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心下

關燈
伺二數,并依慧數,别出言之。

    慧非恒行,已如前說。

     疑數者,于境猶豫故,故說為疑。

    舊說以疑屬本惑之一,本惑後詳。

    此亦稍過。

    夫疑者,善用之則悟之幾也,不善用之則愚之始也。

    理道無窮,行而不着,習焉不察,則不知其無窮也。

    然着察之用,往往資疑以導其先。

    蓋必于其所常行所慣習者,初時漫不加意,冥冥然遇事不求解。

    又或狃于傳說,如佛教徒以聖言量為依據,而不務反求諸己。

    安于淺見,不能博求之以會其通,不能深體之以造其微。

    故于所行所習之當然與所以然者,未嘗明知而精識也。

    知之不明是不着,識之不精是不察。

    忽焉而疑慮于其所行所習之為何。

    向所不經意者,至此盛費籌度。

    疑問起時,必作種種籌度。

    向所信之傳說,至此根本搖動。

    向所執之淺見,至此頓覺一無所知。

    于是自視然,思求其故,疑端既起,欲罷不能。

    思慮以浚而日通,結滞将渙而自釋。

    然後群疑可亡,着察可期矣。

    故曰善疑則悟之始也。

    夫疑之可貴者,謂可由此而啟悟耳。

    若徒以懷疑為能事,一切不肯審決,則終自絕于真理之門。

    須知疑慮滋多,百端推度,祇增迷惘。

    而窮理所困,即事求征,則難以語上。

    持科學萬能之見者,一切必欲依據經驗以求之。

    而形上之理,豈可以物推征。

    刻意遊玄,則慮将蹈空。

    知玄想與空想之辨者,可與窮理。

    但使知此過患,勿輕置斷。

    疑情既久,思力轉精。

    不陷葛藤,則膠執自化。

    真理元自昭著,患不能虛懷體之耳。

    若懷疑太過者,便時時有一礙膺之物,觸塗成滞,何由得入正理。

    周子曰:“明不至則疑生。

    明無疑也,謂能疑為能明,何啻千裡?”此為過疑者言,則誠為良藥。

    故曰不善疑則愚之始也。

    夫疑雖有其太過,而人生日用,不必念念生疑。

    故疑非恒行攝。

    疑之過者,可說為惑,然善疑亦所以啟悟。

    舊說疑屬本惑,亦所未安。

    故今以疑入别境。

     勝解數者,于決定境深印持故,印者印可,持者執持。

    不可引轉故,故名勝解。

    由勝解數相應于心。

    便于所緣境,審擇決定而起印持,此事如是,非不如是。

    于決定境才有印持,但印持與決定卻是同時。

    非先決定了,後方印持。

    即此正印持頃,更有異緣,不能引轉,令此念中别生疑惑。

    異緣不可引轉雲雲,系約當念說,非約前後念相望而言。

    盡有前念于境審決而印持之,于此念頃固是異緣不可引轉。

    及至後念,乃忽覺前非,而更起審決印持者矣。

    故勝解者,唯于決定境乃得有此。

    決定境者,從能量而名決定,不唯現比量所得是決定境,即非量所得亦名決定境。

    如見繩謂蛇,此乃似現即非量所得之境,此境本不稱實。

    然爾時能量方面,确于境決定為蛇。

    非于境不審決故,非有疑故。

    故此境應從能量而名決定。

    又如由濁流而比知上流雨,實則濁流亦有他因,上流未嘗有雨。

    是所謂雨者,乃似比即非量所得之境,元不稱實。

    但爾時能量方面,确于境決定為雨,非于境不勝決故,非有疑故。

    故此境亦從能量而名決定。

    猶豫心中,全無解起。

    非審決心,勝解亦無。

    非審決心者,謂心于境不起審決故名。

    此心亦即非量。

    世言非量,或唯舉似現似比。

    實則似現似比者,非于境不起量度,但不稱實,乃雲非量耳。

    更有純為非量者,即散亂時心,于泛所緣實不曾量度者,即此中所言非審決心。

    以故勝解非恒行攝。

