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本非具有形質的東西,但有成為形質的傾向而已,故以形向名之。
物質宇宙,由此建立。
這由攝聚而成形向的動勢,就名之為翕。
我們要知道,本體是無形相的,是無質礙的,是絕對的,是全的,是清淨的,是剛健的。
但是,本體之顯現為萬殊的功用,即不能不有所謂翕。
這一翕,便有成為形質趨勢。
易言之,即由翕而形成一一實物了。
恒轉即本體之别名。
顯現為翕的勢用時,幾乎要完全物化,若将不守他底自性,這可以說是一種反動了。
然而當翕的勢用起時,卻别有一種勢用俱起。
與翕同時而起,曰俱起。
他是依據恒轉而起的。
就這種勢用上說,便說是依據恒轉而起。
若就恒轉上說,便應說這種勢用是恒轉的顯現,但恒轉元是沖虛無為的,而其現為勢用,卻是有為的。
由此,應說這種勢用雖以恒轉為體,而畢竟不即是恒轉,如說冰以水為體,而卻不即是水。
這個勢用,是能健以自勝,而不肯化于翕的。
即是反乎翕的。
申言之,即此勢用,是能運于翕之中而自為主宰,于以顯其至健,而使翕随己轉的。
己者,設為辟之自謂。
這種剛健而不物化的勢用,就名之為辟。
如上所說,依恒轉故,而有所謂翕,才有翕,便有辟。
唯其有對,所以成變,否則無變化可說了。
恒轉是一,恒轉之現為翕,而幾至不守自性,此翕便是二,所謂一生二是也。
然恒轉畢竟常如其性,決不會物化的。
所以,當其翕時,即有辟的勢用俱起,俱起,注見前。
這一辟,就名為三,所謂二生三是也。
前來已說,所謂變化,隻是率循相反相成的一大法則,于此可見了。
又複當知,此中所謂一、二、三,隻是表示變動的符号,并不是有一二三的片段可分,更不是有由一至二,由二至三的先後次第可分。
一隻是表示體之将現為用的符号,此中将字,隻是在言說上作推究之辭,事實上不是有個将現而未現的時候。
二和三都是表示用的符号,則以翕和辟,均是克就用上而目之故也。
就一言之,于此尚不足以識全體大用,因為說個一,隻是虛拟體之将現為用。
就二言之,于此亦不足以識全體大用,因為說個二,隻是表示大用之流行,不能沒有内在的矛盾,決不是單純的。
因此,有個近于物化的翕。
此中近字,注意。
非遂物化也,隻是近之而已。
這個翕,似是大用的流行,須自現為似物的式樣,來作自己運轉的工具,才有這一翕,此中自己一詞,設為大用之自謂。
所以就翕上看,便近于物化,難得于此而識全體大用了。
隻有三,即是辟的勢用。
既是依據一而有的,卻又與二相反,而即以反乎二之故,乃能顯發三的力用,得以轉二使之從己。
己者,設為三之自謂。
據此說來,三是包含一和二的。
隻于此,才識大用流行,也隻于此,可以即用而識體。
所謂體,本不是超脫于用之外而獨存的,故可即于用而識體。
申言之,就是于三而識全體大用。
我們即于三而說之為體,也是可以的,于用而見體,便隻說體,猶之于繩而見麻,便隻呼麻。
假若離了三,便無可見體。
我們即于三之不可物化處,便識得這種勢用即三。
雖是變動的,而其本體元是不變的。
三之不可物化,就因為他底本體是如此的。
換句話說,恒轉之常如其性,即可于此而知了。
在昔《老子》書中述卦爻之義,而說“一生二、二生三”,此是表示變化要率循相反相成的法則,這是無疑義的。
但是,他們并未有詳細的說明。
現在我們的說法,是否與《老》和《易》的旨意全符,這自然成問題,不過,大體上還是相通的罷了。
吾人窮理到真是的所在,即古人已先我而言之,更喜先後互相印證,無可與古人立異;但古人有所未盡者,應當加以發揮或修正。
學問之事,期于求理之是而已。
照上所說,恒轉現為動的勢用,是一翕一辟的,并不是單純的。
翕的勢用是凝聚的,是有成為形質的趨勢的,即依翕故,假說為物,亦雲物行。
行字,義見前。
物即是行,故名物行。
下言心行者仿此。
辟的勢用是剛健的,是運行于翕之中,而能轉翕從己的,己者,設為辟之自謂。
即依辟故,假說為心,亦雲心行。
據此說來,我們在前面《唯識章》。
曾講過,物和心物亦對心而名境。
是一個整體的不同的兩方面,現在可以明白了,因為翕和辟,不是可以剖析的兩片物事,所以說為整體。
注意,此所謂整體,正是克就翕和辟的勢用上說。
但為言說上的方便,有時說翕是一種勢用,閉又是另一種勢用。
此所謂一種、一種雲者,絕不是表示各自獨立的意思,因為克就翕和辟的勢用上說,那就不是有實自體的東西,如何可說為各自獨立?須知,這裡所謂一種一種,隻是表示勢用的分殊,而此分殊一詞,雖含有不是單純的意義,但決不含有可以剖為二片或條然各别的意義。
此乃必須明辨者。
從前吾國易家的學者,多有把物說為向下的,把心說為向上的。
如漢儒雲:“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他們以陰來表示物的方面,以陽來表示心的方面,其所謂進,就是向上的意思,所謂退,就是向下的意思。
