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心上
關燈
小
中
大
理者,靜時是本體實現故。
動應萬變者,動時是本體實現故。
此緣一向工夫沒有松懈,所以本體呈露,有動靜一原之妙。
若工夫不得力,即染習乘機而起,靜時便昏沉,無從發現涵萬理的本體;動時便浮亂,無從發現應萬變的本體。
王學末流,或高談本體,而忽略工夫,卻成巨謬。
明儒有楊天遊者,于工夫即本體之旨,頗不契。
其言曰:“本體光明,猶鏡也。
工夫,刮磨此鏡者也。
若工夫即本體,是謂刮磨之物即鏡也,可乎?”黃梨洲駁之曰:“此言似是而非。
夫鏡也,刮磨之物也,二物也。
故不可說刮磨之物即鏡。
若工夫本體同是一心,非有二物,如欲歧而二之,則是有二心矣。
其說之不通也”雲雲。
餘嘗考楊氏說,蓋謂工夫有積累之漸,本體無積累之漸。
工夫有純駁偏全不同,本體無偏全,無純駁。
以此,不許工夫即本體,實倒見也。
夫保任此本體,方名工夫。
但保任實由本體之自明自覺,易言之,即工夫實自本體出。
非是離本體别有一心來用工夫。
楊氏于此蓋未省也。
工夫既非離本體别有物,隻是本體之發現而已。
在工夫上說積累,說純駁,說偏全,此是從發現之迹上比拟。
今說工夫即本體者,是将一一工夫會歸本體,自是探原之論,未可以常途滞迹之見相衡量也。
楊氏歧本體與工夫為二,故以積累等之有無兩相比較。
梨洲雖知其誤,而駁詞未足以解其蔽也。
無工夫而言本體,隻是想像蔔度而已,非可實證本體也。
唯真切下過工夫者,方實證得本體即自本心,無待外索。
無工夫,則于此終不自見,不自承當,唯以一向逐物的知見去猜測本體,是直以本體為外在的物事,如何得實證。
實證乃本體之自明自了。
故本體如被障而不顯,即無實證可言。
若知工夫切要,而未知工夫即本體,是工夫皆外铄,而昧其真性,此之謂冥行。
又且如無源之水,求免于涸也不得矣。
夫求識本心,在佛家蓋自宗門興起,而後盛趣此一路向,固夫人而知之也。
儒家則遠自孔子已揭求仁之旨。
仁者本心也,即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之本體也。
至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隻就本心發用處而分說之耳。
實則四端統是一個仁體。
仁體即本心之别名。
儒家仁智等名,須随文取義。
如仁之一名,有時克目本體,則非與義禮智信等德對待立名也。
有時與義禮智信等德相對為言者,則此仁字,系就發用處說。
如随事而發之為恻隐則名仁,随事而發之為羞惡則名義是也。
餘可類推。
智之一名亦然,有時為本體之目,有時就發用處說。
準上談仁可知。
後來程伯子《識仁篇》雲:“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此言仁,隻是吾人與萬物統同的本體。
義禮智信,皆仁也。
”此則直演孔子大易“元者善之長也”意思。
《易》以乾元為萬物之本體,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别有元也。
楊慈湖深得此旨。
元在人而名為仁,即是本心。
萬善自此發現,故曰:善之長。
逮王陽明作《大學問》,直令人反諸其内在的淵然而寂、恻然而感之仁,而天地萬物一體之實,灼然可見。
羅念庵又申師門之旨。
蓋自孔孟以迄宋明諸師,無不直指本心之仁,實則,仁即本心。
而曰本心之仁者,為措詞方便故。
以為萬化之原,萬有之基。
即此仁體,無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
明儒徐魯源魯源師事錢緒山,陽明再傳也。
曰:“惟仁者性之靈,而心之真。
力按仁即本心,亦即是性。
凝于沖漠無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
力按沖漠無朕者,空寂也。
佛家隻體會到空寂,而不知空寂之中,正是生意凝衆,盎然不容已也。
本體元是如此。
以此言性,非枯寂斷滅之性也。
力按佛家小乘頗近枯滅。
大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視小乘已一變,然仍以度盡一切衆生為蕲向,終與儒家人生觀不同。
由儒者之道,以衡大乘,則彼猶未離乎枯滅也。
達于人倫庶物,而真體湛然,迥出塵累。
以此言心,非知覺運動之心也。
力按知覺運動之心,習心也。
仁則本心也。
然仁體作得主時,則知覺運動之心,亦成為仁體之發用。
此義宜知。
故孔子專言仁,傳之無弊。
”魯源此說,可謂得儒家之旨。
或有難言:“孔門之學,教人即實事上緻力,曷嘗談本心、說仁體耶?《論語》一書,可考見也。
”答曰:論語載門下問仁者甚多,汝乃不考,何哉?孔子壽至七十以上,門下三千,通六藝與聞至道者七十二人。
其平生講說極繁富可知。
《論語》僅一小冊耳,其所不載者何限。
然即此小冊,所載問仁諸條,已于全書中,甚占地位。
夫門下迳直問仁,則必孔子平生專以求仁為學,可知也。
後儒如王陽明,以緻良知為學,亦與孔子言仁相類,夫良知即本心,凡為陽明之學者皆知之。
仁即本心。
而治論語者顧不悟,何耶?孔子答門下問仁者,隻令在實事上緻力。
易言之,即唯與之談工夫,令其由工夫而自悟仁體,即本心或本體。
卻不曾克就仁體上形容是如何如何。
