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唯識上
關燈
小
中
大
相逼近。
照他的說法,我坐的這張幾子,是無數的阿耨色合成的。
這無數的阿耨色,實際上就如無數的太陽系統,因為各個極微都是相距很遠的,然而我憑依在這樣的凳子上,不怕墜陷了,這也奇怪。
佛家的大乘學派,都不許有實在的極微。
他們大乘對外道和小乘,常常用這樣的話來逼難雲:你們所說底極微,是有方分的呢,抑是無方分的呢?如果說極微是有方分的,那麼既有方分,應該是更可剖析的;既是更可剖析的,那便不是實在的極微了。
如果說極微的形相,是團圓的,因此拟他極微某方面是東,畢竟不成為東;拟西、拟南、拟北,也是同樣,都不成的。
所以,極微是無方分的。
在小乘裡,如薩婆多師,就是這樣說的。
但是,大乘又駁他道,汝的說法,甚不應理。
若極微是無方分的,即不可說他是有對礙的東西,此中對礙一詞,礙謂質礙。
凡有質礙的東西,都是互相對待的,故雲對礙。
以後凡言對礙者皆仿此。
遂立量破薩婆多師等雲:此中量字,其意義與三段論式相近,詳佛家因明學中。
汝所說的極微應該不是物質的,因為不可标示他的東西等方分的緣故,猶如心法一樣。
心法是無有方分的。
他們說極微是無方分,便同心法一樣。
上所立的量,既已成立極微不是物質的了,遂诘小乘諸師雲,汝所說的粗色,實際上即是那許多的極微。
粗色一詞,解見上。
粗色以外沒有極微,極微以外也沒有粗色。
當複立量雲:汝所說的粗色應該不是粗大的東西,因為他即是極微的緣故,如汝所說極微不是粗色還是一緻的道理。
上所立的量,既已成立極微不是粗色了,遂複立量雲:汝手觸牆壁等,應該不覺得有對礙,因為他根本不是粗色的緣故,如虛空一樣。
如上三個比量,比量,是佛家因明學中的名詞。
比字,是推求的意義。
凡于事理,由種種推求而得到證明。
因依論式楷定,是為比量。
返證極微定是有方分的。
小乘師雖欲說無方分,又經大乘逼得無可再說了,歸結還是不能不承認極微是有方分。
然既有方分,必定是更可分析的;凡物若是可析的,他就沒有實在的自體了。
由此,大乘斷定極微不是離心實有的東西。
當時小乘裡,如古薩婆多師和經部師以及正理師,這三派的學者們,不服大乘的駁斥,又主張極微與極微所成和合色,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以此證成極微是實在的東西。
此中和合色一詞,謂多數的極微和合而成為粗大的物,名和合色。
感識者,即是眼等五識,說見前。
但是,極微那樣小的東西,當然是眼識所不能見,乃至身識所不能觸的,如何說他極微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呢?而古薩波多和正理師,卻各有巧妙的說法,以解答這個困難的問題。
無奈大乘師又把他們薩婆多師等等一個一個的都駁斥了。
現在依次叙述如下: 古薩婆多師,執定有衆多的實在的極微,是一個一個的各别為眼識所看的境界,例如瓶子,為眼識的境界的時候,平常以為眼識所看的,是粗大的瓶子,實際上并不是這樣,而确是一個一個的極微,各别為眼識底境界。
他這種說法的理由何在呢?我們要知道,印度佛家,是把一切的事情分為實法和假法的。
例如世間所許為實有底物質的現象,佛家也可于一方面,随順世間,說為實法的。
若就極至的真理底方面說,便不許為實有。
假法,佛家略說為三種:一、和合假,即衆多的極微,和合而成的粗大的物,是名和合假。
衆多的極微,和合而成為大物。
大物的本身是不實在的,離開各個極微,就沒有這個東西了。
和合的物,即是假法,故名和合假。
二、分位假,如長短方圓等等,就是某種實法上的分位。
如說一片青葉是短或長。
一片青葉是實有的,而短或長隻是青葉上的分位,不是離開青葉而有長或短的東西存在的,是名分位假。
三、無體假,如說石女兒、龜毛、兔角,這都是徒有名字,而沒有他底自體的,是名無體假。
哲學家所構想底境界,多是無體假咧。
如上,已略辨實法和假法。
