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上

關燈
意識化,亦名意識解脫也。

     識起緣境,作用繁複。

    但以疾轉之勢,攝多念于一念,渾淪銳往,莫測其幾。

    略說五心,粗征厥狀。

    五心者,初率爾心,次尋求心,三決定心,四染淨心,五等流心。

    率爾心者,初堕于境,故名率爾,識初接境,名之為堕。

    此唯一刹那頃。

    次刹那即起尋求故。

    尋求心者,率爾初緣,未知何境,為了知故,次起尋求,欲與念俱。

    欲者希望,希望于境得決定故。

    念者記憶,憶念曾經,比度現境。

    猶複難知,尋求更起,故尋求心,經通多念。

    通多念者,前念是一尋求心,後念似前心而起,卻另是一尋求心也,非謂多念總是前心。

    次起決定,印解境故。

    決定心,次尋求而起。

    染淨心者,決定既已,了知境界差别,或生樂受,或生苦受,是成染淨。

    樂受無嗔即淨,苦色起嗔便染。

    等流心者,成染淨已,次念似前而起,故名等流。

    等流者,謂相似而流。

    即此等流,容多念起。

    多念起義,見尋求注。

    容者不定,蓋有次念不起等流而另有創緣者,故置容言。

     上述五心,試以例明。

    如聞“諸行無常”四聲。

    四字各為一聲。

    意、耳二識,于“諸”聲至而适創緣,是名率爾。

    率爾心已,必有尋求,續初心起。

    尋求未了,數數尋求,未決定知“諸”所目故。

    不知“諸”字所指目者為何。

    緣“諸”字至尋求已,忽“行”聲至。

    于“行”字上,複起率爾,以及尋求,爰至決定。

    決定知“諸”目一切“行”故。

    當緣“行”字時,“諸”字已滅,然有熏習連帶解生。

    熏習者,習氣之異語。

    緣“諸”字底心雖滅,而有餘勢續起不絕,是名習氣或熏習。

    故後心因前心緣“諸”字底熏習與現所緣“行”字,連帶而得生解。

    緣“行”字至決定已,忽“無”聲至。

    于“無”字上,更起率爾,亦起尋求,尋求諸行所“無”為何。

    為言無我,為言無常。

    雖緣“無”字時,“諸”字“行”字并滅,而有熏習連帶,複如前說。

    緣“無”字至尋求已,忽“常”聲至。

    于“常”字上,複起率爾、尋求、決定,乃至等流。

    創起緣“常”,是為率爾。

    方在緣“常”,其前“諸”字、“行”字、“無”字,雖複并滅,以皆有熏習故,逮此緣“常”心起,由憶念力,即過去多字熏習,多字,謂諸、行、無等字。

    連帶現在字,現緣常字,為現在字。

    于一刹那,集聚顯現。

    故率爾後,即起尋求,諸行所無,果為無其常耶?旋起決定,印是無常。

    決定起已,染淨、等流,方以次轉。

    是故緣“常”字時,五心完具。

    即所緣四聲,從“諸”至“常”,經曆多念,事緒究竟,總成一念。

    前所謂攝多念于一念者,事實如此。

    夫始自緣“諸”,終至緣“常”,率爾等心,于一一字上,新新而起。

    其所曆刹那之多,若紀以幹支,奚止曆億兆京垓年歲?然心以疾轉神速,長劫攝入一念。

    即在工繪事者,以萬裡悠長縮為方寸之圖,可謂攝極長于極短,而猶不足以喻此心之妙也。

     或疑心力沖進,于一一字不待析觀。

    例如讀文,實非字字而拟之,隻任渾淪一氣讀去,便自成誦無訛。

    不知讀出諸口,實根于心。

    聲氣之發若機括,似未宇字經心,實則爾時意、眼二識,于所緣文字,必一一字經率爾等心,等者,謂尋求、決定乃至等流。

    他仿此。

    多念緣慮,絕無有一字可以疏略而得之者。

    但識轉時,勢用迅疾,不可思議。

    又因熏習與後念所緣連帶,集聚起解。

    雖作用複雜,而行所無事,故若不曾字字經心也。

    斯已奇耳!或複難言:“審如此說,不亦專以動言心欤?”曰:此中且假诠動相,理實此心即動即靜,即發即斂,即變即常,即行即止。

    行而不馳此心流行,當下全真,而無雜妄紛馳。

    故止,變而有則故常,發而不散不散漫也。

    故斂,動而不亂故靜。

    夫唯滞于名言,則疑動而無靜;若使會其玄極,斯悟靜非屏動。

     上來所說,心要略盡。

    此中心字,不作心、意、識三種分别,而但渾淪言之。

    意識、感識亦均名心。

    他處皆準知。

    然言心而不及心所,則猶未究其變也。

    夫心所法者,本舊師所已成。

    見前。

    所之為言,心所亦省雲所。

    非即是心。

    而心所有,心所法者,不即是心,而是心上所有之法。

    系屬心故,恒時系屬于心而不相離。

    得心所名。

    此叙得名之由。

    惟所于心,助成、相應,具斯二義,勢用殊勝。

    雲何助成?心不孤起,必得所助,方成事故。

    成事者,謂心現起,了别境相。

    如事成就,此必待所為之助也。

    舊說心所亦名助伴者,以此。

    雲何相應?所依心起,葉合如一,俱緣一境故。

