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 羅洪先、聶豹、鄒守益、歐陽德、劉文敏
關燈
小
中
大
王學流衍,最盛大有力量者,除浙中與泰州外,還有江西一派,當時稱江右王門,卻與浙中、泰州顯然有不同。
這是在士大夫階層的,讀書閑居人中的王學。
黃宗羲說: 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
東廓鄒守益念庵羅洪先兩峰劉文敏雙江聶豹其選也,再傳而為塘南王時槐思默萬廷言,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意。
當時越中流弊錯出,挾師說以杜學者之口,而江右獨能破之。
陽明之道,賴以不墜。
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
以下特就江右王門擇要簡述其大概。
羅洪先,字達夫,學者稱念庵先生,江西吉水人。
父循,山東按察副使。
洪先自己是狀元。
幼聞守仁講學,心即向慕,及《傳習錄》出,讀之至忘寝食。
時聶豹倡歸寂之說。
豹字文蔚,永豐人,學者稱雙江先生。
守仁在越,豹以禦史按閩,渡江一見,謂:“思、孟、周、程,無意相遭于千載之下。
”然是時特以賓禮見。
後六年,豹出守蘇州,守仁已卒四年,豹語錢德洪、王畿曰:“吾學誠得先生開發,冀再見執贽,不及矣。
”以二君為證,設位,北面再拜,稱門人。
後因得罪輔臣,系诏獄。
經歲,閑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
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
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
”及出獄,乃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
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多謂未發即在已發中,故未發之功亦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在後天用。
道不可須臾離。
若謂動處無功,是即離了。
心體事而無不在,若脫略事為,則類于禅悟。
以此群起質難。
惟洪先深契豹旨,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
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自辟石蓮洞,默坐半榻間,不出戶者三年。
事能前知。
人或訝之,曰:“是偶然,不足道。
”洪先于靜坐外,經年出遊,求師問友,不擇方内外。
嘗閱《楞嚴》,得返聞之旨,覺此身如在太虛,視聽若寄世外。
見者驚其神采,自省曰:“誤入禅定矣。
”其功遂辍。
有黃陂山人方與時,自負得息心訣,洪先偕王畿訪之。
畿先返,洪先獨留,夜坐,自謂“已入深山更深處,家書休遣雁來過”。
先世田宅,盡推與庶弟。
将卒,問疾者入室,見如懸磬,嗟曰:“何一貧至此!”洪先夷然,曰:“貧固自好。
”洪先生平未及守仁門,曾與錢德洪編定《守仁年譜》,自稱後學。
德洪曰:“子年十四時,欲見師于贛,父母不聽,則及門乃素志。
今學其學數十年,非徒得其門,升堂入室矣。
”遂未得洪先同意,于譜中改稱門人。
鄧以贊嘗說: 陽明必為聖學無疑。
然及門之士,概多矛盾,其私淑有得者,莫如念庵。
黃宗羲謂鄧說可以作定論。
以下略引洪先的說話。
他說: 不肖三四年間,曾以主靜一言為談良知者告。
以為良知固出于禀受之自然而未嘗泯滅。
然欲得流行發見,常如孩提之時,必有緻之之功。
非經枯槁寂寞之後,一切退聽,而天理炯然,未易及此。
陽明之龍場是也。
學者舍龍場之懲創,而第談晚年之熟化,譬之趨萬裡者,不能蹈險出幽,而欲從容于九達之逵,豈止躐等而已? 又曰: 孟子所言良知,指不學不慮,當之自知,乃所以良也。
知者感也,而所以為良者非感也。
而今之言良知者,一切以知覺簸弄終日,精神随知流轉,無複有凝聚純一之時,此豈所謂不失赤子之心者乎? 又曰: 但取足于知,而不原其所以良,故失養其端,而惟任其所以發。
遂以見存之知,為事物之則,而不察理欲之混淆。
以外交之物,為知覺之體,而不知物我之倒置。
豈先生之本旨也? 因此他對守仁門下,都有極嚴厲的批評,而尤其側重在王畿。
他說: 龍溪之學,謂之以良知緻良知,如道家先天制後天之意。
其說實出陽明口授,大抵本之佛氏,翻《傳燈》諸書,其旨洞然。
直是與吾儒兢兢業業,必有事一段,絕不相蒙。
分明兩人指守仁與畿屬兩家風氣。
今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他認可了守仁的良知學,但不取王畿直信本心的說法。
主要在于吾人所認為本心者,其實非真本心。
他又說: 往年喜書象山“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臨汝,毋貳爾心,戰戰兢兢,那有閑言時候”一段。
龍溪在旁,辄欲更書他語,心頗疑之。
