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 顧憲成、允成
關燈
小
中
大
顧憲成字叔時,無錫人,學者稱泾陽先生。
幼擅殊慧。
年十五六,從學于張原洛。
原洛曰:“舉子業不足以竟子學,盍問道于方山薛先生!”薛方山名應旗,武進人,嘗從學于歐陽德。
然為考功時,嘗置王畿于察典,以是一時學者不許其名王氏學。
方山見憲成而大喜,授以朱熹《伊洛淵源錄》,曰:“洙泗以下,姚江以上,萃是矣。
”這是後來東林諸賢,越過王學再尋程朱舊轍的發端。
憲成以解元中進士,時張居正當國,病,百官為之齋醮,同官署憲成名,憲成聞之,馳往削去。
曾罪谪桂陽州判官,又獲罪,削籍歸田裡。
遂會同志創東林書院,一依朱熹白鹿洞舊規。
旁邑聞風四起,皆推憲成為祭酒。
他論學主與世為體,嘗言: 官辇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
這一意态,卻直返到初期的宋儒,近似範仲淹、石介之流風。
因此會中多裁量人物,訾議國政。
清議和講學,倂成為一事,這才從書院直接影響到朝廷,一時也很有人想根據東林意見改革朝政,于是東林成為譽府,亦成為謗窟。
憲成又曾一度起用,卒不赴。
當其時,王學已臻于極弊,學者樂趨便易,冒認自然。
常稱:“不思不勉,當下即是。
”他則說: 查其源頭,果是性命上透得來否?勘其關頭,果是境界上打得過否? 而于王守仁自己所說,也極多嚴厲的糾駁。
他曾說: 陽明先生曰:“求諸心而得。
雖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
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
”此兩言者,某竊疑之。
夫人之一心,渾然天理。
其是,天下之真是也。
其非,天下之真非也。
然而能全之者幾何?惟聖人而已矣。
自此以下,或偏或駁。
遂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欲一一而得其真,吾見其難也。
故此兩言者,其為聖人設乎?則聖人之心,雖千百載而上下,冥合符契,可以考不謬,俟不惑,無有求之而不得者。
其為學者設乎?則學者之去聖人遠矣,其求之或得或不得,宜也。
于此正應沉潛玩味,虛衷以俟,更為質諸先覺,考諸古訓,退而益加培養,洗心宥密,俾其渾然者果無愧于聖人。
如是而猶不得,然後徐斷其是非,不晚也。
苟不能然,而徒以兩言橫于胸中,得則是,不得則非,其勢必至自專自用,憑恃聰明,輕侮先聖,腳注六經,無複忌憚,不亦誤乎?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也隻把堯舜來作為性善之實證。
陸九淵也說:“東海、西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九淵也隻把聖人來作為他主張“心即理”的理論之實證。
王守仁也說,良知二字,是他從千辛萬苦中得來,并不曾教人先橫一自知得一切是非的良知在胸中。
但流弊所極,則憲成這番話,雖平常,實重要。
當知禅學精神,正在教人求之心,更不重于質先覺,考古訓。
憲成的意思,也就在排這禅。
他又說: 陽明嘗曰:“心即理也。
”某何敢非之,然而談何容易? 他不反對守仁的所謂“心即理”,但他不許人輕易說這句話。
所以他又說: 朱子雲:“佛學至禅學而大壞。
”隻此一語,五宗俱應下拜。
他又說: 餘弱冠時好言禅,久之,意頗厭而不言。
又久之,恥而不言。
至于今,乃畏而不言。
正因王學末流很近禅,于是晚明禅學又大興。
他說他厭言禅,恥言禅,終至怕言禅,我們再參合上引黃宗羲的一節話在趙貞吉篇中,便可想象那時學術思想上頹波靡風之大概。
或問:“佛氏大意。
”曰:“三藏十二部五千四百八十卷,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
” 他對王守仁“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排斥得尤厲害。
他說: 管東溟曰:“凡說之不正,而久流于世者,必其投小之私心,而又可以附于君子之大道者也。
”愚竊謂“無善無惡”四字當之。
何者?見以為心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也,合下便成一個空。
見以無善無惡隻是心之不着于有也,究竟且成一個混。
空則一切解脫,無複挂礙,高明者入而悅之。
于是将有如所雲,以仁義為桎梏,以禮法為土苴,以日用為緣塵,以操持為把捉,以随事省察為逐境,以訟悔改過為輪回,以下學上達為落階級,以砥節勵行獨立不懼為意氣用事者矣。
