。
孟子言:“仁,人之安宅也。
”亦通此旨。
否則如長空孤飛無托之鳥,豈不悲哉!宰平悠然有無限之感。
佛法歸于證真,儒學極于窮理盡性至命,惡可以耽空為學哉? 四、弟謂吾“欲從言教中求本體與作用”,此則不知果何所謂?吾平生著述與筆劄之屬,字字從胸中流出,稍有識者,當能知之。
吾所為文字,向不肯引古書,有時對流俗須征引舊文,但此等處亦不多。
老弟乃謂在言教中用功夫,亦足怪。
向者師友疑吾譏佛,或謂吾不曾虛懷讀書,其實,吾未嘗不虛懷也,但如漢儒所謂“存其大體”而已。
此中之妙,誠有不可言傳者,荀非其人,道不虛行耳,泛博胡為乎。
又如陸象山雲“六經皆我注腳,未可如言取義”,如言,即執着言說之謂。
今老弟所責備者,卻又雲多着言教何耶?上來就弟前一大段文字中,略提四點,稍有辨說。
而第三點主張實體非空,乃是千聖真血脈所在。
吾竭吾誠,冀垂察納,老弟年逾知命,至心求法,何忍自堕空見哉! 來書辭甚長,吾老來氣力薄,不耐逐文詳答,唯所引諸經偈,不得不略為疏釋,以與弟相質證也。
來書遮撥實體,有雲:“兄若不謂然,弟姑引教,《華嚴經》雲:‘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 上所引經,弟據之以駁實體,适乃證明吾義。
經雲“諸法”,首須辨清,此是專目生滅法,不攝無為法也。
大乘無為法,即實體之異名。
凡情于生滅諸法執為實有,即計為有實作用,有實體性,經故遮之。
而說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明一切法無有為能知與所知者,即一切法皆空也。
然謂《華嚴》持空見乎?非也,乃欲令衆生空法相之妄執而透悟毗廬性海耳。
性海,謂實體。
楞伽雲“諸法無體性,而說唯是心,不了于是心,而起于分别”,此經諸法一詞解如上。
言諸法本無自性,即《大般若》之旨。
隻是妄想所現。
心,謂妄想,亦雲妄識,《楞伽》譯妄識為妄想。
非本心也,此不可混。
不了唯妄識所現而起分别,則謂諸法有體性耳,此與上引《華嚴》意同。
又引《楞伽》雲:“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此經中法性一詞,非目萬法實性,實性即實體之異名。
乃謂諸生滅法自性也。
自性與實性一詞絕不可混視,吾蓋嘗言之。
生滅法者,幻法也。
欲明此幻法,非無有譬喻,是故說諸生滅法自性如幻者,以其全不實故,刹那不住、速滅如電,故說如幻。
如亦空生滅法相,令悟實性,與前引經義并同。
來書有雲:“《楞伽》亦言及諸佛體性矣,然其所謂體性者,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佛體性,又何嘗有實體可即耶?”所以,下文又說:“虛空涅槃及非擇,但有三數,本無體性,此非為執有實體者作師子吼耶?至于《大般若經》,更不待說,全部破有實體,以畢竟空名涅槃,未聞于畢竟空外别有涅槃可得也。
”此段話純是空見外道之談,不知老弟讀佛書何為至此?凡讀書法,一不可尋章摘句而解,二須得言外意。
《楞伽》言覺二無我乃至斷二煩惱是佛體性者,純從破執或斷障而言。
意謂吾人如能破一切迷執,斷一切障染,則實性自顯也。
譬如雲霧全消,陽光自着也。
豈謂執盡障亡便一切都空,全無所有,乃雲佛性耶?既是空空,無所有,又何佛性可名耶?“虛空涅槃亦非擇”雲雲,此乃對破小乘妄執耳。
去所雲實體者,本無形無相,不可夾雜凡情逐境之想,将實體或涅槃當做一種境界而追求之。
小乘厭生死,欣涅槃,妄以涅槃為可欣之境而起貪着,與外道之以妄想所現境為涅槃者,等無有異。
故《般若》崛興,闵小之執,而為一切掃蕩之談。
其語勢雖過,要之密意則欲人蕩執而自得實性,絕不與空見外道同其癡迷。
畢竟空者,謂障染本空耳,豈雲實體都空?弟雲:“未聞于畢竟空外别有涅槃可得”,老迂卻謂畢竟空,則涅槃方顯。
《大般若經》極不易讀,若如言取義,恐自絕慧命也。