薩婆多師以為一一極微都是實法,至若衆多的極微,和合而成瓶子這樣的大物,卻是和合假。
又以為眼識,隻是緣實法,此中緣字,有攀援和思慮及了解等等的意義。
以下凡言緣字者皆準知。
或疑眼識無思慮,不知眼識非無思慮,隻是微細而不明着耳。
耳識乃至身識皆然。
不緣假法,他們以為假法,但是意識所緣的。
所以眼識看瓶子的時候,實際上确是一一極微,各别為眼識的境界。
大乘駁斥古薩婆多師雲:汝所說各别的極微都是實在的東西,得為眼識的一種緣。
此中緣字,其含義略有憑借的意思。
如甲是因乙而有的,即說乙是甲的緣。
此中意謂,眼識是能知的,必定有實在的某種色境對于眼識做被知的東西,眼識乃生,否則眼識不生。
所以,這個被知的色境是眼識的一種緣。
縱然許可你這種說法,但是一一極微,決定不是眼識所知的,因為我人的心,對于所知的境而起知解的時候,心上必現似所知境底相貌,否則心上沒有那一回事,如何可說知道那種境呢?吾今問汝,汝試張着眼去看極微,汝眼識上曾現似極微的相否?汝既不能謊說曾現似極微的相,足見極微定不是眼識所知的,如何可說極微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呢?大乘這樣的駁斥了古薩婆多師。
經部師,執定有衆多的實在的極微和合而成大物,得為感識所緣的境。
此中緣字,有思慮等義,注見前。
他們經部師。
以為一一極微不能直接為眼等識的境,因為眼等識上沒有現似極微的相,所以不能說他一一極微是感識的境。
但是衆多的極微和合起來便成瓶子等大物。
此中和字的意義,謂多數極微聚在一個處所,雖不必互相逼附,然相距甚近。
合字的意義,謂許多極微,以相和的緣故,總成一個大物。
這此大物,雖說是和合假,和合假,見前。
然而眼等識緣這些大物時,卻現似其相。
據此,一一極微,雖不是感識所知的,而多數極微和合成為大物,乃确是感識所知的境,足見極微不可否認。
大乘破經部師雲:汝所說和合的大物,畢竟不得為引發眼等識的一種緣,此中緣字的意義,參看前叙述大乘駁斥古薩婆多師處一段注語。
因為他和合的大物是和合假,實際上沒有這個東西,如何能為引發眼等識的緣?佛家不論大乘、小乘,都承認感識即眼等五識的發生,是要有實在的境界為緣,他感識才發生的。
至若完全沒有實在性的東西,是不能對于感識做一種緣的。
因為沒有實在性的,就沒有引發感識的功用,所以不能為感識的緣。
這也是經部師所共同承認的。
然而經部師也承認和合的大物,是虛假的,并不是獨立的存在的,所以大乘說他和合的大物不得為引發感識的緣,這樣一駁,經部師也詞窮了。
正理師,執定衆多的實在的極微,互相和集,得為眼等識所緣的境。
此中緣字,是緣慮義,注見前。
他正理師這種說法很巧妙。
先要解釋和集兩字的意義。
許多的極微,同在一處,各各相距不遠,這樣叫做和。
雖多數的極微,同在一處,卻各各無相逼附,不至混合成一體,這樣叫做集。
他正理師以為每一極微,雖說是小到極處,眼識不能見,乃至身識不能觸,但是很多的極微,在一個處所,互相和集起來,那麼,一一極微,互相資藉,即各個極微之上,都顯出一種大的相貌來,如多數極微和集一處,而成一座大山。
平常望見山的人,總以為他所見的是一座大山,其實所謂一座大山是和合假。
實際上并沒有這個東西,有什麼可見呢?然而人都以為見了大山,因為很多的極微,和集在一個處所,互相資藉,各各都顯出有如大山量的相。
你若不信,我再煩碎的來說。
譬如同在所謂大山處的無數底極微,我們設想,于其間提出甲極微來說,這個甲極微雖是小極了,但他甲極微,得到乙、丙、丁,乃至無量數的極微底資藉,那麼,這個甲極微之上,便顯出和大山同量的相貌了。
甲極微是這樣的,其他一一極微都可以類推。
所以,看山的時候,實在有無量數的大山相。
據此說來,極微,畢竟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是不容疑難的。
正理師這種說法,似乎把古薩婆多和經部師兩家的缺點,都避免了。
