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大化所詐現之迹象上看,則續生之法,或與前法有其相似,幾乎可說為循環。
其實後法于前,亦隻是相似而已,不可說後起是将前法重疊一番也。
六、如汝計,若一切物皆刹那刹那新生者,雲何一般人于此刹那頃新生物事,而竟看做為舊有的物事。
汝這種疑問所由起,隻是執其粗迹,而不究其隐微。
前面說過,一切物由刹那滅故,才得相續起。
如某物,前滅後起的時候,若不遇新的異緣,則後刹那續起者,恒與其前物相似。
例如前所舉黑鐵,方其未遇火為異緣,即此黑鐵,于前刹那滅已,而後刹那續起者,仍與前黑鐵極相似。
在此等情形之下,便名為相似随轉。
中譯佛籍,多訓轉為起,此借用之。
似前而起,名相似随轉。
由相似随轉故,所以,對于現前一刹那頃新生的物事,而仍當作舊有的物事來理解他。
實則,凡物都不是兀然堅凝的連持下來。
易言之,即不是有獨立的自體,由過去至今,一向任持不舍。
須知,凡物于每一刹那,都是蛻故創新。
前刹那突起,即便壞滅,後刹那續生,亦複不住。
如現前某物,若筆和硯等。
吾人見為猶是前物。
其實,此物前前滅盡,現在一刹那頃續起的物,極似前物,故見為前物耳。
或複難言:“若一切物皆刹那刹那生滅相續者,雲何不可覺知?”答曰:這種變化,至極微妙,至極迅速,所以不可覺察。
汝若以不可覺察故,即不肯信刹那刹那生滅相續者,吾且問汝,如汝身體,息息新陳代謝,猶自視為故吾,卻未嘗以其不可覺知,遽否認新陳代謝作用。
一切物,刹那刹那生滅相續,不可覺知,又何足怪? 七、如汝計,凡物之初起,必皆有暫住的時候,決非初起即變異者。
此實無有理據。
若果如汝所計,則一切法,應有定形。
所以者何?因為一切法初起,既能住而不滅,便是有定形的東西,即不能由一狀态轉為另一狀态。
此雲轉者,改變義。
然而一切法,事實上都是刹那刹那滅故生新,而此新故遷移,隻于冥冥中密密的運行,既不可尋其最初的端緒,更不可索其最終的邊際,根本沒有定形可得。
例如由乳可至酪,這乳顯然不曾有他的定形,如有定形,他決不會改轉成酪了。
這乳所以無定形者,就因此乳初起即變,根本沒有暫住,所以不會有定形可任持着。
或複難言:“由乳至酪者,以先經相當熱度,後經冷的空氣等等異緣,故乳轉變成酪。
若乳不遇異緣,則能暫住而任持其定形。
”此難,亦不應理。
應知,熱度等等異緣,雖為由乳轉變成酪所必需備具的條件,但是,乳的本身,是否堅住而有定形,是否為一成而不可變,這個問題确是特别重要。
如果乳是能暫時堅住的,那麼,他就是有定形的東西。
他既已任持他的定形,既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縱有任何異緣,也不能令他轉成另一狀态。
易言之,即無法轉變成酪了。
因為乳的本身,是才起即滅。
易言之,即刹那刹那變異,根本沒有定形可任持,根本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此乳遇着異緣,便可轉為另一狀态,即是可以成酪了。
我們要知道,由乳至酪,決非可以一蹴而至,中間經過無量刹那生滅,相似随轉。
唯其相似的程度,則刹那刹那,随其所逢之緣,如熱度等等,逐漸微異。
大概後一刹那續生之乳,與其前一刹那之乳,決定無有全肖者。
及至成酪,則由前此許多刹那逐漸微異之遞集,至此,而乃顯其特異,即是成為酪了。
世俗于此不察,以為乳之初起,便能留住不滅,後經多時成酪,乳相方滅。
不知成酪以前之乳,已經無量刹那生滅,原非一物。
特在成酪以前,其相似程度,未驟形其懸殊,故謂乳從初起便暫住而任持其定形。
其實,這種看法,純是一種錯誤。
八、如汝計,凡物得由此移轉至彼,是名為動。
如桌子,由室之東隅,移轉至西隅,以及天體的運轉,寒暑的往來,乃至一切一切,不可勝窮的動的現象,是彰明不可否認的。
一切物既都不是不動的東西,那麼,一切物便非才生即滅。
如果凡物生已,不曾暫住,那就根本沒有物了。
既已無物,憑何來說動呢?據一般人的信念,以為沒有物質的動,是不能想像的。
沒有動的物質,也是不會有的。
所以,有物即已有動可說。
因此,便無法否認一切物之存在,也就無法承認一切物是才生即滅的主張。
汝持這種說法,隻由不肯深窮真理,故陷于謬誤而不覺。
須知,汝所謂動,隻是一種移轉的意義。
這個移轉,在世俗之見,以為是有個實物才移轉的,并且有其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經過的。
又且一經移轉,物的狀态,即有一彼一此之不同的。
例如桌子,于某時分,由東移到西。
桌子的狀态,就因其移轉,而不必同于原來的樣子了。
汝的意思,不過如此。
我若随順世間情見,并不否認汝的說法。
