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功能上
關燈
小
中
大
體的實性。
此中内在的一詞,決不含有外界與之為對的意義。
須善會。
所以,非斥駁知見不可。
這個道理,我将來作《量論》時,便要詳說。
我和空宗特别契合的地方,也就在此。
古今許多哲學家,各自逞其思考,來組成具有體系的說法,以嗚一家之學,皆自謂有當于真理。
不悟他的思考,正是一種情計。
妄情計度,曰情計。
但凡言情見或情計者,此情字之意義,甚淵廣難言。
大概理智作用是由向外逐物而發展來的,所以,總是有取或有得。
有取者,謂有所追求與執着。
有得者,謂有所獲得,好像有個東西為其所得者然。
如此,即不能蕩然亡相而冥冥内證也。
此義深隐難言。
凡有取或有得,即名情見或情計。
他處凡用此詞者,皆仿此。
絕不是如理思維的一種冥思,或思現觀。
如理思維一詞,見《深密》等經。
如,謂相應。
其思維恰恰與真理相應,而無颠倒推度者,名為如理。
儒家《大學》,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等思慮,由定靜中發,即無倒妄,故雲得。
得亦如理之謂。
冥思者,以離虛妄分别故,說之為冥。
思現觀一詞,見《大論》等。
現,謂現前明證,非意想猜度故。
觀者,分明照察,無有迷謬故。
如理之思,方名現觀。
此思現觀之名所由立也。
非克治惑染盡淨,神智超脫,無由得思現觀。
哲學家難達此境,很多學者所成立的具有體系的說法,簡直如蠶作繭自縛,無緣窺見真理。
從來哲學家各用其知見以解釋宇宙,卒至知見愈出,即解釋愈多,而吾人與萬物渾然同體的不屬形限的本原,乃益被障礙,而無可參透。
此中本原,即本體之形容詞。
自本體言之,無物我可分,故雲同體。
凡有形者,即有分限。
本體雖顯現為一切形物,而其自身是無形限的,故雲不屬形限。
我嘗說,哲學或玄學,如果不是以馳逞戲論為務,而是在發現真理,那麼,我們于此,便不可信任自家的知見用事,直須在這裡謂玄學。
關閉此一道門。
謂知見。
才有玄覽之路。
玄覽一詞,借用《老子》,此中用為窮究真理之意。
覽者,窮究義。
玄,謂真理。
與《老子》本義不必符。
尤其是對于哲學界,或古今哲學家,許多紛纭複雜的知見和說法,就得用空宗大掃蕩的手段,務期斬盡葛藤,方得回機向上。
向上,猶雲直透本原,見前注。
如果一任駁雜的知見,先入為主,那就無入真理分。
分讀份。
總之,我們在本體論方面,對于空宗滌除知見的意思,是極端印可,而且同一主張的。
不過,我要附加一句話,我所謂滌除知見,并不是說要對于世間一切知識全不理會,隻是不随他轉去。
此中理會一詞,隻是求知道的意思,但時或用之以代體認一詞,則其含義甚深。
空宗認識論的主張,是要滌除知見,所以,于法相或宇宙萬象都說為空。
他的意思,是空了法相,才好于法相而深澈其實性,否則拘執虛假的迹象,而不究其真。
虛假的迹象,謂一切法相。
真,謂實性。
這些話在前面屢經說過。
我們要知道,依據空宗的說法,是無有所謂宇宙論的。
他雖有無量無邊的言說,但是,善學者如究其旨,則不外如前所說破相顯性四字。
他隻站在認識論的觀點來破除法相,便于法相所由形見,絕不究問。
此中見字讀現。
形見者顯現義。
易言之,即不肯說真如實性顯現為一切法相。
此中真如,即是實性,特累而為複詞耳。
我們玩味空宗的語勢,在空宗可以說真如即是諸法實性,而決不肯說真如顯現為一切法。
現在把這兩種語句,并列如下: 甲 真如即是諸法實性 乙 真如顯現為一切法 甲乙二語,所表示的意義,一經對比,顯然不同。
由甲語玩之,便見諸法都無自性,應說為空。
因為諸法的實性,即是真如,非離異真如别有諸法之自性可得。
非字,一氣貫至此。
故知諸法但有假名,而實空無。
由乙語玩之,諸法雖無自性,而非無法相可說,由法相即是真如的顯現故,故于一方面應以一切法會入真如實性,此即攝相歸性。
如于繩而直見為麻,即是以繩相會入麻。
《大般若》卷五百六十二說,“一切法,皆會入法性。
不見一事出法性外”雲雲。
法性,亦真如之别名。
這方面的說法,畢竟與甲語的意義,即空宗的意義。
是恰恰相符應的。
另一方面,由法相即是真如的顯現故,喻如繩相即是麻的顯現。
雖克就法相言都無自性,喻如繩相,本非離麻而别有繩的自性。
而有功用詐現,迹象宛然。
真如顯現為功用。
此功用,非離真如别有自性,原是刹那不住,故雲詐現。
固不妨施設一切法相,法相者,即依功用詐現的迹象而得名。
由此假立現界,現者,顯著義,略當俗雲現象界。
亦不妨假立物界,或外在世界。
這方面的說法,與前面所說攝相歸性的意思,在表面上看來好像極端違反,其實是可以融通的。
因為後一方面的說法,雖是随順世間,而要其歸,仍在不壞法相而談實性。