後來宋明諸師,也都持此等見解。
因此,有人焉,以為吾所謂翕,便是向下的一種動勢,吾所謂辟,便是向上的一種動勢。
他們這樣比附的說法,尚有待修正之處。
說辟是具有向上性,這和我的見解是無所違異。
說翕是向下的,卻于理有所未盡。
應知,翕隻是個收攝凝聚的勢用。
這種攝聚,是造化之妙所不期然而然的。
克就攝聚的勢用而言,不定是向下的,但從攝聚的勢用詐現的迹象而言,迹象者,即現似有形質之謂。
便可說他有向下的趨勢了。
然雖有此向下的趨勢,要不是決定如此的,翕本來是順從乎辟的,易言之,翕是具有向上性的。
因為翕是順從乎辟,而辟是向上的,則翕亦是向上的了。
不過,翕确亦有向下的趨勢,是與辟的方面相矛盾的,亦即與辟的勢用形成對立的樣子。
然雖對立,畢竟不為二物,畢竟是相融和的。
所以說他本是順從乎辟的,亦是向上的。
如果遍說為向下,那麼,翕和辟隻是相反而無可相成了。
這種說法是不應理的。
總之,翕和辟本非異體,隻是勢用之有分殊而已。
辟必待翕而後得所運用,翕必待辟而後見為流行,識有主宰。
如果隻有辟而沒有翕,那便是莽莽蕩蕩,無複有物。
莽莽,空洞貌。
蕩蕩,無物貌。
如此,則辟的勢勢用,将浮遊靡寄而無運用之具,易言之,即無所依據以顯發辟的德用。
所以,當其辟時決定有個翕,即為辟作運用之具,若無其具,則辟亦不可見了。
又複應知,如果隻有翕而沒有辟,那便是完全物化,宇宙隻是頑固堅凝的死物。
既是死物,他也就無有自在的力用,易言之,即是沒有主宰的勝用,而隻是機械的罷了,然而事實上宇宙卻是流行無礙的整體。
我們把宇宙萬象分割成段段片片的東西來看,那是依托翕的勢用的迹象,而誤起分别,所以如此。
實則彌滿于翕之中而運用此翕者,隻是辟的勢用。
夫辟,是有相而無形,辟的勢用,非空無故,斯雲有相;但此相非有質故,非有對故,複雲無形。
是無所不在的,是向上的,清淨而無滞礙,說為向上。
是伸張的,是猛進的。
夫翕,是成形的,是有方所的,成形即有方所,而非無所不在的了。
是有下墜的趨勢的。
據此說來,翕的勢用是與其本體相反的,翕,元是本體的顯現,但翕則成物,故與其本體是相反的。
本體是實有而非物的。
而辟雖不即是本體,辟元是本體的顯現,故不即是本體。
譬如水成冰已,而冰雖不失水性,究不即是水。
卻是不物化的,是依據本體而起的。
他之所以為無形,為無所不在,為向上等等者,這正是本體底自性的顯現。
易言之,即是本體舉體成用。
舉體二字,吃緊。
譬如水,舉其全體,悉成為一切冰塊,故水非離一切冰塊而獨在。
本體之現為功用,是舉其全體悉成為一切功用。
這種用是流行無礙的,是能運用翕而為翕之主宰的。
辟名為心。
翕名為物。
今如吾心為吾身之主,而交乎一切物,能栽斷不爽焉,即此而知辟是主宰辟所以為殊特。
或曰:“辟,固名為用。
翕,豈不名用耶?”答曰:翕自是用,此何待言?但是本體之現為功用時,必起一種反的作用,即所謂翕者。
以有此翕,乃得為辟的勢用所依據以顯發焉,于是而翕乃物化,疑于不成為用矣。
我們隻好于辟上識得大用。
易言之,即唯辟可正名為用,而翕雖亦是用,但從其物化之一點而言,幾可不名為用矣。
如前所說,必有辟故方見大用流行,亦即于流行而識得主宰。
以其能轉翕而不随翕轉,如心能了别和運用一切物,而不為一切物所引誘或陷弱。
即此而識主宰故。
講到此處,更須申說一段話,即我所謂主宰,是于辟的勢用運行乎翕的一切物之中,而能自裁決斷制,決不會迷闇以徇物。
易言之,即不為物化,所以說為主宰。
這個主宰的意義,本是就用上才見得,不是把本體看做為超越宇宙之上的一個造物主,而說名主宰。
這是不容混淆的。
我們誠然知道,本體顯現為一切功用的時候,此中時候一詞,是為言說上的方便,而實無有時候可言。
即此流行無礙的功用,确不是亂沖的,卻是随緣作主的。
如生物的發展,由低等生物而至高尚的人類,我們可以見到辟的勢用逐漸伸張,而能宰制乎翕的一切物了。
我們于用上,識得主宰的意義,使知道用之所以如此者,正以用之本體是具有剛健與明智及不可變易的等等德性。
所以本體現為用時,這用才是具有主宰,而不是盲目的沖動的。
如此,則謂本體上不必具有主宰義,這是不應理的說法。
但若誤解主宰義,而或以為本體是超越于宇宙之上,而能宰制萬有的一個造物主,遂名主宰,這等見解,便是大錯而特錯了。
總之,主宰義是于用上見,是必有對而後見。
用則有對,如翕和辟對。
易言之,即物與心對。
我們若攝用歸體,則唯是絕對,無可立主宰之名;若即用而顯示其本體,則主宰之義雖于用上見,卻可于此識得用之本體。
申言之,即識得本體是剛健的乃至不可變易的了。
所以,主宰一詞,亦可以目本體,因為從用顯體的緣故。
