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甲(境論)

關燈
明宗 今造此論,為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實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

    實證即是自己認識自己,絕無一毫蒙蔽。

    是實證相應者,名之為智,不同世間依慧立故。

    雲何分别智、慧?智義雲者,自性覺故,本無倚故。

    吾人反觀,炯然一念明覺,正是自性呈露,故曰自性覺。

    實則覺即自性,特累而成詞耳。

    又自性一詞,乃實體之異語。

    赅宇宙萬有而言其本原,曰實體。

    克就吾人當躬而言其本原,曰自性。

    從言雖異,所目非二故。

    無倚者,此覺不倚感官經驗,亦複不倚推論故。

    慧義雲者,分别事物故,經驗起故。

    此言慧者,相當于俗雲理智或知識。

    此二當辨,詳在《量論》。

    今此唯欲方便略顯體故,學者當知。

    世間談體,大抵向外尋求,各任彼慧,構畫搏量,虛妄安立,此大惑也。

    真見體者,反諸内心。

    自他無間,征物我之同源;内心之内,非對外之詞,假說為内耳。

    此中心者,即上所言自性。

    蓋心之一名,有指本體言者,有依作用言者,切不可混。

    學者宜随文抉擇。

    語曰:“一人向隅,滿座為之不樂。

    ”此何以故?蓋滿座之人之心,即是一人之心,元無自他間隔故耳。

    足知此心即是物我同源處,乃所謂實體也。

    動靜一如,泯時空之分段。

    此心卻是流行不息,而又湛寂不亂。

    于其流行不息,假以動名。

    于其湛寂不亂,假以靜名。

    即動即靜,無流轉相,時間無可安立。

    即靜即動,複無方所,空間不得安立。

    至微而顯,至近而神;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故雲至微而顯。

    不起于坐,而遍周法界;華嚴偈雲:“随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坐。

    ”此喻心雖近主乎一身,而實遍全宇宙無有不周也,故假以明至近而神之義。

    是故體萬物而不遺者,即唯此心。

    見心乃雲見體。

    體萬物者,言即此心遍為萬物實體,而無有一物得遺之以成其為物者,故雲爾。

    然此中直指心為體,卻是權說,參考《明心章》。

    然複應知,所言見心,即心自見故。

    非别以一見一心也。

    《中庸》所謂“誠者自成”,《易》所謂“自昭明德”,《論語》所謂“默而識之”,皆即心自見義。

    心者不化于物,此中義趣,若浮泛解去,便絕不相幹。

    心之所以可說為體者,正以其不物化耳。

    今于吾人生活上理會,隻在生活力之剛健足以勝物而不為物引處,可說這裡才是心,亦即說這裡才是體。

    若其人陷于物欲不能自拔,即是完全物質化,而消失生命,便不曾有心,便失掉了固有的本體,隻是一堆死物質。

    故是照體獨立,而可名為智矣。

    心既是不物質化的,所以是個覺照精明之體而獨立無倚的,因此把他名之曰智。

    吾人常能保任此智而勿失之,故乃自己認識自己,而無一毫锢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