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關燈
小
中
大
符。
習者,人心凡所造作之餘勢潛行不息,亦雲串習力,此與氣質俱始,而習不即是氣質也。
氣質者,形生而才具,故名氣質。
形者形軀,才者能也。
形生而能即具焉,故形能不異,而亦不一。
然能之發現,因形為其型範而有劑限。
如生而較靈或較蠢,及其偏柔或偏剛等等,皆從其形生時而具此種種趨勢。
此謂才能,非功能之能。
所謂氣質,即形與才之通名。
此其成就,出于造化之無心,元非有生自力所造作,故不可謂之習也一凡習之起,必依于氣質,而亦得以習矯正氣質之偏也。
是氣質非即性也,而氣質所以凝成之理便謂之性,此中理字,隐目本體。
故不可離氣質而言性矣。
伊川言義理之性,隻是就氣質中指其本然之善而為之名。
易言之,乃就氣質所以凝成之理而言之耳。
故義理之性即是氣質之性,非有二也。
明儒多有譏伊川之言為二本者,此未得伊川意。
氣質之性,本自橫渠發之,二程皆用其說。
明道亦言:“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
”明性即具此氣中而無乎不在,不可離而二之也。
《論語》“性相近也”章,朱子《集注》曰:“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也。
”其下一兼字者,正以即此氣質之中而本然之性存焉。
就氣質言,則通塞不一其品。
就此氣質之本然之性言,則其所具之理,本無弗同也。
然不言同而言近者,正以此性既非離氣質而别為一物。
性即是凝成此氣質者,但氣質之凝成,變化萬殊,難以齊一。
且既已凝成,亦自有權能,雖為本性表現之資具而不能無偏,固不得悉如其性矣。
故性乃随其氣質之殊而有顯發與否之異。
蓋有氣質甚美而所性之全得以顯發者,亦有氣質不美而所性之全不克顯發者,故不能謂之同。
然其所争隻在能充分顯發與否,而非本有差别,故雲相近。
《集注》釋性,謂兼氣質而言,可謂深得孔子之旨。
夫人性既相近而聖狂若是其遠者何也?此中狂者昏惑義,非與狷對稱之狂。
此則習為之也。
習順其性而克變化氣質,則日進于高明矣!習違其性而锢于氣質之偏,則日究乎污下矣!故謂習相遠也。
因論習氣與氣質之分,而縱言及此。
《論語》“性相近也”章,拟别為解說,此不及詳。
三者,功能不斷,習氣可斷。
可者,僅可而未盡之詞也。
功能者,體萬物而靡不貫,本無定在,故乃無所不在。
窮其始則無始,究其終則無終。
執常見以拟議,便成巨謬;執斷見以猜蔔,尤為大過。
或複計言:“如人死已,形銷而性即盡,盡者滅盡。
豈是人所具功能得不斷耶?”性盡即是功能斷故。
應答彼言:形者,凝為獨而有礙;獨者,成個體故。
性者,貞于一而無方。
此言一者,非算數之一,乃絕對的也。
無方者,無有方所故。
人物之生也,資始于性性謂功能。
而凝成獨立之形。
形者質礙物,固非複性之本然已。
但此性畢竟不物化,其凝成萬有之形,即與衆形而為其體。
自衆形言,形固各别也。
自性言,性則體衆形而無乎不運,乃至一而不可剖,不可壞。
不可剖與壞者,貞也,性之德也。
若乃人自有生以後,其形之資始于性者,固息息而資之。
形非一成不變,故其資始于性也,乃息息而資之耳。
非僅禀于初生之頃,後乃日用其故,更無所創新也。
易言之,是性之凝為形而即以宰乎形、運乎形者,實新新而生,無有歇息之一期。
然形之既成,乃獨而有礙之物,故不能有成而無壞,但不可以形之成乎獨且礙而疑性之唯拘乎形,遂謂形壞而性與俱盡耳。
性者,備衆形而為渾一之全體,流行不息。
形雖各獨而性上元無區别。
一己與人人乃至物物,據形則各獨,語性惟是一體。
形雖有礙,而性上元無方相。
方相者,形也。
性則所以成乎此形者,而不可以方相求之。
以形之必壞而疑性亦與形俱盡者,是不知性者大化流行,原非有我之所得私。