但是,汝若把物看做是唯一的實在的,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前面已經說過,凡有必以無為本,凡可象必以虛寂為極。
虛寂故無所滞,雖顯現為萬象,而實泊然不離其本,斯即象而寂。
無故未始有礙,雖顯現為群有,而實蕩然不失其宗,斯即有而無。
肇公作《物不遷論》,明示于一切物,不看做是物,不見有物底動的相,可謂證真之談。
汝若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來推測宇宙,以為隻有物質是實在的,遂不能于一切物而悟本無,無者,無形而至神,是乃物之本體。
若能于物,不作物想,而澈悟物之本體,即是于物而悟本無。
不能于一切物而證虛寂。
虛寂與無,非二也,言其無形則曰無,言其沖遠而無擾動相,則曰虛寂。
虛寂與無,皆克指物之本體而言。
這樣,便見有物,便見有物底動的相,即已無法見真理了。
我們若是超脫世間情見,而唯真理之求,将必悟到一切物都不是實在的東西。
世俗所見為實在的物,隻是一種虛假相。
一切物,在實際上說,都是刹那刹那滅壞,刹那刹那變異,哪有實在的物可得呢?據此說來,一切物既非是實在的,而世俗所見為物之動,又如何解釋呢?須知,一切物雖不實在,而由刹那刹那,生滅相續,詐現相狀,宛爾推移,便見為有物是在動着了。
其實,物質既非實,動相自是假虛的。
我們隻承認萬物是依着變化不息的過程,而假為之名。
實際上無所謂物,更無所謂物之動。
故汝欲以動來證明一切物非是才生即滅,這正是世俗迷妄的見解,非我所許。
九、如汝計,一切物若才生即滅者,即是刹那刹那頓變,不由積漸而至。
然世共見,諸法皆由積漸而至盛大。
如太空之中,泰初隻是元氣布濩,混沌未分。
今此太陽系統,亦不知經幾許時劫,分化、凝結,而後呈此粲着之奇。
又如生物的官品,也都是由簡單而趨複雜。
足見一切物,都是由漸變得來。
汝持此論,适以證成我的說法。
須知,一切物若初起即住、延持不滅者,便是一受其已成的定形,而無可複變了,更何所謂積漸而至盛大?唯其才生即滅,無有定形可守,所以說,諸物是刹那刹那頓變的。
過去的東西,沒有存留到現在。
現在的東西,亦決不會存留到未來。
每一刹那頃,都是頓變,造化就是這樣的新新不住,可謂奇怪極矣!然而諸物刹那刹那頓變,才得積漸而至盛大,因為前刹那的物,才起即滅,後刹那的物,緊接着前滅的物而續起,必較為增進些。
譬如河流,前流方滅,後流續前而起者益見浩大。
凡物生滅滅生而不已,所以進進益盛。
進進,張橫渠語。
假若初起便住,即已守其定形,何由漸至盛大?由此應知,所謂一切物的漸變,确是基于刹那刹那的頓變,而後形見出來的。
王陽明先生說:“天地之化,合是有個漸的意思。
”這話是不錯的。
但不要忽略,若非刹那刹那頓變,也無漸變可說了。
朱子說:“天地山川,非積小以高大也。
”《中庸章句》這是站在頓變的觀點上說,可謂深于知化。
有人言,凡物不必舍故,而可以随時添上新的東西,如過去的物事,點點滴滴集累起來,持續到現在,其間自必随時加上新的分子,并且由現在拓展而立趨未來,也是随時有新分子增加的。
譬如轉雪球,越轉越大,就因依着故有的雪片,一轉一轉的,時時加上新的雪片,所以,雪球漸轉漸大。
這種說法,總是要堅持故物不滅的主張。
殊不知,故物不滅,則其創新的力用,已經停滞了,如何得有新的東西繼續而起?又如故物不滅,即已任持其定形,亦決不容新分子加入,所以,不舍故物的說法,純是一種謬想。
十、如汝計,一切事物是時常轉變的,如由許多事實,甄明事物的數量上的變化,便變更他們事物的質量。
例如水,在通常的氣壓之下,在攝氏表零度時,從液體變成固體了。
在攝氏表一百度時,從液體變成氣體了。
在這兩個轉變點上,單純的氣溫的數量上的變更,便引起水的質量上的變更。
反過來說,質量上的變化,也變更他們的數量。
但是,事物雖有轉變,而當其轉變的時候,隻是物質由一狀态變為另一狀态,并不是物質的本身可滅。
如果物質才生即滅,那便無許多轉變的事物可說了。
汝這種見解,更是錯誤。
須知,汝所謂物質隻是一個概念。
據實而談,離開一切轉變的事物别無所謂物質,還說甚麼不滅呢?若克就一切轉變的事物,而說名物質。
那麼,這些物質,正以其是才生即滅的,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才會由一狀态轉變為另一狀态。
如果物質初起便住,那便成為凝固的死物,如何可以轉變?我國古詩有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這裡所謂天,不是宗教家所謂神或帝的意思,而是用為最極的真實之代語。
命者,流行義。
於穆者,深遠義。
不已者,生滅滅生,恒相續起,無有斷絕也。
此言真實的力用之流行,恒是生滅相續,無有已止,所以歎其興遠也。
一切物生滅相續者,實際上元是真實的力用之流行。
