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心上
關燈
小
中
大
,故知俗情執有外在世界者,特依虛妄分别之所趣逐而然耳。
夫忘無所忘,則遺卻塵相,而實無有外境為所對,此中外境,謂俗情所執外在世界,與凡為妄情所攀援追逐者,通名外境。
息無能息,念滅非知。
力按:念無自性,但緣塵幻有。
故塵忘,則念與俱滅,足證念本非能,故曰息無能息。
夫如是,則塵既非所,念亦非能。
所相空故,能相亦空。
而世俗不悟,或以妄念為能知之體,陷大迷謬。
今以念随塵滅,足證念本非知,而世但以非知為知耳。
知滅對遺,一向冥寂。
力按:夫世人皆以非知為知,故乃無對而有對。
何者?一真法界,冥然空寂,是本無對。
今以非知為知,而虛妄分别,遂橫計有外境為所對。
于是狂惑熾然,自背其本有冥寂性海,衆生可悲,以此也。
是故念息而非知之知已滅。
塵忘,即不見有外而對遺。
乃恍然頓悟其一向冥寂之本體,譬如浮雲無實,何礙太虛。
人患不反求耳。
此中一真之一,是絕待義。
真者,不虛妄義。
法界,猶雲宇宙本體,但以其在人而言,則曰本心。
冥然,幽深貌。
空寂之空,是無相義,及清淨等義,非空無也。
阒爾無寄,妙性天然。
力按:獨立無匹,故雲無寄。
謂此真性,具備萬德萬善,故說為妙。
無生無滅,湛若虛空,清淨本然,恒無變易。
雖遇染習為障,自性畢竟不滅。
雖假淨習顯發,自性畢竟不增。
故謂天然。
詳此所雲,必空妄識,方證冥寂。
妄識如何空,要在析觀能所。
說念妄識。
為能,說塵妄識所趣逐。
為所。
觀能依能,塵依念故現,是所依能方有。
所無自性,所非自有,依能方有,故所無自性。
無自性即是空。
不成所對,塵本空故。
觀能依能,念緣塵故起,是能依所方有。
所有自性,所非自有,依能方有,故所無自性。
無自性好是空。
不成所對。
塵本空故。
觀所依能,塵依念故現,是所依能方有。
能無自性,非是能知。
準上談所可解。
是故析觀能所,妄識都空。
而本有冥寂真體,脫然呈露,永嘉善巧如是,實融《瑜伽》《般若》之長。
瑜伽為法相唯識根本大典,談妄識相狀較詳。
但其立說不免支離,此不暇論。
永嘉直空妄識,而悟入空寂真性,故深符《般若》。
而無《瑜伽》支離之病,亦不舍其長。
世之持唯心論者,于本心、妄識,漫無抉擇。
吾則期期以為不可。
若乃本心自性,微妙難知。
雖無形無相,而有無形之形,無相之相,為其自性。
如後所雲寂寂、曆曆是也。
永嘉形容之曰: 忘緣之後寂寂,力按:緣者妄緣,即妄識是。
妄識昏擾,障礙真寂本心。
故必遺絕妄緣,而後寂寂真體始顯。
忘者,遺義,絕義。
靈知之性曆曆。
力按:靈知簡異非知之知,即簡異妄念或妄識也。
曆曆者,分明貌,《易》雲大明是也。
靈知是無知無不知。
參看上卷《明宗章》談性智處。
無記昏昧照昭,契本真空的的。
力按:無記一詞,記者記别,非善非惡,名為無記,謂于善惡兩無可記别故。
妄識之起,有時或不成乎善,亦不成乎惡者、是名無記。
學者不了本心,或以無記當之,此乃大謬。
永嘉故以忘緣寂寂、靈知曆曆二義,顯示本心之自性是如此的。
學者深契及此,則無記之為昏昧、昭昭可見也。
無記畢竟是妄識。
非忘緣寂寂,故言昏。
非靈知曆曆,故言昧。
亦複應知,必證得忘緣寂寂、靈知曆曆,而真有見乎無記之為昏昧者,方是的的契本真空也。
但此雲真空之空,非空無義。
覆看前注。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
力按:惺惺,不蒙昧也。
這個炯然不昧的,恰是冥然而寂、不昏不擾。
此才是本心。
若隻善惡不形,而靈知真體未曾透露,雖不蒙昧,而是無記,仍屬妄識。
但以籌度不顯著,有似寂寂。
其實此是無記中之寂,本非真寂。
故非本心。
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力按:澄然至寂的,恰是炯然不昧的,此才是本心。
亂想,攝論所雲亂識。
亂者雜亂,易雲:“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其相也。
當亂想時,并非蒙昧。
然亂想中之惺惺,非真惺惺,故非本心。
如上所引,亦惺惺、亦寂寂,才是本心,此永嘉洞見心體語也。
但于此有極宜注意者。
學者一向為習心紛擾,習心謂染習。
及其稍知用功,漸漸克伏染習,忽然識得惺惺寂寂本體。
此固向上初幾,證見本體才是向上,然涵養未深。
卻恐自此便貪寂默,以為止境。
蓋一溺乎寂,則屏動而遺物,廢此心之大用。
心謂本心。
無淵泉時出之妙,本心沖寂如淵泉,而動用不息,則亦如淵泉之時出無已止也。
參考《中庸》三十一章。
遏時行物生之幾。
《論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者,本體之目。
不言,形容其寂也。
時行物生,喻其發用無窮竭也。
故寂非枯寂。
而生生真幾,寂之蘊也。
若溺寂者,則遏絕其生幾矣。
此其流極、将反人生而滅天理。
佛氏之道,所以見擯于宋明諸儒,亦有以也。
雖然,學未證見寂寂體,而談生生真幾,惡知其非以惑取勢力為生命耶?此中惑字含義甚深。