執形以測性,随妄情計度而迷于天理之公。
死生之故,所以難明耳。
故功能無斷,理之誠也;如其有斷,乾坤便熄,豈其然哉! 習氣者,本非法爾固具,唯是有生以後種種造作之餘勢,無間染淨,造染則有染勢,造淨則有淨勢。
無分新舊,舊所造作者,成為舊有之勢。
新所造作者,成為新有之勢。
輾轉叢聚,成為一團勢力。
浮虛幻化,流轉宛如,宛如者,流動貌。
雖非實物而諸勢互相依住,恒不散失。
儲能無盡,儲能,猶言儲備種種能力。
實侔造化之功;王船山雲:“習氣所成,即為造化。
”應機迅速,是通身物之感。
物感乎身,而身應之,即由習氣應感迅速。
故知習氣雖屬後起,而恒輾轉随增,力用盛大。
吾人生活内容,莫非習氣。
吾人存中形外者,幾無往而非習。
此可反躬自明者。
吾人日常宇宙,亦莫非習氣,各人底宇宙不同,即由各人宇宙由自己習氣形成之故。
如吾人認定當前有固定之物,名以書案,即由乎習。
若舍習而談,此處有如是案乎?無如是案乎?便有許多疑問在。
則謂習氣即生命可也。
然則習氣将如功能亦不斷乎?曰功能決定不斷,如前說訖。
習氣者,非定不斷,亦非定斷。
所以者何?習氣分染淨,上來已說。
染淨相為消長,不容并茂,如兩傀登場,此起彼仆。
染習深重者,則障淨習令不起,淨習似斷。
又若淨習創生,漸次強勝,雖複有生以來染恒與俱,而今以淨力勝故,能令染習漸伏乃至滅斷。
始伏之,終必斷。
斷于此者,以有增于彼。
染增則淨斷,淨增則染斷。
故概稱習,則僅曰可斷,而不謂定斷也。
為己之學,哲學要在反求諸己,實落落地見得自家生命與宇宙元來不二處。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正就哲學言。
無事于性,性上不容着纖毫力。
有事于習。
修為是習。
增養淨習,始顯性能,極有為乃見無為,性是無為,習是有為。
習之淨者順性起故,故極習之淨而征性之顯。
盡人事乃合天德。
人事以習言,
習者,人心凡所造作之餘勢潛行不息,亦雲串習力,此與氣質俱始,而習不即是氣質也。
氣質者,形生而才具,故名氣質。
形者形軀,才者能也。
形生而能即具焉,故形能不異,而亦不一。
然能之發現,因形為其型範而有劑限。
如生而較靈或較蠢,及其偏柔或偏剛等等,皆從其形生時而具此種種趨勢。
此謂才能,非功能之能。
所謂氣質,即形與才之通名。
此其成就,出于造化之無心,元非有生自力所造作,故不可謂之習也一凡習之起,必依于氣質,而亦得以習矯正氣質之偏也。
是氣質非即性也,而氣質所以凝成之理便謂之性,此中理字,隐目本體。
故不可離氣質而言性矣。
伊川言義理之性,隻是就氣質中指其本然之善而為之名。
易言之,乃就氣質所以凝成之理而言之耳。
故義理之性即是氣質之性,非有二也。
明儒多有譏伊川之言為二本者,此未得伊川意。
氣質之性,本自橫渠發之,二程皆用其說。
明道亦言:“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
”明性即具此氣中而無乎不在,不可離而二之也。
《論語》“性相近也”章,朱子《集注》曰:“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也。
”其下一兼字者,正以即此氣質之中而本然之性存焉。
就氣質言,則通塞不一其品。
就此氣質之本然之性言,則其所具之理,本無弗同也。
然不言同而言近者,正以此性既非離氣質而别為一物。
性即是凝成此氣質者,但氣質之凝成,變化萬殊,難以齊一。
且既已凝成,亦自有權能,雖為本性表現之資具而不能無偏,固不得悉如其性矣。
故性乃随其氣質之殊而有顯發與否之異。
蓋有氣質甚美而所性之全得以顯發者,亦有氣質不美而所性之全不克顯發者,故不能謂之同。
然其所争隻在能充分顯發與否,而非本有差别,故雲相近。
《集注》釋性,謂兼氣質而言,可謂深得孔子之旨。
