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後時成酪,乳相方滅,不知酪位以前之乳,已經無量生滅,原非一物。
特由相似程度未驟形其懸殊,故猶謂是前物耳。
七者。
若汝言:“諸行往餘處名去,故知得住者。
”此言去者,猶俗所謂動也。
凡物由此處轉至彼處,是名為去。
以有去故,知非才生即滅。
若生已不住,依誰說去?世俗皆為此計。
不然。
汝執諸行為實物,能由此處轉至彼處,故名為去。
此言轉者,搬移義,非轉變之轉。
此則以日常習用械器之見,推論法爾道理,迷離颠倒,抑何足談?如我所說,諸行唯是刹那刹那,生滅滅生,幻相宛然,無間相續。
恒無間斷而相續也。
假說名去,而實無去。
由生滅無間相續故,假說名去,非有實物住而不滅,曆先後時從此處轉至彼處也。
故實無去。
故汝言住,取證不成。
附識:此言無去者,即無動之謂,然不可以傳于世間哲學家積動成靜之說。
彼執有實物,亦執有實時方,時者時間。
方者空間。
以為物先時靜住于甲方,後時由甲轉至乙方,即靜住于乙方。
積先後之動,而實皆靜住,便不得謂之為動,故飛箭雖行,其實不行也。
此則輾轉堅執,執時、執方、執有靜住之物,謬執一團,不可救藥。
難以語于無方無體之變矣。
方者方所。
體者形體。
無方無體,猶言無實物也。
吾宗方量既空,本無實方,俟詳《量論》。
時量亦幻,吾宗所言刹那,非世俗時間義,亦詳《量論》。
念念生滅,此雲念者,非常途所謂之念,乃依生滅不斷,而假說每一生滅為一念頃。
實則生滅滅生,不可劃分間隙,即念念之間,無有間隙,不可以世俗時間觀念應用于此處也。
何物動移?何物靜住?才生即滅,未有物也。
依誰說動?依誰說住?凡計有動、有住者,皆由妄執有時方及有實物故耳。
此所以迥異世間一切之見。
學者必會吾說之全,超然神解,方莫逆于斯耳。
八者。
諸行必漸大圓滿。
如心力由劣而勝,官品由簡而繁,皆漸大圓滿之象。
若初起即住不滅者,則一受其成形而無變,如何得有漸大圓滿?若汝言:“不舍故而足創新,故積累以到今,今拓展而趨來,如轉雪球,益轉益大者。
”來者未來。
此複不然。
汝計有積留,即已執物,豈足窺變。
變者運而無所積,此言運者,遷流義、幻現義。
有積則是死物,死物便無漸大圓滿。
是故應如我說,諸行不住,刹那刹那,脫故創新,變化密移,馴至殊勝!殊勝者,即漸大圓滿之謂。
九者。
若汝計執:“諸行為常為斷。
”世俗之見,恒出入常斷二邊。
如一木也,今昔恒見,則計為常;忽焉睹其燼滅,遂又計為斷。
皆有大過。
應知諸行才生即滅,念念盡故非常,盡者,滅盡。
新新生故非斷。
一刹那頃,大地平沉,即此刹那,山河盡異。
此理平常,非同語怪。
莊子《大宗師》雲:“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人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郭子玄釋之曰:“夫無力之力,莫大于變化者也。
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舍故。
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
世皆新矣,而目以為故。
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
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
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
故向者之我,非複今我也。
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謂今之所遇,可系而在,豈不昧哉!”子玄斯解,渺達神旨,故不暫停一語,正吾宗所謂才生即滅也。
大法東來,玄學先導,信非偶然已。
綜前所說,則知諸行鲦忽生滅,等若空華,不可把捉。
世俗執有實色、實心,玆成戲論。
遠西唯心論者執有實心,唯物論者執有實色。
原夫色心諸行都無自體,談其實性乃雲恒轉。
色法者,恒轉之動而翕也;心法者,恒轉之動而辟也。
翕辟本動勢之殊詭,蓋即變之不測,故乃生滅宛然,雖爾如幻而實不空。
奇哉奇哉,如是如是變。
翕辟,皆動勢也。
不一之謂殊詭。
宛然者,幻現貌。
吾舊著論,嘗以三義明變。
略曰:一者,非動義。
此俗所謂之動,與吾所雲變動之動異訓。
世俗之言變也以動。
動者,物由此方通過餘方,良由俗谛,起是妄執。
變未始有物,即無方分可以斠畫。
猶如吾手,轉趣前方,轉者轉移,趣者趣往,皆俗動義。
實則隻有刹那刹那别别頓轉無間似續。