現在要歸結起來,略說幾句。
本體現為大用,必有一翕一辟。
而所謂翕者,隻是辟的勢用所運用之具。
這方面的動向,是與其本體相反的。
至所謂辟者,才是稱體起用。
此中稱字,甚吃緊,謂此用是不失其本體的德性。
譬如冰,畢竟不失水性,故雲稱也。
辟卻是和翕反,而流行無礙,能運用翕,且為翕之主宰的。
然翕雖成物,其實亦不必果成為固定的死東西,隻是詐現為質礙的物,隻是一種迹象而已。
我們應知,翕辟是相反相成,畢竟是渾一而不可分的整體。
所以,把心和物看作為二元的,固是錯誤。
但如不了吾所謂翕辟,即不明白萬變的宇宙底内容,是涵有内在的矛盾而發展的,那麼,這種錯誤更大極了。
矛盾,是相反之謂。
利用此矛盾,而畢竟融和,以遂其發展,便是相成。
吾國《大易》一書,全是發明斯義。
哲學家中,有許多唯心論者,其為說似隻承認吾所謂辟的勢用,而把翕消納到辟的一方面去了。
亦有許多唯物論者,其為說又似隻承認吾所謂翕的勢用,而把闇消納到翕的一方面去了。
他們唯心和唯物諸論者,均不了一翕一辟是相反相成的整體。
至我之所謂唯心,隻是着重于心之方面的意思,并不是把翕的勢用,完全消納到辟的方面去。
現在有些盛張辯證法的唯物論者,他們又把辟消納到翕的方面去,不知物和心即翕和辟。
是相反相成的,不可隻承認其一方面,而以他方面消納于此的。
我們隻能說,翕和辟不可析為二片,近似二元論者所為。
但于整體之中,而有兩方面的勢用可說,這是不容矯亂的。
一切事物,均不能逃出相反相成的法則。
我們對于心物問題,這是哲學上的根本問題。
何獨忘卻這個法則,相反相成的法則。
而把心消納到物的方面去,如何而可呢? 談至此,或有難言:如公所持,說翕為物,說辟為心,固聞命已。
但吾人所知者,心理的現象于有機物若動物與人出生的階段中,始乃發現,而有機物固不能先無機物而有。
我們試設想,地球尚未構成以前,與夫地體凝成,及其與諸天體相互之關系,而所有之溫度和空氣等等,尚未達到适宜于生物或動物和人類之生育的階段。
這種設想,在難者以為是一種合理的推論,并不是個亂猜。
這時候,哪有心理的現象可說呢?心理的現象以下亦省言心。
夫心,既是後于物而起的,而公卻謂物即是翕,心即是辟。
那麼,健動的辟,就是後于凝聚的翕而起的。
如何可說翕關是一個整體的不同的兩方面,并且以辟為能運于翕之中而為其主宰呢?按難者此等見解,隻是囿于日常執物之習,而不可與窮神。
物之所以然者,謂之神。
如難者之意,直以物為本原而已。
不知凡有必始于無,有者謂一切物。
無者,至真至實而無形聲可睹聞耳,非空無也。
有始于無者,謂此無乃諸有之實體。
凡可象者,必以虛寂為極。
可象謂一切物。
虛寂者,至常而無形礙曰虛,至幽而無擾亂曰寂。
一切物之實體,唯是虛寂,故雲虛寂乃物之極也。
泥象者,不能于象而悟虛寂。
如泥執冰相者,不能于冰相而悟其本為水。
執物者,不能于物而見實體,其弊猶是。
滞有者,不能于有而證無。
準上可解。
如此固持唯物之見而牢不可破,實則一切物無定實,非固定,非實在。
隻依根本的物事即是一切物的實體所顯現之一種迹象而已。
有人說,如果把物底自身說為一種迹象,那麼所謂物就是空空洞洞,無有内容了。
事實上一切物都是活躍躍的,在無住的過程中發展着,一切物何嘗是空洞的東西呢?為此難者,隻是蔽于近習,而不悟至理。
從世俗的觀點來說,便把物界看做是絕不空洞的,是實在的東西。
從真理的觀點來說,所謂一切物,都是依着真實即本體顯現之迹象,而假說名物。
若克就物底自身言,卻是空,是無所有的,但不妨依真實的顯現,假名為物罷了。
譬如冰是水的顯現,故離水,别無有冰的自身。
應說冰的自身是空,是無所有的。
一切物是真實的顯現,亦複如是。
但凡喻,隻取少分相似,使人易曉。
若執定此喻,以求與所喻的道理完全相肖,則反成迷謬。
他處凡用譬喻者,皆準知。
我們要知道,實體顯現為分殊的用或一切行的時候,此本無時候可說,但為言詞之方便,須着此時候一詞。
一方面,決定有一種收攝凝聚的勢用,即所謂翕。
這種收凝的翕,其端緒雖很微細,很深隐,而由微至着,由隐至顯,便成為一切物或物界了。
然當其翕而成物時,另一方面,決定有一種剛健而無所不勝的勢用,即所謂辟。
這個辟,是與翕同時俱現的,亦即是運行于翕或一切物之中,而主宰乎一切物的。
辟不是超脫于一切物之外的大神,卻也不妨叫他做神,因為他很微妙的緣故。
辟本是和物同體,而于同體之中卻有分化,遂和物形成對立的樣子。
我們可借用《大易》《幹》《坤》二卦,表之如下: ?幹 ?坤 《乾卦》,三爻皆奇數,吾借以表示辟。
《坤卦》,三爻皆偶數,吾借以表示翕。
翕即成物,物界是有待的,故用偶數。
辟者神也,神無形而不可分割,故用奇數。
翕和辟雖說是互相對立的,卻又是互相融和的。
才說到辟,便涵蘊着翕了,仍用《乾卦》,表之如右:?。
