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能上

關燈
世的人生觀。

    世者,遷流義,又隐覆義。

    堕世中故,隐覆真理,故有隐覆義也。

    出者出離。

    謂衆生以惑染故。

    堕在世間,生死輪轉,當修道斷惑,出離生死,是名出世。

    所以,于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曾領會,乃但見為空寂而已。

    謂空宗不識性德之全,非過言也。

    我常以我之所體認,參之孔氏的話頭,甚覺其可相印證。

    孔子嘗曰:“仁者靜”,“仁者壽”。

    又曰:“仁者樂山。

    ”孔子所謂仁,即斥指心體而目之也。

    心體,即性體之别名。

    見前附識中。

    仁者,即謂證得仁體的人。

    證者證知。

    仁體呈露時,即此仁體炯然自明,謂之證。

    得者,保任義。

    即此仁體,恒時為主于中,毋有放失,謂之得。

    靜者,遠離昏沉、嚣動等相。

    壽者,恒久義。

    此言恒久,即真常義,不與暫對。

    山者,澄然定止貌。

    是則性體寂靜,孔子非不同證。

    然而,孔子不止說個寂靜,亦嘗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夫孔氏所言天者,乃性體之别名。

    無言者,形容其寂也。

    至寂而時行物生,時行物生而複至寂,是天之所以為天也。

    談無為空者,何其異是耶?《中庸》一書,孔氏之遺言也。

    其贊性德雲:“《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輶者,微義。

    毛,輕微義。

    倫,迹也。

    上者,絕對義。

    上天,謂性體。

    載者,存義。

    此引《詩》言,以明性體沖微無形。

    若拟其輕微如毛乎,毛則猶有倫迹也,無可相拟。

    理實,性體不可睹其存,而實恒存。

    惟其存也無形,乃至聲臭俱泯焉,其可執之以為有物乎?夫無聲無臭,空寂極矣,而有存焉。

    則空者,空其有相之執耳,非果空無也。

    涅槃如幻之雲,何與此甚異耶? 總之,在認識論的方面,空宗滌除知見,不得不破法相。

    唯破相,乃所以去知見,而得悟入法性。

    這點意思,我和空宗很有契合處。

    不過,我不妨假施設法相。

    在上卷裡,依大用流行的一翕一辟,而假說為心和物。

    這是我與空宗不同的地方。

    這個不同處,所關不小。

    在本體論的方面,空宗唯恐人于性體上妄起執着,例如印度外道以及西洋的哲學家,大都是把本體當做外在的物事來猜度。

    這樣一來,誠無法見真理。

    像空宗那般大掃蕩的手勢,直使你橫猜不得、堅想不得。

    任你作何猜想,他都一一呵破,總歸無所有、不可得。

    “無所有、不可得”六字,《般若經》中恒見,讀者勿浮泛作解。

    直使你杜絕知見,才有透悟性體之機。

    這點意思,我又何曾不贊許?不過,空宗應該克就知見上施破,不應把涅槃性體直說為空、為如幻。

    如此一往破盡,則破亦成執。

    這是我不能和空宗同意的。

    昔有某禅師,從馬祖聞即心即佛之說。

    此中佛謂性體。

    心謂本心,非妄識也。

    本心即是性體,故雲。

    後别馬祖,居閩之梅嶺十餘年。

    馬祖門下有參訪至其地者,某因問馬大師近來有何言教。

    參者曰:“大師初說即心即佛,近來卻說非心非佛。

    ”恐人聞其初說,而執取有實心相,或實佛相,故說雙非,以遣之。

    某呵雲:“這老漢又誤煞天下人。

    盡管他非心非佛,吾唯知即心即佛。

    ”其後,馬祖聞之曰:“梅子熟了也。

    ”某禅師居梅嶺,故以梅子呼之。

    這個公案很可玩味。

    我們不要聞空宗之說,以為一切都空,卻要于生生化化流行不息之機,認識性體。

    我們不要以為性體但是寂靜的,卻須于流行識寂靜,方是見體。

    本論上卷第三章,已申明即用顯體的主張。

    這是我和空宗根本不同的所在。

     或有難言:“空寂是體,生生化化不息之幾是用。

    印度佛家之學,空宗在内,不須别舉。

    以見體為根極,中土儒宗之學,隻是談用。

    今公之學,出入華梵,欲冶儒佛而一之。

    其不可強通處,則将以己意而進退之。

    公之議佛,得毋未足為定谳欤?”曰:惡,是何言?誠如汝計,則體自體,而用自用,截然為兩片物事。

    用是生化之幾,不由體顯,如何憑空起用?體唯空寂,不可說生化,非獨是死物,亦是閑物矣。

    須知,體用可分,而不可分。

    可分者,體無差别,用乃萬殊。

    于萬殊中,而指出其無差别之體,故洪建皇極,而萬化皆由真宰,萬理皆有統宗。

    本無差别之體,而顯現為萬殊之用。

    虛而不屈者,仁之藏也。

    仁謂體,下同。

    藏者,含藏。

    體本至虛,而其現為生生化化,不可窮屈,由其至仁含藏萬德故也。

    動而愈出者,仁之顯也。

    動而不暫留,新新而起,故雲愈出。

    此正是仁體顯現。

    是故繁然妙有,而畢竟不可得者,假說名用。

    萬有不齊,故雲繁然。

    妙有者,萬有之本體,法爾虛寂,至虛至寂,而現為萬有。

    此理非思議所及,故謂之妙。

    但克就萬有而言,即此萬有,都無自體,故雲畢竟不可得。

    何以故?萬有,非離異其本體而别有萬有之自體故,又皆是刹那刹那詐現,無物暫住故。

    寂然至無,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用之本體。

    寂然者,虛靜貌。

    至無者,無形相、無方所、無作意、無迷亂等相,故雲至無。

    無為者,非有意造作故。

    無不為者,謂雖不起意造作,而法爾含藏萬德,現起大用故,成妙有故。

    用依體現,喻如無量衆漚,每一漚,都是大海水的顯現。

    體待用存。

    喻如大海水,非超越無量衆漚而獨在。

    所以,體用不得不分疏。

    然而,一言乎用,則是其本體全成為用,而不可于用外覓體。

    一言乎體,則是無窮妙用,法爾皆備,豈其頑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頑空者,謂其全無所有,故以頑鈍形容之。