佛雲無明、數論所雲闇是也。
哲學家所謂盲目的意志,亦略當于此。
取者,猶雲追求。
義極深微。
本論會佛之寂與孔之仁,以言本體,覆看中卷《功能章》。
蓋屏情見而契真極,然後分觀二家,而各有印證。
學貴自得,尤賴博求往哲,觀其會通。
顧可恃私智以為學哉。
儒者無有舍工夫而談本體。
此等精神,在孔子《論語》中甚可見。
孟子實承之,以啟宋明諸師。
《孟子》書中有一段話最親切,其言曰:“萬物皆備于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此章之旨,學者每忽而不察,故稍疏通之,待有志者反而自求焉。
“萬物皆備于我”者,就形骸言,則我與萬物若相待也。
相待,即我與物對峙,而不能備物。
言若者,顯非本相待,但妄情分别耳。
就本體言,則萬物與我同體,非别有所本。
是故即于我而見萬物皆備。
仰視天,天不離我而獨在。
俯察地,地不離我而獨在。
中觀人與一切有生之物,則皆我之情思所流通貫注。
故我備萬物,我乃無待也。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者,皆備之實體,我所固有,不從外得。
此中實體一詞,亦雲仁體。
唯其非外,故萬物所以然之理,所以然者,謂物之本性,即物所由生成之理。
不勞我之逐物推測,直須反身而自盡其誠。
則盡己性,而物性即盡,灼然無疑矣。
盡者,率性而行。
不使吾所固有者有一毫障蔽而不得顯發,是之謂盡。
己性即物性,非有二也。
故盡性無分于己與物。
夫皆備者,仁體也。
反身而誠,則本吾所固有皆備之仁體而克盡之謂也。
誠斯樂,不誠即無樂。
何以故?誠即攝萬物為一己而無所不足。
至足以居無朕,無朕,不與萬有對。
雖複森羅萬有,而其本體元無朕迹。
而神明之德備。
夫至足之體,無方無相,極靈極妙,故謂之神明也。
德無不全,故雲備。
至足以應萬感,而萬物之情通。
通者暢遂。
萬物不在我外,我之情通暢,則萬物皆暢。
而萬物暢,實即我之暢。
由會物歸己故,非萬物與我對峙故。
不誠,則我乃自虧其所固有皆備者,克就皆備之仁體而言,此理自無虧損。
但就吾人生活方面言之,若不克盡此理,便是虧損。
即我乃自畫,而限于小,以與物對。
限于小則不足,與物對則将追求于物。
攻取生而寇害熾于中,何樂之有?追求于物,則有攻有取。
求所欲,是取義。
違所欲,便如遇敵而忿情生,是攻義也。
攻,固以寇害自性。
取,亦殉物而虧自性,尤為寇害之甚者。
故誠,則有樂俱。
俱者,同體不相離異之謂。
此誠字不與妄對,樂字不與苦對。
誠與樂,正是仁體故。
此中誠與樂,皆就工夫上說。
然工夫即本體,故此誠與樂,是絕待義也。
故雲誠與樂正是仁體。
如此境地,乃上智事。
未至于此者,卻須有強恕工夫始得。
強者,勉強。
恕者,推己及人。
我之所欲,當念人亦欲之,毋專欲以妨人。
我所不欲,當念人亦不欲,而益求所以利人。
行此既久,則人我對峙之見,可以遣除。
而吾所固有皆備之仁體,于是實現焉。
儒者于人倫日用工夫中,涵養得本體透露,此乃聖學至當而不可移易處。
《論語》記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世儒每不識曾子意思,證以《孟子》此章,若見到萬物皆備于我,即是識得仁體,此乃夫子所雲一貫。
一者,仁體。
識得此體,即萬物之所以然,一齊俱徹,故雲一貫。
而下手工夫,少不得強恕二字。
《孟子》猶承曾氏也。
此等道理,如何可隻向見聞知解上會去。
吾以返本為學,求識本心或本體,是謂返本。
曆稽儒釋先哲,皆有同揆。
儒釋之學,雖雲互異,然不恃知解以向外尋覓本體。
此乃其大同處。
釋家禅學,尤與儒者接近。
而或有疑之者曰:“佛家談一真法界,似是懸一至高無上、圓滿無虧之理境以為的,而勇悍追求之。
夫鹄懸法界,窮際追求,而一轉捩間,無住生涯,無窮開展。
庶幾位育,匪托空談。
若雲返本,恐起自足于己之心,便已畢生陷身惰性。
明季諸子駁陽明學派談本體者,已有此說。
公意雲何?”答曰:法界即自心,亦即自性。
自性清淨,離諸障染。
自性明覺,離諸迷闇。
自性真實,離諸虛妄。
廣說乃至具足萬德,無可稱量。
然反之即是無待外索。
豈謂自心與法界為二,而以法界為自心所追求之鹄哉!夫懸鹄追求,趨向無上甚深妙境,進而不止,前而不退,如所謂一轉捩間,無住生涯,無窮開展。
此說甚有意思。
但此中吃緊處,卻在追求不已。
一息而歇追求,生涯盡矣。
追求不已,又必于其所懸之的,信望殷切。
信者信仰,望者希望。
情感弱者,不足語此。
然雖窮際追求,要是拚命向外,終不返本,此之流害,未可勝言。
真性無外,而虛構一外境,乖真自誤。
其害一。
追求之勇,生于外羨,無可諱言。
外羨之情,猶存功利。
惡根潛伏,烏知所及。
其害二。
返本則會物歸己,位育功宏。
外羨則對待情生,禍幾且伏,如何位育?情存彼此,即是禍幾。
其害三。
外羨者内不足,全恃追求之勇為其生命。
彼所謂無住生涯,無窮開展,雖說得好聽,要知所謂開展者,隻恃外羨之情,以鼓其追求而已。
畢竟虛其内,而自絕真源,非真展開。
其害四。
總之,窮際追求雲雲,隻是一直向外求索,而自無可據之本。