壞者毀壞。
甲語便完全毀壞法相,乙語則不然,法相仍可施設,但明其無自性,隻是真如的顯現,則即法相而見為真如。
宗門古德雲:“信手所扪,皆是真如。
”儒家孟子所謂“形色即是天性”,亦同此意。
故雲不壞法相而談實性,此與攝相歸性的密意,終無背反。
如上所說,甲乙二種語勢,甲是說明空宗的意思,而乙則隐示本論有與空宗不同處。
此中隐示二字,因為乙語實系本論的意思,而文中不曾直标本論,故置隐示二字。
空宗的根本大典,經則《大般若》等,論則《大智度》《中》《百》《十二》門四論。
我們綜會這些經論的全盤意義,要不外如上述甲語之所說明者。
凡屬具眼的人,自當承認我這種看法是沒有錯誤。
因為空宗的密意,本在破相顯性,已如前說。
在空宗隻破毀法相,便不肯施設法相,所以,依他的說法,是絕不談及宇宙論的。
古代《印度》外道,大概各有他一套的宇宙論。
如梵天及大自在天等計,以為宇宙萬有是由作者為因而得起的。
作者一詞,見上卷。
數論,則以心物諸現象,是由自性及神我并三德等為因,而得起的。
參考吾著《佛家名相通釋》部甲。
順世外道則以極微為一切物的本原。
此雲一切物,亦赅心的現象而言。
勝論說明宇宙則以實德業等互相依而有,不同一元、二元諸論。
勝論解析一切物,說有九實,所言實者,其意義即謂是實有的東西,而析為九種,故雲九實。
如堅勁及流液等等物質現象,因皆名實,即所謂我和心意,亦皆名實。
德者,一一實上所具有之德。
業者,作用義,謂有取、舍、屈、伸等法,是屬于實德上之業用故。
實德業等,不相離而相屬。
其立論大概如此,其方法頗尚解析。
自餘各派的說法,玆不及詳。
總之,外道都承認有離我人的心而獨立存在的宇宙。
其解釋雖複各有異點,而其計執實有外境,即所謂獨立存在的宇宙。
則是彼此所共同的。
他們外道這種迷妄的執着,其過患遂不可勝窮。
由僻執實有外在的宇宙故,即無法返證絕對的無外的空寂本性。
本性,即謂本體。
但克就吾人而言,則為吾人所以生之理,故名為性。
此乃本有,不由後起,故雲本性。
空寂者,離諸染着曰空,真淨曰寂。
無外者,此乃遍為萬物實體,更無有外。
絕對,可知。
返證者,内觀名返,默然自識名證。
由不見自本性故,即于真理無知故,真理與本性,非二也。
就其在人言之,曰本性。
就其為萬有之原言之,曰真理。
迷惑熾然。
譬如霾霧,蔽塞太空,迷惑勢力盛大,亦複如是。
其心恒是紛擾狂馳,此言心者,即依迷惑的習氣,說名為心。
向外追求種種可欲樂境。
如目之于色,口之于味,四肢之于安逸,乃至意念之于名利權勢等等,皆自以為是可欲樂之境也。
追求不已,長無餍足。
人生純為一大苦聚,衆苦之會曰苦聚。
因為人生迷失其與萬物同體的空寂本性,所以至此。
空宗為對治外道惡見故,見不正故,名惡。
衆生由不正見,淪陷無已,故呵以惡見。
根本不談宇宙論。
因為空宗把心物諸現象都說為空,即已無有所謂宇宙故。
如《大般若》經第一會中,說二十空,謂内空、外空等等。
内空者,如心法。
念念起滅不實故,是内空。
根身,如浮漚不實故,亦是内空。
外空者,如世所執外在物質世界,元非實有故。
此二十空,名義殊繁,總略言之,隻是于一切物行,行字,見前《轉變章》,下準知。
及一切心行,一一谛觀下去,谛者實義,遠離虛妄計度,如理觀照,是名谛觀。
但覺都是空無,都無所有。
乃至最後,反觀意念,猶取空相,如意識中,猶作一切都空之想,即是有空相存,故雲取空相。
取者,執着義。
即此空相,複應遣除,是名空空。
夫空相亦空,更何所有?雖複涅槃、法性、至真至實,涅槃一詞,具有真常寂滅等義,乃法性之别名,今與法性一詞合用,為複詞。
然恐人于涅槃起執故,則說無為空。
無為,亦法性之别名。
《大般若》五百五十六雲:“時諸天子,問善現言:‘豈可涅槃亦複如幻?’善現答言:‘設更有法勝涅槃者,亦複如幻,何況涅槃?’”是則法相,固不可執,若複于法性起執者,雖性亦相,故應俱遣,一切皆空。
遍大地上,古今談玄之家,空脫至極,誠莫有如空宗者。
淵乎微哉,歎觀止矣。
會得二十空義,《般若》全部在是,然不讀《般若》全部,則于二十空,隻從名詞上粗略玩過去,畢竟無所了解。
由空宗的見地看來,印度外道,乃至其他哲學家,各持一套宇宙論,隻是憑他的臆想或情見來妄構,實際上決沒有那一回事。
空宗的說法,自世谛觀之,世者世俗。
谛者實義。
世俗共許為實有的,曰世谛,亦雲俗谛。
好似奇怪,其實,并不稀奇。
據現代物理學的說法,我們可以把物質還原為電氣,也不能承認物質宇宙為實在的了。
雖則電氣還是有物,核以空宗的理趣,還是隔得無窮的遠。
然而隻把粗笨的實質的觀念,和外在的物理世界即物質宇宙的觀念,概行打消,則可以随順深入空宗的理趣,這是無疑義的。
可是一層,我們要知道,空宗的談空,畢竟不是空見。
空見者,謂隻計一切都空,是其見解一味偏滞于空故,故雲空見。