    頑鈍一詞的意義,即無用之謂。

    如說空華成實,終無是理。

    王陽明先生有言:“即體而言,用在體。

    即用而言,體在用。

    ”這話确是見道語。

    非是自家體認到此,則亦無法了解陽明的話。

    所以,體用可分,而又不可分。

    這個意義隻能向解人說得,真難為不知者言也。

     上來所舉難者的說法,正是印度佛家的意思。

    他們印度佛家浩浩三藏,佛家典籍,分經、論、律三藏。

    壹是皆以引歸證見諸法實相為主旨。

    實相,即本體之異名。

    《法華玄義》引《釋論》雲:“大乘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

    ”《勝鬘》等經說“澈法源底”,猶雲澈了一切法之實相。

    源底,亦實相之形容詞也。

    此不獨大乘為然,《阿含》已說真如,小乘無一不歸趣涅槃。

    難者所謂見體為根極是也。

    我國玄奘法師,于印度大乘有宗,最為顯學。

    其《上唐太宗皇帝表》于孔學頗示不滿。

    表中有雲:“蓋聞六爻深頤,拘于生滅之場;孔子之哲學思想在《易傳》。

    《易》每卦六爻所以明變動不居之義,幽深繁赜極矣。

    但其所明隻拘于生滅的範圍。

    易方之,即隻談法相,而未能悟入一切法之本體。

    生滅,即克就法相而言之也。

    奘師之意如此。

    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

    ”此就孔子之《春秋》而言也。

    《春秋》推物理人事之變,始于正名,而不容淆亂,萬世之大典也。

    然未涉及真如,其失與易同。

    奘師總以孔子為不見體也。

    難者謂儒家隻談用,其說實本之奘師。

    夫奘師所以薄孔氏為不見體,而獨以證見真如歸高釋宗者,此非故意維持門戶。

    奘師本承印度佛家之學。

    印度佛家所謂真如性體,本是空寂的。

    雖其所雲空寂并非空無,而是由遠離妄情染執,所顯得之寂靜理體,說名空寂,然亦隻能說到如是空寂而止,萬不可說空空寂寂的即是生生化化的,生生化化的即是空空寂寂的。

    萬不可說,至此為句。

    更申言之,隻可以孔德言體,孔德一詞,借用老子。

    王輔嗣雲:孔,空也。

    以空為德,曰孔德。

    而不可以生德言體。

    生德詳前。

    隻可以艮背來形容體,《易》《艮卦》曰:“艮其背。

    ”艮,止也。

    背,不動之地也。

    止于不動之地,曰艮背。

    佛書談體,曰如如不動是也。

    而不可以雷雨之動滿盈來形容體。

    《易》《震卦》之《象》曰:“雷雨之動滿盈。

    ”[2]儒家以此語形容本體之流行,盛大難思,可謂善于取譬。

    但在印度佛家,則不可以流行言體。

    因為他們印度佛家隻見體是空寂的,絕不容有異論。

    他們内部雖有分歧的宗派,而關于這種根本見地,大概從同。

    玄奘依據自宗的觀點,當然以為孔子不曾見體。

    因為孔子談體,顯然與印度佛家有極不同處故耳。

     孔子系《易》,曰“易有太極”。

    太者,至高無上之稱。

    贊歎詞也。

    極者,至義,謂理之極至。

    六十四卦之義,《大易》全書,分為六十四卦。

    皆此一極之散着,一極即太極。

    一者,絕待義,下同。