才說到翕,便涵蘊着辟了,複以《坤卦》,表之如右:?。
從來講《易》學的人,或以為《乾卦》三爻純陽而無陰,陽謂幹,陰謂坤,下仿此。
《坤卦》三爻純陰而無陽,這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乾坤是互相錯的,錯者,對待義。
而亦是互相綜的,綜者,融和義。
不可把乾坤當做二元論去理會。
說幹便涵着坤,說坤便涵着幹,其妙如此。
前面說過,翕和辟是不可分離的整體。
不過,這個整體非是由各别的東西混同而成為一合相,一合相一詞,借用佛家《金剛經語》。
卻是一全整體而複現有分化,即有内在的矛盾,以遂其發展的。
由有分化故說翕辟。
如果隻承認有翕的方面,即物的方面。
而不承認有辟的方面,即心的方面。
那麼,變化應該不可能,因為孤獨無以成其變化的緣故。
我們應知,無始時來有翕即有辟,有辟即有翕。
變化的内容不能是孤獨的,而必有翕辟兩方面才成為變化,這是不容疑的道理。
泰初有翕,泰初即已有辟。
我們把這個辟,說名宇宙的心。
偉大的自然,或物質宇宙的發展,雖不是别有個造物主來創作,可是,自然或一切物并非真個是拘礙的東西。
他們一切物。
内部确有一種向上而不物化的勢用即所謂辟潛存着,不過,這種勢用,要顯發他自己,是要經過相當的困難。
當有機物如動物和人類尚未出現以前,這種勢用,好似潛伏在萬仞的深淵裡,是隐而未現的,好像沒有他了。
及到有機物發展的階段,這種勢用便盛顯起來,才見他是主宰乎物的。
不要說動物,就是在植物中已可甄明這種勢用,如傾向日光及吸收養料等等,都可據以測驗植物具有暧昧的心理狀态。
植物的心,實隐然主宰其形幹,而營适當的生活,這是無可否認的。
所以,辟或心是到有機物發展的階段才日益顯著,卻不能因此便懷疑有機物未出現以前,就沒有辟或心這種勢用的潛存。
一顆電子的振動,并不是循一定的規律的。
電子總是在許多軌道中跳來跳去,他一忽兒在此一軌道上消失,一忽兒在另一軌道又産生,也不是有外力使之然的,這就是由他内部具有辟或心這種勢用為之主宰。
不過,這種勢用潛存乎一切物之中,而不易察見耳。
天下唯潛存的力用,是最大的力用。
淺識之徒,隻能有見于顯,不能深察于微,因此,難與窮理。
應知,辟或心的勢用,當其潛存的時候,如于有機物未出現,我們無從甄明他辟或心的時候,他确實普遍周浃于翕而将形的一切物,而無所不在。
隻是他的表現之資具如有機體尚未構成,所以不曾顯發出來,因此,說名宇宙的心。
講到此,又有問雲:“後來有機物上所發現之心,卻是物物各具一心。
此與宇宙的心為一為二耶?”答曰:一一物名具之心,即是宇宙的心;宇宙的心,即是一一物各具之心。
譬如大海水遍現為一漚,即此一一漚,皆涵有大海水全量。
每一漚,都與大海水無二無别。
一一物各具之心與宇宙的心,無二無别,亦複如是。
我們何以把辟叫做心,把翕叫做物呢?舊唯識論師,以為心是能分别境物的,就說心隻是分别的罷了。
實則所謂心者,确是依着向上的、開發的、不肯物化的、剛健的一種勢用即所謂辟,而說名為心。
若離開這種勢用,還有什麼叫做心呢?舊師把心隻看做是分别的,卻是從對境所顯了别之相上去看。
易言之,是從迹象上去看,是把他當做靜止的物事去看,而不了解他的本身元來隻是很微妙的一種勢用。
舊師對于心的看法,是極粗淺的。
我以為流行無礙而不可剖析的和剛健的與向上的勢用,即所謂辟,這才可說名心。
須反躬深切體認。
自可識得。
如果隻從他底迹象上看,為以心隻是分别的東西,如同鏡子一般,鏡子照顯妍顯等境,也是分别的,卻是靜止的東西。
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心雖動而未嘗不靜,但決不可當作靜止的東西來看。
關于物的解釋,舊師如《護法》等,則以為一切物另有他的根源,叫做相分種子,但是藏在第八識中,故不妨說唯識。
終未免把物看作實在的東西,這也是懸空謬想。
實則所謂物者,并非實在的東西,隻是依着大用流行中之一種收凝的勢用所詐現之迹象,而假說名物。
若離開收凝的勢用,又有什麼叫做物呢?我們設想,造化的開端,此中造化一詞,并不含有造物主來造作的意義。
蓋以本體既顯現為大用,即依大用之行,而假說名造化,須善會。
又開端一詞,亦不當泥解,實不可找得最初之端也。
不能不有個收攝凝聚。
這種收凝,其端甚微,而确是成形之始。
萬物從無肇有,此所雲無,乃推想萬物尚未形着時,而說為無,與前文以無言實體者不同。
由微至着,直從收凝中得來。
收凝就是斂藏到極處。
斂者,謂其力用收斂不發。
藏者,謂其力用閉蓄不散。
造化的力用,斂藏愈深愈固,則有成為無量的積之可能。
這裡所謂積,就是郁積而将兆乎形的意思,易言之,有成為形物的傾向。
因此,亦名形向。