在空宗的密意,隻是要空一切法相,易言之,隻欲人于一切法相之上,而能遠離一切法相,以深澈其真實本性。
此中遠離雲雲,即于法相而不起執之謂。
法相是千差萬别的,若于法相而不執為法相,得悟入其真實本性,便離差别相。
法相是生滅無常的,若于法相而不執為法相,得悟入其真實本性,便離生滅相。
法相是變動不居的,若于法相而不執為法相,得悟入其真實本性,便離變動相。
廣說乃至無量義,恐繁且止。
總之,空宗密意唯在顯示一切法的本性。
此中一切法,猶雲一切物。
他處用法字者皆準知。
所以,空宗要遮撥一切法相,或宇宙萬象,方乃豁然澈悟,即于一一法相,而見其莫非真如。
空宗這種破相顯性的說法,我是甚為贊同的。
古今談本體者,隻有空宗能極力遠離戲論。
空宗把外道,乃至一切哲學家,各各憑臆想或情見所組成的宇宙論,直用快刀斬亂絲的手段,斷盡糾紛,而令人當下悟入一真法界。
一切法的本體,曰法界。
真者不虛妄義。
一者絕對義。
這是何等神睿、何等稀奇的大業! 我和空宗神契的地方,前面大概說過了。
但是,我于空宗還有不能贊同的地方。
這種地方确甚重要,今當略說。
空宗的密意,本在顯性。
其所以破相,正為顯性。
在空宗所宗本的經論中,反反覆覆,宣說不已,無非此個意思。
然而,我對空宗,頗有一個極大的疑問,則以為,空宗是否領會性德之全,尚難判定。
此中領會一詞,即自知之謂。
但此種知的意義極深,是無有能知和所知的相狀可得的。
性德者,性之德故,名為性德。
或性即德故,名為性德。
夫性,無形相、無方所,本無從顯示,而心之所可自喻。
言之所可形容者,唯其德耳。
德者,得也,謂性之所以得成其為是性也。
除卻德,便無所謂性了。
全字,甚吃緊。
性本萬德具足,毫無虧欠,但人不能不囿于其所習,而難自喻其性德之全。
空宗诠說性體,性體者,性雖無形,而非空無。
以非空無故,說有自體。
方言性時,即是克指性之自體而目之也,故以性體二字合而成詞,即性即體故。
大概以真實、不可變易及清淨諸德而顯示之。
極真極實,無虛妄故,說之為真。
恒如其性,毋變易故,說之為如。
一極湛然,寂靜圓明,說為清淨。
一極者,絕對義。
湛然者,深沖義、微妙義。
寂靜者,無擾亂故,無作意故。
圓明者,無迷闇故。
如上諸德,尤以寂靜提揭獨重。
如在凡位,不由靜慮工夫,即無緣達到寂靜境地,便長淪虛妄,而障其真、障其如、障其圓明。
故自小宗,迄于大乘,有三法印。
印可決定是佛所說法,非非佛法。
此中法字,姑從寬泛解釋,謂佛氏所說一切義理。
其第三法印,日涅槃寂靜。
涅槃,注見前。
可見印度佛家各宗派,都是以寂靜言性體。
換句話說,性體就是寂靜的了。
本來,性體不能不說是寂靜的。
然至寂即是神化,化而不造,故說為寂,凡有造作,則不寂。
因為化之本體,是虛寂而不起意的,故無造作,而萬化皆寂也。
豈舍神化而别有寂耶?至靜即是谲變,谲者,奇詭不測。
變而非動,故說為靜,因為變之本體,是虛靜無形的,故不可以物之動轉而測變。
世俗見物動則不靜,此變不爾,實萬變而皆靜也。
豈離谲變而别有靜耶?夫至靜而變,至寂而化者,唯其寂非枯寂而健德與之俱也,靜非枯靜而仁德與之俱也。
健,生德也。
仁,亦生德也。
即生即德,曰生德,曰健曰仁,異名同實。
生生之盛大而不容已,曰健。
盛大,猶雲至大至剛。
盛者,剛強義。
生生之和暢而無所間,曰仁。
和者,生意融融貌。
暢者,生機條達貌。
間者,阻隔義。
《大易》之書,其言天德日健,此雲天者,乃性或本體之别名。
天德,猶上文所雲性德。
亦名為元。
《易》之《乾卦篇》,幹即健義,即以健德,顯示性體。
幹亦名元,非于健德之外别有元德可說也。
此釋與舊來易家多異,當别為論。
元者,仁也,為萬德之首,《易》雲衆善之長。
萬德皆不離乎仁也。
性地肇始萬化,地者依持義,假說性體為萬化所依持,故雲性地。
暢達無虧,是名亨德,仁之通也。
性地肇始萬化,含藏衆宜,衆宜者,不拘一端,不守一定之宜故。
故名利德,仁之制也。
制者,裁制得宜。
性地肇始萬化,永正而固,正者,離迷闇故,不颠倒故。
固者,離動搖故,毋改移故。
是名貞德,仁之恒也。
恒無惑障故。
《易》之言天或性,則以元、亨、利、貞四德顯示之。
四德,唯元居首。
亨、利、貞乃至衆德,皆依元德發現,成差别故。
老子雲:“元德,深矣、遠矣。
”王輔嗣以元訓玄,實誤。
又曰:“生而不有,元德,生德也。
其生也,本真實不容已,而非有心故生也。
非有心故生,即生而無生者可得。
生者,猶言生起的物事,根本沒有生起的物事,則生即無生,故曰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生生化化,德用無窮,未始無為也。
生而不有,化無留滞,又何嘗有為乎?為而無為,故雲不恃。
