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 羅洪先、聶豹、鄒守益、歐陽德、劉文敏
關燈
小
中
大
,在洪先當知戒懼,在龍溪則成簸弄矣。
他又說: 予問龍溪曰:“凡去私欲,須于發根處破除始得。
私欲之起,必有由來。
皆緣自己原有貪好,原有計算。
此處漫過,一時潔淨,不但潛伏,且恐陰為之培植矣。
”錢緒山曰:“此等工夫零碎,但依良知運用,安事破除?”龍溪曰:“不然。
此搗巢搜賊之法,勿謂盡無益也。
” 這些處,王畿卻還欣賞他的意見,隻不贊成他太專重靜坐。
他又批評錢德洪,說: 執事隻欲主張良知常發,便于聖賢幾多凝聚處,盡與掃除解脫。
夫心固常發,亦常不發,可倒一邊立說否?至謂:“未發之中,竟從何處覓?”則立言亦太易矣。
他于同時王門,最欣賞聶豹《困辨錄》提倡的“歸寂說”,但他亦有所诤議。
他說: 餘始手箋是錄,以為字字句句無一弗當于心。
自今觀之,亦稍有辨矣。
公指豹之言曰:“心主乎内,應于外而後有外,外其影也。
”心果有内外乎?又曰:“未發非體也,于未發之時而見吾之寂體。
”(此豹語,以下又洪先語。
)未發非時也,寂無體,不可見也。
餘洪先自指懼見寂之非寂也。
自其發而不出位者言之,謂之寂;自其常寂而通微者言之,謂之發。
蓋原其能戒懼而無思為,非實有所指,得以示之人也。
故收攝斂聚,可以言靜,而不可謂為寂然之體。
喜怒哀樂可以言時,而不可謂無未發之中。
何也?心無時,亦無體,執見而後有可指也。
《易》曰:“聖人立象以盡意,系辭以盡言。
”言固不盡意也。
坤之震,剝之複,得之于言外,以證吾之學焉可也。
必也時而靜,時而動,截然内外,如卦爻然,果聖人意哉? 當時反對豹說者,本說心不該分寂感,不該分内外。
則洪先之說,到底仍還贊成了反對者的這一面。
實則豹與洪先,後人雖同稱之為王門,豹與守仁僅一面,洪先則并一面而無之,自與錢德洪、王畿與守仁常日相親者不同。
同時有鄒守益,字謙之,安福人,學者稱東廓先生。
他也是官家子,會試第一,廷試第三,也是科第中得意人。
他有《答聶豹書》,謂: 越中之論,誠有過高者。
忘言絕意之辨,向亦駭之。
及卧病江上,獲從緒山、龍溪切磋,漸以平實。
其明透警發處,受教甚多。
夫乾乾不息于誠,所以緻良知也。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皆緻良知之條目也。
若以懲窒之功為第二義,則所謂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己百己千者,皆為剩語矣。
源泉混混以放乎四海,性之本體也。
有所壅蔽,則決而排之,未嘗以人力加損,故曰:行所無事。
若忿欲之壅,不皆懲窒,而曰本體原自流行,是不決不排而望放乎海也。
苟認定懲窒為治性之功,而不察流行之體原不可以人力加損,則亦非行所無事之旨矣。
可見當時江西王門,對于浙中錢、王諸人所謂“除卻已發何處覓未發”,以及“即流行即本體”那一套理論,并不能正面提出反對意見,隻是存心補偏救弊,在側面時時提出戒懼立誠等說法,因此終亦不能真有補救的力量。
即同屬江右,亦自有诤辨。
守益又說: 天性與氣質,更無二件。
人此身都是氣質用事,目之能視,耳之能聽,口之能言,手足之能持行,皆是氣質,天性從此處流行。
先師有曰:“恻隐之心,氣質之性也。
”正與孟子形色天性同旨。
其謂浩然之氣,塞天地,配道義,氣質與天性一滾出來,如何說得論性不論氣。
後儒說兩件,反更不明,除卻氣質,何處求天地之性? 又說: 良知虛靈,晝夜不息,與天同運。
故必有事焉,無分于動靜。
若分動靜而學,則交換時須有接續,雖妙手不能措巧。
這些話極谛當,都近浙中錢、王。
但說到下手切實做工夫,并不能給人另指示一門路。
隻是江右王門在心體的探究上,更深入些,緻知工夫更謹慎些,如是而已。
同時又有歐陽德,字崇一,泰和人,學者稱南野先生。
曾與羅欽順辨良知。
欽順謂:“佛氏有見于心,無見于性,故以知覺為性。
今言吾心之良知即是天理,亦是以知覺為性矣。
”德申之曰: 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
凡知視、知聽、知言、知動皆知覺,而未必其皆善。
知恻隐、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所謂本然之善。
本然之善以知為體,不能離知而别有體。
蓋天性之真,明覺自然,随感而通,自有條理,是以謂之良知,亦謂之天理。