每一個積或形向,可以說是物的最極小的
物質宇宙,由此建立。
這由攝聚而成形向的動勢,就名之為翕。
我們要知道,本體是無形相的,是無質礙的,是絕對的,是全的,是清淨的,是剛健的。
但是,本體之顯現為萬殊的功用,即不能不有所謂翕。
這一翕,便有成為形質趨勢。
易言之,即由翕而形成一一實物了。
恒轉即本體之别名。
顯現為翕的勢用時,幾乎要完全物化,若将不守他底自性,這可以說是一種反動了。
然而當翕的勢用起時,卻别有一種勢用俱起。
與翕同時而起,曰俱起。
他是依據恒轉而起的。
就這種勢用上說,便說是依據恒轉而起。
若就恒轉上說,便應說這種勢用是恒轉的顯現,但恒轉元是沖虛無為的,而其現為勢用,卻是有為的。
由此,應說這種勢用雖以恒轉為體,而畢竟不即是恒轉,如說冰以水為體,而卻不即是水。
這個勢用,是能健以自勝,而不肯化于翕的。
即是反乎翕的。
申言之,即此勢用,是能運于翕之中而自為主宰,于以顯其至健,而使翕随己轉的。
己者,設為辟之自謂。
這種剛健而不物化的勢用,就名之為辟。
如上所說,依恒轉故,而有所謂翕,才有翕,便有辟。
唯其有對,所以成變,否則無變化可說了。
恒轉是一,恒轉之現為翕,而幾至不守自性,此翕便是二,所謂一生二是也。
然恒轉畢竟常如其性,決不會物化的。
所以,當其翕時,即有辟的勢用俱起,俱起,注見前。
這一辟,就名為三,所謂二生三是也。
前來已說,所謂變化,隻是率循相反相成的一大法則,于此可見了。
又複當知,此中所謂一、二、三,隻是表示變動的符号,并不是有一二三的片段可分,更不是有由一至二,由二至三的先後次第可分。
一隻是表示體之将現為用的符号,此中将字,隻是在言說上作推究之辭,事實上不是有個将現而未現的時候。
二和三都是表示用的符号,則以翕和辟,均是克就用上而目之故也。
就一言之,于此尚不足以識全體大用,因為說個一,隻是虛拟體之将現為用。
就二言之,于此亦不足以識全體大用,因為說個二,隻是表示大用之流行,不能沒有内在的矛盾,決不是單純的。
因此,有個近于物化的翕。
此中近字,注意。
非遂物化也,隻是近之而已。
這個翕,似是大用的流行,須自現為似物的式樣,來作自己運轉的工具,才有這一翕,此中自己一詞,設為大用之自謂。
所以就翕上看,便近于物化,難得于此而識全體大用了。
隻有三,即是辟的勢用。
既是依據一而有的,卻又與二相反,而即以反乎二之故,乃能顯發三的力用,得以轉二使之從己。
己者,設為三之自謂。
據此說來,三是包含一和二的。
隻于此,才識大用流行,也隻于此,可以即用而識體。
所謂體,本不是超脫于用之外而獨存的,故可即于用而識體。
申言之,就是于三而識全體大用。
我們即于三而說之為體,也是可以的,于用而見體,便隻說體,猶之于繩而見麻,便隻呼麻。
假若離了三,便無可見體。
我們即于三之不可物化處,便識得這種勢用即三。
雖是變動的,而其本體元是不變的。
三之不可物化,就因為他底本體是如此的。
換句話說,恒轉之常如其性,即可于此而知了。
在昔《老子》書中述卦爻之義,而說“一生二、二生三”,此是表示變化要率循相反相成的法則,這是無疑義的。
但是,他們并未有詳細的說明。
現在我們的說法,是否與《老》和《易》的旨意全符,這自然成問題,不過,大體上還是相通的罷了。
吾人窮理到真是的所在,即古人已先我而言之,更喜先後互相印證,無可與古人立異;但古人有所未盡者,應當加以發揮或修正。
學問之事,期于求理之是而已。
照上所說,恒轉現為動的勢用,是一翕一辟的,并不是單純的。
翕的勢用是凝聚的,是有成為形質的趨勢的,即依翕故,假說為物,亦雲物行。
行字,義見前。
物即是行,故名物行。
下言心行者仿此。
辟的勢用是剛健的,是運行于翕之中,而能轉翕從己的,己者,設為辟之自謂。
即依辟故,假說為心,亦雲心行。
據此說來,我們在前面《唯識章》。
曾講過,物和心物亦對心而名境。
是一個整體的不同的兩方面,現在可以明白了,因為翕和辟,不是可以剖析的兩片物事,所以說為整體。
注意,此所謂整體,正是克就翕和辟的勢用上說。
但為言說上的方便,有時說翕是一種勢用,閉又是另一種勢用。
此所謂一種、一種雲者,絕不是表示各自獨立的意思,因為克就翕和辟的勢用上說,那就不是有實自體的東西,如何可說為各自獨立?須知,這裡所謂一種一種,隻是表示勢用的分殊,而此分殊一詞,雖含有不是單純的意義,但決不含有可以剖為二片或條然各别的意義。
此乃必須明辨者。
從前吾國易家的學者,多有把物說為向下的,把心說為向上的。
如漢儒雲:“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他們以陰來表示物的方面,以陽來表示心的方面,其所謂進,就是向上的意思,所謂退,就是向下的意思。
後來宋明諸師,也都持此等見解。