大乘又斥破正理師雲:一一極微,在未和集的地位,是那樣小的東西,即在正和集的地位,還是那樣小的東西,因為極微的本身始終是如一的,
照他的說法,我坐的這張幾子,是無數的阿耨色合成的。
這無數的阿耨色,實際上就如無數的太陽系統,因為各個極微都是相距很遠的,然而我憑依在這樣的凳子上,不怕墜陷了,這也奇怪。
佛家的大乘學派,都不許有實在的極微。
他們大乘對外道和小乘,常常用這樣的話來逼難雲:你們所說底極微,是有方分的呢,抑是無方分的呢?如果說極微是有方分的,那麼既有方分,應該是更可剖析的;既是更可剖析的,那便不是實在的極微了。
如果說極微的形相,是團圓的,因此拟他極微某方面是東,畢竟不成為東;拟西、拟南、拟北,也是同樣,都不成的。
所以,極微是無方分的。
在小乘裡,如薩婆多師,就是這樣說的。
但是,大乘又駁他道,汝的說法,甚不應理。
若極微是無方分的,即不可說他是有對礙的東西,此中對礙一詞,礙謂質礙。
凡有質礙的東西,都是互相對待的,故雲對礙。
以後凡言對礙者皆仿此。
遂立量破薩婆多師等雲:此中量字,其意義與三段論式相近,詳佛家因明學中。
汝所說的極微應該不是物質的,因為不可标示他的東西等方分的緣故,猶如心法一樣。
心法是無有方分的。
他們說極微是無方分,便同心法一樣。
上所立的量,既已成立極微不是物質的了,遂诘小乘諸師雲,汝所說的粗色,實際上即是那許多的極微。
粗色一詞,解見上。
粗色以外沒有極微,極微以外也沒有粗色。
當複立量雲:汝所說的粗色應該不是粗大的東西,因為他即是極微的緣故,如汝所說極微不是粗色還是一緻的道理。
上所立的量,既已成立極微不是粗色了,遂複立量雲:汝手觸牆壁等,應該不覺得有對礙,因為他根本不是粗色的緣故,如虛空一樣。
如上三個比量,比量,是佛家因明學中的名詞。
比字,是推求的意義。
凡于事理,由種種推求而得到證明。
因依論式楷定,是為比量。
返證極微定是有方分的。
小乘師雖欲說無方分,又經大乘逼得無可再說了,歸結還是不能不承認極微是有方分。
然既有方分,必定是更可分析的;凡物若是可析的,他就沒有實在的自體了。
由此,大乘斷定極微不是離心實有的東西。
當時小乘裡,如古薩婆多師和經部師以及正理師,這三派的學者們,不服大乘的駁斥,又主張極微與極微所成和合色,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以此證成極微是實在的東西。
此中和合色一詞,謂多數的極微和合而成為粗大的物,名和合色。
感識者,即是眼等五識,說見前。
但是,極微那樣小的東西,當然是眼識所不能見,乃至身識所不能觸的,如何說他極微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呢?而古薩波多和正理師,卻各有巧妙的說法,以解答這個困難的問題。
無奈大乘師又把他們薩婆多師等等一個一個的都駁斥了。
現在依次叙述如下: 古薩婆多師,執定有衆多的實在的極微,是一個一個的各别為眼識所看的境界,例如瓶子,為眼識的境界的時候,平常以為眼識所看的,是粗大的瓶子,實際上并不是這樣,而确是一個一個的極微,各别為眼識底境界。
他這種說法的理由何在呢?我們要知道,印度佛家,是把一切的事情分為實法和假法的。
例如世間所許為實有底物質的現象,佛家也可于一方面,随順世間,說為實法的。
若就極至的真理底方面說,便不許為實有。
假法,佛家略說為三種:一、和合假,即衆多的極微,和合而成的粗大的物,是名和合假。
衆多的極微,和合而成為大物。
大物的本身是不實在的,離開各個極微,就沒有這個東西了。
和合的物,即是假法,故名和合假。
二、分位假,如長短方圓等等,就是某種實法上的分位。
如說一片青葉是短或長。
一片青葉是實有的,而短或長隻是青葉上的分位,不是離開青葉而有長或短的東西存在的,是名分位假。
三、無體假,如說石女兒、龜毛、兔角,這都是徒有名字,而沒有他底自體的,是名無體假。
哲學家所構想底境界,多是無體假咧。
如上,已略辨實法和假法。
薩婆多師以為一一極微都是實法,至若衆多的極微,和合而成瓶子這樣的大物,卻是和合假。
