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 錢德洪、王畿

關燈
王門弟子,普遍到全國,但浙江是王守仁本鄉,故從遊者亦最先。

    徐愛早死,于是錢德洪、王畿,遂于王門最稱大弟子。

    守仁平宸濠歸,四方來者甚衆,往往由兩人先疏通其大旨,而後卒業于守仁,一時稱教授師。

    及守仁征思田,兩人居守越中書院。

    天泉橋一夕話,兩人信守各别。

    及守仁卒,兩人講學不辍,江、浙、宣、歙、楚、廣,名區奧地,皆有講舍。

    德洪卒年七十九,畿卒年八十六,王學之宣揚,兩人功為大。

    黃宗羲有言: 緒山德洪龍溪畿親炙陽明最久,習聞其過重之言。

    龍溪謂:“寂者心之本體,寂以照為用,守其空知而遺照,是乖其用也。

    ”緒山謂:“未發竟從何處覓,離已發而求未發,必不可得。

    ”是兩先生之良知,俱以現在知覺而言,于聖賢凝聚處,盡與掃除,在師門之旨,不能無毫厘之差。

    龍溪從現在悟其變動不居之體,緒山隻于事物上實心磨煉,故緒山之徹悟不如龍溪,龍溪之修持不如緒山。

    乃龍溪竟入于禅,而緒山不失儒者之矩镬。

    蓋龍溪懸崖撒手,非師門宗旨所可系縛。

    緒山則把纜放船,雖無大得,亦無大失。

     茲約略分疏兩人講學大旨如後述。

     德洪字洪甫,學者稱緒山先生,餘姚人,與守仁為同邑。

    他在野三十年,無日不講學。

    他曾說: 吾人與萬物混處于天地之中,其能以宰乎天地萬物者,非吾心乎?何也?天地萬物有聲矣,而為之辨其聲者誰欤?天地萬物有色矣,而為之辨其色者誰欤?天地萬物有味也,而為之辨其味者誰欤?天地萬物有變化也,而神明其變化者誰欤?是天地萬物之聲非聲也,由吾心聽,斯有聲也。

    天地萬物之色非色也,由吾心視,斯有色也。

    天地萬物之味非味也,由吾心嘗,斯有味也。

    天地萬物之變化非變化也,由吾心神明之,斯有變化也。

    然則天地也,萬物也,非吾心則弗靈矣。

    吾心之靈毀,則聲色味變化不可得而見矣。

    聲色味變化不可見,則天地萬物亦幾乎息矣。

    故曰:人者,天地之心,萬物之靈也。

    所以主宰乎天地萬物者也。

     朱熹嘗謂主宰乎天地萬物者是理,由德洪此說,則主宰乎天地萬物者是人之心。

    此亦“心即理”之主張,而更堅強。

    但理的範圍則狹了。

    而德洪之言心,猶有更進一步的闡發。

    他說: 吾心為天地萬物之靈者,非吾獨靈之也。

    吾一人之視其色若是矣,凡天下之有目者同是明也。

    一人之聽其聲若是矣,凡天下之有耳者同是聰也。

    一人之嘗其味若是矣,凡天下之有口者同是嗜也。

    一人之思慮其變化若是矣,凡天下之有心知者同是神明也。

    非徒天下為然也。

    凡前乎千百世以上,其耳目同,其口同,其心知無弗同也。

    後乎千百世以下,其耳目同,其口同,其心知亦無弗同也。

    然則明非吾之目也,天視之也。

    聰非吾之耳也,天聽之也。

    嗜非吾之口也,天嘗之也。

    變化非吾之心知也,天神明之也。

    故目以天視,則盡乎明矣。

    耳以天聽,則竭乎聰矣。

    口以天嘗,則不爽乎嗜矣。

    思慮以天動,則通乎神明矣。

    天作之,天成之,不參以人,是謂天能,是之謂天理,萬物之靈。

     此即陸九淵“東海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之意,而說得更明白,更清徹。

    昔孟子指人心之同然者為性,今德洪指人心之同然者為天、為理,則豈不把心的地位,又轉移到天與理上去?此即程朱所謂之“性即理”,其實還隻是“心即理”。

    德洪在王門,立說較平正者在此。

    德洪又分天心與人心,其實即聖心與俗心,公心與私心,亦即天理與人欲的分别。

    德洪又說: 求之于心者,所以求心之聖。

    求之于聖者,所以求聖之心。

    聖人先得此心之同然,故盡心必證于聖人。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果主張心學,必把握住這一層,始可以無弊。

    陸九淵嘗要問朱熹:“堯舜以前曾讀何書來?”就心之本體言,則聖人之心還隻是凡俗人之心。

    但就工夫言,則凡俗人之心,畢竟該以聖人之心為标指,為依歸。

    凡主張陸王心即理之說的,往往忽略了應有工夫。

    但德洪之說,似乎可以少流弊。

     以上德洪幾段話,專注重在人之心,專注重在人心之同然處。

    隻人心之所同然者,是天,是理,得此則便是聖。

    凡未得人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