一則此非言說所及,二則強形容之,亦恐人作光景玩弄。
孔子苦心處,後人固不識也。
昔有一友,亦嘗謂《論語》言仁,非即本心。
吾語之曰:《論語》雲,“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此所謂仁,非本心耶,非本體耶,豈可将此仁體說向外去,而隻作為行事上之一種規範或德目看耶?豈可,至此為句。
其友聞之,悚然有省。
印度泰戈爾氏來吾華時,自雲:“曾讀《論語》,隻覺是一部法典然。
”孔子果如此,則學無本源,何足雲聖。
泰氏讀《論語》而未通,亦足惜也。
夫孔子豈未達本源者耶?彼自雲“十五志學”,學者覺義,見《白虎通》。
于覺而識仁體焉。
學之究竟在是也。
究竟一詞,簡異一切知識的學問。
不仁謂之麻木。
麻木者,不覺也。
不覺即仁體梏亡。
上蔡以覺言仁,甚是。
朱子非之,誤矣。
志于仁,乃為志學。
“三十而立”,此志已立定也。
“四十不惑”,自識仁體也。
“五十知天命”,既自識仁體,涵養益深,至此乃實證仁體即天命也。
夫天命者,以其無聲無臭,而為吾人與萬物所同具之本體,而謂之天。
以其流行不息,則謂之命。
故天命非超脫吾人而外在者也。
王船山不了孔子意思,其《讀四書大全說》,直以天道為超脫吾人而外在者,迷謬殊甚。
墨翟之言天,蓋視為外界獨存,以此矯異于儒,而适成其惑。
船山反陽明,而卒陷于墨。
唯自識仁體,寂然無相之謂天,淵然不已之謂命,流行不息,古詩所謂“於穆不已”是也,於穆者,深遠義。
無可舍本心以索之于外。
是故其志學之始,内有存主,而非外铄。
志者,存主義。
存主即不違仁之謂。
由是而立,而不惑,終乃灼然知天命之非外。
知者證知,非知解之知。
《阿含經》雲:“身作證。
”是此知義。
此理于吾身實現之故也。
到此境地,隻是仁體流行,絕無閡蔽,故曰“六十耳順”。
耳順者,形容其無閡蔽也。
又進則“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義甚深微妙,學者切忌粗心作解。
至此,則神用不測,乃仁體自然之妙。
孔子“十五志學”一章,須融會《論語》全部意思,及易《春秋》大旨,而潛心玩索,切忌斷章截句作解。
夫《易》之乾元,即是仁體,萬物所資始也。
《春秋》以元統天,與《易》同旨。
成形之大者為諸天,皆乾元仁體之凝成也。
舉天則赅萬有可知。
《易》《春秋》并言乾元統天,以皆孔氏之傳故。
證之《論語》,弟子紛紛問仁。
則孔子平生之學,不外反求本心,洞識仁體。
盡己性而即盡物性,本無内外可分也。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時行物生,形容仁體,活潑潑地。
世之談哲學者,唯任知見去逐物起解,如何得領悟這般境界。
認得此意,則知《論語》所記《孔子》言行,一一皆從仁體流出。
唯其中有主故,淵然而恒寂,靈然而恒感,故發無不當。
無不當,即是不逾矩。
夫豈不見本源,而規規然于應事接物之間,拟立規範,若遵行法典之為耶?以世俗之智而測聖人,其陷于巨謬也宜矣。
《論語》記子所罕言,仁居一焉,仁即本體。
然則夫子并非絕口不言仁體,隻罕言耳。
非上根利器,不可與言仁體。
隻随機感所觸,而示以求仁的工夫。
《論語》所記,皆談工夫,無啟示仁體處,誠哉其罕言也。
孔子蓋謂真理當由人倫日用中實踐而證得。
此中真理即謂仁體。
證得者,前引《阿含》雲身作證是也。
實踐不力,而逞解悟,其解悟必不實,終與真理為二也。
此等精神,實為治哲學者所不容忽視。
容當别論。
明儒呂泾野,為學壹意踐履。
踐履亦雲實踐,謂人倫日用中實修的工夫。
其教學者有曰:“諸君求仁,須要見得天地萬物皆與我同體。
一草一木,不得其所,此心亦不安始得。
須看伊尹謂‘一夫不獲,不獲,猶雲不得其所。
若已推而納之溝中’,是甚麼樣心。
力按:于此識本心,于此見仁體。
王言曰:‘此氣象亦難。
今日于父母兄弟間,或能盡得。
若見外人,如何得有是心?’曰:‘隻是此心用不熟,工夫隻在積累。
如今在旅次,處得主人停當,唯恐傷了主人。
接朋友,務盡恭敬,唯恐傷人朋友,處家不消說,随事皆存此心。
此語吃緊。
數年後自覺得有天地萬物為一體氣象。
’”力按:人人能如此為學,則世界可大同,人道成至治矣。
泾野此段話極老實,極切近。
學者求識仁體,卻須如此下工夫。
工夫做到一分,即是仁體呈露一分。
工夫做到十分,即是仁體呈露十分。
若全不下工夫,則将一任迷妄狂馳,迷妄者,染習也,計執形骸之私也。
而仁體乃梏亡殆盡矣。
盡者,滅盡。
仁體本無亡滅,然自吾人生活上言之,既完全違逆仁體,令其不得顯發,則等于亡滅之也。
還有史玉池明東林派之學者。
談求仁的工夫,亦極真切。
其言曰:“今時講學者,率以當下指點學人,力按:當下一詞,本之禅宗。
如前引馬祖答慧海一則公案,即是就慧海當下的心,而指點他令悟本體。
宋儒中已多用禅機,明儒尤然。
此是最親切語。
及叩其所以,卻說饑來吃飯困來眠,都是很自然的,全不費工夫。
力按:饑來吃飯困來眠,本禅師語。
隻是形容不昏沉及不起若何貪着的意思。
當初随機指點,本無病。
後來不悟者,妄附此語,遂成狂惑。
見學者用工夫,便說本體原不如此,卻一味任其自然,縱情縱欲去了。
是當下反是陷人的深坑。
力按:陽明學派末流,确有至此者。
不知本體、工夫是分不開的。
力按:此語的當。
有本體,自有工夫。
無工夫即無本體。
力按:本體,儒者亦名仁體。