幼擅殊慧。
年十五六,從學于張原洛。
原洛曰:“舉子業不足以竟子學,盍問道于方山薛先生!”薛方山名應旗,武進人,嘗從學于歐陽德。
然為考功時,嘗置王畿于察典,以是一時學者不許其名王氏學。
方山見憲成而大喜,授以朱熹《伊洛淵源錄》,曰:“洙泗以下,姚江以上,萃是矣。
”這是後來東林諸賢,越過王學再尋程朱舊轍的發端。
憲成以解元中進士,時張居正當國,病,百官為之齋醮,同官署憲成名,憲成聞之,馳往削去。
曾罪谪桂陽州判官,又獲罪,削籍歸田裡。
遂會同志創東林書院,一依朱熹白鹿洞舊規。
旁邑聞風四起,皆推憲成為祭酒。
他論學主與世為體,嘗言: 官辇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
這一意态,卻直返到初期的宋儒,近似範仲淹、石介之流風。
因此會中多裁量人物,訾議國政。
清議和講學,倂成為一事,這才從書院直接影響到朝廷,一時也很有人想根據東林意見改革朝政,于是東林成為譽府,亦成為謗窟。
憲成又曾一度起用,卒不赴。
當其時,王學已臻于極弊,學者樂趨便易,冒認自然。
常稱:“不思不勉,當下即是。
”他則說: 查其源頭,果是性命上透得來否?勘其關頭,果是境界上打得過否? 而于王守仁自己所說,也極多嚴厲的糾駁。
他曾說: 陽明先生曰:“求諸心而得。
雖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
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
”此兩言者,某竊疑之。
夫人之一心,渾然天理。
其是,天下之真是也。
其非,天下之真非也。
然而能全之者幾何?惟聖人而已矣。
自此以下,或偏或駁。
遂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欲一一而得其真,吾見其難也。
故此兩言者,其為聖人設乎?則聖人之心,雖千百載而上下,冥合符契,可以考不謬,俟不惑,無有求之而不得者。
其為學者設乎?則學者之去聖人遠矣,其求之或得或不得,宜也。
于此正應沉潛玩味,虛衷以俟,更為質諸先覺,考諸古訓,退而益加培養,洗心宥密,俾其渾然者果無愧于聖人。
如是而猶不得,然後徐斷其是非,不晚也。
苟不能然,而徒以兩言橫于胸中,得則是,不得則非,其勢必至自專自用,憑恃聰明,輕侮先聖,腳注六經,無複忌憚,不亦誤乎?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也隻把堯舜來作為性善之實證。
陸九淵也說:“東海、西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九淵也隻把聖人來作為他主張“心即理”的理論之實證。
王守仁也說,良知二字,是他從千辛萬苦中得來,并不曾教人先橫一自知得一切是非的良知在胸中。
但流弊所極,則憲成這番話,雖平常,實重要。
當知禅學精神,正在教人求之心,更不重于質先覺,考古訓。
憲成的意思,也就在排這禅。
他又說: 陽明嘗曰:“心即理也。
”某何敢非之,然而談何容易? 他不反對守仁的所謂“心即理”,但他不許人輕易說這句話。
所以他又說: 朱子雲:“佛學至禅學而大壞。
”隻此一語,五宗俱應下拜。
他又說: 餘弱冠時好言禅,久之,意頗厭而不言。
又久之,恥而不言。
至于今,乃畏而不言。
正因王學末流很近禅,于是晚明禅學又大興。
他說他厭言禅,恥言禅,終至怕言禅,我們再參合上引黃宗羲的一節話在趙貞吉篇中,便可想象那時學術思想上頹波靡風之大概。
或問:“佛氏大意。
”曰:“三藏十二部五千四百八十卷,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
” 他對王守仁“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排斥得尤厲害。
他說: 管東溟曰:“凡說之不正,而久流于世者,必其投小之私心,而又可以附于君子之大道者也。
”愚竊謂“無善無惡”四字當之。
何者?見以為心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也,合下便成一個空。
見以無善無惡隻是心之不着于有也,究竟且成一個混。
空則一切解脫,無複挂礙,高明者入而悅之。
于是将有如所雲,以仁義為桎梏,以禮法為土苴,以日用為緣塵,以操持為把捉,以随事省察為逐境,以訟悔改過為輪回,以下學上達為落階級,以砥節勵行獨立不懼為意氣用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