又以為眼識,隻是緣實法,此中緣字,有攀援和思慮及了解等等的意義。
以下凡言緣字者皆準知。
或疑眼識無思慮,不知眼識非無思慮,隻是微細而不明着耳。
耳識乃至身識皆然。
不緣假法,他們以為假法,但是意識所緣的。
所以眼識看瓶子的時候,實際上确是一一極微,各别為眼識的境界。
大乘駁斥古薩婆多師雲:汝所說各别的極微都是實在的東西,得為眼識的一種緣。
此中緣字,其含義略有憑借的意思。
如甲是因乙而有的,即說乙是甲的緣。
此中意謂,眼識是能知的,必定有實在的某種色境對于眼識做被知的東西,眼識乃生,否則眼識不生。
所以,這個被知的色境是眼識的一種緣。
縱然許可你這種說法,但是一一極微,決定不是眼識所知的,因為我人的心,對于所知的境而起知解的時候,心上必現似所知境底相貌,否則心上沒有那一回事,如何可說知道那種境呢?吾今問汝,汝試張着眼去看極微,汝眼識上曾現似極微的相否?汝既不能謊說曾現似極微的相,足見極微定不是眼識所知的,如何可說極微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呢?大乘這樣的駁斥了古薩婆多師。
經部師,執定有衆多的實在的極微和合而成大物,得為感識所緣的境。
此中緣字,有思慮等義,注見前。
他們經部師。
以為一一極微不能直接為眼等識的境,因為眼等識上沒有現似極微的相,所以不能說他一一極微是感識的境。
但是衆多的極微和合起來便成瓶子等大物。
此中和字的意義,謂多數極微聚在一個處所,雖不必互相逼附,然相距甚近。
合字的意義,謂許多極微,以相和的緣故,總成一個大物。
這此大物,雖說是和合假,和合假,見前。
然而眼等識緣這些大物時,卻現似其相。
據此,一一極微,雖不是感識所知的,而多數極微和合成為大物,乃确是感識所知的境,足見極微不可否認。
大乘破經部師雲:汝所說和合的大物,畢竟不得為引發眼等識的一種緣,此中緣字的意義,參看前叙述大乘駁斥古薩婆多師處一段注語。
因為他和合的大物是和合假,實際上沒有這個東西,如何能為引發眼等識的緣?佛家不論大乘、小乘,都承認感識即眼等五識的發生,是要有實在的境界為緣,他感識才發生的。
至若完全沒有實在性的東西,是不能對于感識做一種緣的。
因為沒有實在性的,就沒有引發感識的功用,所以不能為感識的緣。
這也是經部師所共同承認的。
然而經部師也承認和合的大物,是虛假的,并不是獨立的存在的,所以大乘說他和合的大物不得為引發感識的緣,這樣一駁,經部師也詞窮了。
正理師,執定衆多的實在的極微,互相和集,得為眼等識所緣的境。
此中緣字,是緣慮義,注見前。
他正理師這種說法很巧妙。
先要解釋和集兩字的意義。
許多的極微,同在一處,各各相距不遠,這樣叫做和。
雖多數的極微,同在一處,卻各各無相逼附,不至混合成一體,這樣叫做集。
他正理師以為每一極微,雖說是小到極處,眼識不能見,乃至身識不能觸,但是很多的極微,在一個處所,互相和集起來,那麼,一一極微,互相資藉,即各個極微之上,都顯出一種大的相貌來,如多數極微和集一處,而成一座大山。
平常望見山的人,總以為他所見的是一座大山,其實所謂一座大山是和合假。
實際上并沒有這個東西,有什麼可見呢?然而人都以為見了大山,因為很多的極微,和集在一個處所,互相資藉,各各都顯出有如大山量的相。
你若不信,我再煩碎的來說。
譬如同在所謂大山處的無數底極微,我們設想,于其間提出甲極微來說,這個甲極微雖是小極了,但他甲極微,得到乙、丙、丁,乃至無量數的極微底資藉,那麼,這個甲極微之上,便顯出和大山同量的相貌了。
甲極微是這樣的,其他一一極微都可以類推。
所以,看山的時候,實在有無量數的大山相。
據此說來,極微,畢竟是感識所親得的境界,是不容疑難的。
正理師這種說法,似乎把古薩婆多和經部師兩家的缺點,都避免了。
大乘又斥破正理師雲:一一極微,在未和集的地位,是那樣小的東西,即在正和集的地位,還是那樣小的東西,因為極微的本身始終是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