須知《般若》非遮實體,隻恐人于實體而作實物想,即是以妄想所現相而認為實體如是,則堕大迷執,《般若》種種斥破者以此。
四卷《楞伽》中卷四,申明“離有無、離生滅”之旨,亦然。
至雲“《涅槃經》說佛性義,以非常非無常為言,似有靈于《般若》《楞伽》”等語。
夫《涅槃》言“非常非無常”者,離二倒故。
凡情于無常法而計常,是名常倒;于真常法而計無常,是名無常倒。
吾弟不能于幻法中見實體,由陷無常倒故。
離此二倒,真常妙體,脫然呈顯。
《毗昙》《般若》而後,方出《涅槃》,機勢則然,非有靈與不靈之别也。
老弟既一意耽空,不悟真常,則一部《涅槃》破壞不留餘地,乃以毀之者贊之,可謂妙哉!又來書舉“無我如來藏”語,極贊其妙,然遮撥實體,即如來藏隻是空空,全無所有而已。
經中何不曰“無我空”,而曰“無我如來藏”耶?夫如來藏即圓成實,但非如外道所執之神我,故曰“無我如來藏”。
此皆有明文可證,老弟竟玩弄名言而不反躬自求實際何耶?寫此已倦,來書陳說雖多,都無義蘊,不及一一作答。
唯餘尚有一言者:佛家無論何宗,确非無體論,确非空見,但其顯體隻着重空寂方面,空非空無之謂,詳《新論》。
而不于體上說生化。
《新論》《功能章》已說得明白。
會不易與變易而為一者,《大易》其至矣哉!是《新論》所取正也。
佛門學者,不喻微衷,妄相醜诋,至疑為私心立異,背師非聖。
夫“當仁不讓”,宣聖自明所志也;“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西哲自述本懷也。
吾雖不肖,忘情饑渴,矢心斯學六十年矣。
其果内無所持而挾私逞異者哉!知我其天,聖猶興歎,見嗔之烈,自昔然矣,複何怪焉? 與楊中慎 《新論》明由體成用,而于用上說為一翕一辟。
但翕實從辟,即辟為翕主。
辟、神也,所以堪為主者,以不舍本體空寂剛健等等德性故。
辟不舍本體德性,即于辟而見體;譬如繩由麻成,而繩不舍失麻之形色等德性,便于繩而知其即是麻。
于辟而識本體,依此喻易了。
見體,一頓。
當下即是然絕待,離諸系縛。
始信萬化自我出,官天地,府萬物,富有日新,是其充實而不可已也。
宇宙人生本來不二,吃緊。
相對絕對,迷則有分,悟乃融一,迷則陷于相對中,不得與絕對為一;悟則相對即是絕對。
此《新論》最旨也。
《新論》開合萬端,學者不得其要,将當作一套理論看去,反于座下無與,即無着落處,亦即與吾人生活上無關系。
望澄懷深究之。
與張君 賢者引王船山文雲:“善言道者,由用以得體;不善言道者,妄立一體而消用以從之。
人生而靜以上,既非彼所得見矣。
偶乘其聰明之變,施丹垩于空虛,而強命之日體。
聰明給于所求,測萬物而得其形影,則亦可以消歸其用而無餘,其邪說自此始矣。
則何如求之感而遂通者,日觀化而漸得其然也。
故執孫子而問其祖考,則本支不亂。
過宗廟丘墟而孫子名氏,其有能億中之者哉!此亦言道者之人辨也”雲雲。
吾賢于此段文後評雲:“言道者當由用以得體,沿流而溯源,船山此論可謂精卓之極。
”吾子此語似無不是處,而惜乎其未入細也。
吾于此頗有千言萬語,老年精力乏,艱于文字,隻合略抒吾意。
玄學家言道之宗趣,與求道之塗術或經過是兩事,不當混視。
言道即著述之事。
玄學所究者宇宙本體,萬化自有根源,人生自有真性,憑空幻起,無是事故。
吾心或萬物之本體,明儒已盛言之。
佛典中言“諸法實體”或“諸法實相”。
詳儒佛老三家,曰“天”、曰“道”、曰“真如”,皆本體之名号也。
故本體一名,并非近世譯之西洋。
玄學家如欲作一部言道之書,而或議其立一體便妄,吾不知是書将如何措辭?船山固宗《大易》者,《易》首《乾坤》,而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試問此是妄立一體否?《大易》開宗明義,若不立體,則《大易》還為言道之書否?《論語》首提出一學字,學者覺義,見《白虎通》。
覺即心之本體。
《大學》首提出“明明德”,《中庸》首提出“天命性道”,此皆妄立一體欤?不獨吾先聖古籍,印度大乘亦然。
