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呂祖謙附呂公著、呂希哲、呂本中、呂大器
關燈
小
中
大
調。
這裡自有一種社會變動的影響。
宋儒是新興的平民派,因此很像戰國諸子。
春秋時代的封建貴族,一到戰國,全崩潰了,平民學者興起,帶有一種淩厲無前的鋒銳氣。
唐代門第家庭,到宋時也崩潰了,那時則又是另一輩的平民學者在興起,所以他們也另有一番淩厲無前的鋒銳氣。
他們重理論,不重傳統,所以喜講理學,不喜講史學。
理學要講出一個最高原理來,史學則隻就事論事,卑之毋高論。
理學家講史學,便須講到唐、虞、三代去,講傳統,也隻講唐、虞、三代。
其實這氣派還是理學的,非史學的;還是革命的,非傳統的。
祖謙卻在深厚的門第氣息中薰陶過,因此他的學風,在宋學中,好像不講最高原理,對現實帶有妥協性,沒有革命的一股勁。
朱熹又有一番很詳細說這一層。
他說: 伊川發明道理之後,到得今日,浙中士君子有一般議論,又費力。
隻是雲不要矯激,遂至于凡事回互。
揀一般偎風躲箭處立地,卻笑人慷慨奮發,以為必陷矯激之禍。
此風更不可長。
胡文定父子平生不服人,隻服範文正公《嚴子陵祠堂記》,雲:“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
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直是說得好。
往時李泰伯作《袁州學記》,說:“崇《詩》《書》,尚節義。
”文字雖粗,其說振厲,使人讀之森然,可以激懦夫之氣。
近日浙中文字雖細膩,隻是一般回互,無奮發底意思,此風漸不好。
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
蓋狂士雖不得中,猶以奮發,可與有為。
若一向委靡,濟甚事。
這一節話,深微地描繪出當時浙學不能與初期宋學相比處。
初期宋學近乎狂,其實正統宋學也全是狂。
而浙學從祖謙以來,因其帶有門第氣,便絕不會是狂。
朱熹在此上,甯覺江西陸學還比較地有力。
他說: 伯恭門徒,氣宇奄奄,四分五裂,各自為說,久之必至銷歇。
子靜則不然,精神緊峭,其說分明,能變化人,使人旦異而晡不同,其流害未艾也。
即張栻告誡祖謙也曾說: 尊兄于尋常人病痛,往往皆無之,資質固美,然若坐在此上,卻恐頹堕少精神。
但祖謙雖出身于門第,而祖謙所代表的浙學中人,卻并不出身于門第。
朱熹、張栻雖如此般說祖謙,卻未料到他們認為回互不振厲的頹堕少精神的,卻會起來向宋學樹叛幟。
他們認為四分五裂各自為統的,卻會起來反傳統。
于是作為正統宋學對壘的,卻不在江西而轉反在浙江。
這一風氣,卻由祖謙引其機。
這是學術思想史的轉變中,一件至可玩味的事。
祖謙也有和他家傳統不同的一點,他好汲引群衆,聚徒講學。
這是他受當時時代的影響,但反過來影響時代卻更大了。
陸九淵曾說:“伯恭在衰經中,而戶外之屦恒滿。
”張栻《與朱熹書》亦曰:“伯恭聚徒,世多議其非。
”又曰: 伯恭真不易得,向來聚徒頗衆,今歲已謝遣。
然渠猶謂前日欲因而引之以善道,某謂來者為舉業之故,先懷利心,恐難納之于義。
大抵渠凡事似于果斷有所未足。
可見當時來從祖謙的,另是一派不近理學的人。
若謂都隻為舉業,卻未必是公論。
張栻《與祖謙書》有雲: 去年聞從學者甚衆,某殊謂未然。
若是為舉業而來,先懷利心,豈有利上誘得就義之理。
但舊已嘗謝遣,後來何為複集,此次須是執得定。
可見祖謙門下生徒,往來極盛。
幾番謝遣,幾番又集合。
栻又說: 伯恭愛敝精神于閑文字中,徒自損,何益?如編《宋文海》,何補于治道,于後學? 其實祖謙的《文海》後名“宋文鑒”,卻頗為後代所推尊。
僅用理學家眼光看,便覺是閑文字。
這一層,朱熹和他卻較近。
但熹又嫌他重了史學,輕視了經學,因此又說他博雜。
熹說: 博雜極害事。
伯恭日前隻向博雜處用功,卻于要約處不曾仔細研究。
總之,祖謙在當時友朋中,總覺得他不夠味,或是不夠勁。
後來的《宋史》,也不把他列入《道學傳》,改入于《儒林傳》。
但他到底是浙東史學開山。
當時陳亮便極度推尊他,說: 伯恭規模宏闊,非複往時之比。
敬夫元晦,已朗在下風矣。
未可以尋常論也。
這不是說他更勝于朱熹、張栻麼?但熹卻說: 伯恭之學,大概尊《史記》,不然,則與陳同甫說不合。
熹又說: 其學合陳君舉、陳同甫二人之學問而一之。
永嘉之學,理會制度,偏考究其小小者。
惟君舉為有所長。
若正則則渙無統紀,同甫則談論古今,說王說霸。
伯恭則兼君舉、同甫之所長。
這裡便顯然分出了當時學術界兩大壁壘的陣容來。
但祖謙究是門第中出身,又與朱、張為密友,所以他的學問路數雖不同,卻依然和理學正統不緻相沖突,而其他諸人則不免要和朱學顯相敵對了。