長而不宰,含藏衆德,故說為長。
無形無意,不可說同宗教上之造物主,故雲不宰。
王輔嗣雲,有德而不知其主也,亦言無所謂主耳。
是謂元德。
”老子之學出于《易》。
其書實發明《易》義,當别論之。
夫元德者,生德也。
生生不息,本來真故、如故。
生而無染,本圓明故。
生而不有,本寂靜故。
是則曰真、曰如、言乎生之實也。
實,謂無有虛妄。
曰圓明,言乎生之直也。
直,謂無有迷惑。
宇宙人生,不是由盲目的意志發展的。
曰寂靜,言乎生之幾也。
至寂至靜之中,生幾萌動,而滞寂者,則遏其幾焉。
是故觀我生,觀我生一詞,借用《易》《觀》《卦》語。
夫吾與天地萬物生生之理,豈可向外推求哉?亦返之我躬而自觀焉,乃自喻耳。
因以會通空宗與《大易》之旨。
吾知生焉,吾見元德焉,此本論所由作也。
自觀,自喻,而後參證各家之旨,得其會通。
未有不由自喻,而雜拾諸人,可以通斯道也。
程子曰:“吾學雖有所受授,而天理二字,确是自家體認出來。
”學者宜知。
附識:古德有雲:“月到上方諸品靜。
”諸品,猶言萬類。
月到上方,乃極澄靜圓明之象。
萬類俱靜,寂然不動也。
此隻形容心體寂靜的方面。
心體,即性體之異名。
以其為宇宙萬有之原,則說為性體。
以其主乎吾身,則說為心體。
陶詩雲:“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以此形容心體,差得其實,而無偏于滞寂之病。
“日暮天無雲”,是寂靜也。
“春風扇微和”,生生真機也,元德流行也。
談至此,空宗是否領會性德之全,總覺不能無疑問。
空宗于寂靜的方面,領會得很深切,這是無疑義的。
但如稍有滞寂溺靜的意思,便把生生不息真機遏絕了。
其結果,必至陷于惡取空,空者,空無。
取,謂取着。
惡者,毀責詞,謂妄計着一切皆空,成不正見,故呵為惡取。
至少亦有此傾向。
我雖極力贊揚空宗大掃蕩的手勢,但是,這種手勢也須用得恰到好處,若用之太過,恐于本原上不免有差失在。
于本原差失者,即謂其不見性德之全。
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又說勝義空、義最殊勝。
名為勝義。
空者空無。
無為空。
無有造作,故名無為。
空義同上。
夫勝義、無為,皆性體之别名也。
涅槃,亦性體别名也。
此可說為空,可說為如幻乎?雖則空宗密意,恐人于寂靜的性體上,而計着為實在的物事然者,故說空,說如幻,以破其執,非謂性體果是空,果是如幻。
然如此破斥,畢竟成過。
說性體虛寂,不應執為實物有可也,虛者,無形名虛,非以無有名虛。
寂者,離擾亂相故。
實物有者,謂意想中,如有實在的物事然。
直說為空、為如幻,則幾于空盡生生性種矣。
性種者,性即種故,名性種。
性者,生生不息真機。
俗以物種為能生,故假說性體名種。
後來清辨菩薩空宗後出之大師也。
菩薩,猶言大智人。
作《掌珍論》,便立量雲。
量者,三支論式。
三支者,宗、因、喻,詳在因明。
無為,無有實。
宗 不起故。
因 似空華。
喻 此量直以無為性體,複辭。
等若空華,極為有宗所不滿。
如《護法》菩薩,及我國窺基大師,皆抨擊清辨甚力。
詳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平情論之,清辨談空,固未免惡取,然其見地,實本之《大般若經》。
《般若》破法相,可也,亦可不毀法相而談實性。
乃并法性亦破,空蕩何歸?清辨承其宗緒,宜無責焉。
吾嘗言,空宗見到性體是寂靜的,不可謂之不知性。
性體上不容起一毫執着,空宗種種破斥,無非此個意思。
我于此,亦何容乖異?然而,寂靜之中即是生機流行,生機流行畢竟寂靜。
此乃真宗微妙,迥絕言诠。
真宗,猶雲真宰,乃性體之别名。
若見此者,方乃識性德之大全。
空宗隻見性體是寂靜的,卻不知性體亦是流行的。
吾疑其不識性德之全者,以此。
夫以情見測度性體,而計執為實物者,此誠不可不空。
但不可于性體而言空。
或于性體而言空,縱其本意并不謂真無,但亦決不許說性體是流行的,是生生不息的。
空宗的經論俱在,其談到性體或真如處,曾有可容許着流行或生生不息等詞否?若談性體,而着此等詞,則必被呵斥為極謬大錯,無稍寬假。
不獨空宗,凡印度佛家各宗派,罔不如是。
但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何況涅槃。
如此談空,雖用意切于破執,而終有趣入空見之嫌疑。
門人栖霞 牟宗三,頗疑空宗談本體,不免淪空之病,亦非無見。
吾嘗言,談到真理,須是如實相應,不貴為激宕之詞。
真理不是要說得好聽,他是如此,我們就以很平易的話,來形容他是如此。
注意形容二字,真理不是一件物事可直下道出。
若措辭稍涉激宕,必其中有所偏,非應真之談也。