因此,有人焉,以為吾所謂翕,便是向下的一種動勢,吾所謂辟,便是向上的一種動勢。
他們這樣比附的說法,尚有待修正之處。
說辟是具有向上性,這和我的見解是無所違異。
說翕是向下的,卻于理有所未盡。
應知,翕隻是個收攝凝聚的勢用。
這種攝聚,是造化之妙所不期然而然的。
克就攝聚的勢用而言,不定是向下的,但從攝聚的勢用詐現的迹象而言,迹象者,即現似有形質之謂。
便可說他有向下的趨勢了。
然雖有此向下的趨勢,要不是決定如此的,翕本來是順從乎辟的,易言之,翕是具有向上性的。
因為翕是順從乎辟,而辟是向上的,則翕亦是向上的了。
不過,翕确亦有向下的趨勢,是與辟的方面相矛盾的,亦即與辟的勢用形成對立的樣子。
然雖對立,畢竟不為二物,畢竟是相融和的。
所以說他本是順從乎辟的,亦是向上的。
如果遍說為向下,那麼,翕和辟隻是相反而無可相成了。
這種說法是不應理的。
總之,翕和辟本非異體,隻是勢用之有分殊而已。
辟必待翕而後得所運用,翕必待辟而後見為流行,識有主宰。
如果隻有辟而沒有翕,那便是莽莽蕩蕩,無複有物。
莽莽,空洞貌。
蕩蕩,無物貌。
如此,則辟的勢勢用,将浮遊靡寄而無運用之具,易言之,即無所依據以顯發辟的德用。
所以,當其辟時決定有個翕,即為辟作運用之具,若無其具,則辟亦不可見了。
又複應知,如果隻有翕而沒有辟,那便是完全物化,宇宙隻是頑固堅凝的死物。
既是死物,他也就無有自在的力用,易言之,即是沒有主宰的勝用,而隻是機械的罷了,然而事實上宇宙卻是流行無礙的整體。
我們把宇宙萬象分割成段段片片的東西來看,那是依托翕的勢用的迹象,而誤起分别,所以如此。
實則彌滿于翕之中而運用此翕者,隻是辟的勢用。
夫辟,是有相而無形,辟的勢用,非空無故,斯雲有相;但此相非有質故,非有對故,複雲無形。
是無所不在的,是向上的,清淨而無滞礙,說為向上。
是伸張的,是猛進的。
夫翕,是成形的,是有方所的,成形即有方所,而非無所不在的了。
是有下墜的趨勢的。
據此說來,翕的勢用是與其本體相反的,翕,元是本體的顯現,但翕則成物,故與其本體是相反的。
本體是實有而非物的。
而辟雖不即是本體,辟元是本體的顯現,故不即是本體。
譬如水成冰已,而冰雖不失水性,究不即是水。
卻是不物化的,是依據本體而起的。
他之所以為無形,為無所不在,為向上等等者,這正是本體底自性的顯現。
易言之,即是本體舉體成用。
舉體二字,吃緊。
譬如水,舉其全體,悉成為一切冰塊,故水非離一切冰塊而獨在。
本體之現為功用,是舉其全體悉成為一切功用。
這種用是流行無礙的,是能運用翕而為翕之主宰的。
辟名為心。
翕名為物。
今如吾心為吾身之主,而交乎一切物,能栽斷不爽焉,即此而知辟是主宰辟所以為殊特。
或曰:“辟,固名為用。
翕,豈不名用耶?”答曰:翕自是用,此何待言?但是本體之現為功用時,必起一種反的作用,即所謂翕者。
以有此翕,乃得為辟的勢用所依據以顯發焉,于是而翕乃物化,疑于不成為用矣。
我們隻好于辟上識得大用。
易言之,即唯辟可正名為用,而翕雖亦是用,但從其物化之一點而言,幾可不名為用矣。
如前所說,必有辟故方見大用流行,亦即于流行而識得主宰。
以其能轉翕而不随翕轉,如心能了别和運用一切物,而不為一切物所引誘或陷弱。
即此而識主宰故。
講到此處,更須申說一段話,即我所謂主宰,是于辟的勢用運行乎翕的一切物之中,而能自裁決斷制,決不會迷闇以徇物。
易言之,即不為物化,所以說為主宰。
這個主宰的意義,本是就用上才見得,不是把本體看做為超越宇宙之上的一個造物主,而說名主宰。
這是不容混淆的。
我們誠然知道,本體顯現為一切功用的時候,此中時候一詞,是為言說上的方便,而實無有時候可言。
即此流行無礙的功用,确不是亂沖的,卻是随緣作主的。
如生物的發展,由低等生物而至高尚的人類,我們可以見到辟的勢用逐漸伸張,而能宰制乎翕的一切物了。
我們于用上,識得主宰的意義,使知道用之所以如此者,正以用之本體是具有剛健與明智及不可變易的等等德性。
所以本體現為用時,這用才是具有主宰,而不是盲目的沖動的。
如此,則謂本體上不必具有主宰義,這是不應理的說法。
但若誤解主宰義,而或以為本體是超越于宇宙之上,而能宰制萬有的一個造物主,遂名主宰,這等見解,便是大錯而特錯了。
總之,主宰義是于用上見,是必有對而後見。
用則有對,如翕和辟對。
易言之,即物與心對。
我們若攝用歸體,則唯是絕對,無可立主宰之名;若即用而顯示其本體,則主宰之義雖于用上見,卻可于此識得用之本體。
申言之,即識得本體是剛健的乃至不可變易的了。
所以,主宰一詞,亦可以目本體,因為從用顯體的緣故。
現在要歸結起來,略說幾句。
本體現為大用,必有一翕一辟。
而所謂翕者,隻是辟的勢用所運用之具。
這方面的動向,是與其本體相反的。