試看樊遲問仁,是未識自家仁體而興問。
夫子卻教他做工夫,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參考《論語》。
凡是人,于日用間總不外居處、執事、與人這些生活情況。
居處時便恭,執事時便敬,與人時便忠。
此本體即工夫。
力按:恭與敬及忠的心,是本體發用,故雲本體即工夫。
學者求仁,居處而恭,仁就在居處。
執事而敬,仁就在執事。
與人而忠,仁就在與人。
此工夫即本體。
仁體與恭、敬、忠,分析不開。
力按:恭也敬也忠也,皆工夫之名。
實則此工夫即仁體,如何分得開。
此方是真當下,方是真自然。
若饑食、困眠,禽獸都是這等的,以此為當下,便同于禽獸,豈不是陷人的深坑。
力按:禅家末流之弊,須得有此簡别。
且當下全要在關頭上得力。
今人當居常處順時,也能恭敬自持,也能推誠相與。
及到利害的關頭,榮辱的關頭,毀譽的關頭,生死的關頭,便都差了。
則平常恭、敬、忠,都不是真工夫。
不用真工夫,卻沒有真本體。
故夫子指點不處不去的仁體,卻從富貴貧賤關頭。
力按:貧賤如去之不以正道,則終不去也。
富貴如處之不以正道,則終不處也。
此不去不處之心,即是仁體。
詳見《論語》。
孟子指點不受不屑的本心,卻從得生失死關頭。
力按:如乞者遇食,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但如與之者極無禮,則甯死不受而不屑偷生。
此不受不屑之心即是本心,亦即仁體。
參考《孟子》。
故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造次颠沛必于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都是關頭時的當下。
此時能不走作,才是真工夫,力按:此雲不走作者,即本心不放失之謂。
如本心認為當死時,忽私意起而間之,遂苟且偷生,此即走作。
不走作者反是。
才是真本體,才是真自然,力按:違逆本心而狥私欲者,為染習所驅使,确是不自然,非自省密者不知也。
才是真當下。
”力按:以上須參考《論語》、《孟子》。
如極貧賤乃至生死等關頭時,一毫不走作,此其念念的當下,都是真的。
易言之,純是仁體顯發。
玉池這段話,确極真切,當與前所引泾野語參看,皆不失孔孟精神也。
玉池謂有本體自有工夫,工夫畢竟是本體發用,非别有一心夾用工夫,故雲有本體自有工夫。
無工夫即無本體,黃黎洲《明儒學案》序雲:“心無本體也,工夫所至,即其本體。
”此其晚年注重工夫,可謂進境。
而世或以為黎洲不承認有本體,則誤解也。
其首曰心無本體者,蓋為縱奪之詞。
極言之,以起下文工夫即本體耳。
若不用工夫,則本體已梏亡矣。
此是的然見道語。
禅家作用見性,儒者即工夫即本體,于此可見二家旨意有相通處。
如前所舉居處恭雲雲,這時恭的心是工夫,而實即本心之發用,是名作用。
禅于此見性,儒則于此識本體。
故雲相通。
然儒者于人倫日用、萬物酬酢處緻力。
雖雲随處體認天理,此中天理,謂本心發用,自然有則也。
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何故不恭、不敬、不忠便不可?此隻是本心自然之則,必順此乃安,否則不安,無可更诘理由。
所以說為天理。
居處必恭,執事必敬,與人必忠,就是随處體認天理,而不敢違之。
儒者用工夫隻如此。
而精神發散易,收攝較難。
如非上等根器,又深于涵養者,則日用踐履處幸免差忒,而大本透脫殊不易。
大本謂本體。
透脫者,謂吾人證得本體,恒保任之而無或違失。
如是,即心即真宰,例超越萬物之表,獨立無匹,故雲透脫。
顔子三月不違仁。
仁,本體也。
三月,久詞也。
雖能保任仁體,久而不違,然未能恒常不違,則本體猶未能卓爾呈露,非真透脫也。
顔子且然,況其凡乎。
佛家遺倫物,獨處清閑,《阿含經》語。
壹意收攝精神,趣人本真,本真謂本體。
反求自性。
此承上語,重複言之耳。
自性即本真,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故曰自性。
高材故易證真,證得本體曰證真。
鈍根猶難朝徹。
莊子雲:“朝徹而後能見獨。
”見獨,證見本體也。
朝,旦也,明也。
朝徹,謂洞然明徹也。
其道出世,而反人生,不可為常。
非恒常不易之道也。
孔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此是儒家法印,不可易也。
佛家于本體生生不已之德,卻要逆遏住,中卷《功能章》亦言及此。
是乃人類思想之最畸異者,要非常道。
自釋迦沒後,小乘支分流别,而趣寂本旨,猶所共承。
趣寂者,趣向寂滅,出離生死海也。
小乘無餘涅槃是也。
獨至大乘出,特标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是名無住涅槃。
于是不染世間,猶雲不淪溺于世間,即不住生死之旨。
亦不舍世間,不舍離世間,即不住涅槃之旨。
尤複勤求世智,世智,謂世間一切知識的學問。
如大乘菩薩勤學五明,謂因明、聲明等等。
此已漸近儒家。
然所為主無住涅槃者,則以衆生不可度盡故,乃誓願不舍衆生。
《經》雲:“由有衆生,故有大悲”是也。
大乘于佛家一貫相承趣寂本旨,固未根本改易。
故大乘的人生觀,畢竟與儒家不類。