印度佛家,畢竟是出
此中内在的一詞,決不含有外界與之為對的意義。
須善會。
所以,非斥駁知見不可。
這個道理,我将來作《量論》時,便要詳說。
我和空宗特别契合的地方,也就在此。
古今許多哲學家,各自逞其思考,來組成具有體系的說法,以嗚一家之學,皆自謂有當于真理。
不悟他的思考,正是一種情計。
妄情計度,曰情計。
但凡言情見或情計者,此情字之意義,甚淵廣難言。
大概理智作用是由向外逐物而發展來的,所以,總是有取或有得。
有取者,謂有所追求與執着。
有得者,謂有所獲得,好像有個東西為其所得者然。
如此,即不能蕩然亡相而冥冥内證也。
此義深隐難言。
凡有取或有得,即名情見或情計。
他處凡用此詞者,皆仿此。
絕不是如理思維的一種冥思,或思現觀。
如理思維一詞,見《深密》等經。
如,謂相應。
其思維恰恰與真理相應,而無颠倒推度者,名為如理。
儒家《大學》,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等思慮,由定靜中發,即無倒妄,故雲得。
得亦如理之謂。
冥思者,以離虛妄分别故,說之為冥。
思現觀一詞,見《大論》等。
現,謂現前明證,非意想猜度故。
觀者,分明照察,無有迷謬故。
如理之思,方名現觀。
此思現觀之名所由立也。
非克治惑染盡淨,神智超脫,無由得思現觀。
哲學家難達此境,很多學者所成立的具有體系的說法,簡直如蠶作繭自縛,無緣窺見真理。
從來哲學家各用其知見以解釋宇宙,卒至知見愈出,即解釋愈多,而吾人與萬物渾然同體的不屬形限的本原,乃益被障礙,而無可參透。
此中本原,即本體之形容詞。
自本體言之,無物我可分,故雲同體。
凡有形者,即有分限。
本體雖顯現為一切形物,而其自身是無形限的,故雲不屬形限。
我嘗說,哲學或玄學,如果不是以馳逞戲論為務,而是在發現真理,那麼,我們于此,便不可信任自家的知見用事,直須在這裡謂玄學。
關閉此一道門。
謂知見。
才有玄覽之路。
玄覽一詞,借用《老子》,此中用為窮究真理之意。
覽者,窮究義。
玄,謂真理。
與《老子》本義不必符。
尤其是對于哲學界,或古今哲學家,許多紛纭複雜的知見和說法,就得用空宗大掃蕩的手段,務期斬盡葛藤,方得回機向上。
向上,猶雲直透本原,見前注。
如果一任駁雜的知見,先入為主,那就無入真理分。
分讀份。
總之,我們在本體論方面,對于空宗滌除知見的意思,是極端印可,而且同一主張的。
不過,我要附加一句話,我所謂滌除知見,并不是說要對于世間一切知識全不理會,隻是不随他轉去。
此中理會一詞,隻是求知道的意思,但時或用之以代體認一詞,則其含義甚深。
空宗認識論的主張,是要滌除知見,所以,于法相或宇宙萬象都說為空。
他的意思,是空了法相,才好于法相而深澈其實性,否則拘執虛假的迹象,而不究其真。
虛假的迹象,謂一切法相。
真,謂實性。
這些話在前面屢經說過。
我們要知道,依據空宗的說法,是無有所謂宇宙論的。
他雖有無量無邊的言說,但是,善學者如究其旨,則不外如前所說破相顯性四字。
他隻站在認識論的觀點來破除法相,便于法相所由形見,絕不究問。
此中見字讀現。
形見者顯現義。
易言之,即不肯說真如實性顯現為一切法相。
此中真如,即是實性,特累而為複詞耳。
我們玩味空宗的語勢,在空宗可以說真如即是諸法實性,而決不肯說真如顯現為一切法。
現在把這兩種語句,并列如下: 甲 真如即是諸法實性 乙 真如顯現為一切法 甲乙二語,所表示的意義,一經對比,顯然不同。
由甲語玩之,便見諸法都無自性,應說為空。
因為諸法的實性,即是真如,非離異真如别有諸法之自性可得。
非字,一氣貫至此。
故知諸法但有假名,而實空無。
由乙語玩之,諸法雖無自性,而非無法相可說,由法相即是真如的顯現故,故于一方面應以一切法會入真如實性,此即攝相歸性。
如于繩而直見為麻,即是以繩相會入麻。
《大般若》卷五百六十二說,“一切法,皆會入法性。
不見一事出法性外”雲雲。
法性,亦真如之别名。
這方面的說法,畢竟與甲語的意義,即空宗的意義。
是恰恰相符應的。
另一方面,由法相即是真如的顯現故,喻如繩相即是麻的顯現。
雖克就法相言都無自性,喻如繩相,本非離麻而别有繩的自性。
而有功用詐現,迹象宛然。
真如顯現為功用。
此功用,非離真如别有自性,原是刹那不住,故雲詐現。
固不妨施設一切法相,法相者,即依功用詐現的迹象而得名。
由此假立現界,現者,顯著義,略當俗雲現象界。
亦不妨假立物界,或外在世界。
這方面的說法,與前面所說攝相歸性的意思,在表面上看來好像極端違反,其實是可以融通的。
因為後一方面的說法,雖是随順世間,而要其歸,仍在不壞法相而談實性。
壞者毀壞。
甲語便完全毀壞法相,乙語則不然,法相仍可施設,但明其無自性,隻是真如的顯現,則即法相而見為真如。
宗門古德雲:“信手所扪,皆是真如。