夫人性既相近而聖狂若是其遠者何也?此中狂者昏惑義,非與狷對稱之狂。
此則習為之也。
習順其性而克變化氣質,則日進于高明矣!習違其性而锢于氣質之偏,則日究乎污下矣!故謂習相遠也。
因論習氣與氣質之分,而縱言及此。
《論語》“性相近也”章,拟别為解說,此不及詳。
三者,功能不斷,習氣可斷。
可者,僅可而未盡之詞也。
功能者,體萬物而靡不貫,本無定在,故乃無所不在。
窮其始則無始,究其終則無終。
執常見以拟議,便成巨謬;執斷見以猜蔔,尤為大過。
或複計言:“如人死已,形銷而性即盡,盡者滅盡。
豈是人所具功能得不斷耶?”性盡即是功能斷故。
應答彼言:形者,凝為獨而有礙;獨者,成個體故。
性者,貞于一而無方。
此言一者,非算數之一,乃絕對的也。
無方者,無有方所故。
人物之生也,資始于性性謂功能。
而凝成獨立之形。
形者質礙物,固非複性之本然已。
但此性畢竟不物化,其凝成萬有之形,即與衆形而為其體。
自衆形言,形固各别也。
自性言,性則體衆形而無乎不運,乃至一而不可剖,不可壞。
不可剖與壞者,貞也,性之德也。
若乃人自有生以後,其形之資始于性者,固息息而資之。
形非一成不變,故其資始于性也,乃息息而資之耳。
非僅禀于初生之頃,後乃日用其故,更無所創新也。
易言之,是性之凝為形而即以宰乎形、運乎形者,實新新而生,無有歇息之一期。
然形之既成,乃獨而有礙之物,故不能有成而無壞,但不可以形之成乎獨且礙而疑性之唯拘乎形,遂謂形壞而性與俱盡耳。
性者,備衆形而為渾一之全體,流行不息。
形雖各獨而性上元無區别。
一己與人人乃至物物,據形則各獨,語性惟是一體。
形雖有礙,而性上元無方相。
方相者,形也。
性則所以成乎此形者,而不可以方相求之。
以形之必壞而疑性亦與形俱盡者,是不知性者大化流行,原非有我之所得私。
執形以測性,随妄情計度而迷于天理之公。
死生之故,所以難明耳。
故功能無斷,理之誠也;如其有斷,乾坤便熄,豈其然哉! 習氣者,本非法爾固具,唯是有生以後種種造作之餘勢,無間染淨,造染則有染勢,造淨則有淨勢。
無分新舊,舊所造作者,成為舊有之勢。
新所造作者,成為新有之勢。
輾轉叢聚,成為一團勢力。
浮虛幻化,流轉宛如,宛如者,流動貌。
雖非實物而諸勢互相依住,恒不散失。
儲能無盡,儲能,猶言儲備種種能力。
實侔造化之功;王船山雲:“習氣所成,即為造化。
”應機迅速,是通身物之感。
物感乎身,而身應之,即由習氣應感迅速。
故知習氣雖屬後起,而恒輾轉随增,力用盛大。
吾人生活内容,莫非習氣。
吾人存中形外者,幾無往而非習。
此可反躬自明者。
吾人日常宇宙,亦莫非習氣,各人底宇宙不同,即由各人宇宙由自己習氣形成之故。
如吾人認定當前有固定之物,名以書案,即由乎習。
若舍習而談,此處有如是案乎?無如是案乎?便有許多疑問在。
則謂習氣即生命可也。
然則習氣将如功能亦不斷乎?曰功能決定不斷,如前說訖。
習氣者,非定不斷,亦非定斷。
所以者何?習氣分染淨,上來已說。
染淨相為消長,不容并茂,如兩傀登場,此起彼仆。
染習深重者,則障淨習令不起,淨習似斷。
又若淨習創生,漸次強勝,雖複有生以來染恒與俱,而今以淨力勝故,能令染習漸伏乃至滅斷。
始伏之,終必斷。
斷于此者,以有增于彼。
染增則淨斷,淨增則染斷。
故概稱習,則僅曰可斷,而不謂定斷也。
為己之學,哲學要在反求諸己,實落落地見得自家生命與宇宙元來不二處。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正就哲學言。
無事于性,性上不容着纖毫力。
有事于習。
修為是習。
增養淨習,始顯性能,極有為乃見無為,性是無為,習是有為。
習之淨者順性起故,故極習之淨而征性之顯。
盡人事乃合天德。
人事以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