天理者,良知之條理。
良知者,天理之靈明。
知覺不足以言之。
他又說: 予問龍溪曰:“凡去私欲,須于發根處破除始得。
私欲之起,必有由來。
皆緣自己原有貪好,原有計算。
此處漫過,一時潔淨,不但潛伏,且恐陰為之培植矣。
”錢緒山曰:“此等工夫零碎,但依良知運用,安事破除?”龍溪曰:“不然。
此搗巢搜賊之法,勿謂盡無益也。
” 這些處,王畿卻還欣賞他的意見,隻不贊成他太專重靜坐。
他又批評錢德洪,說: 執事隻欲主張良知常發,便于聖賢幾多凝聚處,盡與掃除解脫。
夫心固常發,亦常不發,可倒一邊立說否?至謂:“未發之中,竟從何處覓?”則立言亦太易矣。
他于同時王門,最欣賞聶豹《困辨錄》提倡的“歸寂說”,但他亦有所诤議。
他說: 餘始手箋是錄,以為字字句句無一弗當于心。
自今觀之,亦稍有辨矣。
公指豹之言曰:“心主乎内,應于外而後有外,外其影也。
”心果有内外乎?又曰:“未發非體也,于未發之時而見吾之寂體。
”(此豹語,以下又洪先語。
)未發非時也,寂無體,不可見也。
餘洪先自指懼見寂之非寂也。
自其發而不出位者言之,謂之寂;自其常寂而通微者言之,謂之發。
蓋原其能戒懼而無思為,非實有所指,得以示之人也。
故收攝斂聚,可以言靜,而不可謂為寂然之體。
喜怒哀樂可以言時,而不可謂無未發之中。
何也?心無時,亦無體,執見而後有可指也。
《易》曰:“聖人立象以盡意,系辭以盡言。
”言固不盡意也。
坤之震,剝之複,得之于言外,以證吾之學焉可也。
必也時而靜,時而動,截然内外,如卦爻然,果聖人意哉? 當時反對豹說者,本說心不該分寂感,不該分内外。
則洪先之說,到底仍還贊成了反對者的這一面。
實則豹與洪先,後人雖同稱之為王門,豹與守仁僅一面,洪先則并一面而無之,自與錢德洪、王畿與守仁常日相親者不同。
同時有鄒守益,字謙之,安福人,學者稱東廓先生。
他也是官家子,會試第一,廷試第三,也是科第中得意人。
他有《答聶豹書》,謂: 越中之論,誠有過高者。
忘言絕意之辨,向亦駭之。
及卧病江上,獲從緒山、龍溪切磋,漸以平實。
其明透警發處,受教甚多。
夫乾乾不息于誠,所以緻良知也。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皆緻良知之條目也。
若以懲窒之功為第二義,則所謂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己百己千者,皆為剩語矣。
源泉混混以放乎四海,性之本體也。
有所壅蔽,則決而排之,未嘗以人力加損,故曰:行所無事。
若忿欲之壅,不皆懲窒,而曰本體原自流行,是不決不排而望放乎海也。
苟認定懲窒為治性之功,而不察流行之體原不可以人力加損,則亦非行所無事之旨矣。
可見當時江西王門,對于浙中錢、王諸人所謂“除卻已發何處覓未發”,以及“即流行即本體”那一套理論,并不能正面提出反對意見,隻是存心補偏救弊,在側面時時提出戒懼立誠等說法,因此終亦不能真有補救的力量。
即同屬江右,亦自有诤辨。
守益又說: 天性與氣質,更無二件。
人此身都是氣質用事,目之能視,耳之能聽,口之能言,手足之能持行,皆是氣質,天性從此處流行。
先師有曰:“恻隐之心,氣質之性也。
”正與孟子形色天性同旨。
其謂浩然之氣,塞天地,配道義,氣質與天性一滾出來,如何說得論性不論氣。
後儒說兩件,反更不明,除卻氣質,何處求天地之性? 又說: 良知虛靈,晝夜不息,與天同運。
故必有事焉,無分于動靜。
若分動靜而學,則交換時須有接續,雖妙手不能措巧。
這些話極谛當,都近浙中錢、王。
但說到下手切實做工夫,并不能給人另指示一門路。
隻是江右王門在心體的探究上,更深入些,緻知工夫更謹慎些,如是而已。
同時又有歐陽德,字崇一,泰和人,學者稱南野先生。
曾與羅欽順辨良知。
欽順謂:“佛氏有見于心,無見于性,故以知覺為性。
今言吾心之良知即是天理,亦是以知覺為性矣。
”德申之曰: 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
凡知視、知聽、知言、知動皆知覺,而未必其皆善。
知恻隐、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所謂本然之善。
本然之善以知為體,不能離知而别有體。
蓋天性之真,明覺自然,随感而通,自有條理,是以謂之良知,亦謂之天理。
天理者,良知之條理。
良知者,天理之靈明。
知覺不足以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