這種流行,是莊子所謂“運而無所積”的。
運者,猶言流行。
無所積者,刹那刹那,都是才生即滅,沒有一絲兒舊的東西滞積着。
大化之行,是至剛至健的,所以,刹那刹那,滅故生新。
如果有故物停留,便是造化衰歇了,這是不會有的事情。
我們應知,所謂物質不滅,并不是有個堅凝的常住的物質。
但因一切物生滅相續,不可斷絕,及由生滅相續,而得由一狀态轉變為另一狀态故,如是假說物質不滅,我亦贊成。
十一、汝等于諸物,時或起常見,時或起斷見。
如于一木,今昔恒見,則計為常,是起常見;忽焉睹其燼滅,遂又計為斷,是起斷見。
這樣,都有過失。
若執諸物初起便常住者,應無後物複生;若執諸物滅已便斷者,亦無後物複生。
應知,一切物才生即滅。
刹那刹那,故故滅盡,說一切物無有常;刹那刹那,新新突生,說一切物無有斷。
一刹那頃,大地平沉,即此刹那,山河盡異,這并不是稀奇事。
十二、汝等難雲,一切物事,皆得名之為法。
其所以名法者,以具軌持二義故。
持謂任持,不舍自體。
如頃寫字的筆,此筆能任持他的自體,而不舍失,故說持義。
軌謂軌範,可生物解。
此中物者,人也。
言一切事物具有法則,可令人起解。
我國的古詩有雲:“有物有則。
”此言一切物之成,都是具有法則的,不是混亂無條理的。
所以,可令人對他一切物起解。
如上軌持二義,确是吾人的知識所由成立的基礎,也就是科學所由成立的基礎。
如果說,一切物是才生即滅的,是刹那不住的,那麼,一切物根本不曾任持他的自體。
易言之,即根本沒有物了。
既已無物,自無軌範可說。
軌範必待物而始見,若無有物,即無軌範可令人生解也。
如此說來,吾人的知識決不可能,即科學無安足處了。
汝這番問難,是很有意義的。
吾将有以釋汝之惑。
一者,凡物刹那刹那相續起故,雖無實物可容暫住,而詐現有物的相狀,條然分殊貌。
宛然,有物貌。
不是空空無所有也。
又複當知,物相紛綸,雖雲詐現,而現有其物,即物有其則。
一切物相,既不是空空洞洞的全無所有,譬如電光的一閃一閃,詐現延續的光相,雖非實在的東西,卻亦不是全無。
所以,也不是混混亂亂的沒有天則。
可以說,物之現似有形,即是則之秩然不紊。
二者,吾人底理智作用,應日常實際生活的需要,常常是向外去找東西,所以,理智作用不能理會造化的蘊奧。
易言之,即不能明了一切物刹那刹那、生滅相續的活躍躍的内容。
他總是把捉那刹那刹那、生滅相續所詐現的相狀,即是将那本來不住的東西,當作存在的東西來看。
于是設定有一切物,便許一切物都是能任持他底自體,且自有軌範,可以令人起解的。
故所謂軌持,隻于不住的變化中,強作存在的物事來圖摹,本不可執為定實。
然由此而知識乃非不可能,即科學也有安足處。
這個意思,我本想留待《量論》詳說,此中不及深談。
汝欲以一切物具有軌持二義,來難破一切物才生即滅的說法,這是沒有理由的。
如上所說,凡物才生即滅,都無暫住,此理絕不容疑。
有人說,宇宙間本來沒有永久的東西,隻有暫時的是真實的。
羅素來吾國講演。
《易》學家姚配中說,一切事物是刻刻變化,隻有暫時的存在。
見《姚氏易傳》《乾卦篇》。
此中引用,但本其意而易其詞。
為便利讀者計,避免爻象等專門名詞故。
如此等說,俱未有真見,實則一切事物,根本沒有暫住的。
孔門傳授的《易傳》有雲,“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可謂深入理奧。
因為一切事物刹那刹那變異,隻是法爾如此,法爾猶言自然,曾見前文,然不直用自然一詞者,以其意義更深故。
不是别有個大神的力,來使一切事物很猛疾的變異。
而所謂變異者,卻是極奇妙的迅速,每一刹那頃都不會停滞的。
所以說,“不疾而速”。
又凡物刹那刹那變異故,前物已滅,本不曾行往于後,然後物續前而起,即其前雖無實物可以往後,而由刹那刹那,有物續生,宛似前物至後。
所以說,“不行而至”。
孔子這種說法,自是精于察變,後來隻有莊子,善發揮他的意思。
莊子《大宗師》雲:有人怕舟失掉了,便把舟潛藏在險固的幽壑裡,怕山失掉了,便把山潛藏在淵深的大澤裡。
這樣,可謂藏之甚固,舟和山不會有壞失之虞罷。
然而夜半的時候,喻冥冥中也。
居然有大力的怪物,喻變化。
将那藏在幽壑裡的舟,與藏在深澤裡的山,一齊負着,疾走疾走,杳然無蹤。
喻變化神速,不可得其端倪。
舟和山都不知所在了。
凡物皆刹那才生即滅故。
這段話,極富理趣,後來隻有郭子玄解釋得極好。
據子玄說,有一種無力的力,才是很大的力。
這個就是變化。
謂之無力的力者,非可說為造物主故。
變化的力,是能揭天地以舍故趨新。
故的東西,決不會有暫時停住,忽然已是新起的物事了。
天地萬物,無時而不遷改。
世間瞬息創新,而人或見為舊。
舟和山,瞬息變易,而人或視之若前。
我與某甲才一交臂頃,某甲便已逝去了,即我亦不是故我了。
