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 高攀龍

關燈
名之曰“良知”,總不若“中庸”二字為盡。

    中者停停當當,庸者平平常常。

    有一毫走作,便不停當。

    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

    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天地聖人,不能究竟,況于吾人,斃而後已雲爾! 黃宗羲雲: 此先生甲寅以前之功如此。

    其後涵養愈粹,工夫愈密,到頭學力,自雲心如太虛,本無生死。

    劉先生宗周謂先生心與道一,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死,是謂無生無死,非佛氏所謂無生死也。

     這裡鈔摘他這一長篇的自序,一則宋、元、明三代已過六百年的理學,正到結穴時,我們可以把他來作這六百年理學家最後歸宿的一典型。

    二則他為學一本程朱,我們若避開理論,專從實際工夫上來看程朱、陸王之異同,則在他身上,也可以看出許多極接近陸王的成分。

     問:“陽明、白沙,學問如何?”曰:“不同。

    陽明、象山是孟子一脈,陽明才大于象山,象山心粗于孟子。

    自古以來,聖賢成就,俱有一個脈絡。

    濂溪、明道,與顔子一脈。

    陽明、象山,與孟子一脈。

    橫渠、伊川、朱子,與曾子一脈。

    白沙、康節,與曾點一脈。

    敬齋、康齋、尹和靖,與子夏一脈。

    ”又問:“子貢何如?”曰:“陽明稍相似。

    ” 問:“整庵、陽明,俱是儒者,何議論相反?”曰:“學問俱有一個脈絡,宋之朱、陸亦然。

    陸子之學直捷從本心入,未免道理有疏略處。

    朱子卻确守孔子家法,隻以文行忠信為教,使人以漸而入。

    然而朱子大,能包得陸子;陸子粗,便包不得朱子。

    ” 又曰: 除卻聖人全知,一徹俱徹,以下便分兩路。

    一者在人倫庶物,實知實踐去。

    一者在靈明知覺,默識默成去。

    此兩者之分,孟子于夫子微見朕兆,陸子于朱子遂成異同。

    本朝文清薛瑄文成王守仁便是兩樣。

    宇内之學,百年前是前一路,百年來是後一路。

    兩者遞傳之後,各有所弊。

     這些話,也顯可看出學術思想轉變之痕迹。

    從前都在理上争,以謂此是則彼非,彼是則此非。

    此刻則漸漸轉換眼光,來看各家學派之脈絡,側重在學術本身之流變與異同。

    如是則争傳統的宗教氣,将轉成為學術史的研究。

    因于如此的轉變,故其論學精神,亦将不再懸空去争辨宇宙人生的大原理,而自會更注重在針對時弊上發腳。

    他曾說: 姚江之弊,始也掃聞見以明心,究而任心而廢學,于是乎《詩》、《書》、禮、樂輕而士鮮實悟。

    始也掃善惡以空念,究且任空而廢行,于是乎名節忠義鮮而士鮮實修。

     故他說: 嘗妄意以為今日之學,甯守先儒之說,拘拘為尋行數墨,而不敢談玄說妙,自陷于不知之妄作。

    甯禀前哲之矩,硁硁為鄉黨自好,而不敢談圓說通,自陷于無忌憚之中庸。

    積之之久,傥習心變革,德性堅凝,自當知大道之果不離日用常行,而步步踏實地,與對塔說相輪者遠矣。

     根據上引,可見攀龍與憲成,在其講學的外貌上,雖似有不同,而内裡精神,則實有他們的一緻。

    他們都不在憑空追尋宇宙或人生之大原理,再把此原理運用到現實,或憑此原理衡量已往的曆史。

    他們似乎更着眼在當前時代的實際情況,和已往曆史的客觀經過上。

    因此他們的理論,更像是針對着現實,客觀了已往。

    因此他們在思想上,似乎都沒有要自己建立一完整的體系,或信守某家某派的理論和主張。

    這一點,顯然是一種新态度。

    六百年來的理學,便會在這一新态度上變了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