    又無不會歸此一極,謂《易》不見體可乎?《春秋》本元以明化,董子《繁露》《重政》雲:“元,猶原也。

    ”此則與《易》義相會。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春秋》建元,即本斯旨。

    一家之學,宗要無殊。

    宗要者,宗謂主旨,要謂理要。

    《春秋》正人心之隐慝,慝,為邪惡或迷妄。

    隐,謂惡習潛存也。

    《春秋》别白是非,明正善惡,其辨甚嚴。

    順群化以推移,《春秋》明三世義,謂人類由據亂世而進升平世,尚有國界,由升平世而進太平世,則世界大同,而經濟制度與文化等等,皆随世殊異。

    其義據則一本于元,由元言之,則萬物一體。

    故世界終歸大同。

    元者,萬物之本真,純粹至善者也。

    其在于人,則為本心,而抉擇是非或善惡者,即此本心為内在的權度。

    謂《春秋》不見體,可乎?玄奘所以說《易》、《春秋》不明體者,因為孔氏隻是于用識體,隻是于流行識體。

    故善學《易》、《春秋》者,宜心知其意。

    若印度佛家,則言體必遺用,必不涉及流行。

    玄奘不悟自宗之失,反以孔氏為不見體,所謂守一家之言而蔽焉者也。

    吾嘗言,大用流行,雖複變動不居,其中自有個常生常寂的真實物事在。

    我們克就大用流行的相狀上說,這個确是刹那刹那詐現,都無自性。

    然而,由此可以悟入大用流行底本體。

    因為用上雖無自性,而所以成此用者,即是用之實性,此乃絕對真實的、常生常寂的。

    用之流行,實則流行即用之别名,但立詞須有主語,故雲用之流行。

    雖是千變萬化,無有故常,而所以成此流行者,即是流行之主宰。

    流行是有矛盾的,詳玩上卷《轉變章》。

    于流行而識主宰,便是太和的。

    克就流行的方面而言,如物與心是矛盾的,然心畢竟能不物化,而使物随心轉。

    就因為心的勢用,是不曾失掉他底本體的德性,所以能主宰乎物。

    因此,可以說心即是本體。

    由心即是體,故能宰物而不随物轉,所以消釋矛盾,而複其太和之本然。

    太和者,和之至也。

    太者,贊詞,無可形容,而贊之曰太也。

    孔子所謂仁,即太和是也。

    此非灼見本體不能道。

    但此意深遠,難與俗學言。

    玄奘之智,不足及此,況其他乎?西哲如黑格爾之徒,祇識得矛盾的意義,而終無由窺此仁體。

    流行是變化密移的,于流行而識主宰,便是恒常的。

    流行是萬殊的,于流行而識主宰,便是無差别的。

    流行是虛幻的,于流行而識主宰,便是真真實實的。

    流行是無有所謂自在的,于流行而識主宰,便是一切自在的。

    我們應知,用固不即是體,而不可離用覓體。

    因為本體全成為萬殊的用,即一一用上都具全體。

    故即用顯體,是為推見至隐。

    見讀現。

    用現而體隐。

    現者,即隐之現,非有二也。

    離用言體,未免索隐行怪。

    隐謂體,專以空寂言體,而不涉及生生化化之大用,是謂索隐。

    見趣一偏。

    出世之行,未免于怪。

    印度佛家之學根本處,終成差謬。

     難者曰:“公謂印度佛家離用言體,恐非彼之本意。

    ”答曰:汝若欲為彼解免者,吾且問汝,吾前已雲“寂然至無、無為而無不為者,則是用之本體”,此句中吃緊在“無為而無不為”六字,而與印度佛家天壤懸隔處,尤在“無不為”三字。