     念數者,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故,故名為念。

    念資于前念想,想數見前。

    由想相應于心,而于境取像故,雖複當念遷滅,而有習氣潛伏等流。

    等流者,想之餘勢,名為習氣。

    此習氣非堅住之體,乃是刹那刹那,生滅滅生,相續流轉,而不斷絕。

    故名等流。

    由想習潛存故,想的習氣省雲想習。

    後仿此。

    今時憶念,遂乃再現。

    若非想習潛存者,則過去已滅之境像,何能再現于憶念中耶?然念起亦由作意力于所曾更警令不失故,故有憶持。

    由念能憶曾更,故能數往知來,而無蒙昧之患也。

    若無憶念,則不能據已知以推其所未知,人生直是蒙蒙昧昧焉耳。

     念何故非恒行耶?于非曾更事,不起念故。

    又雖曾更,而不能明記者,即念不生。

    故念非恒行攝。

    或有難言:“若于曾更不明記時,但于曾更某事忘失,說名無念,而此時心非無餘念。

    餘者,猶言其他。

    如我憶念舊讀《漢書》,苦不得憶,此于《漢書》,名為失念。

    然此時心于現前椅席等等,任運了知,不起異覺,即由椅席等等曾所更故。

    今此任運生念,故不覺其異也。

    是于曾更雖有不憶,如于《漢書》。

    而此時心仍非無念。

    ”如于幾席等等。

    詳此所難,實由不了念義,故乃妄相責诘。

    須知,念者本由明記得名。

    于曾更事警令不失,遂有念起,分明記憶。

    即此明記,非任運生。

    必由警覺特别與力,始得分明記取故。

    若汝所雲任運生念者,實非是念,乃過去想習适應日常生活需要之部分,想習見上。

    任運潛行,不俱意識同取境故。

    任運者,因任自然而起,不由警覺故。

    潛行者,以此想習,尚屬潛伏的部分故。

    雖雲于現前幾席等等任運了知,然既雲任運,則無計度分别可知。

    而所謂了知,亦甚暖昧。

    前雲習氣潛伏即名種子,而現起方名心所。

    此等想習,亦屬種子狀态,或亦可說為種子底半現,要不得說為心所也。

    大抵吾人日常生活中,其應境多由種子潛伏的力用,即所謂不自覺的力用。

    此等力用,本不與明了的意識相俱取境,故不名心所也。

    此與明記截然異相,何可并為一談。

    故汝所雲于椅席等等任運了知者,此猶屬種子潛行相狀。

    必憶《漢書》而果得分明記取者,方是念故。

    然則方憶《漢書》不得,即此時明了的意識中,實無有念。

    故念非恒行,彰彰明矣。

     如上六法,緣别别境而得起故,故名别境。

     染數,舊分本惑及随惑。

    惑亦名煩惱。

    煩,擾義;惱,亂義。

    凡惑,皆是擾亂相故。

    本惑者,以其為一切惑之根本故名。

    随惑者,以随本惑而起故名。

    今略其随,而唯談本。

    本惑,舊析以六,今出疑入别境,存其五法,曰無明、貪、嗔、慢、惡見。

     無明亦名癡數。

    于諸理事迷闇故,故說為無明。

    舊分迷理、迷事,今此不取。

    迷事亦隻是不明那事的理而已,非可于迷理外别說個迷事也。

    故此言理事,取複詞便稱,實隻一個理字的意義。

    然理赅真俗,俗谛中理,假施設有,曲盡物則。

    真谛中理,一道齊平,唯證相應。

    迷者,于俗妄計,于真不求證故。

    夫癡相無量,或總名之,或專言之。

    總名之者,一切染法皆屬癡故。

    全部染數,通名為惑。

    惑、亦癡之異名。

    專言之者,迷闇勢用,實為一切染數之導首。

    即此勢用,名為無明,亦雲癡故。

    人之生也,無端而有一團迷闇,與形俱始。

    無端二字注意。

    這個元不是本性上固有的,隻是成形之始,便忽然有此迷闇,以漸增盛。

    觸處設問,總歸無答。

    反問諸己,生于何來,死于何往,莫能解答。