《百法》《明門》總明一切法無我,直下顯體,衆典皆然,毋須具述。
言道之書,原為顯示本體,引人窮入無上實際理地,無上者,窮理至此已極,無有更在其上者故,超過一切虛妄分别,故雲實際理地。
今乃诋以“妄立一體”,此成何義?故從言道之宗趣而談,船山似忘卻玄學之所窮究者為何事。
宗極者,莊生雲“言有宗,事有君”,事無綱主,何成為事?言無宗要,何得成言?每一種學術中之著述,必有其宗主與要領所在,否則無關于某種學術之發明,何成著述? 若言夫求道之塗術或經過,則玄學家之窮究本體,未有非由用以得體者。
但談至此處,須将體用二名訓釋明白。
吾子嘗雲:“船山此段中所謂體用,指一物之質體與功效。
”此解太閡礙在。
船山明明曰“言道者,豈是就一物之質體而言體,就一物之功效而言用乎?”船山此文分明是談形而上,斷不可以日常經驗中實物的觀念去索解也。
體,即宇宙本體之體。
用者,吾《新論》中所雲:言乎本體之流行,狀夫本體之發現,是以謂之用。
俗所謂現象界者,即依用上立名,非用之外别有現象也。
名以現象似嫌執着,名之為用便活潑潑地。
吾《新論》談體用,而不曰實體與現象者,實有深意,此與船山似相符。
然船山但偶用之,未嘗拿定此意以立說。
又《新論》根本大義在“體用不二”,船山亦未悟也。
體用二名,義界既定,今還理前言:玄學家究體而果得之,則惡有不由用以得體者乎?人之思想必有所觸而發,斷未有無所觸而憑空去幻想者。
幻想亦非憑空起幻,但以其運思無有軌範,不應理道,故呵之以幻耳。
若其起想,亦自有由,幻不徒幻,而況玄學家不皆幻想者乎?人生随逐大用流行中,恒觸及逝者如斯,讵無根底,譬如臨大海洋,谛觀衆漚新新不住、故故不留,當知自有大海水為一一漚而作根底。
尼父川上之歎,觸生神悟,微矣妙哉!此就上聖舉例,雖凡夫蓋亦有之。
古詩雲“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豈謂人生果如陌上塵乎?誠知人生自有根蒂耳。
古今哲學家斷未有憑空忽構想一本體,而不由乎即用求源以生是想者,無端而妄立一體,何有是事?但船山由用以得體之言,吾拟先置一語,曰:由用求體,求之則有得、有不得也。
不得而強索之,然後有妄立一體耳。
夫求之不得者,僅任理智構畫,而無可實到其境。
吾非反理智,但謂不可僅恃此,此中有千言萬語說不及。
吾意,西哲思辨,須與東聖修養冶于一爐,始可得到本體。
船山雲:“偶乘其聰明之變,施丹垩于空虛,而強名之曰體。
聰明給于所求,測萬物而得其形影,則亦可以消歸其用而無餘,邪說自此始。
”此自不得而妄構者言,至為精鑒。
古今玄學家不當受此痛棒者,有幾何哉!本體非是一件物事,不待外求,反諸吾所以生之理,慎修而實踐之,咳唾皆神之所行,逡巡皆理之所著,而況其感通之大者乎?《易》《幹》之《彖》曰“乃統天”,幹,神也。
吾身之神即是宇宙之神,實無有如迷者所執之多神也。
天者,無量星雲或星體也。
舉天,即攝一切物;言神者,遍為萬有實體無在無不在也。
近取諸身,遠取諸天地萬物,孰發現是?孰流行是?孰主宰是?莫非神也。
雖無有乎具有人格之一神或多神,然而莫非神也。
吾與天地萬物執形固各别,窮神則一體也。
故全吾所以生之理,而不沒于塵累,神斯着矣。
“人生而靜以上”,默而識之,何不可見之有?船山雲“求之感而遂通者,日觀化而漸得其原”,亦此意。
故證體猶雲見道。
必由修養而至,修之嚴,養之純,則緣小己而起之私欲惑染儒言私欲,佛言惑染,亦雲雜染。
克治盡淨,而本體始顯。
至此,吾人乃别換一頭面,不是形氣的小己,而是固有無對的真己呈露出來,真己謂本體。
方知起萬化,應萬感,皆是此個。
此個謂本體。
先儒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差可形容。
學者如了吾此段話,當知見道之見,不是全憑理智思辨工夫可做到此中“見”字也。
理智隻是推度,思辨隻是構畫,畢竟與真己不相幹,《新論》《轉變章》後,談不可思議義,可玩。
畢竟導不出真己來。