    然所與心,行相有别。

    行相者,心心所于境起解之相。

    《三論言》“心于所緣,唯取總相。

    心所于彼,所緣。

    亦取别相。

    ”置亦言者,伏取總故,《瑜伽》等論,為說皆同。

    唯取總者,如緣青時,即唯了青,青即總相。

    不于青上更起差别解故。

    差别解者,即下所謂順違等相是也。

    亦取别者,不唯了青,而于青上更着順違等相故。

    如了青時,有可意相生,名之為順。

    有不可意相生,是之謂違。

    此順違相,即受心所之相也。

    順即樂受,違即苦受故。

    等者,謂其他心所。

    如了青時,或生愛染相,即是貪心所之相也;或生警覺相,即是作意心所之相也;或生希求相,即是欲心所之相也。

    自餘心所,皆應準知。

    舊說心唯取總,如畫師作模,所取總别,猶弟子于模填彩,如緣青時,心則唯了青的總相,是為模。

    而心所則于了青的總相上更着順違等相,便是于模填彩。

    可謂“能近取譬”已。

    然二法心及心所。

    根本區别雲何?此在舊師,未嘗是究。

    雖雲種别,彼言心及心所,各有自種。

    種義齊故。

    如彼所計,心有自種,心所亦有自種,種雖不共而種義自相齊,即無根本區别可得。

    矧複析心至種,如析色至微,是謂戲論,如前破訖。

    據實言之,心既即性,義亦詳前,性者體義。

    心即本體,前已說故。

    故知此心發用壹本固有,感通莫匪天明。

    若心所者,則乃習氣現行,現者顯現,行者流行。

    斯屬後起人僞。

    心所即是習氣。

    而習氣者,則形生神發而後有,故雲後起。

    人僞者,以此習氣為吾人有生已來一切經驗之所積累,本非天性固有。

    唯是一團幻妄勢力,厚結而不散失,故言人僞。

    覆征前例:了青總相,不取順違,純白不雜,故是天明。

    雖複了青而更着順違等相,串習所成故,足征人僞。

    據實而談,心乃即性,所唯是習,根本區别,斠然若茲。

    心即性故,隐而唯微。

    人之生也,形氣限之。

    其天性常難表現,故曰隐而微。

    所即習故,粗而乘勢。

    習與形氣俱始,故粗顯。

    習成為機括,故雲乘勢。

    心得所助而同行有力,心本微也,得所助同行而微者顯矣。

    所應其心而毋或奪主,心本是主,所本是伴,但伴易奪主,不可不慎也。

    則心固即性而所亦莫非性也。

    反是而一任染數縱橫,以役于形、溺于物,染數者,即諸煩惱心所,詳見下章。

    數者心所之别名。

    心所頭數多故,亦以數名。

    而心乃受其障蔽而不得顯發,是即習之伐其性也。

    習伐其性,即心不可見而唯以心所為心,所謂妄心者此也。

    妄心亦雲妄識。

     夫習氣千條萬緒,儲積而不散,繁赜而不亂。

    其現起則名之心所,其潛藏亦可謂之種子。

    舊以種子為功能之異名,吾所弗許。

    詳《功能章》。

    然習氣潛伏而為吾人所恒不自覺者,則亦不妨假說為種子也。

    即此無量種子各有恒性,不遇對治即不斷絕,故有恒性。

    各有緣用,緣者思量義。

    種子就是個有思量的東西,不同無思慮的物質,但思量的相貌極微細耳。

    又各以氣類相從,如染淨異類故。

    以功用相需,而形成許多不同之聯系。

    即此許多不同之聯系更互相依持,自不期而具有統一之形式。

    既具有統一之形式,便知是全體的。

    古大乘師所謂賴耶末那,或即緣此假立。

    小乘有所謂細識者,細者深細。

    亦與此相當。

    今心理學有所謂下意識者,傥亦略窺種子之深淵而遂以雲爾耶。

    習氣潛伏,是名種子,及其現起,便為心所。

    潛之與現,隻分位殊,無能所異。

    舊說心所從種子生,即是潛伏之種子為能生因,而現起之心所為所生果。

    因果二法條然别異,如谷粒生禾。

    真倒見也。

    故知種子非無緣慮,但行相暧昧耳。

    前所謂各有緣用者是也。

    舊說種子為賴耶相分即無緣慮,必其所生識方有緣慮,此大謬誤。

    然欲明其謬誤之故,則非取其學說之全系統而論列之不可。

    此不暇詳。

    然種子現起而為心所之部分,與其未現起而仍潛伏為種之部分,隻有隐顯之殊,自無層級之隔。

    或計種子潛伏,宜若與彼現起為心所者,當有上下層級之分,此甚誤也。

    無量習心行相,此雲習心者,習氣之代語。

    恒自平鋪,一切行相互無隔礙,故雲平鋪。

    其現起之部分,心所。

    則因實際生活需要與偏于或種趨向之故,而此部分特别增盛,與識俱轉。

    俱轉謂與意識及感識相應故。

    自餘部分種子。

    則沉隐而不顯發。

    故非察識精嚴,罕有能自知其生活内容果為何等也。

    若染污種子增長,則本心日以梏亡,即生活内容日以枯竭,剝其固有之生理以殉物而終不自覺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