譬如鹿迷陽焰,狂馳不已,中間實無轉捩處。
夫自性清淨,諸佛所言;煩惱并是客塵,亦諸佛所言。
煩惱亦雲惑。
儒者所雲惡,或私意私欲等者,相當于此。
客塵之言,顯非本有。
去客塵而複自性,是乃轉捩間事。
古德所謂“一念回機,便同本得”是也。
本得,謂自性清淨、不從他得故。
夫唯锢于客塵而迷失自性者,一旦乘性覺而返識本來,性覺者,自性清淨,元是覺照圓明的,故雲性覺。
雖客塵障于自性,而性覺要未嘗泯。
如積陰之際,非無日光,但不甚顯耳。
則恒保任此覺,恒字吃緊。
俾得日益顯發,方可刮去客塵。
日益顯發,即孟子所謂擴充。
性覺顯發一分,則客塵可去一分。
顯發十分,則客塵可去十分。
乃至全體顯發,則纖塵盡淨矣。
若不有性覺在,憑誰照察客塵而滌去之?學者若于自身識得此事,方許讀如來十二部經。
否則讀遍三藏,未許知佛。
豈唯佛學,儒者言克己,若不反求天理之心,天理之心即是本心或本體。
将仗誰去克得己來?《論語》記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
”從來注家多未得聖意,王船山卻善會。
船山以為必先複禮,才克得己。
先字非時間義。
禮即天理。
禮與理古通用。
通常說禮,蓋就節文或儀則而言。
此中之禮,決非節文儀則之謂。
注家于此每不辨,如何識聖意。
沒有天理為主于中,憑誰去察識己私?憑誰去克?大本不立,而能克去己私巨敵,無是事也。
克字甚重。
如克敵之克。
船山平生極诋陽明,于此卻歸陽明而不自覺。
陽明良知,即天理之心也,即先立大本也。
參考船山《讀四書大全說》。
總之,我雲轉捩,即是返本一幾。
若斥絕返本,即不識自性,而徒懸鹄于外,窮際追求。
則所說轉捩,不知轉向何處去也。
又如疑者所雲,以其返本,才起自足于己之心,便已畢生陷身惰性。
吾以為講返本之學,而不免陷身惰性者,此必其未能證得本體者也。
吾平生談本體,原主體用不二。
但既立體用二詞,即其義不能無辨。
夫本體,具足萬德,含藏萬化,本無所不足者也,故然絕待。
然體雖無待,而成為川,則有分殊。
分殊即是相待。
故體之成用,是由無待而現為相待。
于此相待,便喚作一切物。
人亦物也。
此一切物,随舉其一,皆具有大全的本體。
自甲物言,甲物得此個大全的本體。
自乙物言,乙物亦是同得此個大全的本體。
餘可例知。
參看上卷《明宗章》大海水與衆漚喻。
但本體舉其自身現為相待的一切物以後,而從每個物或個人分上來說,每個物或個人一詞,此下省言個人。
則個人雖是具有全體,大全的本體,省雲全體。
後仿此。
雖性分上無所不足,然約個人成形言,畢竟為有限的。
凡相待的,即是有限的。
由此,而形有障性之可能。
易言之,吾人很容易為形軀所使,而動念即乖,以障礙其自性。
乖者,陽明所雲順軀殼起念,而違其自性之本然也。
有生之倫,由順形而起染習。
染習即形之流類,所謂障礙,即此為之。
由障礙故,本性雖至足,卻是潛伏不顯。
由此,吾人生活方面,則以拘于形,而陷于相待之中,遂常常感得不足,并且不足之感極迫切。
因此便有一個極大的危機,就是要向外追求。
追求略判以二:曰向下,即物欲的追求是;曰向上,如蕲依神帝,宗教。
注想真極,哲學家向外覓本體者。
及所謂鹄懸法界皆是也。
上下雖殊,向外則一。
外則離本,雖存乎上,而浮虛無實,與下同歸。
故吾平生獨持返本之學,唯求見自性。
即本心或本體。
須知吾人自性,雖一向被障,畢竟無有減損,卻常在障礙中流露至誠無息真幾。
此真幾即覺照是也。
亦雲性覺。
吾人保任此真幾,不斷的保任,即是真幾無窮的顯發。
孟子所雲擴充,其義在此。
才仗着他來破除障礙,因為他是自覺的,故可破障礙。
而把自性中潛伏的圓滿充周、無所不足的德用,此中用字,即指上文自性含藏萬化而言。
用字,即萬化之代詞。
後仿此。
源源的顯發出來。
這種顯發,就個人生活上言,他是破除障礙,而不斷的創新。
其實正是返本。
因為個人的生活日益創新而愈豐富者,都是其自性的德用,不匮的發展。
非若無源之水,驟形竭涸。
所以有本才得創新,創新亦是返本。
這個道理,真是妙極。
夫本體至神而無相,若不現為物,則無資具以自顯。
及其現為物也,則物自有權。
而至神無相之體,所以成乎物而即運行與主宰乎物者,便有受拘于物的形軀之勢。
故必待己之能健以勝物而消其拘礙,此中己者,設為本體之自謂。
乃得以自顯發。
工夫即本體之義,須于此參悟。
否則物乘其權以自逞,而锢其神,神謂本體。
則本體終不得自顯。
佛家所雲真如在纏,亦此義也。
《論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其義蘊蓋在此。
苟深見此義,則知至神無相者,雖主乎吾之一身,而吾不能曰反求而得其至足者,更無所事事也。
識得本體已,不可便安于寂。
前已說過。
要須恒不違真,恒字吃緊。
真謂本心或本體。
勇悍精進,如箭射空,箭箭相承,上達穹霄,終無殒退,如是精進不已,是謂創新不已。
如是創新不已,實即本體呈露,其德用流出,無有窮極。
故修為進進,進而不已,曰進進,即精進義。
即是本體顯發無窮。
妙用自然,不涉為作,又烏有不寂者乎?是故返本之學,初則以人順天而自強,人,謂修為的工夫。