吾平生主張哲學須歸于證,求證必由修養,此東聖血脈也。
然學者當未至證的境地時,其于宇宙人生根本問題有觸而求,必不能不極用思辨,思辨之極,而終感與道為二也。
則乃反求諸己,而慎修以體之,涵養以發之,始知萬化根源毋須外覓。
宋人小詞雲,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正謂此也。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二章,吾昔與子言者,實錯誤,尚存《語要》中,今當更正。
學者,覺義,即證體之謂學。
思者,理智思辨。
斯二者不容偏廢,如隻求證,則一直向上,而于大用流行中一切事物散著者,未嘗析觀,即于事物不能無迷罔,故曰“學而不思則罔”;宋明儒不免此患。
若隻任理智思辨,将長困于支離破碎之中,而喪吾固有周圓不滞之神,易言之,即喪吾所以生之理,天下之至殆,孰有甚于此乎?故思矣,而必要歸于學。
學之言覺,即反己自識本體,乃獨立而無匹,自得本體,即遊于無待,故名獨立無匹。
周行而不殆,本體至神也,以其在人言之,則曰心。
此心周遍流行,随緣作主,試反驗之吾身,其非禮勿視聽言動者,即可見其主乎吾之一身,随所緣而不可亂也。
惟其神也。
故玄學者,始乎理智思辨,終于超理智思辨,而歸乎返己内證;及乎證矣,仍不廢思辨。
思辨,後省言思。
但證以後之思與未證以前之思自不同,孟子雲“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為證後之思言也。
證後之思,其神,靈也。
何以知證後不廢思?孔子以學思互言,故知終亦不廢思也。
竊意玄學為如何之學,及其亦名為哲學之故,當以《論語》此章之義為權衡。
其始終不廢思,故是理智的,故謂之哲學;以其歸極證體,故謂之玄學。
其歸極證體也,則由其理智,經修養工夫,滌除其一向在實用方面之雜染,而其本體脫然呈顯。
本體即是理智之體,理智即是本體之發用。
自明自識謂之證,所謂萬化根源、萬物本命、人生真性,統是此個物事。
一極真實一者,無對義:極者,至義、根源義。
絕非如宗教虛構之神,藝術由情趣變幻之空靈境界。
此為智體分明自證,真真實實,明明了了,不可說為恍惚不可捉摸的神秘。
依于智,而不依于情,故即證言,亦是學,而不是宗教與藝術。
由此學超越知識之學故,謂之玄學。
人生無此學,即夢夢然,是大可惜!總之,玄學亦名哲學,是固始于思,極于證或覺,證而仍不廢思。
亦可說:資于理智思辨,而必本之修養以達于智體呈露,即超過理智思辨境界,而終亦不遺理智思辨。
凡吾所雲理智者,即克就思辨或推度的作用而目之。
《新論》亦謂之量智,他隻是作用,而不是體。
亦可雲此學為思辨與修養交盡之學。
吾《量論》未及作,許多重大問題不及讨論。
哲學之本務不明,偏尚思辨者,極其能事亦不過如船山所雲“測萬物而得其形影”。
餘每謂船山此語甚精,如科學知識,亦不過圖摹宇宙,非可窮其底蘊,得其實相。
哲學上由思辨構成之理論與科學之圖摹無異,本其摹形捉影之所獲而構成一套理論,如蛛結網,徒以自縛而已。
若其果窮底蘊或睹實相者,雖不得已而假設理論以喻人,固當與形影之談絕異。
但哲學家能如此者,恐古今無幾耳!最下,猶不足語于形影,直在書冊中作活計,玩枝辭,樂謬論,始乎外铄而終成不可解之内毒。
人生自絕于真理,誠可悼也。
若其隻務修養者,喜超悟,厭支離,即在上資脫然大澈,向下更有事在。
其本之一原而顯為萬事萬物者,形影燦然,律則井然,豈得謂一澈其源便無事于斯乎?征事辨物之知,要有緻曲一段工夫,緻曲,即分析與推求等方法。
非可憑一澈而盡悉也。
“學而不思則罔”,孔子之言可玩也。
學是大澈,思便緻曲。
譬如高飛絕頂,其下千徑萬壑,未曾周曆,終不能無迷罔之感。
上資已有此患,劣根則等諸自郐。
是故哲學在今日,無論中西,思修似乎兩廢,來者悠悠,更未知如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