而世人于此,皆莫之覺,謂現前所遇,皆可系戀,以為是存在着的,豈非大惑不解耶!由上所述,我國先哲的話,可見關于凡物刹那才生即滅的見解,是與印度佛家不期而遙契的。
有人說,這種理論還不能得到證明。
有人說,确已迎着證明時期的曙光了。
近代物理學家,豈不承認物質已消滅了嗎? 綜前所說,我們解析變化的内容,于一方面,說翕和辟;又于一方面,說生和滅。
因為辟是流行無礙的一種勢用,所以,是刹那才生即滅,無有暫住的。
翕是收攝凝聚的一種勢用,雖詐現物相,而實非固定底質礙的東西,所以,亦是刹那才生即滅,無有暫住的。
如此說來,翕和辟,都是倏忽生滅,好像空中華一般。
因此,有許多哲學家,對于宇宙的看法,頗不一緻了。
如印度的佛家,便把生滅的世界,說為無常,而隐存呵毀,因有厭離或超脫的意思。
小乘直是厭離,大乘别是一種超脫的觀念。
他們印度佛家以為生滅的萬法,是依着不生不滅的實體而有的。
順流,則惑苦紛纭。
順者随順,流謂生滅。
證本,則一極寂靜。
本和一極并謂實體。
所以,有超越生滅,而安住不生滅的實際的蕲向。
實際,即實體之别名。
我國儒家哲學的思想,則以為絕待的太易,舉其全體而顯現為分殊的大用或生滅的萬象,此中太易,即實體之異名。
生滅,即謂翕和辟,都是生滅滅生而不已,故言生滅,則翕辟不須另舉。
即于生生不息,而見為至誠,生滅滅生,即是生生不息。
至誠,亦實體之别名。
此非超越生生不息的萬象而獨在,故于生生不息的萬象,直作至誠觀,便于相對中見絕對。
于流行而識得主宰。
準上可知。
因此,不言超脫,而自無不超脫;不起厭離,則以本無可厭離故。
觀法無常,而日新盛德,于是可見。
孔《子易傳》說:“日新之謂盛德。
”大化流行,時時更新,故曰日新。
滅故所以生新,大化無有窮盡,森然萬象,皆一真的顯現也。
一者,絕待義,不與二對。
一真即謂本體。
我嘗說,識得孔氏意思,便悟得人生有無上底崇高的價值,無限的豐富意義,尤其是對于世界,不會有空幻的感想,而自有改造的勇氣。
有人說,我的哲學是援儒入佛的。
這話,好像說得不錯。
其實,個中甘苦,斷不是旁人所可知的。
我從前有一個時期,是很傾向于印度佛家思想的。
我的研究佛家學問,決不是廣見聞、矜博雅的動機,而确是為窮究真理,以作安心立命之地的一大願望所驅使。
我嘗問無著和世親一派之學于歐陽大師,也曾經服膺勿失的。
其後,漸漸離開百家之說,佛家和其他連孔家也在内。
一概不管,隻一意反己自求。
我以為,真理是不遠于吾人的,決定不是從他人的語言文字下轉來轉去,可以得到真理的。
所以,我隻信賴我自己的熱誠與虛心,時時提防自己的私意和曲見等等來欺蔽了自己。
而隻求如陳白沙所謂“措心于無”,即是掃除一切執着與迷謬的知見,令此心廓然,無有些子沾滞。
如此,乃可随處體認真理。
久之我所證會者,忽然覺得與孔門傳授之《大易》的意思,若甚相密契。
因此,才把舊日所依據無著和世親一派的主張而造作的《唯識學概論》,全毀其稿,又誓改造《新唯識論》,以救其失。
我之有得于孔學,也不是由讀書而得的,卻是自家體認所至,始覺得和他的書上所說,堪為印證。
這個甘苦,也無法向一般人說了。
我于佛家,所極注重的經典,莫如《阿含經》、涵養的工夫,有可與孔門相通處。
《大般若經》、掃除一切锢于習染的知見,及于一切物,無所取執。
《涅槃經》、破一切所執已,始直顯一切法的真常的本體。
《華嚴經》。
此經于現前所見的一一物事,皆說為神,就是泛神論的意思。
又示人以廣大的行願,可以接近入世的思想。
佛家演變殊繁,此經卻别具特色。
這幾部經,都與儒家的《大易》,有可以融會貫通的地方。
注意有可以三字,非全同。
我想将來别為論述,此中不及詳談。
一般人說我是援儒入佛者,這等論調是全不知道學問的意義和甘苦。
須知,此理不是可以随便援這家人那家來說的。
我嘗語諸生雲:學者自家做窮理工夫,卻要尋着根本問題,次第引生許許多多的枝節問題,相引以至無窮。
吾人解決此等問題,常有賴于平日所讀百家之書,藉資引發,久之,豁然貫通。
自家思想,成了偉大的體系。
亦自覺得,對于百家之說,或有所同,或有所異;或于衆異中有一同,或于衆同中有一異;或于小同中有大異,或于小異中有大同。
然無論同異如何,而自家思想畢竟不是浮泛或駁雜的見聞所混亂湊合而成的,此處吃緊。
畢竟是深造自得的,畢竟是自成偉大的體系的。
到此境界的時候,出口說話,自可貫穿百氏,辨異取同,左右逢原,不存彼此的封畛。
此方是觀其會通,此方是蹈于大方,此方是契會真理,而無私家門戶見,但此等境界又的的确确與俗學為比附之說者絕不相侔。
此意自難為一般人說得,因論儒佛二家的宇宙觀不必同,而縱言及此,似傷枝蔓了。
翻者按:熊先生說及此時,初不主錄入本書,翻者以為錄入亦好。
有人問:“翕和辟,刹那刹那,生滅滅生,是名大用流行。
大用,亦雲功用。
此功用是渾一的,如何成為各别的個體?”答曰:恒轉顯現為功用,本是渾一的全體。
但是所謂渾一,并不是一合相之謂。
一合相,借用《金剛經》語。