隻可從其不舍世間,而謂為有接近儒家的傾向耳。
覆看中卷《功能章》。
然此接近之點,關系極大。
本論析儒佛之違,而會其通,以契應至理為歸,而于佛家别傳之旨,禅宗為佛家教外别傳。
尤覺其與儒者直徹心源處特有吻合。
心源,謂本心或本體。
是故會寂與仁,而後見天德之全。
天者,本體之代詞,非謂神帝也。
佛家談本體,畢竟于寂靜的方面提揭獨重。
此各宗皆然,禅師亦爾。
儒家自孔孟,其談本體,畢竟于仁或生化的方面提揭獨重。
《大易》《論語》,可以參證。
會通佛之寂與孔之仁,而後本體之全德可見。
中卷《功能章》上可參看。
夫寂者,真實之極也,清淨之極也,幽深之極也,微妙之極也。
無形無相,無雜染,無滞礙,非戲論安足處所。
默然無可形容,而強命之曰寂也。
仁者,生生不容已也,神化不可測也,太和而無所違逆也,至柔而無不包通也。
本體具備萬德,難以稱舉。
唯仁與寂,可赅萬德。
偏言寂,則有耽空之患。
偏言仁,卻恐末流之弊隻見到生機,而不知生生無息的真體本自沖寂也。
夫真實、清淨,生生所以不容已也;幽深、微妙,神化所以不可測也。
無方相乃至無滞礙,而實不空無者,唯其仁也。
故寂與仁,皆以言乎本體之德。
寂故仁,仁亦無不寂。
則本體不可執一德以言之也明矣。
大本立定,前雲透脫,方是立定。
而征之人倫日用之際,其斯為體用不二之學。
伊川說體用一原,似欠妥。
以體與用對舉,而更雲一原,豈别有為體用之原者耶?實則體即用之原,但體不在用外。
如在海水與衆漚喻,可玩。
本論意思,隻是體用不二。
附識一:文中趣寂下注雲:“寂者寂滅。
”寂滅,謂煩惱斷盡也。
煩惱亦雲惑,詳下章。
惑盡故,始契寂然真體,故雲寂滅。
又佛家哲學思想,與宗教思想混合。
彼本主張個人的生命不斷絕,其入無餘涅槃時,以惑盡故,得出離人間世或生死海。
而個體的生命,乃與寂然真體冥合為一,是謂不住生死。
此亦寂滅義也。
附識二:文中佛家談本體,于寂靜方面提揭獨重雲雲。
此言寂靜,則克就本體而言之也,非若常途以靜與動為相待之詞。
常途以動靜相對為言者,則以此心泯絕外緣時名靜,遇物感交至時名動。
今雲本體寂靜,本體亦名心體。
則寂靜一詞,乃即心體所具之德而名之。
易言之,即以目心體。
故此靜字,非與動對。
此靜,隻是無累、無擾、無倒妄、無系縛等義,非謂其如實物之靜止然。
寂靜二字,亦省言寂。
宋明儒主靜之靜字,亦非與動相對之靜。
俗學诋之,不了其義故也。
附識三:文中談仁,有“太和而無所違逆也,至柔而無不包通也”二語。
仁隻是太和。
太者贊詞也,太和故流行無礙,焉有違逆。
世俗不識仁,隻以矛盾言化,其實矛盾非化理之本然,所以成其仁也。
至柔一詞形容太和真體,沒有剛硬的意義。
剛硬一詞,與言剛健者絕不同義。
剛硬即俗雲狠戾的意思,剛健則有純淨與不可屈撓及升進等義。
本體之德盛化神,無可形容,而強目之以剛健也。
剛健與和義相通。
故此言柔,非與剛為相對之詞。
言柔者,狀仁之德相。
其體本剛健,故無滞礙,而免于剛硬也。
無不包含,無不流通者,遍與萬物為其體故。
萬物之本體,即仁也。
附識四:或有問言:“公以禅學會通于孔,宋明儒固已為之,而不免拘礙,公所嘗言也,而又衍其緒耶?”答曰;宋明諸師,于大乘學都不研究,若懼其洗我然,即晚周諸子亦無弗擯斥,其思想已狹隘矣。
雖稍參禅理,而亦未能虛懷以究其旨。
諸師皆謂禅家以作用為性,不知作用見性一見字,甚不可忽。
前文已辨正,若如諸師所诋,則禅家為無本之學矣。
作用為性,即不曾識性,故雲無本。
諸師所得之禅,正是其意見耳,實非禅也。
以是而言融通,惡乎可。
雖然諸師學在反己,其精神上繼孔門,于大本大源處,确有體認,不可薄也,他日容當别論。
陽明透徹,不可忽。
學者一向馳騁知見,猶雲知識或情見。
而無守靜與體認之功,直無從自識本心。
靜者,不為染習或私欲所擾亂,而澄然靜定也。
體認者,收斂精神,不令馳散。
即本心呈露,炯然自明自見也。
吾平生最喜永嘉大師語錄。
永嘉由修止觀而入禅,此觀為佛家入道方法。
止者,寂定義。
觀者,照察義。
此粗略為釋,廣如天台宗說。
故其發明心地,最極親切。
其略曰: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力按:此中心字謂本心,後仿此。
夫本心沖寂,無有作意,是謂無心。
無心恰恰用,力按:雖複無心,而鑒照昭然,非真無也。
常用恰恰無。
力按:鑒照無息,是常用。
湛然淵寂,不随境轉,離一切相,故雖常用,而實常無。
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
力按:念者妄念,亦雲妄識,虛妄分别故。
亦雲習心,染習現起,名習心故。
塵者,妄念所執物界,乃至凡所趣逐之境,皆說為塵。
夫妄念,以逐塵故起。
非忘塵,則念不可息。
而妄塵亦緣妄念始現,非息念而塵豈能忘。
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
忘塵而息,息無能息。
力按:妄念本無自性,但緣塵幻有,故忘塵斯息。
不可計念為能知之體,今方得息。
若作是計者,即念本不空,如何而息。
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力按:妄塵本非實有,但緣妄念追求,而詐現有所趣塵相,故息念即塵乃都忘。
實亦無有所對而說為忘。
如實有所對,即塵非本無,如何可忘。
忘無所忘,塵遺非對。