天者,本體之代詞。
工夫實即本體德用之顯發。
自強,謂吾人精進不息也。
吾人不息的工夫,實即本體德用顯發無窮。
人能皆本天性故。
久則即人而天,純亦不已。
初時工夫猶未純,久則純熟,天理全顯,斯是即人即天。
純亦不已者,天德至純、無雜染故。
不已者,天之德用,無窮盡故,無止境故。
不已者,彰其剛健。
純者,顯其寂寂。
然則吾人以知本而創新,創新而返本。
到得返本,亦剛健,亦寂寂。
何至有陷身惰性之事乎!其陷于惰,必未真證本體者也。
許多哲學家将本體說向外去,懸之為的,而追求焉。
其中無所本,而唯外羨,以鼓追求之勇,則吾已陳其害如前,不複深論也。
上來緻辨者,一則向外追求之學,與吾學全異其旨,不容不辨;二則恐學者或以悟入冥寂自性,即本體。
便安于寂,而為止境。
孔子五十知天命以後,《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天命即是吾人與萬物所同具之本體。
無待故名天,流行不已故言命,其在于人則謂之性。
《中庸》末章以無聲無臭言天,即顯本體冥然寂寂也。
據此,則孔子自述其年五十,乃證冥寂自性。
又十年而耳順。
耳順者,聲入心通,全無閡蔽之象也。
六十以前,雖證見寂體,然契真則有遣俗之患。
老氏之栖于無,似于真俗圓融之道猶有隔在。
孔子知天命而不遺人倫,蓋融真入俗,即俗皆真,所以洞達無礙。
取象于耳順,以形容其妙。
若高言證真,而未能融俗,則于至理未暢,适增閡蔽。
又十年,而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夫随心所欲,莫非天則自然,此是大自在境地。
蓋勝用無窮,渾是一真之體,其妙如此。
佛家初地證真,地之一詞,若泛釋,則修行位次也。
工夫有淺深,故分位次。
初地見真如,即證體。
從此曆二地乃至十地之終,而後入佛地。
孰謂一旦悟入自性,便可安享現成,無所事事哉!明季王學末流之弊,甚可戒也。
一旦有悟,便安享現成,流入猖狂一路。
晚明王學,全失陽明本旨,為世诟病。
夫陽明自龍場悟後,用功日益嚴密,擒宸濠時,兵事危急,絕不動心。
此是何等本領,然及其臨殁,猶曰:“吾學間才做得數分。
”後學空談本體,非陽明之罪人哉! 附識:孔子五十知天命之知,是證知義,其境地極高,非學人悟解之謂。
佛家證真之境,又不待言。
夫悟解,則船山所謂傥來之一悟,本非實得。
而學者妄以之自信,則自安暴棄而已。
上來提示本心,大義略備。
今将取佛家唯識之論,加以勘定。
佛家直指本心,自宗門始,已如前說。
若夫自昔号為傳承釋迦經典以張其教義者,宗門則目之以教,教者聲教。
凡經典所載,皆釋尊聲教故。
而自居教外别傳。
夫宗之所以自别于教者,非徒不立語言文字而已。
教中談識,宗門則主自見本心。
此其根本異處,未堪忽視。
然宗門旨趣,既在前陳,則教中所談之識,茲宜略論。
夫教中唯識之論,自無著《瑜伽》而後,迄世親《三十頌》,以及護法諸師,而後其理論漸臻完密。
世親及其後學護法諸師所相繼闡明之唯識論,其根據皆在《瑜伽》。
唐賢号《瑜伽》為一本。
本書中卷曾經提控其理論之體系,而予以評判。
可覆看《功能章》。
今于此中,但欲略述瑜伽宗即大乘有宗建立八識旨趣,并予以疏決而已。
疏者,疏通其滞礙,而在某種意義上,可承認其有是處。
決者,判決其謬誤。
昔在小乘隻說六識。
及大乘興,乃承前六而益以末那、賴耶,是為八識。
六識者,随根立名。
曰眼識,依眼根故。
曰耳識。
依耳根故。
曰鼻識,依鼻根故。
曰舌識,依舌根故。
曰身識,依身根故。
曰意識,依意根故。
眼等五識所依根,稱清淨色根。
固不謂肉眼等為根也,肉眼等但與根為扶助故。
至于意根,則小乘如上座部等,亦立色根。
所謂胸中色物,即心髒者是。
而餘部更不許立色根,乃以六識前念已滅識為意根。
及至大乘,建立八識,始說第七末那識為意根。
詳在《佛家名相通釋》部乙。
或許從境立名,即眼識亦名色識,唯了别色故。
唯者,止此而不及其他之謂,後準知。
色有多義,或通目質礙法,則為物質之異名,今專言眼識所了,則為顔色之色,如青黃赤白等是也。
耳識亦名聲識,唯了别聲故。
鼻識亦名香識,唯了别香故。
香與臭、通名香。
舌識亦名味識,唯了别味故。
身識亦名觸識,唯了别觸故。
于前四識所了,直舉色聲香味四境。
而于身識所了,乃虛言觸,而不直舉何等境者,則以身識所了境最寬廣。
列舉不盡,故以觸言之。
意識亦名法識,了别一切法故。
有形無形的一切事物,乃至一切義理,通名之為法。
他處言法者,準知。
如上六識,大小乘師共所建立。
然大乘于前六外,又建立第七及第八識者。
彼計五識眼識乃至身識。
唯外門轉,轉者起義,五識皆以向外追取境界故起。
必有依故。
第六意識内外門轉,意識一方面追取外境,一方面内自緣慮,雖無外境亦自起故。
行相粗動,行相者,心于境起解之相。
粗者粗猛,動者嚣動。
此非根本,粗動故非根本。
亦必有依故。
意識自身既非根本,故必有所依。
例同五識。
由斯建立第八阿賴耶識,含藏萬有,為根本依。
依字注意。
彼計前七識各各有自種,不從賴耶親生,隻是依托賴耶而生,故說賴耶為根本依。
賴耶深細,藏密而不顯。
前六眼識乃至意識。
則粗顯極矣。