相者相狀。
一合者,謂其混同為一,密合而無分化。
而确是萬殊的,是重
其實後法于前,亦隻是相似而已,不可說後起是将前法重疊一番也。
六、如汝計,若一切物皆刹那刹那新生者,雲何一般人于此刹那頃新生物事,而竟看做為舊有的物事。
汝這種疑問所由起,隻是執其粗迹,而不究其隐微。
前面說過,一切物由刹那滅故,才得相續起。
如某物,前滅後起的時候,若不遇新的異緣,則後刹那續起者,恒與其前物相似。
例如前所舉黑鐵,方其未遇火為異緣,即此黑鐵,于前刹那滅已,而後刹那續起者,仍與前黑鐵極相似。
在此等情形之下,便名為相似随轉。
中譯佛籍,多訓轉為起,此借用之。
似前而起,名相似随轉。
由相似随轉故,所以,對于現前一刹那頃新生的物事,而仍當作舊有的物事來理解他。
實則,凡物都不是兀然堅凝的連持下來。
易言之,即不是有獨立的自體,由過去至今,一向任持不舍。
須知,凡物于每一刹那,都是蛻故創新。
前刹那突起,即便壞滅,後刹那續生,亦複不住。
如現前某物,若筆和硯等。
吾人見為猶是前物。
其實,此物前前滅盡,現在一刹那頃續起的物,極似前物,故見為前物耳。
或複難言:“若一切物皆刹那刹那生滅相續者,雲何不可覺知?”答曰:這種變化,至極微妙,至極迅速,所以不可覺察。
汝若以不可覺察故,即不肯信刹那刹那生滅相續者,吾且問汝,如汝身體,息息新陳代謝,猶自視為故吾,卻未嘗以其不可覺知,遽否認新陳代謝作用。
一切物,刹那刹那生滅相續,不可覺知,又何足怪? 七、如汝計,凡物之初起,必皆有暫住的時候,決非初起即變異者。
此實無有理據。
若果如汝所計,則一切法,應有定形。
所以者何?因為一切法初起,既能住而不滅,便是有定形的東西,即不能由一狀态轉為另一狀态。
此雲轉者,改變義。
然而一切法,事實上都是刹那刹那滅故生新,而此新故遷移,隻于冥冥中密密的運行,既不可尋其最初的端緒,更不可索其最終的邊際,根本沒有定形可得。
例如由乳可至酪,這乳顯然不曾有他的定形,如有定形,他決不會改轉成酪了。
這乳所以無定形者,就因此乳初起即變,根本沒有暫住,所以不會有定形可任持着。
或複難言:“由乳至酪者,以先經相當熱度,後經冷的空氣等等異緣,故乳轉變成酪。
若乳不遇異緣,則能暫住而任持其定形。
”此難,亦不應理。
應知,熱度等等異緣,雖為由乳轉變成酪所必需備具的條件,但是,乳的本身,是否堅住而有定形,是否為一成而不可變,這個問題确是特别重要。
如果乳是能暫時堅住的,那麼,他就是有定形的東西。
他既已任持他的定形,既是一成不變的東西,縱有任何異緣,也不能令他轉成另一狀态。
易言之,即無法轉變成酪了。
因為乳的本身,是才起即滅。
易言之,即刹那刹那變異,根本沒有定形可任持,根本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此乳遇着異緣,便可轉為另一狀态,即是可以成酪了。
我們要知道,由乳至酪,決非可以一蹴而至,中間經過無量刹那生滅,相似随轉。
唯其相似的程度,則刹那刹那,随其所逢之緣,如熱度等等,逐漸微異。
大概後一刹那續生之乳,與其前一刹那之乳,決定無有全肖者。
及至成酪,則由前此許多刹那逐漸微異之遞集,至此,而乃顯其特異,即是成為酪了。
世俗于此不察,以為乳之初起,便能留住不滅,後經多時成酪,乳相方滅。
不知成酪以前之乳,已經無量刹那生滅,原非一物。
特在成酪以前,其相似程度,未驟形其懸殊,故謂乳從初起便暫住而任持其定形。
其實,這種看法,純是一種錯誤。
八、如汝計,凡物得由此移轉至彼,是名為動。
如桌子,由室之東隅,移轉至西隅,以及天體的運轉,寒暑的往來,乃至一切一切,不可勝窮的動的現象,是彰明不可否認的。
一切物既都不是不動的東西,那麼,一切物便非才生即滅。
如果凡物生已,不曾暫住,那就根本沒有物了。
既已無物,憑何來說動呢?據一般人的信念,以為沒有物質的動,是不能想像的。
沒有動的物質,也是不會有的。
所以,有物即已有動可說。
因此,便無法否認一切物之存在,也就無法承認一切物是才生即滅的主張。
汝持這種說法,隻由不肯深窮真理,故陷于謬誤而不覺。
須知,汝所謂動,隻是一種移轉的意義。
這個移轉,在世俗之見,以為是有個實物才移轉的,并且有其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經過的。
又且一經移轉,物的狀态,即有一彼一此之不同的。
例如桌子,于某時分,由東移到西。
桌子的狀态,就因其移轉,而不必同于原來的樣子了。
汝的意思,不過如此。
我若随順世間情見,并不否認汝的說法。
但是,汝若把物看做是唯一的實在的,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前面已經說過,凡有必以無為本,凡可象必以虛寂為極。
虛寂故無所滞,雖顯現為萬象,而實泊然不離其本,斯即象而寂。
