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甲(境論)

關燈
雲何自己認識自己?以此認識離能所、内外、同異等分别相,而實昭昭明明,内自識故,故非空洞無物,亦非混沌。

    故假說言自己認識自己。

    自己亦是假設之詞。

    由斯義故,得言見心,亦雲見體。

    由斯義故者,即上所說自己認識自己義是也。

    今世之為玄學者,棄智而任慧。

    智是人人所固有的,而不知所以保任之,故謂之棄。

    既棄之,故不了自家元來有此也。

    然此言棄智之智,與老氏所言棄智,絕非同物。

    老氏所棄之智,乃謂知識,即吾所雲慧。

    故其談體也,直以為思議所行境界,思者思構,議者論議。

    論議則有封畛,思構則有影像。

    而所謂體者,固不可以影像求之,不可以封畛測之也。

    然而任慧者不悟,則且視為思議所行之境。

    為離自心外在境界。

    既以為思議所行之境,便視為離自心而外在的境界了。

    易言之,即一往向外求理,如觀物然,自“故其談體”至此,明任慧乃如是也。

    所謂慧者,本是從向外看物而發展的。

    因為吾人在日常生活的宇宙裡,把官能所感攝的都看作自心以外的實在境物,從而辨别他,處理他。

    慧就是如此發展來。

    所以慧隻是一種向外求理的工具。

    這個工具,若僅用在日常生活的宇宙即物理的世界之内,當然不能謂之不當。

    但若不慎用之,而欲解決形而上的問題時,也用他作工具,而把實體當做外在的境物以推求其理,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明儒王陽明黃梨洲譏世儒為“求理于外”,在他底玄學方面說,确有特見。

    而自來學者多不了其立言自有不瑜之範圍,亦大可惜。

    但此義詳談,當在《量論》。

    而不悟此理唯在反求,反諸本心,昭然不容瞞昧。

    直是一毫為己之私不許藏匿,此心恻然知其不可,故知此心至真至實,渾然與天地萬物同體。

    而所謂己私,原屬形氣上後起之妄,自與本體上了不相幹。

    故反諸本心,即已見體矣。

    隻堪自識,自識者,即前雲自己認識自己,所謂内證離言是也。

    遂乃構畫搏量,虛妄安立。

    如一元、二元及多元等論。

    以是馳逞戲論,至于沒齒而不知反。

    宇宙既等空無,思議所構的實體世界,同于捏目生華故。

    人生杳無根據,不見體,則人生亦是泡影。

    不亦大可哀耶!然則明慧用之有限,故似除知;慧隻行于物理世界,其效用有限,而不可以見體。

    故在玄學上,不得不排除知識,而實非一往除知,故言似也。

    示玄覽之攸歸,宜崇本智。

    玄覽,老氏語。

    此借用為玄學的窮究之意,與原義不必符,本智者,以智是根本故名。

    善反,則當下便是,勿須窮索;反之一義,最宜深玩。

    止觀雙運,方名反求。

    順性,則現前即真,毋庸欣寂。

    其諸本論之宗極欤。

    夫提示旨歸,如上略備。

    辯彰唯識,茲後宜詳。

    故次《明宗》而談《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