疑于表裡隔絕,賴耶是裡,前六是表。
故
夫忘無所忘,則遺卻塵相,而實無有外境為所對,此中外境,謂俗情所執外在世界,與凡為妄情所攀援追逐者,通名外境。
息無能息,念滅非知。
力按:念無自性,但緣塵幻有。
故塵忘,則念與俱滅,足證念本非能,故曰息無能息。
夫如是,則塵既非所,念亦非能。
所相空故,能相亦空。
而世俗不悟,或以妄念為能知之體,陷大迷謬。
今以念随塵滅,足證念本非知,而世但以非知為知耳。
知滅對遺,一向冥寂。
力按:夫世人皆以非知為知,故乃無對而有對。
何者?一真法界,冥然空寂,是本無對。
今以非知為知,而虛妄分别,遂橫計有外境為所對。
于是狂惑熾然,自背其本有冥寂性海,衆生可悲,以此也。
是故念息而非知之知已滅。
塵忘,即不見有外而對遺。
乃恍然頓悟其一向冥寂之本體,譬如浮雲無實,何礙太虛。
人患不反求耳。
此中一真之一,是絕待義。
真者,不虛妄義。
法界,猶雲宇宙本體,但以其在人而言,則曰本心。
冥然,幽深貌。
空寂之空,是無相義,及清淨等義,非空無也。
阒爾無寄,妙性天然。
力按:獨立無匹,故雲無寄。
謂此真性,具備萬德萬善,故說為妙。
無生無滅,湛若虛空,清淨本然,恒無變易。
雖遇染習為障,自性畢竟不滅。
雖假淨習顯發,自性畢竟不增。
故謂天然。
詳此所雲,必空妄識,方證冥寂。
妄識如何空,要在析觀能所。
說念妄識。
為能,說塵妄識所趣逐。
為所。
觀能依能,塵依念故現,是所依能方有。
所無自性,所非自有,依能方有,故所無自性。
無自性即是空。
不成所對,塵本空故。
觀能依能,念緣塵故起,是能依所方有。
所有自性,所非自有,依能方有,故所無自性。
無自性好是空。
不成所對。
塵本空故。
觀所依能,塵依念故現,是所依能方有。
能無自性,非是能知。
準上談所可解。
是故析觀能所,妄識都空。
而本有冥寂真體,脫然呈露,永嘉善巧如是,實融《瑜伽》《般若》之長。
瑜伽為法相唯識根本大典,談妄識相狀較詳。
但其立說不免支離,此不暇論。
永嘉直空妄識,而悟入空寂真性,故深符《般若》。
而無《瑜伽》支離之病,亦不舍其長。
世之持唯心論者,于本心、妄識,漫無抉擇。
吾則期期以為不可。
若乃本心自性,微妙難知。
雖無形無相,而有無形之形,無相之相,為其自性。
如後所雲寂寂、曆曆是也。
永嘉形容之曰: 忘緣之後寂寂,力按:緣者妄緣,即妄識是。
妄識昏擾,障礙真寂本心。
故必遺絕妄緣,而後寂寂真體始顯。
忘者,遺義,絕義。
靈知之性曆曆。
力按:靈知簡異非知之知,即簡異妄念或妄識也。
曆曆者,分明貌,《易》雲大明是也。
靈知是無知無不知。
參看上卷《明宗章》談性智處。
無記昏昧照昭,契本真空的的。
力按:無記一詞,記者記别,非善非惡,名為無記,謂于善惡兩無可記别故。
妄識之起,有時或不成乎善,亦不成乎惡者、是名無記。
學者不了本心,或以無記當之,此乃大謬。
永嘉故以忘緣寂寂、靈知曆曆二義,顯示本心之自性是如此的。
學者深契及此,則無記之為昏昧、昭昭可見也。
無記畢竟是妄識。
非忘緣寂寂,故言昏。
非靈知曆曆,故言昧。
亦複應知,必證得忘緣寂寂、靈知曆曆,而真有見乎無記之為昏昧者,方是的的契本真空也。
但此雲真空之空,非空無義。
覆看前注。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
力按:惺惺,不蒙昧也。
這個炯然不昧的,恰是冥然而寂、不昏不擾。
此才是本心。
若隻善惡不形,而靈知真體未曾透露,雖不蒙昧,而是無記,仍屬妄識。
但以籌度不顯著,有似寂寂。
其實此是無記中之寂,本非真寂。
故非本心。
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力按:澄然至寂的,恰是炯然不昧的,此才是本心。
亂想,攝論所雲亂識。
亂者雜亂,易雲:“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其相也。
當亂想時,并非蒙昧。
然亂想中之惺惺,非真惺惺,故非本心。
如上所引,亦惺惺、亦寂寂,才是本心,此永嘉洞見心體語也。
但于此有極宜注意者。
學者一向為習心紛擾,習心謂染習。
及其稍知用功,漸漸克伏染習,忽然識得惺惺寂寂本體。
此固向上初幾,證見本體才是向上,然涵養未深。
卻恐自此便貪寂默,以為止境。
蓋一溺乎寂,則屏動而遺物,廢此心之大用。
心謂本心。
無淵泉時出之妙,本心沖寂如淵泉,而動用不息,則亦如淵泉之時出無已止也。
參考《中庸》三十一章。
遏時行物生之幾。
《論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者,本體之目。
不言,形容其寂也。
時行物生,喻其發用無窮竭也。
故寂非枯寂。
而生生真幾,寂之蘊也。
若溺寂者,則遏絕其生幾矣。
此其流極、将反人生而滅天理。
佛氏之道,所以見擯于宋明諸儒,亦有以也。
雖然,學未證見寂寂體,而談生生真幾,惡知其非以惑取勢力為生命耶?此中惑字含義甚深。
佛雲無明、數論所雲闇是也。
哲學家所謂盲目的意志,亦略當于此。
取者,猶雲追求。
義極深微。
本論會佛之寂與孔之仁,以言本體,覆看中卷《功能章》。
