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王艮

關燈
,方是學無止法。

     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

    人不信我,非特人之不信,己之不信可知矣。

     他又說: 瞽瞍未化,舜是一樣命。

    瞽瞍既化,舜是一樣命。

    可見性能易命。

     如是則安身便可以造命。

    換言之,安身便所以行道。

    所以他又說: 身與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

    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

    尊道不尊身,不謂之尊道。

    須道尊身尊,才是至善。

     他又說: 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

    學也者,學為人師也。

    學不足以為人師,皆苟道也。

    故必以修身為本。

    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為一家之法。

    身在一國,必修身立本以為一國之法。

    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為天下之法。

    出不為帝者師,是漫然苟出。

    處不為天下萬世師,是獨善其身,而不講明此學于天下。

    是皆非也,皆小成也。

     尊身即所以尊道,而尊身之至,必求其能為帝者師,為天下萬世師。

     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

    ”曰:“何謂也?”曰:“伊、傅得君。

    設其不遇,則終身獨善而已。

    孔子則不然也。

    ” 可見為帝者師,不在位上求,而在德上求。

    雖身處隴畝,依然可以是帝者師,是天下萬世師。

    使吾身可以為帝者師,為天下萬世師,即便是修其身以治國平天下之道。

    他格物的大緻理論是如此。

    但也隻可說是他一人之說,從來講格物者不如此講。

    他又著《樂學歌》,歌雲: 人心本自樂,自将私欲縛。

    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

    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

    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

    樂是學,學是樂。

    嗚呼!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這是他所尋得的孔、顔樂處呀!安身樂學,那是人人所該追求的,但畢竟與傳統儒學有不同。

     王襞字宗順,艮仲子,學者稱東厓先生。

    九歲随父至會稽。

    每遇講會,襞以童子歌詩,聲中金石。

    守仁令其師錢德洪、王畿,先後留越中近二十年。

    艮開講淮南,襞襄助其事。

    艮卒,襞繼講席,往來各郡,主其教事。

    歸則扁舟于村落間,歌聲振乎林木,怳然有舞雩氣象。

    他曾說: 鳥啼花落,山峙川流,饑食渴飲,夏葛冬裘,至道無餘蘊矣。

    充拓得開,則天地變化,草木蕃。

    充拓不去,則天地閉,賢人隐。

    今人才提學字,便起幾層意思。

    将議論講說之間,規矩戒嚴之際,工焉而心曰勞,勤焉而動日拙。

    忍欲希名而誇好善,持念藏機而謂改過,心神震動,血氣靡甯。

    不知原無一物,原自見成。

    但不礙其流行之體,真樂自見。

     這些話,雖本其父《樂學歌》,也還有王畿精神的傳授。

     朱恕,泰州人,樵薪養母。

    一日過王艮講堂,歌曰:“離山十裡,薪在家裡,離山一裡,薪在山裡。

    ”艮聽得,便對他學生說:“小子聽之。

    道病不求耳!求則不難,不求無易。

    ”恕聽艮講,浸浸有味,自是每樵必造階下旁聽。

    餓則向都養乞漿解裹飯以食,聽畢則浩歌負薪而去。

    有宗姓招他說:“我貸汝數十金,别尋活計,庶免作苦,且可日夕與吾輩遊。

    ”恕得金,俯而思,繼而恚,曰:“汝非愛我,我自憧憧然,經營念起,斷送一生矣。

    ”遂擲還之。

    胡直亦守仁門人,為學使,召之,不往。

    以事役之,短衣徒跣入見。

    直與之成禮而退。

     韓貞,興化人,業陶瓦。

    慕朱樵而從之學,後乃卒業于王襞。

    有茅屋三間,以之償債,遂處窯中。

    自詠曰:“三間茅屋歸新主,一片煙霞是故人。

    ”年近四十未娶,襞門人醵金為之完姻。

    嗣覺有得,以化俗自任,農工商賈從遊者千餘。

    秋成農隙,聚徒談學,一村既畢,複之一村,前歌後答,弦誦之聲洋洋然。

    縣令聞而嘉之,遺米二石,金一锾。

    貞受米反金。

    令問之,對曰:“某窭人,無補于左右。

    第凡與某居者,幸無訟牒煩公府,此即某所以報也。

    ” 這裡略舉樵夫、陶匠兩人,以見泰州講學風聲播染之一斑。

    又泰州學派中有王棟論格物,别見于劉宗周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