無故未始有礙,雖顯現為群有,而實蕩然不失其宗,斯即有而無。
肇公作《物不遷論》,明示于一切物,不看做是物,不見有物底動的相,可謂證真之談。
汝若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來推測宇宙,以為隻有物質是實在的,遂不能于一切物而悟本無,無者,無形而至神,是乃物之本體。
若能于物,不作物想,而澈悟物之本體,即是于物而悟本無。
不能于一切物而證虛寂。
虛寂與無,非二也,言其無形則曰無,言其沖遠而無擾動相,則曰虛寂。
虛寂與無,皆克指物之本體而言。
這樣,便見有物,便見有物底動的相,即已無法見真理了。
我們若是超脫世間情見,而唯真理之求,将必悟到一切物都不是實在的東西。
世俗所見為實在的物,隻是一種虛假相。
一切物,在實際上說,都是刹那刹那滅壞,刹那刹那變異,哪有實在的物可得呢?據此說來,一切物既非是實在的,而世俗所見為物之動,又如何解釋呢?須知,一切物雖不實在,而由刹那刹那,生滅相續,詐現相狀,宛爾推移,便見為有物是在動着了。
其實,物質既非實,動相自是假虛的。
我們隻承認萬物是依着變化不息的過程,而假為之名。
實際上無所謂物,更無所謂物之動。
故汝欲以動來證明一切物非是才生即滅,這正是世俗迷妄的見解,非我所許。
九、如汝計,一切物若才生即滅者,即是刹那刹那頓變,不由積漸而至。
然世共見,諸法皆由積漸而至盛大。
如太空之中,泰初隻是元氣布濩,混沌未分。
今此太陽系統,亦不知經幾許時劫,分化、凝結,而後呈此粲着之奇。
又如生物的官品,也都是由簡單而趨複雜。
足見一切物,都是由漸變得來。
汝持此論,适以證成我的說法。
須知,一切物若初起即住、延持不滅者,便是一受其已成的定形,而無可複變了,更何所謂積漸而至盛大?唯其才生即滅,無有定形可守,所以說,諸物是刹那刹那頓變的。
過去的東西,沒有存留到現在。
現在的東西,亦決不會存留到未來。
每一刹那頃,都是頓變,造化就是這樣的新新不住,可謂奇怪極矣!然而諸物刹那刹那頓變,才得積漸而至盛大,因為前刹那的物,才起即滅,後刹那的物,緊接着前滅的物而續起,必較為增進些。
譬如河流,前流方滅,後流續前而起者益見浩大。
凡物生滅滅生而不已,所以進進益盛。
進進,張橫渠語。
假若初起便住,即已守其定形,何由漸至盛大?由此應知,所謂一切物的漸變,确是基于刹那刹那的頓變,而後形見出來的。
王陽明先生說:“天地之化,合是有個漸的意思。
”這話是不錯的。
但不要忽略,若非刹那刹那頓變,也無漸變可說了。
朱子說:“天地山川,非積小以高大也。
”《中庸章句》這是站在頓變的觀點上說,可謂深于知化。
有人言,凡物不必舍故,而可以随時添上新的東西,如過去的物事,點點滴滴集累起來,持續到現在,其間自必随時加上新的分子,并且由現在拓展而立趨未來,也是随時有新分子增加的。
譬如轉雪球,越轉越大,就因依着故有的雪片,一轉一轉的,時時加上新的雪片,所以,雪球漸轉漸大。
這種說法,總是要堅持故物不滅的主張。
殊不知,故物不滅,則其創新的力用,已經停滞了,如何得有新的東西繼續而起?又如故物不滅,即已任持其定形,亦決不容新分子加入,所以,不舍故物的說法,純是一種謬想。
十、如汝計,一切事物是時常轉變的,如由許多事實,甄明事物的數量上的變化,便變更他們事物的質量。
例如水,在通常的氣壓之下,在攝氏表零度時,從液體變成固體了。
在攝氏表一百度時,從液體變成氣體了。
在這兩個轉變點上,單純的氣溫的數量上的變更,便引起水的質量上的變更。
反過來說,質量上的變化,也變更他們的數量。
但是,事物雖有轉變,而當其轉變的時候,隻是物質由一狀态變為另一狀态,并不是物質的本身可滅。
如果物質才生即滅,那便無許多轉變的事物可說了。
汝這種見解,更是錯誤。
須知,汝所謂物質隻是一個概念。
據實而談,離開一切轉變的事物别無所謂物質,還說甚麼不滅呢?若克就一切轉變的事物,而說名物質。
那麼,這些物質,正以其是才生即滅的,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才會由一狀态轉變為另一狀态。
如果物質初起便住,那便成為凝固的死物,如何可以轉變?我國古詩有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這裡所謂天,不是宗教家所謂神或帝的意思,而是用為最極的真實之代語。
命者,流行義。
於穆者,深遠義。
不已者,生滅滅生,恒相續起,無有斷絕也。
此言真實的力用之流行,恒是生滅相續,無有已止,所以歎其興遠也。
一切物生滅相續者,實際上元是真實的力用之流行。
這種流行,是莊子所謂“運而無所積”的。
運者,猶言流行。
無所積者,刹那刹那,都是才生即滅,沒有一絲兒舊的東西滞積着。
大化之行,是至剛至健的,所以,刹那刹那,滅故生新。