蓋屏情見而契真極,然後分觀二家,而各有印證。
學貴自得,尤賴博求往哲,觀其會通。
顧可恃私智以為學哉。
儒者無有舍工夫而談本體。
此等精神,在孔子《論語》中甚可見。
孟子實承之,以啟宋明諸師。
《孟子》書中有一段話最親切,其言曰:“萬物皆備于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此章之旨,學者每忽而不察,故稍疏通之,待有志者反而自求焉。
“萬物皆備于我”者,就形骸言,則我與萬物若相待也。
相待,即我與物對峙,而不能備物。
言若者,顯非本相待,但妄情分别耳。
就本體言,則萬物與我同體,非别有所本。
是故即于我而見萬物皆備。
仰視天,天不離我而獨在。
俯察地,地不離我而獨在。
中觀人與一切有生之物,則皆我之情思所流通貫注。
故我備萬物,我乃無待也。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者,皆備之實體,我所固有,不從外得。
此中實體一詞,亦雲仁體。
唯其非外,故萬物所以然之理,所以然者,謂物之本性,即物所由生成之理。
不勞我之逐物推測,直須反身而自盡其誠。
則盡己性,而物性即盡,灼然無疑矣。
盡者,率性而行。
不使吾所固有者有一毫障蔽而不得顯發,是之謂盡。
己性即物性,非有二也。
故盡性無分于己與物。
夫皆備者,仁體也。
反身而誠,則本吾所固有皆備之仁體而克盡之謂也。
誠斯樂,不誠即無樂。
何以故?誠即攝萬物為一己而無所不足。
至足以居無朕,無朕,不與萬有對。
雖複森羅萬有,而其本體元無朕迹。
而神明之德備。
夫至足之體,無方無相,極靈極妙,故謂之神明也。
德無不全,故雲備。
至足以應萬感,而萬物之情通。
通者暢遂。
萬物不在我外,我之情通暢,則萬物皆暢。
而萬物暢,實即我之暢。
由會物歸己故,非萬物與我對峙故。
不誠,則我乃自虧其所固有皆備者,克就皆備之仁體而言,此理自無虧損。
但就吾人生活方面言之,若不克盡此理,便是虧損。
即我乃自畫,而限于小,以與物對。
限于小則不足,與物對則将追求于物。
攻取生而寇害熾于中,何樂之有?追求于物,則有攻有取。
求所欲,是取義。
違所欲,便如遇敵而忿情生,是攻義也。
攻,固以寇害自性。
取,亦殉物而虧自性,尤為寇害之甚者。
故誠,則有樂俱。
俱者,同體不相離異之謂。
此誠字不與妄對,樂字不與苦對。
誠與樂,正是仁體故。
此中誠與樂,皆就工夫上說。
然工夫即本體,故此誠與樂,是絕待義也。
故雲誠與樂正是仁體。
如此境地,乃上智事。
未至于此者,卻須有強恕工夫始得。
強者,勉強。
恕者,推己及人。
我之所欲,當念人亦欲之,毋專欲以妨人。
我所不欲,當念人亦不欲,而益求所以利人。
行此既久,則人我對峙之見,可以遣除。
而吾所固有皆備之仁體,于是實現焉。
儒者于人倫日用工夫中,涵養得本體透露,此乃聖學至當而不可移易處。
《論語》記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世儒每不識曾子意思,證以《孟子》此章,若見到萬物皆備于我,即是識得仁體,此乃夫子所雲一貫。
一者,仁體。
識得此體,即萬物之所以然,一齊俱徹,故雲一貫。
而下手工夫,少不得強恕二字。
《孟子》猶承曾氏也。
此等道理,如何可隻向見聞知解上會去。
吾以返本為學,求識本心或本體,是謂返本。
曆稽儒釋先哲,皆有同揆。
儒釋之學,雖雲互異,然不恃知解以向外尋覓本體。
此乃其大同處。
釋家禅學,尤與儒者接近。
而或有疑之者曰:“佛家談一真法界,似是懸一至高無上、圓滿無虧之理境以為的,而勇悍追求之。
夫鹄懸法界,窮際追求,而一轉捩間,無住生涯,無窮開展。
庶幾位育,匪托空談。
若雲返本,恐起自足于己之心,便已畢生陷身惰性。
明季諸子駁陽明學派談本體者,已有此說。
公意雲何?”答曰:法界即自心,亦即自性。
自性清淨,離諸障染。
自性明覺,離諸迷闇。
自性真實,離諸虛妄。
廣說乃至具足萬德,無可稱量。
然反之即是無待外索。
豈謂自心與法界為二,而以法界為自心所追求之鹄哉!夫懸鹄追求,趨向無上甚深妙境,進而不止,前而不退,如所謂一轉捩間,無住生涯,無窮開展。
此說甚有意思。
但此中吃緊處,卻在追求不已。
一息而歇追求,生涯盡矣。
追求不已,又必于其所懸之的,信望殷切。
信者信仰,望者希望。
情感弱者,不足語此。
然雖窮際追求,要是拚命向外,終不返本,此之流害,未可勝言。
真性無外,而虛構一外境,乖真自誤。
其害一。
追求之勇,生于外羨,無可諱言。
外羨之情,猶存功利。
惡根潛伏,烏知所及。
其害二。
返本則會物歸己,位育功宏。
外羨則對待情生,禍幾且伏,如何位育?情存彼此,即是禍幾。
其害三。
外羨者内不足,全恃追求之勇為其生命。
彼所謂無住生涯,無窮開展,雖說得好聽,要知所謂開展者,隻恃外羨之情,以鼓其追求而已。
畢竟虛其内,而自絕真源,非真展開。
其害四。
總之,窮際追求雲雲,隻是一直向外求索,而自無可據之本。
譬如鹿迷陽焰,狂馳不已,中間實無轉捩處。
夫自性清淨,諸佛所言;煩惱并是客塵,亦諸佛所言。
煩惱亦雲惑。
儒者所雲惡,或私意私欲等者,相當于此。