    即在宗教、哲學,多有作答者,然彼一答案,此一答案,已難刊定。

    矧複任取一家答案,尋其究竟,終于無答。

    遠觀諸物,疑問萬端。

    随舉一案,問此雲何,即有科學家以分子、元子、乃至電子種種作答。

    複問電子何因而有,仍歸無答。

    更有哲學家出而作答者,終亦等于不答,又無待言。

    以此類推,何在不如是耶?而仍不已于問,不已于答。

    豈知俗谛,問答都是假名,勝義谛中,問答泊爾俱寂。

    豈知二字,一氣貫至此讀。

    勝義谛者,真谛之代語。

    若使循俗假诠,問答随宜如量,固亦無過。

    如量者,稱境而知。

    蓋在俗谛,本假設一切物事為有,而甄明其所具之則。

    故得夫物則者,即為稱境而知,謂之如量。

    然所謂如量,亦假設如是而已。

    尋其究竟,便非真解,故以随宜言之。

    爾乃任情作解,逞臆蔔度,既已非量,而不知虛中以契理。

    此不如量,即迷俗谛理者。

    矧複于答問不行之境,此謂真谛。

    猶且嚣嚣馳問,昏昏恣答。

    如渴鹿趁焰,演若迷頭。

    遺貧子之衣珠,攫空潭之月影。

    迷真谛理者譬于是。

    此非至愚而何。

    總結迷俗、迷真。

    至若颠倒冥行,無知故作,故作惡業也。

    雖或自為詭釋,适乃長迷不反。

    作惡者,恒自欺。

    自欺者,即對于自己良知之譴責而為詭谲之解釋,以為所作亦有理道也。

    自欺正是無明,良知則本心也。

    無明起,而本心乃被障礙。

    夫無明一詞,不可作虛詞解。

    如謂由明無故名無明,便作虛詞解,即大誤。

    實有此迷闇習氣,無始傳來,導諸惑而居首,詳《緣起經》十二支。

    負有情以長軀。

    有情者,人有情識故名。

    其勢用之猛,雖轉嶽旋岚,猶未足喻也。

     貪數者,于境起愛故,此愛是貪愛義,即劣義,非仁愛之愛。

    深染着故,深染著于境也。

    語雲:“貪夫殉财,烈士殉名。

    ”深玩殉字的意義,便知此雲起愛及深染着的意義。

    故名為貪。

    貪相不可勝窮,随在發現,故難窮也。

    略談其要,别以八種。

    一曰自體貪,此雲自體,相當于身的意義。

    謂于自體,親昵藏護故。

    此貪極難形容。

    強狀其情,曰親昵藏護。

    人情唯于自體親昵至極,無可自解。

    亦唯于自體,藏護周密,莫肯稍疏。

    不獨人也,下生動物于玆尤甚。

    吾昔在北京萬壽山園中,見大樹上有長約二寸許之厚皮,移動甚疾。

    餘猝爾驚曰:“樹皮既脫,胡能附樹疾走而不墜耶?”徐取觀之,明明一粗塊之樹皮,及剖視之,則其中固一蟲也。

    此蟲不知何名,乃深歎此蟲于自體親昵藏護之切也。

    此等事,生物學上所發見不少。

    二、後有貪,謂求續生不斷故。

    此從自體貪中别出言之。

    或有問言:“世人持斷見者,自知死後即便斷滅,宜若無後有貪可言。

    ”曰:不,不。

    愛力非斷見可移。

    愛潤生故,故有生。

    人之有生,由愛力滋潤之故生。

    《楞嚴經》談此義極透。

    如汝明知當來斷滅,而猶厚愛其生,則愛力非斷見所移,審矣。

    汝後有貪,豈随斷見而舍耶?汝昨日之生已逝,今日之生已有;今日之生方盡,明日之生方有。

    故後有貪為有生類所與生俱有者,何足疑耶?三、嗣續貪,謂求傳種不絕故。

    自植物至人類,随在可征。

    四、男女貪,謂樂着淫欲故。

    征之小說詩歌,幾無往而不表現男女之欲。

    憂國情深,亦托美人芳草。

    即寄懷世外,猶複侈言仙女。

    五、資具貪,謂樂着一切資具故。

    凡日用飲食、田宅、财貨、仆隸、黨與、權勢、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