六經言學,必先兢業戒懼,乃知必有事焉,自是孔門家法。
是“必有事焉”
這是在士大夫階層的,讀書閑居人中的王學。
黃宗羲說: 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
東廓鄒守益念庵羅洪先兩峰劉文敏雙江聶豹其選也,再傳而為塘南王時槐思默萬廷言,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意。
當時越中流弊錯出,挾師說以杜學者之口,而江右獨能破之。
陽明之道,賴以不墜。
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
以下特就江右王門擇要簡述其大概。
羅洪先,字達夫,學者稱念庵先生,江西吉水人。
父循,山東按察副使。
洪先自己是狀元。
幼聞守仁講學,心即向慕,及《傳習錄》出,讀之至忘寝食。
時聶豹倡歸寂之說。
豹字文蔚,永豐人,學者稱雙江先生。
守仁在越,豹以禦史按閩,渡江一見,謂:“思、孟、周、程,無意相遭于千載之下。
”然是時特以賓禮見。
後六年,豹出守蘇州,守仁已卒四年,豹語錢德洪、王畿曰:“吾學誠得先生開發,冀再見執贽,不及矣。
”以二君為證,設位,北面再拜,稱門人。
後因得罪輔臣,系诏獄。
經歲,閑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
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
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
”及出獄,乃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
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多謂未發即在已發中,故未發之功亦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在後天用。
道不可須臾離。
若謂動處無功,是即離了。
心體事而無不在,若脫略事為,則類于禅悟。
以此群起質難。
惟洪先深契豹旨,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
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
”自辟石蓮洞,默坐半榻間,不出戶者三年。
事能前知。
人或訝之,曰:“是偶然,不足道。
”洪先于靜坐外,經年出遊,求師問友,不擇方内外。
嘗閱《楞嚴》,得返聞之旨,覺此身如在太虛,視聽若寄世外。
見者驚其神采,自省曰:“誤入禅定矣。
”其功遂辍。
有黃陂山人方與時,自負得息心訣,洪先偕王畿訪之。
畿先返,洪先獨留,夜坐,自謂“已入深山更深處,家書休遣雁來過”。
先世田宅,盡推與庶弟。
将卒,問疾者入室,見如懸磬,嗟曰:“何一貧至此!”洪先夷然,曰:“貧固自好。
”洪先生平未及守仁門,曾與錢德洪編定《守仁年譜》,自稱後學。
德洪曰:“子年十四時,欲見師于贛,父母不聽,則及門乃素志。
今學其學數十年,非徒得其門,升堂入室矣。
”遂未得洪先同意,于譜中改稱門人。
鄧以贊嘗說: 陽明必為聖學無疑。
然及門之士,概多矛盾,其私淑有得者,莫如念庵。
黃宗羲謂鄧說可以作定論。
以下略引洪先的說話。
他說: 不肖三四年間,曾以主靜一言為談良知者告。
以為良知固出于禀受之自然而未嘗泯滅。
然欲得流行發見,常如孩提之時,必有緻之之功。
非經枯槁寂寞之後,一切退聽,而天理炯然,未易及此。
陽明之龍場是也。
學者舍龍場之懲創,而第談晚年之熟化,譬之趨萬裡者,不能蹈險出幽,而欲從容于九達之逵,豈止躐等而已? 又曰: 孟子所言良知,指不學不慮,當之自知,乃所以良也。
知者感也,而所以為良者非感也。
而今之言良知者,一切以知覺簸弄終日,精神随知流轉,無複有凝聚純一之時,此豈所謂不失赤子之心者乎? 又曰: 但取足于知,而不原其所以良,故失養其端,而惟任其所以發。
遂以見存之知,為事物之則,而不察理欲之混淆。
以外交之物,為知覺之體,而不知物我之倒置。
豈先生之本旨也? 因此他對守仁門下,都有極嚴厲的批評,而尤其側重在王畿。
他說: 龍溪之學,謂之以良知緻良知,如道家先天制後天之意。
其說實出陽明口授,大抵本之佛氏,翻《傳燈》諸書,其旨洞然。
直是與吾儒兢兢業業,必有事一段,絕不相蒙。
分明兩人指守仁與畿屬兩家風氣。
今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他認可了守仁的良知學,但不取王畿直信本心的說法。
主要在于吾人所認為本心者,其實非真本心。
他又說: 往年喜書象山“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臨汝,毋貳爾心,戰戰兢兢,那有閑言時候”一段。
龍溪在旁,辄欲更書他語,心頗疑之。
六經言學,必先兢業戒懼,乃知必有事焉,自是孔門家法。
是“必有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