至所謂辟者,才是稱體起用。
此中稱字,甚吃緊,謂此用是不失其本體的德性。
譬如冰,畢竟不失水性,故雲稱也。
辟卻是和翕反,而流行無礙,能運用翕,且為翕之主宰的。
然翕雖成物,其實亦不必果成為固定的死東西,隻是詐現為質礙的物,隻是一種迹象而已。
我們應知,翕辟是相反相成,畢竟是渾一而不可分的整體。
所以,把心和物看作為二元的,固是錯誤。
但如不了吾所謂翕辟,即不明白萬變的宇宙底内容,是涵有内在的矛盾而發展的,那麼,這種錯誤更大極了。
矛盾,是相反之謂。
利用此矛盾,而畢竟融和,以遂其發展,便是相成。
吾國《大易》一書,全是發明斯義。
哲學家中,有許多唯心論者,其為說似隻承認吾所謂辟的勢用,而把翕消納到辟的一方面去了。
亦有許多唯物論者,其為說又似隻承認吾所謂翕的勢用,而把闇消納到翕的一方面去了。
他們唯心和唯物諸論者,均不了一翕一辟是相反相成的整體。
至我之所謂唯心,隻是着重于心之方面的意思,并不是把翕的勢用,完全消納到辟的方面去。
現在有些盛張辯證法的唯物論者,他們又把辟消納到翕的方面去,不知物和心即翕和辟。
是相反相成的,不可隻承認其一方面,而以他方面消納于此的。
我們隻能說,翕和辟不可析為二片,近似二元論者所為。
但于整體之中,而有兩方面的勢用可說,這是不容矯亂的。
一切事物,均不能逃出相反相成的法則。
我們對于心物問題,這是哲學上的根本問題。
何獨忘卻這個法則,相反相成的法則。
而把心消納到物的方面去,如何而可呢? 談至此,或有難言:如公所持,說翕為物,說辟為心,固聞命已。
但吾人所知者,心理的現象于有機物若動物與人出生的階段中,始乃發現,而有機物固不能先無機物而有。
我們試設想,地球尚未構成以前,與夫地體凝成,及其與諸天體相互之關系,而所有之溫度和空氣等等,尚未達到适宜于生物或動物和人類之生育的階段。
這種設想,在難者以為是一種合理的推論,并不是個亂猜。
這時候,哪有心理的現象可說呢?心理的現象以下亦省言心。
夫心,既是後于物而起的,而公卻謂物即是翕,心即是辟。
那麼,健動的辟,就是後于凝聚的翕而起的。
如何可說翕關是一個整體的不同的兩方面,并且以辟為能運于翕之中而為其主宰呢?按難者此等見解,隻是囿于日常執物之習,而不可與窮神。
物之所以然者,謂之神。
如難者之意,直以物為本原而已。
不知凡有必始于無,有者謂一切物。
無者,至真至實而無形聲可睹聞耳,非空無也。
有始于無者,謂此無乃諸有之實體。
凡可象者,必以虛寂為極。
可象謂一切物。
虛寂者,至常而無形礙曰虛,至幽而無擾亂曰寂。
一切物之實體,唯是虛寂,故雲虛寂乃物之極也。
泥象者,不能于象而悟虛寂。
如泥執冰相者,不能于冰相而悟其本為水。
執物者,不能于物而見實體,其弊猶是。
滞有者,不能于有而證無。
準上可解。
如此固持唯物之見而牢不可破,實則一切物無定實,非固定,非實在。
隻依根本的物事即是一切物的實體所顯現之一種迹象而已。
有人說,如果把物底自身說為一種迹象,那麼所謂物就是空空洞洞,無有内容了。
事實上一切物都是活躍躍的,在無住的過程中發展着,一切物何嘗是空洞的東西呢?為此難者,隻是蔽于近習,而不悟至理。
從世俗的觀點來說,便把物界看做是絕不空洞的,是實在的東西。
從真理的觀點來說,所謂一切物,都是依着真實即本體顯現之迹象,而假說名物。
若克就物底自身言,卻是空,是無所有的,但不妨依真實的顯現,假名為物罷了。
譬如冰是水的顯現,故離水,别無有冰的自身。
應說冰的自身是空,是無所有的。
一切物是真實的顯現,亦複如是。
但凡喻,隻取少分相似,使人易曉。
若執定此喻,以求與所喻的道理完全相肖,則反成迷謬。
他處凡用譬喻者,皆準知。
我們要知道,實體顯現為分殊的用或一切行的時候,此本無時候可說,但為言詞之方便,須着此時候一詞。
一方面,決定有一種收攝凝聚的勢用,即所謂翕。
這種收凝的翕,其端緒雖很微細,很深隐,而由微至着,由隐至顯,便成為一切物或物界了。
然當其翕而成物時,另一方面,決定有一種剛健而無所不勝的勢用,即所謂辟。
這個辟,是與翕同時俱現的,亦即是運行于翕或一切物之中,而主宰乎一切物的。
辟不是超脫于一切物之外的大神,卻也不妨叫他做神,因為他很微妙的緣故。
辟本是和物同體,而于同體之中卻有分化,遂和物形成對立的樣子。
我們可借用《大易》《幹》《坤》二卦,表之如下: ?幹 ?坤 《乾卦》,三爻皆奇數,吾借以表示辟。
《坤卦》,三爻皆偶數,吾借以表示翕。
翕即成物,物界是有待的,故用偶數。
辟者神也,神無形而不可分割,故用奇數。
翕和辟雖說是互相對立的,卻又是互相融和的。
才說到辟,便涵蘊着翕了,仍用《乾卦》,表之如右:?。
才說到翕,便涵蘊着辟了,複以《坤卦》,表之如右:?。
從來講《易》學的人,或以為《乾卦》三爻純陽而無陰,陽謂幹,陰謂坤,下仿此。