恒無間斷,相似相續。
假說手轉,而無實手由此
特由相似程度未驟形其懸殊,故猶謂是前物耳。
七者。
若汝言:“諸行往餘處名去,故知得住者。
”此言去者,猶俗所謂動也。
凡物由此處轉至彼處,是名為去。
以有去故,知非才生即滅。
若生已不住,依誰說去?世俗皆為此計。
不然。
汝執諸行為實物,能由此處轉至彼處,故名為去。
此言轉者,搬移義,非轉變之轉。
此則以日常習用械器之見,推論法爾道理,迷離颠倒,抑何足談?如我所說,諸行唯是刹那刹那,生滅滅生,幻相宛然,無間相續。
恒無間斷而相續也。
假說名去,而實無去。
由生滅無間相續故,假說名去,非有實物住而不滅,曆先後時從此處轉至彼處也。
故實無去。
故汝言住,取證不成。
附識:此言無去者,即無動之謂,然不可以傳于世間哲學家積動成靜之說。
彼執有實物,亦執有實時方,時者時間。
方者空間。
以為物先時靜住于甲方,後時由甲轉至乙方,即靜住于乙方。
積先後之動,而實皆靜住,便不得謂之為動,故飛箭雖行,其實不行也。
此則輾轉堅執,執時、執方、執有靜住之物,謬執一團,不可救藥。
難以語于無方無體之變矣。
方者方所。
體者形體。
無方無體,猶言無實物也。
吾宗方量既空,本無實方,俟詳《量論》。
時量亦幻,吾宗所言刹那,非世俗時間義,亦詳《量論》。
念念生滅,此雲念者,非常途所謂之念,乃依生滅不斷,而假說每一生滅為一念頃。
實則生滅滅生,不可劃分間隙,即念念之間,無有間隙,不可以世俗時間觀念應用于此處也。
何物動移?何物靜住?才生即滅,未有物也。
依誰說動?依誰說住?凡計有動、有住者,皆由妄執有時方及有實物故耳。
此所以迥異世間一切之見。
學者必會吾說之全,超然神解,方莫逆于斯耳。
八者。
諸行必漸大圓滿。
如心力由劣而勝,官品由簡而繁,皆漸大圓滿之象。
若初起即住不滅者,則一受其成形而無變,如何得有漸大圓滿?若汝言:“不舍故而足創新,故積累以到今,今拓展而趨來,如轉雪球,益轉益大者。
”來者未來。
此複不然。
汝計有積留,即已執物,豈足窺變。
變者運而無所積,此言運者,遷流義、幻現義。
有積則是死物,死物便無漸大圓滿。
是故應如我說,諸行不住,刹那刹那,脫故創新,變化密移,馴至殊勝!殊勝者,即漸大圓滿之謂。
九者。
若汝計執:“諸行為常為斷。
”世俗之見,恒出入常斷二邊。
如一木也,今昔恒見,則計為常;忽焉睹其燼滅,遂又計為斷。
皆有大過。
應知諸行才生即滅,念念盡故非常,盡者,滅盡。
新新生故非斷。
一刹那頃,大地平沉,即此刹那,山河盡異。
此理平常,非同語怪。
莊子《大宗師》雲:“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人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郭子玄釋之曰:“夫無力之力,莫大于變化者也。
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舍故。
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
世皆新矣,而目以為故。
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
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
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
故向者之我,非複今我也。
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謂今之所遇,可系而在,豈不昧哉!”子玄斯解,渺達神旨,故不暫停一語,正吾宗所謂才生即滅也。
大法東來,玄學先導,信非偶然已。
綜前所說,則知諸行鲦忽生滅,等若空華,不可把捉。
世俗執有實色、實心,玆成戲論。
遠西唯心論者執有實心,唯物論者執有實色。
原夫色心諸行都無自體,談其實性乃雲恒轉。
色法者,恒轉之動而翕也;心法者,恒轉之動而辟也。
翕辟本動勢之殊詭,蓋即變之不測,故乃生滅宛然,雖爾如幻而實不空。
奇哉奇哉,如是如是變。
翕辟,皆動勢也。
不一之謂殊詭。
宛然者,幻現貌。
吾舊著論,嘗以三義明變。
略曰:一者,非動義。
此俗所謂之動,與吾所雲變動之動異訓。
世俗之言變也以動。
動者,物由此方通過餘方,良由俗谛,起是妄執。
變未始有物,即無方分可以斠畫。
猶如吾手,轉趣前方,轉者轉移,趣者趣往,皆俗動義。
實則隻有刹那刹那别别頓轉無間似續。
恒無間斷,相似相續。
假說手轉,而無實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