客塵之言,顯非本有。
去客塵而複自性,是乃轉捩間事。
古德所謂“一念回機,便同本得”是也。
本得,謂自性清淨、不從他得故。
夫唯锢于客塵而迷失自性者,一旦乘性覺而返識本來,性覺者,自性清淨,元是覺照圓明的,故雲性覺。
雖客塵障于自性,而性覺要未嘗泯。
如積陰之際,非無日光,但不甚顯耳。
則恒保任此覺,恒字吃緊。
俾得日益顯發,方可刮去客塵。
日益顯發,即孟子所謂擴充。
性覺顯發一分,則客塵可去一分。
顯發十分,則客塵可去十分。
乃至全體顯發,則纖塵盡淨矣。
若不有性覺在,憑誰照察客塵而滌去之?學者若于自身識得此事,方許讀如來十二部經。
否則讀遍三藏,未許知佛。
豈唯佛學,儒者言克己,若不反求天理之心,天理之心即是本心或本體。
将仗誰去克得己來?《論語》記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
”從來注家多未得聖意,王船山卻善會。
船山以為必先複禮,才克得己。
先字非時間義。
禮即天理。
禮與理古通用。
通常說禮,蓋就節文或儀則而言。
此中之禮,決非節文儀則之謂。
注家于此每不辨,如何識聖意。
沒有天理為主于中,憑誰去察識己私?憑誰去克?大本不立,而能克去己私巨敵,無是事也。
克字甚重。
如克敵之克。
船山平生極诋陽明,于此卻歸陽明而不自覺。
陽明良知,即天理之心也,即先立大本也。
參考船山《讀四書大全說》。
總之,我雲轉捩,即是返本一幾。
若斥絕返本,即不識自性,而徒懸鹄于外,窮際追求。
則所說轉捩,不知轉向何處去也。
又如疑者所雲,以其返本,才起自足于己之心,便已畢生陷身惰性。
吾以為講返本之學,而不免陷身惰性者,此必其未能證得本體者也。
吾平生談本體,原主體用不二。
但既立體用二詞,即其義不能無辨。
夫本體,具足萬德,含藏萬化,本無所不足者也,故然絕待。
然體雖無待,而成為川,則有分殊。
分殊即是相待。
故體之成用,是由無待而現為相待。
于此相待,便喚作一切物。
人亦物也。
此一切物,随舉其一,皆具有大全的本體。
自甲物言,甲物得此個大全的本體。
自乙物言,乙物亦是同得此個大全的本體。
餘可例知。
參看上卷《明宗章》大海水與衆漚喻。
但本體舉其自身現為相待的一切物以後,而從每個物或個人分上來說,每個物或個人一詞,此下省言個人。
則個人雖是具有全體,大全的本體,省雲全體。
後仿此。
雖性分上無所不足,然約個人成形言,畢竟為有限的。
凡相待的,即是有限的。
由此,而形有障性之可能。
易言之,吾人很容易為形軀所使,而動念即乖,以障礙其自性。
乖者,陽明所雲順軀殼起念,而違其自性之本然也。
有生之倫,由順形而起染習。
染習即形之流類,所謂障礙,即此為之。
由障礙故,本性雖至足,卻是潛伏不顯。
由此,吾人生活方面,則以拘于形,而陷于相待之中,遂常常感得不足,并且不足之感極迫切。
因此便有一個極大的危機,就是要向外追求。
追求略判以二:曰向下,即物欲的追求是;曰向上,如蕲依神帝,宗教。
注想真極,哲學家向外覓本體者。
及所謂鹄懸法界皆是也。
上下雖殊,向外則一。
外則離本,雖存乎上,而浮虛無實,與下同歸。
故吾平生獨持返本之學,唯求見自性。
即本心或本體。
須知吾人自性,雖一向被障,畢竟無有減損,卻常在障礙中流露至誠無息真幾。
此真幾即覺照是也。
亦雲性覺。
吾人保任此真幾,不斷的保任,即是真幾無窮的顯發。
孟子所雲擴充,其義在此。
才仗着他來破除障礙,因為他是自覺的,故可破障礙。
而把自性中潛伏的圓滿充周、無所不足的德用,此中用字,即指上文自性含藏萬化而言。
用字,即萬化之代詞。
後仿此。
源源的顯發出來。
這種顯發,就個人生活上言,他是破除障礙,而不斷的創新。
其實正是返本。
因為個人的生活日益創新而愈豐富者,都是其自性的德用,不匮的發展。
非若無源之水,驟形竭涸。
所以有本才得創新,創新亦是返本。
這個道理,真是妙極。
夫本體至神而無相,若不現為物,則無資具以自顯。
及其現為物也,則物自有權。
而至神無相之體,所以成乎物而即運行與主宰乎物者,便有受拘于物的形軀之勢。
故必待己之能健以勝物而消其拘礙,此中己者,設為本體之自謂。
乃得以自顯發。
工夫即本體之義,須于此參悟。
否則物乘其權以自逞,而锢其神,神謂本體。
則本體終不得自顯。
佛家所雲真如在纏,亦此義也。
《論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其義蘊蓋在此。
苟深見此義,則知至神無相者,雖主乎吾之一身,而吾不能曰反求而得其至足者,更無所事事也。
識得本體已,不可便安于寂。
前已說過。
要須恒不違真,恒字吃緊。
真謂本心或本體。
勇悍精進,如箭射空,箭箭相承,上達穹霄,終無殒退,如是精進不已,是謂創新不已。
如是創新不已,實即本體呈露,其德用流出,無有窮極。
故修為進進,進而不已,曰進進,即精進義。
即是本體顯發無窮。
妙用自然,不涉為作,又烏有不寂者乎?是故返本之學,初則以人順天而自強,人,謂修為的工夫。
天者,本體之代詞。
工夫實即本體德用之顯發。
自強,謂吾人精進不息也。
吾人不息的工夫,實即本體德用顯發無窮。
人能皆本天性故。
久則即人而天,純亦不已。