這裡自有一種社會變動的影響。
宋儒是新興的平民派,因此很像戰國諸子。
春秋時代的封建貴族,一到戰國,全崩潰了,平民學者興起,帶有一種淩厲無前的鋒銳氣。
唐代門第家庭,到宋時也崩潰了,那時則又是另一輩的平民學者在興起,所以他們也另有一番淩厲無前的鋒銳氣。
他們重理論,不重傳統,所以喜講理學,不喜講史學。
理學要講出一個最高原理來,史學則隻就事論事,卑之毋高論。
理學家講史學,便須講到唐、虞、三代去,講傳統,也隻講唐、虞、三代。
其實這氣派還是理學的,非史學的;還是革命的,非傳統的。
祖謙卻在深厚的門第氣息中薰陶過,因此他的學風,在宋學中,好像不講最高原理,對現實帶有妥協性,沒有革命的一股勁。
朱熹又有一番很詳細說這一層。
他說: 伊川發明道理之後,到得今日,浙中士君子有一般議論,又費力。
隻是雲不要矯激,遂至于凡事回互。
揀一般偎風躲箭處立地,卻笑人慷慨奮發,以為必陷矯激之禍。
此風更不可長。
胡文定父子平生不服人,隻服範文正公《嚴子陵祠堂記》,雲:“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
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直是說得好。
往時李泰伯作《袁州學記》,說:“崇《詩》《書》,尚節義。
”文字雖粗,其說振厲,使人讀之森然,可以激懦夫之氣。
近日浙中文字雖細膩,隻是一般回互,無奮發底意思,此風漸不好。
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
蓋狂士雖不得中,猶以奮發,可與有為。
若一向委靡,濟甚事。
這一節話,深微地描繪出當時浙學不能與初期宋學相比處。
初期宋學近乎狂,其實正統宋學也全是狂。
而浙學從祖謙以來,因其帶有門第氣,便絕不會是狂。
朱熹在此上,甯覺江西陸學還比較地有力。
他說: 伯恭門徒,氣宇奄奄,四分五裂,各自為說,久之必至銷歇。
子靜則不然,精神緊峭,其說分明,能變化人,使人旦異而晡不同,其流害未艾也。
即張栻告誡祖謙也曾說: 尊兄于尋常人病痛,往往皆無之,資質固美,然若坐在此上,卻恐頹堕少精神。
但祖謙雖出身于門第,而祖謙所代表的浙學中人,卻并不出身于門第。
朱熹、張栻雖如此般說祖謙,卻未料到他們認為回互不振厲的頹堕少精神的,卻會起來向宋學樹叛幟。
他們認為四分五裂各自為統的,卻會起來反傳統。
于是作為正統宋學對壘的,卻不在江西而轉反在浙江。
這一風氣,卻由祖謙引其機。
這是學術思想史的轉變中,一件至可玩味的事。
祖謙也有和他家傳統不同的一點,他好汲引群衆,聚徒講學。
這是他受當時時代的影響,但反過來影響時代卻更大了。
陸九淵曾說:“伯恭在衰經中,而戶外之屦恒滿。
”張栻《與朱熹書》亦曰:“伯恭聚徒,世多議其非。
”又曰: 伯恭真不易得,向來聚徒頗衆,今歲已謝遣。
然渠猶謂前日欲因而引之以善道,某謂來者為舉業之故,先懷利心,恐難納之于義。
大抵渠凡事似于果斷有所未足。
可見當時來從祖謙的,另是一派不近理學的人。
若謂都隻為舉業,卻未必是公論。
張栻《與祖謙書》有雲: 去年聞從學者甚衆,某殊謂未然。
若是為舉業而來,先懷利心,豈有利上誘得就義之理。
但舊已嘗謝遣,後來何為複集,此次須是執得定。
可見祖謙門下生徒,往來極盛。
幾番謝遣,幾番又集合。
栻又說: 伯恭愛敝精神于閑文字中,徒自損,何益?如編《宋文海》,何補于治道,于後學? 其實祖謙的《文海》後名“宋文鑒”,卻頗為後代所推尊。
僅用理學家眼光看,便覺是閑文字。
這一層,朱熹和他卻較近。
但熹又嫌他重了史學,輕視了經學,因此又說他博雜。
熹說: 博雜極害事。
伯恭日前隻向博雜處用功,卻于要約處不曾仔細研究。
總之,祖謙在當時友朋中,總覺得他不夠味,或是不夠勁。
後來的《宋史》,也不把他列入《道學傳》,改入于《儒林傳》。
但他到底是浙東史學開山。
當時陳亮便極度推尊他,說: 伯恭規模宏闊,非複往時之比。
敬夫元晦,已朗在下風矣。
未可以尋常論也。
這不是說他更勝于朱熹、張栻麼?但熹卻說: 伯恭之學,大概尊《史記》,不然,則與陳同甫說不合。
熹又說: 其學合陳君舉、陳同甫二人之學問而一之。
永嘉之學,理會制度,偏考究其小小者。
惟君舉為有所長。
若正則則渙無統紀,同甫則談論古今,說王說霸。
伯恭則兼君舉、同甫之所長。
這裡便顯然分出了當時學術界兩大壁壘的陣容來。
但祖謙究是門第中出身,又與朱、張為密友,所以他的學問路數雖不同,卻依然和理學正統不緻相沖突,而其他諸人則不免要和朱學顯相敵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