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 羅洪先、聶豹、鄒守益、歐陽德、劉文敏

關燈
這一說為“良知”規定一範圍,确立一界說,可糾正守仁晚年言良知泛濫無準之病。

    《傳習錄》: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 其實說天理不在良知外,還隻是把天理範圍狹窄了。

    與一切物不在心外,兩說相差甚遠。

    守仁良知之學,最先所講,本重發揮第一說,但後來轉入第二說,便截然不同。

    《傳習錄》又有一條雲: 或問:“人有虛靈,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類,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

    豈惟草木瓦石,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以為天地。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風雨露雷,曰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隻一體。

    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

    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

    隻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此說較似近朱熹,隻把“良知”二字換了朱熹的“理”字。

    照此說法,朱熹主張格物窮理,豈不成為要窮格草木瓦石之良知?顯見與其說物物有良知,不如說物物有性有理之妥當。

    宜乎羅欽順要以“知覺為性”責守仁。

    大抵王學末流種種毛病,都從此等說法所緻。

    陸九淵則從不說此等話,此是陸、王之相異處。

    而德之辨“知覺”與“良知”,則實是師門幹城,也是師門诤臣。

     羅欽順又辨,人之知識不容有二。

    孟子但以不慮而知者名之曰“良”,非謂别有一知也。

    今以知恻隐、羞惡、恭敬、是非為良知,知視、聽、言、動為知覺,殆如《楞伽》所謂之“真識”及“分别事識”。

    德申之曰: 非謂知識有二也。

    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知,不離乎視聽言動。

    而視聽言動未必皆得其恻隐羞惡之本然者。

    故就視聽言動言,統謂之知覺,就其恻隐羞惡言,乃見其所謂良者。

    知覺未可謂之性,未可謂之理,知之良者,乃所謂天之理也。

    猶之道心人心,非有二心,天命氣質,非有二性也。

     就《大學》原書言,自以欽順之說為正。

    若如德之言良知,則決非孟子所言之良知。

    此在守仁說《大學》早有此弊。

    欽順再緻辨難,謂:“認良知為天理,乃欲緻吾心之良知于事物,則道理全是人安排出,事物無複本然之則矣。

    抑且于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複講,無以達夫一貫之妙。

    ”德又申之曰: 良知必發于視聽思慮,視聽思慮必交于天地人物。

    天地人物無窮,視聽思慮亦無窮,故良知亦無窮。

    離卻天地人物,亦無所謂良知。

    故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有父子則有慈孝之心。

    所謂良知,天然自有之則也。

    視聽而不以私意蔽其聰明,父子而不以私意蔽其慈孝,是謂緻良知,是乃循其天然之則也。

    舍此則無所據,而不免于安排布置,遠人以為道矣。

     這一說,和守仁晚年說良知顯不同,和聶豹歸寂主張又不同。

    良知既是知是知非之獨知,其體無時而不發。

    非在未感以前别有未發之時。

    所謂未發者,乃指喜怒哀樂之發而有其未發者在。

    故緻和即所以緻中。

    當時錢德洪、王畿、鄒守益,都同此主張。

    羅洪先最擁護豹,但在理論辨析上,最後仍折入這一邊。

    但此與守仁晚年說良知又不同。

    王學都用此良知,但說法有種種不同,亦與孟子之說良知不同,此事不可不知。

     同時又有劉文敏,字宜充,安福人,學者稱兩峰先生。

    時稱聶雙江得劉兩峰,而不傷其孤零。

    然在最後的理論辨析上,文敏仍還和衆見不能有大異。

    他說: 吾性本自常生,本自常止。

    往來起伏,非常生也。

    專寂凝固,非常止也。

    生而不逐,自為常止。

    止而不住,是謂常生。

     又說: 主宰即流行之主宰,流行即主宰之流行。

     又說: 喜怒哀樂,情也。

    情之得其正者,性也。

     發與未發,本無二緻。

    先師雲:“心體上着不得一念留滞。

    ”能悟本體,即是功夫。

    人己内外,一齊俱透。

     如是則即流行即本體,以及即本體即工夫,如文敏所言,還可說無大語病。

    雖在輕重緩急間,盡可微有所區别,而要如聶豹之明劃兩分,專主靜坐來教人“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到底轉不免更偏了。

    因此江右王門也遂無法與浙中顯然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