初時工夫猶未純,久則純熟,天理全顯,斯是即人即天。
純亦不已者,天德至純、無雜染故。
不已者,天之德用,無窮盡故,無止境故。
不已者,彰其剛健。
純者,顯其寂寂。
然則吾人以知本而創新,創新而返本。
到得返本,亦剛健,亦寂寂。
何至有陷身惰性之事乎!其陷于惰,必未真證本體者也。
許多哲學家将本體說向外去,懸之為的,而追求焉。
其中無所本,而唯外羨,以鼓追求之勇,則吾已陳其害如前,不複深論也。
上來緻辨者,一則向外追求之學,與吾學全異其旨,不容不辨;二則恐學者或以悟入冥寂自性,即本體。
便安于寂,而為止境。
孔子五十知天命以後,《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天命即是吾人與萬物所同具之本體。
無待故名天,流行不已故言命,其在于人則謂之性。
《中庸》末章以無聲無臭言天,即顯本體冥然寂寂也。
據此,則孔子自述其年五十,乃證冥寂自性。
又十年而耳順。
耳順者,聲入心通,全無閡蔽之象也。
六十以前,雖證見寂體,然契真則有遣俗之患。
老氏之栖于無,似于真俗圓融之道猶有隔在。
孔子知天命而不遺人倫,蓋融真入俗,即俗皆真,所以洞達無礙。
取象于耳順,以形容其妙。
若高言證真,而未能融俗,則于至理未暢,适增閡蔽。
又十年,而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夫随心所欲,莫非天則自然,此是大自在境地。
蓋勝用無窮,渾是一真之體,其妙如此。
佛家初地證真,地之一詞,若泛釋,則修行位次也。
工夫有淺深,故分位次。
初地見真如,即證體。
從此曆二地乃至十地之終,而後入佛地。
孰謂一旦悟入自性,便可安享現成,無所事事哉!明季王學末流之弊,甚可戒也。
一旦有悟,便安享現成,流入猖狂一路。
晚明王學,全失陽明本旨,為世诟病。
夫陽明自龍場悟後,用功日益嚴密,擒宸濠時,兵事危急,絕不動心。
此是何等本領,然及其臨殁,猶曰:“吾學間才做得數分。
”後學空談本體,非陽明之罪人哉! 附識:孔子五十知天命之知,是證知義,其境地極高,非學人悟解之謂。
佛家證真之境,又不待言。
夫悟解,則船山所謂傥來之一悟,本非實得。
而學者妄以之自信,則自安暴棄而已。
上來提示本心,大義略備。
今将取佛家唯識之論,加以勘定。
佛家直指本心,自宗門始,已如前說。
若夫自昔号為傳承釋迦經典以張其教義者,宗門則目之以教,教者聲教。
凡經典所載,皆釋尊聲教故。
而自居教外别傳。
夫宗之所以自别于教者,非徒不立語言文字而已。
教中談識,宗門則主自見本心。
此其根本異處,未堪忽視。
然宗門旨趣,既在前陳,則教中所談之識,茲宜略論。
夫教中唯識之論,自無著《瑜伽》而後,迄世親《三十頌》,以及護法諸師,而後其理論漸臻完密。
世親及其後學護法諸師所相繼闡明之唯識論,其根據皆在《瑜伽》。
唐賢号《瑜伽》為一本。
本書中卷曾經提控其理論之體系,而予以評判。
可覆看《功能章》。
今于此中,但欲略述瑜伽宗即大乘有宗建立八識旨趣,并予以疏決而已。
疏者,疏通其滞礙,而在某種意義上,可承認其有是處。
決者,判決其謬誤。
昔在小乘隻說六識。
及大乘興,乃承前六而益以末那、賴耶,是為八識。
六識者,随根立名。
曰眼識,依眼根故。
曰耳識。
依耳根故。
曰鼻識,依鼻根故。
曰舌識,依舌根故。
曰身識,依身根故。
曰意識,依意根故。
眼等五識所依根,稱清淨色根。
固不謂肉眼等為根也,肉眼等但與根為扶助故。
至于意根,則小乘如上座部等,亦立色根。
所謂胸中色物,即心髒者是。
而餘部更不許立色根,乃以六識前念已滅識為意根。
及至大乘,建立八識,始說第七末那識為意根。
詳在《佛家名相通釋》部乙。
或許從境立名,即眼識亦名色識,唯了别色故。
唯者,止此而不及其他之謂,後準知。
色有多義,或通目質礙法,則為物質之異名,今專言眼識所了,則為顔色之色,如青黃赤白等是也。
耳識亦名聲識,唯了别聲故。
鼻識亦名香識,唯了别香故。
香與臭、通名香。
舌識亦名味識,唯了别味故。
身識亦名觸識,唯了别觸故。
于前四識所了,直舉色聲香味四境。
而于身識所了,乃虛言觸,而不直舉何等境者,則以身識所了境最寬廣。
列舉不盡,故以觸言之。
意識亦名法識,了别一切法故。
有形無形的一切事物,乃至一切義理,通名之為法。
他處言法者,準知。
如上六識,大小乘師共所建立。
然大乘于前六外,又建立第七及第八識者。
彼計五識眼識乃至身識。
唯外門轉,轉者起義,五識皆以向外追取境界故起。
必有依故。
第六意識内外門轉,意識一方面追取外境,一方面内自緣慮,雖無外境亦自起故。
行相粗動,行相者,心于境起解之相。
粗者粗猛,動者嚣動。
此非根本,粗動故非根本。
亦必有依故。
意識自身既非根本,故必有所依。
例同五識。
由斯建立第八阿賴耶識,含藏萬有,為根本依。
依字注意。
彼計前七識各各有自種,不從賴耶親生,隻是依托賴耶而生,故說賴耶為根本依。
賴耶深細,藏密而不顯。
前六眼識乃至意識。
則粗顯極矣。
疑于表裡隔絕,賴耶是裡,前六是表。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