力按:息念即塵忘
動應萬變者,動時是本體實現故。
此緣一向工夫沒有松懈,所以本體呈露,有動靜一原之妙。
若工夫不得力,即染習乘機而起,靜時便昏沉,無從發現涵萬理的本體;動時便浮亂,無從發現應萬變的本體。
王學末流,或高談本體,而忽略工夫,卻成巨謬。
明儒有楊天遊者,于工夫即本體之旨,頗不契。
其言曰:“本體光明,猶鏡也。
工夫,刮磨此鏡者也。
若工夫即本體,是謂刮磨之物即鏡也,可乎?”黃梨洲駁之曰:“此言似是而非。
夫鏡也,刮磨之物也,二物也。
故不可說刮磨之物即鏡。
若工夫本體同是一心,非有二物,如欲歧而二之,則是有二心矣。
其說之不通也”雲雲。
餘嘗考楊氏說,蓋謂工夫有積累之漸,本體無積累之漸。
工夫有純駁偏全不同,本體無偏全,無純駁。
以此,不許工夫即本體,實倒見也。
夫保任此本體,方名工夫。
但保任實由本體之自明自覺,易言之,即工夫實自本體出。
非是離本體别有一心來用工夫。
楊氏于此蓋未省也。
工夫既非離本體别有物,隻是本體之發現而已。
在工夫上說積累,說純駁,說偏全,此是從發現之迹上比拟。
今說工夫即本體者,是将一一工夫會歸本體,自是探原之論,未可以常途滞迹之見相衡量也。
楊氏歧本體與工夫為二,故以積累等之有無兩相比較。
梨洲雖知其誤,而駁詞未足以解其蔽也。
無工夫而言本體,隻是想像蔔度而已,非可實證本體也。
唯真切下過工夫者,方實證得本體即自本心,無待外索。
無工夫,則于此終不自見,不自承當,唯以一向逐物的知見去猜測本體,是直以本體為外在的物事,如何得實證。
實證乃本體之自明自了。
故本體如被障而不顯,即無實證可言。
若知工夫切要,而未知工夫即本體,是工夫皆外铄,而昧其真性,此之謂冥行。
又且如無源之水,求免于涸也不得矣。
夫求識本心,在佛家蓋自宗門興起,而後盛趣此一路向,固夫人而知之也。
儒家則遠自孔子已揭求仁之旨。
仁者本心也,即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之本體也。
至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隻就本心發用處而分說之耳。
實則四端統是一個仁體。
仁體即本心之别名。
儒家仁智等名,須随文取義。
如仁之一名,有時克目本體,則非與義禮智信等德對待立名也。
有時與義禮智信等德相對為言者,則此仁字,系就發用處說。
如随事而發之為恻隐則名仁,随事而發之為羞惡則名義是也。
餘可類推。
智之一名亦然,有時為本體之目,有時就發用處說。
準上談仁可知。
後來程伯子《識仁篇》雲:“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此言仁,隻是吾人與萬物統同的本體。
義禮智信,皆仁也。
”此則直演孔子大易“元者善之長也”意思。
《易》以乾元為萬物之本體,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别有元也。
楊慈湖深得此旨。
元在人而名為仁,即是本心。
萬善自此發現,故曰:善之長。
逮王陽明作《大學問》,直令人反諸其内在的淵然而寂、恻然而感之仁,而天地萬物一體之實,灼然可見。
羅念庵又申師門之旨。
蓋自孔孟以迄宋明諸師,無不直指本心之仁,實則,仁即本心。
而曰本心之仁者,為措詞方便故。
以為萬化之原,萬有之基。
即此仁體,無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
明儒徐魯源魯源師事錢緒山,陽明再傳也。
曰:“惟仁者性之靈,而心之真。
力按仁即本心,亦即是性。
凝于沖漠無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
力按沖漠無朕者,空寂也。
佛家隻體會到空寂,而不知空寂之中,正是生意凝衆,盎然不容已也。
本體元是如此。
以此言性,非枯寂斷滅之性也。
力按佛家小乘頗近枯滅。
大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視小乘已一變,然仍以度盡一切衆生為蕲向,終與儒家人生觀不同。
由儒者之道,以衡大乘,則彼猶未離乎枯滅也。
達于人倫庶物,而真體湛然,迥出塵累。
以此言心,非知覺運動之心也。
力按知覺運動之心,習心也。
仁則本心也。
然仁體作得主時,則知覺運動之心,亦成為仁體之發用。
此義宜知。
故孔子專言仁,傳之無弊。
”魯源此說,可謂得儒家之旨。
或有難言:“孔門之學,教人即實事上緻力,曷嘗談本心、說仁體耶?《論語》一書,可考見也。
”答曰:論語載門下問仁者甚多,汝乃不考,何哉?孔子壽至七十以上,門下三千,通六藝與聞至道者七十二人。
其平生講說極繁富可知。
《論語》僅一小冊耳,其所不載者何限。
然即此小冊,所載問仁諸條,已于全書中,甚占地位。
夫門下迳直問仁,則必孔子平生專以求仁為學,可知也。
後儒如王陽明,以緻良知為學,亦與孔子言仁相類,夫良知即本心,凡為陽明之學者皆知之。
仁即本心。
而治論語者顧不悟,何耶?孔子答門下問仁者,隻令在實事上緻力。
易言之,即唯與之談工夫,令其由工夫而自悟仁體,即本心或本體。
卻不曾克就仁體上形容是如何如何。
一則此非言說所及,二則強形容之,亦恐人作光景玩弄。
孔子苦心處,後人固不識也。
昔有一友,亦嘗謂《論語》言仁,非即本心。