    我于體上說個“無不為”,這裡便與王陽明所雲,“即體而言,用在體”,同其意義。

    所以,我們不是離用言體。

    汝試熟思,印度佛家三藏十二部經,他們談到真如性體,可着“無不為”三字否?他們隻許于體上說名無為,斷不許說“無為而無不為”。

    因為自小乘以來,本以出離生死為終鹄,所以,他們所趣入的本體,此中趣入二字:趣者,投合義,投入而與之合也。

    入者。

    冥然内自證知也。

    隻是一個至寂至靜、無造無生的境界。

    及大乘空宗肇興,以不舍衆生為本願,大乘本願,在度脫一切衆生,然衆生不可度盡,則彼之願力,亦與衆生常俱無盡,故終不舍衆生也。

    以生死涅槃兩無住着為大行,小乘怖生死,則趣涅槃,而不住生死,是謂自了主義。

    儒者議佛家自私自利,小乘誠然,大乘則不住生死,而亦不住涅槃。

    惑染已盡故,不住生死;随機化物,不獨趣寂故,不住涅槃。

    此大乘之行,所以為大。

    雖複極廣極大、超出劣機,劣機謂小乘。

    然終以度盡一切衆生,令離生死為蕲向,但不忍獨趣涅槃耳。

    就大乘不舍衆生及涅槃亦不住之意義上說,似有接近儒家的人生觀之可能。

    然畢竟未離出世思想的根荄,終與儒家異轍。

    空宗還是出世思想,所以,他們空宗所證得于本體者,亦隻是無相無為,無造無作,寂靜最寂靜,甚深最甚深,無相至此,并出《般若經》。

    而于其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終以其有所偏主,而不曾領會到。

    偏主,謂出世思想。

    所以,隻說無為,而不許說無為無不為;所以,有離用言體之失。

    夫言無為者,謂其非如作者起意造作故,故說無為。

    作者,謂具有人格的神,宗教家所謂造物主是也。

    言無不為者,謂其具有無量無邊妙德,德而曰妙,無可形容故。

    所謂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幾,德盛之謂也。

    由具無窮盛德故,所以顯現為萬殊的大用,所以至無而妙有。

    因此,說無為而無不為。

    我們言體,卻不離用,剛剛是與印度佛家相反的。

     或複難言:“佛家小乘,專主趣寂,誠哉有體無用。

    但大乘修行,修者,修為。

    行者,行持或行履。

    此行,作依持故,能遠有所到,得至佛位,即名行持。

    此行,是其所切實踐履,無虛妄故,即名行履。

    修行者,所修之行,曰修行,或修即是行,故名修行。

    則有六度、萬行,行而曰萬,言其行不一端也。

    六度者:一曰布施,以己所有施諸人,而不存施與想,對治悭貪故。

    二曰淨戒,護持正戒,恒不放逸故。

    三曰安忍,忍受一切困辱,堪能任重道遠故。

    四曰精進,發起淨行,勇悍無退故。

    五曰靜慮,遠離昏沉散亂曰靜,明察一切法曰慮,恒處定故。

    六曰般若,智義是般若義,于一切法,無橫計故,無妄執故,證見一切法實性故,是名般若。

    以此六法,離生死岸,而到彼岸,即所謂涅槃,是名為度。

    乃至法雲地,勝用無邊,大乘修行,從見道以往,凡有十地。

    第十地,曰法雲地,謂證得真如實性故,名得法身。

    如是具足自在,如雲含水,能起勝用,故此地名法雲。

    如何說彼大乘有體而無用耶?”這個疑難,也須解答。

    今當申明我所說義,方好繩正他們的支離。

    他們,謂大乘。

    須知,吾所雲用,原依本體之流行而說,如澈悟真性流行,真性,即本體之異名。

    是為即體成用,謂即此體,全成為用,非體在用之外故。

    即用呈體,體本無相,而成為用,則有相詐現,故說即此用,可呈現其體也。

    則體用,雖不妨分說,而實際上畢竟不可分。

    此理非由猜度。

    試即俗所謂宇宙而言,我們落實見得萬象森羅,皆是大用燦然,亦皆是真理澄然,澄然者,虛寂貌,以于用見體故。

    雲何體用可分?又就人生行履言,全性成行,性即體。

    全者,言其無虧欠也。

    吾人一切純真、純善、純美的行,皆是性體呈露,故雲全性成行。

    全行是性,如此心,随時随事,總能收斂。

    不昏沉、不散亂,這便是行,也就于此行處,認識本來清淨性體,故雲全行是性。

    亦見體用不可分。

    行,即用之異名耳,即全性成行,全行是性,則體用不可分,甚明。

    我們體認所及,卻是如此。

    今觀大乘談體處,隻是無為、無造,無有生生,無有神化。

    神化一詞,謂變化微妙不可測,故說為神。

    佛家于體上不言神化,無有流行,甚且說,譬如陽焰,乃至如夢。