”儒家孟子所謂“形色即是天性”,亦同此意。
故雲不壞法相而談實性,此與攝相歸性的密意,終無背反。
如上所說,甲乙二種語勢,甲是說明空宗的意思,而乙則隐示本論有與空宗不同處。
此中隐示二字,因為乙語實系本論的意思,而文中不曾直标本論,故置隐示二字。
空宗的根本大典,經則《大般若》等,論則《大智度》《中》《百》《十二》門四論。
我們綜會這些經論的全盤意義,要不外如上述甲語之所說明者。
凡屬具眼的人,自當承認我這種看法是沒有錯誤。
因為空宗的密意,本在破相顯性,已如前說。
在空宗隻破毀法相,便不肯施設法相,所以,依他的說法,是絕不談及宇宙論的。
古代《印度》外道,大概各有他一套的宇宙論。
如梵天及大自在天等計,以為宇宙萬有是由作者為因而得起的。
作者一詞,見上卷。
數論,則以心物諸現象,是由自性及神我并三德等為因,而得起的。
參考吾著《佛家名相通釋》部甲。
順世外道則以極微為一切物的本原。
此雲一切物,亦赅心的現象而言。
勝論說明宇宙則以實德業等互相依而有,不同一元、二元諸論。
勝論解析一切物,說有九實,所言實者,其意義即謂是實有的東西,而析為九種,故雲九實。
如堅勁及流液等等物質現象,因皆名實,即所謂我和心意,亦皆名實。
德者,一一實上所具有之德。
業者,作用義,謂有取、舍、屈、伸等法,是屬于實德上之業用故。
實德業等,不相離而相屬。
其立論大概如此,其方法頗尚解析。
自餘各派的說法,玆不及詳。
總之,外道都承認有離我人的心而獨立存在的宇宙。
其解釋雖複各有異點,而其計執實有外境,即所謂獨立存在的宇宙。
則是彼此所共同的。
他們外道這種迷妄的執着,其過患遂不可勝窮。
由僻執實有外在的宇宙故,即無法返證絕對的無外的空寂本性。
本性,即謂本體。
但克就吾人而言,則為吾人所以生之理,故名為性。
此乃本有,不由後起,故雲本性。
空寂者,離諸染着曰空,真淨曰寂。
無外者,此乃遍為萬物實體,更無有外。
絕對,可知。
返證者,内觀名返,默然自識名證。
由不見自本性故,即于真理無知故,真理與本性,非二也。
就其在人言之,曰本性。
就其為萬有之原言之,曰真理。
迷惑熾然。
譬如霾霧,蔽塞太空,迷惑勢力盛大,亦複如是。
其心恒是紛擾狂馳,此言心者,即依迷惑的習氣,說名為心。
向外追求種種可欲樂境。
如目之于色,口之于味,四肢之于安逸,乃至意念之于名利權勢等等,皆自以為是可欲樂之境也。
追求不已,長無餍足。
人生純為一大苦聚,衆苦之會曰苦聚。
因為人生迷失其與萬物同體的空寂本性,所以至此。
空宗為對治外道惡見故,見不正故,名惡。
衆生由不正見,淪陷無已,故呵以惡見。
根本不談宇宙論。
因為空宗把心物諸現象都說為空,即已無有所謂宇宙故。
如《大般若》經第一會中,說二十空,謂内空、外空等等。
内空者,如心法。
念念起滅不實故,是内空。
根身,如浮漚不實故,亦是内空。
外空者,如世所執外在物質世界,元非實有故。
此二十空,名義殊繁,總略言之,隻是于一切物行,行字,見前《轉變章》,下準知。
及一切心行,一一谛觀下去,谛者實義,遠離虛妄計度,如理觀照,是名谛觀。
但覺都是空無,都無所有。
乃至最後,反觀意念,猶取空相,如意識中,猶作一切都空之想,即是有空相存,故雲取空相。
取者,執着義。
即此空相,複應遣除,是名空空。
夫空相亦空,更何所有?雖複涅槃、法性、至真至實,涅槃一詞,具有真常寂滅等義,乃法性之别名,今與法性一詞合用,為複詞。
然恐人于涅槃起執故,則說無為空。
無為,亦法性之别名。
《大般若》五百五十六雲:“時諸天子,問善現言:‘豈可涅槃亦複如幻?’善現答言:‘設更有法勝涅槃者,亦複如幻,何況涅槃?’”是則法相,固不可執,若複于法性起執者,雖性亦相,故應俱遣,一切皆空。
遍大地上,古今談玄之家,空脫至極,誠莫有如空宗者。
淵乎微哉,歎觀止矣。
會得二十空義,《般若》全部在是,然不讀《般若》全部,則于二十空,隻從名詞上粗略玩過去,畢竟無所了解。
由空宗的見地看來,印度外道,乃至其他哲學家,各持一套宇宙論,隻是憑他的臆想或情見來妄構,實際上決沒有那一回事。
空宗的說法,自世谛觀之,世者世俗。
谛者實義。
世俗共許為實有的,曰世谛,亦雲俗谛。
好似奇怪,其實,并不稀奇。
據現代物理學的說法,我們可以把物質還原為電氣,也不能承認物質宇宙為實在的了。
雖則電氣還是有物,核以空宗的理趣,還是隔得無窮的遠。
然而隻把粗笨的實質的觀念,和外在的物理世界即物質宇宙的觀念,概行打消,則可以随順深入空宗的理趣,這是無疑義的。
可是一層,我們要知道,空宗的談空,畢竟不是空見。
空見者,謂隻計一切都空,是其見解一味偏滞于空故,故雲空見。
在空宗的密意,隻是要空一切法相,易言之,隻欲人于一切法相之上,而能遠離一切法相,以深澈其真實本性。