如果有故物停留,便是造化衰歇了,這是不會有的事情。
我們應知,所謂物質不滅,并不是有個堅凝的常住的物質。
但因一切物生滅相續,不可斷絕,及由生滅相續,而得由一狀态轉變為另一狀态故,如是假說物質不滅,我亦贊成。
十一、汝等于諸物,時或起常見,時或起斷見。
如于一木,今昔恒見,則計為常,是起常見;忽焉睹其燼滅,遂又計為斷,是起斷見。
這樣,都有過失。
若執諸物初起便常住者,應無後物複生;若執諸物滅已便斷者,亦無後物複生。
應知,一切物才生即滅。
刹那刹那,故故滅盡,說一切物無有常;刹那刹那,新新突生,說一切物無有斷。
一刹那頃,大地平沉,即此刹那,山河盡異,這并不是稀奇事。
十二、汝等難雲,一切物事,皆得名之為法。
其所以名法者,以具軌持二義故。
持謂任持,不舍自體。
如頃寫字的筆,此筆能任持他的自體,而不舍失,故說持義。
軌謂軌範,可生物解。
此中物者,人也。
言一切事物具有法則,可令人起解。
我國的古詩有雲:“有物有則。
”此言一切物之成,都是具有法則的,不是混亂無條理的。
所以,可令人對他一切物起解。
如上軌持二義,确是吾人的知識所由成立的基礎,也就是科學所由成立的基礎。
如果說,一切物是才生即滅的,是刹那不住的,那麼,一切物根本不曾任持他的自體。
易言之,即根本沒有物了。
既已無物,自無軌範可說。
軌範必待物而始見,若無有物,即無軌範可令人生解也。
如此說來,吾人的知識決不可能,即科學無安足處了。
汝這番問難,是很有意義的。
吾将有以釋汝之惑。
一者,凡物刹那刹那相續起故,雖無實物可容暫住,而詐現有物的相狀,條然分殊貌。
宛然,有物貌。
不是空空無所有也。
又複當知,物相紛綸,雖雲詐現,而現有其物,即物有其則。
一切物相,既不是空空洞洞的全無所有,譬如電光的一閃一閃,詐現延續的光相,雖非實在的東西,卻亦不是全無。
所以,也不是混混亂亂的沒有天則。
可以說,物之現似有形,即是則之秩然不紊。
二者,吾人底理智作用,應日常實際生活的需要,常常是向外去找東西,所以,理智作用不能理會造化的蘊奧。
易言之,即不能明了一切物刹那刹那、生滅相續的活躍躍的内容。
他總是把捉那刹那刹那、生滅相續所詐現的相狀,即是将那本來不住的東西,當作存在的東西來看。
于是設定有一切物,便許一切物都是能任持他底自體,且自有軌範,可以令人起解的。
故所謂軌持,隻于不住的變化中,強作存在的物事來圖摹,本不可執為定實。
然由此而知識乃非不可能,即科學也有安足處。
這個意思,我本想留待《量論》詳說,此中不及深談。
汝欲以一切物具有軌持二義,來難破一切物才生即滅的說法,這是沒有理由的。
如上所說,凡物才生即滅,都無暫住,此理絕不容疑。
有人說,宇宙間本來沒有永久的東西,隻有暫時的是真實的。
羅素來吾國講演。
《易》學家姚配中說,一切事物是刻刻變化,隻有暫時的存在。
見《姚氏易傳》《乾卦篇》。
此中引用,但本其意而易其詞。
為便利讀者計,避免爻象等專門名詞故。
如此等說,俱未有真見,實則一切事物,根本沒有暫住的。
孔門傳授的《易傳》有雲,“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可謂深入理奧。
因為一切事物刹那刹那變異,隻是法爾如此,法爾猶言自然,曾見前文,然不直用自然一詞者,以其意義更深故。
不是别有個大神的力,來使一切事物很猛疾的變異。
而所謂變異者,卻是極奇妙的迅速,每一刹那頃都不會停滞的。
所以說,“不疾而速”。
又凡物刹那刹那變異故,前物已滅,本不曾行往于後,然後物續前而起,即其前雖無實物可以往後,而由刹那刹那,有物續生,宛似前物至後。
所以說,“不行而至”。
孔子這種說法,自是精于察變,後來隻有莊子,善發揮他的意思。
莊子《大宗師》雲:有人怕舟失掉了,便把舟潛藏在險固的幽壑裡,怕山失掉了,便把山潛藏在淵深的大澤裡。
這樣,可謂藏之甚固,舟和山不會有壞失之虞罷。
然而夜半的時候,喻冥冥中也。
居然有大力的怪物,喻變化。
将那藏在幽壑裡的舟,與藏在深澤裡的山,一齊負着,疾走疾走,杳然無蹤。
喻變化神速,不可得其端倪。
舟和山都不知所在了。
凡物皆刹那才生即滅故。
這段話,極富理趣,後來隻有郭子玄解釋得極好。
據子玄說,有一種無力的力,才是很大的力。
這個就是變化。
謂之無力的力者,非可說為造物主故。
變化的力,是能揭天地以舍故趨新。
故的東西,決不會有暫時停住,忽然已是新起的物事了。
天地萬物,無時而不遷改。
世間瞬息創新,而人或見為舊。
舟和山,瞬息變易,而人或視之若前。
我與某甲才一交臂頃,某甲便已逝去了,即我亦不是故我了。
而世人于此,皆莫之覺,謂現前所遇,皆可系戀,以為是存在着的,豈非大惑不解耶!由上所述,我國先哲的話,可見關于凡物刹那才生即滅的見解,是與印度佛家不期而遙契的。
有人說,這種理論還不能得到證明。
有人說,确已迎着證明時期的曙光了。