    《大般若經》《法湧菩薩品》言,“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陽焰,乃至如夢”雲雲。

    夫真如,為諸法本體之别名。

    此本無相、無對,更無數量,但說為非有性,如焰、如夢,究不應理。

    真如雖無相,而實不空,雲何非有性?焰夢并是空幻,都無所有,豈可以拟真如?《經意》雖主破執,而矯枉過直如此,終是見地有未谛處。

    審其言,則體為空寂而無可成用之體,是其由修行所起勝用,隻欲别于小乘自了生死,故不得不修此大行。

    大行,即勝用。

    但彼大乘所謂自在勝用,終不許說即是真性流行,彼于真性上,不容置流行兩字故。

    如果說真性是流行的,則可以說自在勝用,即是真性的發現,易言之,就是即用即體。

    今彼說真性,唯是無為無作,唯字注意。

    則應許自在勝用,但依真性起,而不即是真性呈露。

    則應至此為句。

    由斯,體用不得不二。

    據此說來,大乘自空宗時,其在談行履的方面,于所謂大行勝用,大行勝,用作複詞。

    與真如性體,并不曾融成一片。

    吾前雲,全性成行,全行是性,正明體用不二。

    審空宗所說,已不如此。

    這種支離,直到後來有宗無著世親一派,愈演愈不堪。

    此意且俟後文再談。

    總之,大乘所自别于小宗者,其根本意思,隻是無住涅槃,生死、涅槃兩無住着,是名無住涅槃。

    此義沖遠,學者宜曠懷深玩。

    無如其出世思想,不曾改變,故其證會于真如性體者,隻見得是空寂無為的境界。

    關于這種根本意義,大小乘是沒有多大區别的。

     或複問言:“如公所說,印度佛家離用談體,然則其所證見為空寂或寂靜等德者,皆非性體之本然,然謂如此,本來如此曰本然。

    而為其情見所妄構欤?”答曰:汝所計,亦非是。

    佛家斷除惑染,止息攀援,心有所思時,必構畫一種境相,如所謂概念或共相等者,正是心上構畫的境相。

    即此構畫,說為攀援。

    泯絕外緣,入于無待。

    攀援息,即不見有外在之境,故雲泯絕外緣。

    夫俗所謂知識者,必心有所緣,而始生其知。

    此所緣相,即對待相,即現似外境相,故此知,非真知也。

    真知者,渾然内自證知,無能所,無對待,無内外,遠離一切分别相故。

    故泯外緣,即入無待,當下即是,非由意想安立。

    默默之中,獨知炯然,此知之體,獨立無匹,恒默恒知,無所待故。

    明明之地,一寂澄然。

    明明雲雲,牒上獨知而言也。

    恒知恒寂,無作動相,獨體之妙如是。

    佛家于此,親證為空寂真常。

    離一切相故,名空。

    離諸惑染故,名寂。

    本非虛妄故,名真。

    本無變易故,名常。

    佛家親證如是,故說如是。

    我們體認所至,亦自信得如是。

    更參稽儒家的說法,曰無聲無臭,也是空寂的意思。

    曰誠、曰恒性,恒有三義:曰不易義,性恒是善,不可改易故。

    曰不增減義,一味平等故。

    曰不息義,無間斷故。

    也是真常的意思。

    我常說,儒佛所證會于本體者,實有其相同而無所異,約大概來說,并不為附會的。

    可是一層,如将儒佛兩家的學說,仔細推勘,他們儒佛兩家又有天壤懸隔的地方。

    佛家證到本體是空寂的,他似乎是特别着重在這種空寂的意義上。

    着重二字,吃緊。

    易言之,不免有耽空滞寂之病。

    善學者如其有超脫的眼光,能将佛家重要的經典,言經,即包括論籍在内。

    一一理會,而通其全,綜其要,當然承認佛家觀空雖妙,而不免耽空;歸寂雖是,而不免滞寂。

    此中觀空一詞;觀者,如理照察義。

    觀空者,謂照了一切法,都無自性故,皆是空故,因得澈悟一切法之本體。

    又複應知,本體,無相無為,複不可執着為實物有。

    此體純淨,空諸執故,亦名空理。

    如是種種觀察諸法空義,是名觀空。

    歸寂者,佛家各派皆歸趣涅槃寂靜,離諸擾亂相故。

    夫滞寂則不悟生生之盛,耽空則不識化化之妙。

    此佛家者流,所以談體而遺用也。

    儒者便不如是。

    夫空者無礙義。

    不獨無質,并無些微相狀可得,故雲無礙。

    無礙故神,神者言乎化之不測也。

    非思想所及,曰不測。

    寂者無滞義,滞者,昏濁沉墜,而不得周遍,不獲自在。

    無滞反此。

    無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