此中遠離雲雲,即于法相而不起執之謂。
法相是千差萬别的,若于法相而不執為法相,得悟入其真實本性,便離差别相。
法相是生滅無常的,若于法相而不執為法相,得悟入其真實本性,便離生滅相。
法相是變動不居的,若于法相而不執為法相,得悟入其真實本性,便離變動相。
廣說乃至無量義,恐繁且止。
總之,空宗密意唯在顯示一切法的本性。
此中一切法,猶雲一切物。
他處用法字者皆準知。
所以,空宗要遮撥一切法相,或宇宙萬象,方乃豁然澈悟,即于一一法相,而見其莫非真如。
空宗這種破相顯性的說法,我是甚為贊同的。
古今談本體者,隻有空宗能極力遠離戲論。
空宗把外道,乃至一切哲學家,各各憑臆想或情見所組成的宇宙論,直用快刀斬亂絲的手段,斷盡糾紛,而令人當下悟入一真法界。
一切法的本體,曰法界。
真者不虛妄義。
一者絕對義。
這是何等神睿、何等稀奇的大業! 我和空宗神契的地方,前面大概說過了。
但是,我于空宗還有不能贊同的地方。
這種地方确甚重要,今當略說。
空宗的密意,本在顯性。
其所以破相,正為顯性。
在空宗所宗本的經論中,反反覆覆,宣說不已,無非此個意思。
然而,我對空宗,頗有一個極大的疑問,則以為,空宗是否領會性德之全,尚難判定。
此中領會一詞,即自知之謂。
但此種知的意義極深,是無有能知和所知的相狀可得的。
性德者,性之德故,名為性德。
或性即德故,名為性德。
夫性,無形相、無方所,本無從顯示,而心之所可自喻。
言之所可形容者,唯其德耳。
德者,得也,謂性之所以得成其為是性也。
除卻德,便無所謂性了。
全字,甚吃緊。
性本萬德具足,毫無虧欠,但人不能不囿于其所習,而難自喻其性德之全。
空宗诠說性體,性體者,性雖無形,而非空無。
以非空無故,說有自體。
方言性時,即是克指性之自體而目之也,故以性體二字合而成詞,即性即體故。
大概以真實、不可變易及清淨諸德而顯示之。
極真極實,無虛妄故,說之為真。
恒如其性,毋變易故,說之為如。
一極湛然,寂靜圓明,說為清淨。
一極者,絕對義。
湛然者,深沖義、微妙義。
寂靜者,無擾亂故,無作意故。
圓明者,無迷闇故。
如上諸德,尤以寂靜提揭獨重。
如在凡位,不由靜慮工夫,即無緣達到寂靜境地,便長淪虛妄,而障其真、障其如、障其圓明。
故自小宗,迄于大乘,有三法印。
印可決定是佛所說法,非非佛法。
此中法字,姑從寬泛解釋,謂佛氏所說一切義理。
其第三法印,日涅槃寂靜。
涅槃,注見前。
可見印度佛家各宗派,都是以寂靜言性體。
換句話說,性體就是寂靜的了。
本來,性體不能不說是寂靜的。
然至寂即是神化,化而不造,故說為寂,凡有造作,則不寂。
因為化之本體,是虛寂而不起意的,故無造作,而萬化皆寂也。
豈舍神化而别有寂耶?至靜即是谲變,谲者,奇詭不測。
變而非動,故說為靜,因為變之本體,是虛靜無形的,故不可以物之動轉而測變。
世俗見物動則不靜,此變不爾,實萬變而皆靜也。
豈離谲變而别有靜耶?夫至靜而變,至寂而化者,唯其寂非枯寂而健德與之俱也,靜非枯靜而仁德與之俱也。
健,生德也。
仁,亦生德也。
即生即德,曰生德,曰健曰仁,異名同實。
生生之盛大而不容已,曰健。
盛大,猶雲至大至剛。
盛者,剛強義。
生生之和暢而無所間,曰仁。
和者,生意融融貌。
暢者,生機條達貌。
間者,阻隔義。
《大易》之書,其言天德日健,此雲天者,乃性或本體之别名。
天德,猶上文所雲性德。
亦名為元。
《易》之《乾卦篇》,幹即健義,即以健德,顯示性體。
幹亦名元,非于健德之外别有元德可說也。
此釋與舊來易家多異,當别為論。
元者,仁也,為萬德之首,《易》雲衆善之長。
萬德皆不離乎仁也。
性地肇始萬化,地者依持義,假說性體為萬化所依持,故雲性地。
暢達無虧,是名亨德,仁之通也。
性地肇始萬化,含藏衆宜,衆宜者,不拘一端,不守一定之宜故。
故名利德,仁之制也。
制者,裁制得宜。
性地肇始萬化,永正而固,正者,離迷闇故,不颠倒故。
固者,離動搖故,毋改移故。
是名貞德,仁之恒也。
恒無惑障故。
《易》之言天或性,則以元、亨、利、貞四德顯示之。
四德,唯元居首。
亨、利、貞乃至衆德,皆依元德發現,成差别故。
老子雲:“元德,深矣、遠矣。
”王輔嗣以元訓玄,實誤。
又曰:“生而不有,元德,生德也。
其生也,本真實不容已,而非有心故生也。
非有心故生,即生而無生者可得。
生者,猶言生起的物事,根本沒有生起的物事,則生即無生,故曰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生生化化,德用無窮,未始無為也。
生而不有,化無留滞,又何嘗有為乎?為而無為,故雲不恃。
長而不宰,含藏衆德,故說為長。
無形無意,不可說同宗教上之造物主,故雲不宰。
王輔嗣雲,有德而不知其主也,亦言無所謂主耳。
是謂元德。