近代物理學家,豈不承認物質已消滅了嗎? 綜前所說,我們解析變化的内容,于一方面,說翕和辟;又于一方面,說生和滅。
因為辟是流行無礙的一種勢用,所以,是刹那才生即滅,無有暫住的。
翕是收攝凝聚的一種勢用,雖詐現物相,而實非固定底質礙的東西,所以,亦是刹那才生即滅,無有暫住的。
如此說來,翕和辟,都是倏忽生滅,好像空中華一般。
因此,有許多哲學家,對于宇宙的看法,頗不一緻了。
如印度的佛家,便把生滅的世界,說為無常,而隐存呵毀,因有厭離或超脫的意思。
小乘直是厭離,大乘别是一種超脫的觀念。
他們印度佛家以為生滅的萬法,是依着不生不滅的實體而有的。
順流,則惑苦紛纭。
順者随順,流謂生滅。
證本,則一極寂靜。
本和一極并謂實體。
所以,有超越生滅,而安住不生滅的實際的蕲向。
實際,即實體之别名。
我國儒家哲學的思想,則以為絕待的太易,舉其全體而顯現為分殊的大用或生滅的萬象,此中太易,即實體之異名。
生滅,即謂翕和辟,都是生滅滅生而不已,故言生滅,則翕辟不須另舉。
即于生生不息,而見為至誠,生滅滅生,即是生生不息。
至誠,亦實體之别名。
此非超越生生不息的萬象而獨在,故于生生不息的萬象,直作至誠觀,便于相對中見絕對。
于流行而識得主宰。
準上可知。
因此,不言超脫,而自無不超脫;不起厭離,則以本無可厭離故。
觀法無常,而日新盛德,于是可見。
孔《子易傳》說:“日新之謂盛德。
”大化流行,時時更新,故曰日新。
滅故所以生新,大化無有窮盡,森然萬象,皆一真的顯現也。
一者,絕待義,不與二對。
一真即謂本體。
我嘗說,識得孔氏意思,便悟得人生有無上底崇高的價值,無限的豐富意義,尤其是對于世界,不會有空幻的感想,而自有改造的勇氣。
有人說,我的哲學是援儒入佛的。
這話,好像說得不錯。
其實,個中甘苦,斷不是旁人所可知的。
我從前有一個時期,是很傾向于印度佛家思想的。
我的研究佛家學問,決不是廣見聞、矜博雅的動機,而确是為窮究真理,以作安心立命之地的一大願望所驅使。
我嘗問無著和世親一派之學于歐陽大師,也曾經服膺勿失的。
其後,漸漸離開百家之說,佛家和其他連孔家也在内。
一概不管,隻一意反己自求。
我以為,真理是不遠于吾人的,決定不是從他人的語言文字下轉來轉去,可以得到真理的。
所以,我隻信賴我自己的熱誠與虛心,時時提防自己的私意和曲見等等來欺蔽了自己。
而隻求如陳白沙所謂“措心于無”,即是掃除一切執着與迷謬的知見,令此心廓然,無有些子沾滞。
如此,乃可随處體認真理。
久之我所證會者,忽然覺得與孔門傳授之《大易》的意思,若甚相密契。
因此,才把舊日所依據無著和世親一派的主張而造作的《唯識學概論》,全毀其稿,又誓改造《新唯識論》,以救其失。
我之有得于孔學,也不是由讀書而得的,卻是自家體認所至,始覺得和他的書上所說,堪為印證。
這個甘苦,也無法向一般人說了。
我于佛家,所極注重的經典,莫如《阿含經》、涵養的工夫,有可與孔門相通處。
《大般若經》、掃除一切锢于習染的知見,及于一切物,無所取執。
《涅槃經》、破一切所執已,始直顯一切法的真常的本體。
《華嚴經》。
此經于現前所見的一一物事,皆說為神,就是泛神論的意思。
又示人以廣大的行願,可以接近入世的思想。
佛家演變殊繁,此經卻别具特色。
這幾部經,都與儒家的《大易》,有可以融會貫通的地方。
注意有可以三字,非全同。
我想将來别為論述,此中不及詳談。
一般人說我是援儒入佛者,這等論調是全不知道學問的意義和甘苦。
須知,此理不是可以随便援這家人那家來說的。
我嘗語諸生雲:學者自家做窮理工夫,卻要尋着根本問題,次第引生許許多多的枝節問題,相引以至無窮。
吾人解決此等問題,常有賴于平日所讀百家之書,藉資引發,久之,豁然貫通。
自家思想,成了偉大的體系。
亦自覺得,對于百家之說,或有所同,或有所異;或于衆異中有一同,或于衆同中有一異;或于小同中有大異,或于小異中有大同。
然無論同異如何,而自家思想畢竟不是浮泛或駁雜的見聞所混亂湊合而成的,此處吃緊。
畢竟是深造自得的,畢竟是自成偉大的體系的。
到此境界的時候,出口說話,自可貫穿百氏,辨異取同,左右逢原,不存彼此的封畛。
此方是觀其會通,此方是蹈于大方,此方是契會真理,而無私家門戶見,但此等境界又的的确确與俗學為比附之說者絕不相侔。
此意自難為一般人說得,因論儒佛二家的宇宙觀不必同,而縱言及此,似傷枝蔓了。
翻者按:熊先生說及此時,初不主錄入本書,翻者以為錄入亦好。
有人問:“翕和辟,刹那刹那,生滅滅生,是名大用流行。
大用,亦雲功用。
此功用是渾一的,如何成為各别的個體?”答曰:恒轉顯現為功用,本是渾一的全體。
但是所謂渾一,并不是一合相之謂。
一合相,借用《金剛經》語。
相者相狀。
一合者,謂其混同為一,密合而無分化。
而确是萬殊的,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