吾語之曰:《論語》雲,“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此所謂仁,非本心耶,非本體耶,豈可将此仁體說向外去,而隻作為行事上之一種規範或德目看耶?豈可,至此為句。
其友聞之,悚然有省。
印度泰戈爾氏來吾華時,自雲:“曾讀《論語》,隻覺是一部法典然。
”孔子果如此,則學無本源,何足雲聖。
泰氏讀《論語》而未通,亦足惜也。
夫孔子豈未達本源者耶?彼自雲“十五志學”,學者覺義,見《白虎通》。
于覺而識仁體焉。
學之究竟在是也。
究竟一詞,簡異一切知識的學問。
不仁謂之麻木。
麻木者,不覺也。
不覺即仁體梏亡。
上蔡以覺言仁,甚是。
朱子非之,誤矣。
志于仁,乃為志學。
“三十而立”,此志已立定也。
“四十不惑”,自識仁體也。
“五十知天命”,既自識仁體,涵養益深,至此乃實證仁體即天命也。
夫天命者,以其無聲無臭,而為吾人與萬物所同具之本體,而謂之天。
以其流行不息,則謂之命。
故天命非超脫吾人而外在者也。
王船山不了孔子意思,其《讀四書大全說》,直以天道為超脫吾人而外在者,迷謬殊甚。
墨翟之言天,蓋視為外界獨存,以此矯異于儒,而适成其惑。
船山反陽明,而卒陷于墨。
唯自識仁體,寂然無相之謂天,淵然不已之謂命,流行不息,古詩所謂“於穆不已”是也,於穆者,深遠義。
無可舍本心以索之于外。
是故其志學之始,内有存主,而非外铄。
志者,存主義。
存主即不違仁之謂。
由是而立,而不惑,終乃灼然知天命之非外。
知者證知,非知解之知。
《阿含經》雲:“身作證。
”是此知義。
此理于吾身實現之故也。
到此境地,隻是仁體流行,絕無閡蔽,故曰“六十耳順”。
耳順者,形容其無閡蔽也。
又進則“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義甚深微妙,學者切忌粗心作解。
至此,則神用不測,乃仁體自然之妙。
孔子“十五志學”一章,須融會《論語》全部意思,及易《春秋》大旨,而潛心玩索,切忌斷章截句作解。
夫《易》之乾元,即是仁體,萬物所資始也。
《春秋》以元統天,與《易》同旨。
成形之大者為諸天,皆乾元仁體之凝成也。
舉天則赅萬有可知。
《易》《春秋》并言乾元統天,以皆孔氏之傳故。
證之《論語》,弟子紛紛問仁。
則孔子平生之學,不外反求本心,洞識仁體。
盡己性而即盡物性,本無内外可分也。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時行物生,形容仁體,活潑潑地。
世之談哲學者,唯任知見去逐物起解,如何得領悟這般境界。
認得此意,則知《論語》所記《孔子》言行,一一皆從仁體流出。
唯其中有主故,淵然而恒寂,靈然而恒感,故發無不當。
無不當,即是不逾矩。
夫豈不見本源,而規規然于應事接物之間,拟立規範,若遵行法典之為耶?以世俗之智而測聖人,其陷于巨謬也宜矣。
《論語》記子所罕言,仁居一焉,仁即本體。
然則夫子并非絕口不言仁體,隻罕言耳。
非上根利器,不可與言仁體。
隻随機感所觸,而示以求仁的工夫。
《論語》所記,皆談工夫,無啟示仁體處,誠哉其罕言也。
孔子蓋謂真理當由人倫日用中實踐而證得。
此中真理即謂仁體。
證得者,前引《阿含》雲身作證是也。
實踐不力,而逞解悟,其解悟必不實,終與真理為二也。
此等精神,實為治哲學者所不容忽視。
容當别論。
明儒呂泾野,為學壹意踐履。
踐履亦雲實踐,謂人倫日用中實修的工夫。
其教學者有曰:“諸君求仁,須要見得天地萬物皆與我同體。
一草一木,不得其所,此心亦不安始得。
須看伊尹謂‘一夫不獲,不獲,猶雲不得其所。
若已推而納之溝中’,是甚麼樣心。
力按:于此識本心,于此見仁體。
王言曰:‘此氣象亦難。
今日于父母兄弟間,或能盡得。
若見外人,如何得有是心?’曰:‘隻是此心用不熟,工夫隻在積累。
如今在旅次,處得主人停當,唯恐傷了主人。
接朋友,務盡恭敬,唯恐傷人朋友,處家不消說,随事皆存此心。
此語吃緊。
數年後自覺得有天地萬物為一體氣象。
’”力按:人人能如此為學,則世界可大同,人道成至治矣。
泾野此段話極老實,極切近。
學者求識仁體,卻須如此下工夫。
工夫做到一分,即是仁體呈露一分。
工夫做到十分,即是仁體呈露十分。
若全不下工夫,則将一任迷妄狂馳,迷妄者,染習也,計執形骸之私也。
而仁體乃梏亡殆盡矣。
盡者,滅盡。
仁體本無亡滅,然自吾人生活上言之,既完全違逆仁體,令其不得顯發,則等于亡滅之也。
還有史玉池明東林派之學者。
談求仁的工夫,亦極真切。
其言曰:“今時講學者,率以當下指點學人,力按:當下一詞,本之禅宗。
如前引馬祖答慧海一則公案,即是就慧海當下的心,而指點他令悟本體。
宋儒中已多用禅機,明儒尤然。
此是最親切語。
及叩其所以,卻說饑來吃飯困來眠,都是很自然的,全不費工夫。
力按:饑來吃飯困來眠,本禅師語。
隻是形容不昏沉及不起若何貪着的意思。
當初随機指點,本無病。
後來不悟者,妄附此語,遂成狂惑。
見學者用工夫,便說本體原不如此,卻一味任其自然,縱情縱欲去了。
是當下反是陷人的深坑。
力按:陽明學派末流,确有至此者。
不知本體、工夫是分不開的。
力按:此語的當。
有本體,自有工夫。
無工夫即無本體。
力按:本體,儒者亦名仁體。
試看樊遲問仁,是未識自家仁體而興問。
夫子卻教他做工夫,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參考《論語》。