”老子之學出于《易》。
其書實發明《易》義,當别論之。
夫元德者,生德也。
生生不息,本來真故、如故。
生而無染,本圓明故。
生而不有,本寂靜故。
是則曰真、曰如、言乎生之實也。
實,謂無有虛妄。
曰圓明,言乎生之直也。
直,謂無有迷惑。
宇宙人生,不是由盲目的意志發展的。
曰寂靜,言乎生之幾也。
至寂至靜之中,生幾萌動,而滞寂者,則遏其幾焉。
是故觀我生,觀我生一詞,借用《易》《觀》《卦》語。
夫吾與天地萬物生生之理,豈可向外推求哉?亦返之我躬而自觀焉,乃自喻耳。
因以會通空宗與《大易》之旨。
吾知生焉,吾見元德焉,此本論所由作也。
自觀,自喻,而後參證各家之旨,得其會通。
未有不由自喻,而雜拾諸人,可以通斯道也。
程子曰:“吾學雖有所受授,而天理二字,确是自家體認出來。
”學者宜知。
附識:古德有雲:“月到上方諸品靜。
”諸品,猶言萬類。
月到上方,乃極澄靜圓明之象。
萬類俱靜,寂然不動也。
此隻形容心體寂靜的方面。
心體,即性體之異名。
以其為宇宙萬有之原,則說為性體。
以其主乎吾身,則說為心體。
陶詩雲:“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以此形容心體,差得其實,而無偏于滞寂之病。
“日暮天無雲”,是寂靜也。
“春風扇微和”,生生真機也,元德流行也。
談至此,空宗是否領會性德之全,總覺不能無疑問。
空宗于寂靜的方面,領會得很深切,這是無疑義的。
但如稍有滞寂溺靜的意思,便把生生不息真機遏絕了。
其結果,必至陷于惡取空,空者,空無。
取,謂取着。
惡者,毀責詞,謂妄計着一切皆空,成不正見,故呵為惡取。
至少亦有此傾向。
我雖極力贊揚空宗大掃蕩的手勢,但是,這種手勢也須用得恰到好處,若用之太過,恐于本原上不免有差失在。
于本原差失者,即謂其不見性德之全。
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又說勝義空、義最殊勝。
名為勝義。
空者空無。
無為空。
無有造作,故名無為。
空義同上。
夫勝義、無為,皆性體之别名也。
涅槃,亦性體别名也。
此可說為空,可說為如幻乎?雖則空宗密意,恐人于寂靜的性體上,而計着為實在的物事然者,故說空,說如幻,以破其執,非謂性體果是空,果是如幻。
然如此破斥,畢竟成過。
說性體虛寂,不應執為實物有可也,虛者,無形名虛,非以無有名虛。
寂者,離擾亂相故。
實物有者,謂意想中,如有實在的物事然。
直說為空、為如幻,則幾于空盡生生性種矣。
性種者,性即種故,名性種。
性者,生生不息真機。
俗以物種為能生,故假說性體名種。
後來清辨菩薩空宗後出之大師也。
菩薩,猶言大智人。
作《掌珍論》,便立量雲。
量者,三支論式。
三支者,宗、因、喻,詳在因明。
無為,無有實。
宗 不起故。
因 似空華。
喻 此量直以無為性體,複辭。
等若空華,極為有宗所不滿。
如《護法》菩薩,及我國窺基大師,皆抨擊清辨甚力。
詳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平情論之,清辨談空,固未免惡取,然其見地,實本之《大般若經》。
《般若》破法相,可也,亦可不毀法相而談實性。
乃并法性亦破,空蕩何歸?清辨承其宗緒,宜無責焉。
吾嘗言,空宗見到性體是寂靜的,不可謂之不知性。
性體上不容起一毫執着,空宗種種破斥,無非此個意思。
我于此,亦何容乖異?然而,寂靜之中即是生機流行,生機流行畢竟寂靜。
此乃真宗微妙,迥絕言诠。
真宗,猶雲真宰,乃性體之别名。
若見此者,方乃識性德之大全。
空宗隻見性體是寂靜的,卻不知性體亦是流行的。
吾疑其不識性德之全者,以此。
夫以情見測度性體,而計執為實物者,此誠不可不空。
但不可于性體而言空。
或于性體而言空,縱其本意并不謂真無,但亦決不許說性體是流行的,是生生不息的。
空宗的經論俱在,其談到性體或真如處,曾有可容許着流行或生生不息等詞否?若談性體,而着此等詞,則必被呵斥為極謬大錯,無稍寬假。
不獨空宗,凡印度佛家各宗派,罔不如是。
但空宗說涅槃亦複如幻,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何況涅槃。
如此談空,雖用意切于破執,而終有趣入空見之嫌疑。
門人栖霞 牟宗三,頗疑空宗談本體,不免淪空之病,亦非無見。
吾嘗言,談到真理,須是如實相應,不貴為激宕之詞。
真理不是要說得好聽,他是如此,我們就以很平易的話,來形容他是如此。
注意形容二字,真理不是一件物事可直下道出。
若措辭稍涉激宕,必其中有所偏,非應真之談也。
印度佛家,畢竟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