《坤卦》三爻純陰而無陽,這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乾坤是互相錯的,錯者,對待義。
而亦是互相綜的,綜者,融和義。
不可把乾坤當做二元論去理會。
說幹便涵着坤,說坤便涵着幹,其妙如此。
前面說過,翕和辟是不可分離的整體。
不過,這個整體非是由各别的東西混同而成為一合相,一合相一詞,借用佛家《金剛經語》。
卻是一全整體而複現有分化,即有内在的矛盾,以遂其發展的。
由有分化故說翕辟。
如果隻承認有翕的方面,即物的方面。
而不承認有辟的方面,即心的方面。
那麼,變化應該不可能,因為孤獨無以成其變化的緣故。
我們應知,無始時來有翕即有辟,有辟即有翕。
變化的内容不能是孤獨的,而必有翕辟兩方面才成為變化,這是不容疑的道理。
泰初有翕,泰初即已有辟。
我們把這個辟,說名宇宙的心。
偉大的自然,或物質宇宙的發展,雖不是别有個造物主來創作,可是,自然或一切物并非真個是拘礙的東西。
他們一切物。
内部确有一種向上而不物化的勢用即所謂辟潛存着,不過,這種勢用,要顯發他自己,是要經過相當的困難。
當有機物如動物和人類尚未出現以前,這種勢用,好似潛伏在萬仞的深淵裡,是隐而未現的,好像沒有他了。
及到有機物發展的階段,這種勢用便盛顯起來,才見他是主宰乎物的。
不要說動物,就是在植物中已可甄明這種勢用,如傾向日光及吸收養料等等,都可據以測驗植物具有暧昧的心理狀态。
植物的心,實隐然主宰其形幹,而營适當的生活,這是無可否認的。
所以,辟或心是到有機物發展的階段才日益顯著,卻不能因此便懷疑有機物未出現以前,就沒有辟或心這種勢用的潛存。
一顆電子的振動,并不是循一定的規律的。
電子總是在許多軌道中跳來跳去,他一忽兒在此一軌道上消失,一忽兒在另一軌道又産生,也不是有外力使之然的,這就是由他内部具有辟或心這種勢用為之主宰。
不過,這種勢用潛存乎一切物之中,而不易察見耳。
天下唯潛存的力用,是最大的力用。
淺識之徒,隻能有見于顯,不能深察于微,因此,難與窮理。
應知,辟或心的勢用,當其潛存的時候,如于有機物未出現,我們無從甄明他辟或心的時候,他确實普遍周浃于翕而将形的一切物,而無所不在。
隻是他的表現之資具如有機體尚未構成,所以不曾顯發出來,因此,說名宇宙的心。
講到此,又有問雲:“後來有機物上所發現之心,卻是物物各具一心。
此與宇宙的心為一為二耶?”答曰:一一物名具之心,即是宇宙的心;宇宙的心,即是一一物各具之心。
譬如大海水遍現為一漚,即此一一漚,皆涵有大海水全量。
每一漚,都與大海水無二無别。
一一物各具之心與宇宙的心,無二無别,亦複如是。
我們何以把辟叫做心,把翕叫做物呢?舊唯識論師,以為心是能分别境物的,就說心隻是分别的罷了。
實則所謂心者,确是依着向上的、開發的、不肯物化的、剛健的一種勢用即所謂辟,而說名為心。
若離開這種勢用,還有什麼叫做心呢?舊師把心隻看做是分别的,卻是從對境所顯了别之相上去看。
易言之,是從迹象上去看,是把他當做靜止的物事去看,而不了解他的本身元來隻是很微妙的一種勢用。
舊師對于心的看法,是極粗淺的。
我以為流行無礙而不可剖析的和剛健的與向上的勢用,即所謂辟,這才可說名心。
須反躬深切體認。
自可識得。
如果隻從他底迹象上看,為以心隻是分别的東西,如同鏡子一般,鏡子照顯妍顯等境,也是分别的,卻是靜止的東西。
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心雖動而未嘗不靜,但決不可當作靜止的東西來看。
關于物的解釋,舊師如《護法》等,則以為一切物另有他的根源,叫做相分種子,但是藏在第八識中,故不妨說唯識。
終未免把物看作實在的東西,這也是懸空謬想。
實則所謂物者,并非實在的東西,隻是依着大用流行中之一種收凝的勢用所詐現之迹象,而假說名物。
若離開收凝的勢用,又有什麼叫做物呢?我們設想,造化的開端,此中造化一詞,并不含有造物主來造作的意義。
蓋以本體既顯現為大用,即依大用之行,而假說名造化,須善會。
又開端一詞,亦不當泥解,實不可找得最初之端也。
不能不有個收攝凝聚。
這種收凝,其端甚微,而确是成形之始。
萬物從無肇有,此所雲無,乃推想萬物尚未形着時,而說為無,與前文以無言實體者不同。
由微至着,直從收凝中得來。
收凝就是斂藏到極處。
斂者,謂其力用收斂不發。
藏者,謂其力用閉蓄不散。
造化的力用,斂藏愈深愈固,則有成為無量的積之可能。
這裡所謂積,就是郁積而将兆乎形的意思,易言之,有成為形物的傾向。
因此,亦名形向。
每一個積或形向,可以說是物的最極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