凡是人,于日用間總不外居處、執事、與人這些生活情況。
居處時便恭,執事時便敬,與人時便忠。
此本體即工夫。
力按:恭與敬及忠的心,是本體發用,故雲本體即工夫。
學者求仁,居處而恭,仁就在居處。
執事而敬,仁就在執事。
與人而忠,仁就在與人。
此工夫即本體。
仁體與恭、敬、忠,分析不開。
力按:恭也敬也忠也,皆工夫之名。
實則此工夫即仁體,如何分得開。
此方是真當下,方是真自然。
若饑食、困眠,禽獸都是這等的,以此為當下,便同于禽獸,豈不是陷人的深坑。
力按:禅家末流之弊,須得有此簡别。
且當下全要在關頭上得力。
今人當居常處順時,也能恭敬自持,也能推誠相與。
及到利害的關頭,榮辱的關頭,毀譽的關頭,生死的關頭,便都差了。
則平常恭、敬、忠,都不是真工夫。
不用真工夫,卻沒有真本體。
故夫子指點不處不去的仁體,卻從富貴貧賤關頭。
力按:貧賤如去之不以正道,則終不去也。
富貴如處之不以正道,則終不處也。
此不去不處之心,即是仁體。
詳見《論語》。
孟子指點不受不屑的本心,卻從得生失死關頭。
力按:如乞者遇食,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但如與之者極無禮,則甯死不受而不屑偷生。
此不受不屑之心即是本心,亦即仁體。
參考《孟子》。
故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造次颠沛必于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都是關頭時的當下。
此時能不走作,才是真工夫,力按:此雲不走作者,即本心不放失之謂。
如本心認為當死時,忽私意起而間之,遂苟且偷生,此即走作。
不走作者反是。
才是真本體,才是真自然,力按:違逆本心而狥私欲者,為染習所驅使,确是不自然,非自省密者不知也。
才是真當下。
”力按:以上須參考《論語》、《孟子》。
如極貧賤乃至生死等關頭時,一毫不走作,此其念念的當下,都是真的。
易言之,純是仁體顯發。
玉池這段話,确極真切,當與前所引泾野語參看,皆不失孔孟精神也。
玉池謂有本體自有工夫,工夫畢竟是本體發用,非别有一心夾用工夫,故雲有本體自有工夫。
無工夫即無本體,黃黎洲《明儒學案》序雲:“心無本體也,工夫所至,即其本體。
”此其晚年注重工夫,可謂進境。
而世或以為黎洲不承認有本體,則誤解也。
其首曰心無本體者,蓋為縱奪之詞。
極言之,以起下文工夫即本體耳。
若不用工夫,則本體已梏亡矣。
此是的然見道語。
禅家作用見性,儒者即工夫即本體,于此可見二家旨意有相通處。
如前所舉居處恭雲雲,這時恭的心是工夫,而實即本心之發用,是名作用。
禅于此見性,儒則于此識本體。
故雲相通。
然儒者于人倫日用、萬物酬酢處緻力。
雖雲随處體認天理,此中天理,謂本心發用,自然有則也。
如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何故不恭、不敬、不忠便不可?此隻是本心自然之則,必順此乃安,否則不安,無可更诘理由。
所以說為天理。
居處必恭,執事必敬,與人必忠,就是随處體認天理,而不敢違之。
儒者用工夫隻如此。
而精神發散易,收攝較難。
如非上等根器,又深于涵養者,則日用踐履處幸免差忒,而大本透脫殊不易。
大本謂本體。
透脫者,謂吾人證得本體,恒保任之而無或違失。
如是,即心即真宰,例超越萬物之表,獨立無匹,故雲透脫。
顔子三月不違仁。
仁,本體也。
三月,久詞也。
雖能保任仁體,久而不違,然未能恒常不違,則本體猶未能卓爾呈露,非真透脫也。
顔子且然,況其凡乎。
佛家遺倫物,獨處清閑,《阿含經》語。
壹意收攝精神,趣人本真,本真謂本體。
反求自性。
此承上語,重複言之耳。
自性即本真,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故曰自性。
高材故易證真,證得本體曰證真。
鈍根猶難朝徹。
莊子雲:“朝徹而後能見獨。
”見獨,證見本體也。
朝,旦也,明也。
朝徹,謂洞然明徹也。
其道出世,而反人生,不可為常。
非恒常不易之道也。
孔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此是儒家法印,不可易也。
佛家于本體生生不已之德,卻要逆遏住,中卷《功能章》亦言及此。
是乃人類思想之最畸異者,要非常道。
自釋迦沒後,小乘支分流别,而趣寂本旨,猶所共承。
趣寂者,趣向寂滅,出離生死海也。
小乘無餘涅槃是也。
獨至大乘出,特标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是名無住涅槃。
于是不染世間,猶雲不淪溺于世間,即不住生死之旨。
亦不舍世間,不舍離世間,即不住涅槃之旨。
尤複勤求世智,世智,謂世間一切知識的學問。
如大乘菩薩勤學五明,謂因明、聲明等等。
此已漸近儒家。
然所為主無住涅槃者,則以衆生不可度盡故,乃誓願不舍衆生。
《經》雲:“由有衆生,故有大悲”是也。
大乘于佛家一貫相承趣寂本旨,固未根本改易。
故大乘的人生觀,畢竟與儒家不類。
隻可從其不舍世間,而謂為有接近儒家的傾向耳。
覆看中卷《功能章》。
然此接近之點,關系極大。
本論析儒佛之違,而會其通,以契應至理為歸,而于佛家别傳之旨,禅宗為佛家教外别傳。
尤覺其與儒者直徹心源處特有吻合。
心源,謂本心或本體。
是故會寂與仁,而後見天德之全。
天者,本體之代詞,非謂神帝也。
佛家談本體,畢竟于寂靜的方面提揭獨重。
此各宗皆然,禅師亦爾。
儒家自孔孟,其談本體,畢竟于仁或生化的方面提揭獨重。
《大易》《論語》,可以參證。
會通佛之寂與孔之仁,而後本體之全德可見。
中卷《功能章》上可參看。
夫寂者,真實之極也,清淨之極也,幽深之極也,微妙之極也。
無形無相,無雜染,無滞礙,非戲論安足處所。
默然無可形容,而強命之曰寂也。
仁者,生生不容已也,神化不可測也,太和而無所違逆也,至柔而無不包通也。
本體具備萬德,難以稱舉。
唯仁與寂,可赅萬德。
偏言寂,則有耽空之患。
偏言仁,卻恐末流之弊隻見到生機,而不知生生無息的真體本自沖寂也。
夫真實、清淨,生生所以不容已也;幽深、微妙,神化所以不可測也。
無方相乃至無滞礙,而實不空無者,唯其仁也。
故寂與仁,皆以言乎本體之德。
寂故仁,仁亦無不寂。
則本體不可執一德以言之也明矣。
大本立定,前雲透脫,方是立定。
而征之人倫日用之際,其斯為體用不二之學。
伊川說體用一原,似欠妥。
以體與用對舉,而更雲一原,豈别有為體用之原者耶?實則體即用之原,但體不在用外。
如在海水與衆漚喻,可玩。
本論意思,隻是體用不二。
附識一:文中趣寂下注雲:“寂者寂滅。
”寂滅,謂煩惱斷盡也。
煩惱亦雲惑,詳下章。
惑盡故,始契寂然真體,故雲寂滅。
又佛家哲學思想,與宗教思想混合。
彼本主張個人的生命不斷絕,其入無餘涅槃時,以惑盡故,得出離人間世或生死海。
而個體的生命,乃與寂然真體冥合為一,是謂不住生死。
此亦寂滅義也。
附識二:文中佛家談本體,于寂靜方面提揭獨重雲雲。
此言寂靜,則克就本體而言之也,非若常途以靜與動為相待之詞。
常途以動靜相對為言者,則以此心泯絕外緣時名靜,遇物感交至時名動。
今雲本體寂靜,本體亦名心體。
則寂靜一詞,乃即心體所具之德而名之。
易言之,即以目心體。
故此靜字,非與動對。
此靜,隻是無累、無擾、無倒妄、無系縛等義,非謂其如實物之靜止然。
寂靜二字,亦省言寂。
宋明儒主靜之靜字,亦非與動相對之靜。
俗學诋之,不了其義故也。
附識三:文中談仁,有“太和而無所違逆也,至柔而無不包通也”二語。
仁隻是太和。
太者贊詞也,太和故流行無礙,焉有違逆。
世俗不識仁,隻以矛盾言化,其實矛盾非化理之本然,所以成其仁也。
至柔一詞形容太和真體,沒有剛硬的意義。
剛硬一詞,與言剛健者絕不同義。
剛硬即俗雲狠戾的意思,剛健則有純淨與不可屈撓及升進等義。
本體之德盛化神,無可形容,而強目之以剛健也。
剛健與和義相通。
故此言柔,非與剛為相對之詞。
言柔者,狀仁之德相。
其體本剛健,故無滞礙,而免于剛硬也。
無不包含,無不流通者,遍與萬物為其體故。
萬物之本體,即仁也。
附識四:或有問言:“公以禅學會通于孔,宋明儒固已為之,而不免拘礙,公所嘗言也,而又衍其緒耶?”答曰;宋明諸師,于大乘學都不研究,若懼其洗我然,即晚周諸子亦無弗擯斥,其思想已狹隘矣。
雖稍參禅理,而亦未能虛懷以究其旨。
諸師皆謂禅家以作用為性,不知作用見性一見字,甚不可忽。
前文已辨正,若如諸師所诋,則禅家為無本之學矣。
作用為性,即不曾識性,故雲無本。
諸師所得之禅,正是其意見耳,實非禅也。
以是而言融通,惡乎可。
雖然諸師學在反己,其精神上繼孔門,于大本大源處,确有體認,不可薄也,他日容當别論。
陽明透徹,不可忽。
學者一向馳騁知見,猶雲知識或情見。
而無守靜與體認之功,直無從自識本心。
靜者,不為染習或私欲所擾亂,而澄然靜定也。
體認者,收斂精神,不令馳散。
即本心呈露,炯然自明自見也。
吾平生最喜永嘉大師語錄。
永嘉由修止觀而入禅,此觀為佛家入道方法。
止者,寂定義。
觀者,照察義。
此粗略為釋,廣如天台宗說。
故其發明心地,最極親切。
其略曰: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力按:此中心字謂本心,後仿此。
夫本心沖寂,無有作意,是謂無心。
無心恰恰用,力按:雖複無心,而鑒照昭然,非真無也。
常用恰恰無。
力按:鑒照無息,是常用。
湛然淵寂,不随境轉,離一切相,故雖常用,而實常無。
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
力按:念者妄念,亦雲妄識,虛妄分别故。
亦雲習心,染習現起,名習心故。
塵者,妄念所執物界,乃至凡所趣逐之境,皆說為塵。
夫妄念,以逐塵故起。
非忘塵,則念不可息。
而妄塵亦緣妄念始現,非息念而塵豈能忘。
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
忘塵而息,息無能息。
力按:妄念本無自性,但緣塵幻有,故忘塵斯息。
不可計念為能知之體,今方得息。
若作是計者,即念本不空,如何而息。
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力按:妄塵本非實有,但緣妄念追求,而詐現有所趣塵相,故息念即塵乃都忘。
實亦無有所對而說為忘。
如實有所對,即塵非本無,如何可忘。
忘無所忘,塵遺非對。
力按:息念即塵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