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陸九韶、九齡、九淵

關燈
近是外在了。

    可見九淵主張近大程,熹主張近小程。

    所以九淵主張隻要一太極,而熹主張在太極之上還要一無極。

    他說: 無極即是無形,太極即是有理。

    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于有物之後。

    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于陰陽之中。

     這樣則朱、陸心中之“太極”,亦各不同。

    依九淵意,太極便即是陰陽,所以不該說“無極”。

    而熹則認為太極在無物之前,陰陽之外的,所以必說是“無極”。

    于是遂成為熹之理氣二分說,與理先氣後說。

    如是則所以然之道之于陰陽,便不得不成為外在而先在了。

    這是雙方在形上學上的歧見。

    落實到人生問題上,則更見雙方之異趣。

     心亦落在形氣中,九淵主張“心即理”,熹則主張“性即理”。

    他說:“心是知覺,性是理。

    ”性隻是理,心則是氣,所以他又說:“有知有覺者,皆氣之所為。

    ”姚舜功初問學于九淵,後師熹,嘗言:“陸子不喜言性。

    ”“道氣”之辨轉落到“心性”之辨上,朱、陸異見,更見鮮明。

    我們也可說,朱陸異見,其實隻是二程兄弟間異見之引伸擴大而達于鮮明化。

    九淵死了,熹說:“可惜死了一告子。

    ”但當時還是有許多人極推重九淵。

    詹初說: 陸子是天姿極高底人,朱子卻是曾子。

     初與黃榦講學,乃熹私淑弟子,但他已不偏袒熹。

    後來元儒吳澄也說: 陸子有得于道,壁立萬仞。

     可見朱、陸歧見,雙方在思想系統上,實在各有淵源,各有根據,卻不純在“尊德性”“道問學”,指導人入門途徑上的歧見呀! 現在再約略綜述九淵思想之大概。

    他說: 凡欲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

    人生天地間,為人自當盡人道。

    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

     這是他的“鞭辟近裡”。

    為學隻是盡人道,學為人,如此便把他遠離了周、張、邵諸家,而貼近于程颢。

    當知義利公私之辨,則全辨在自己内心的動機上,故他說: 今人略有些氣焰者,多隻是附物,原非自立也。

    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須堂堂地做個人。

    志于聲色利達者固是小,剿模人言語底,與他一般是小。

     隻因公私義利,一問自心便知得,所以“不識一字,也可堂堂地做人”。

    因此他說: 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彼之所謂理,亦仍是義利公私之辨。

    若我心為公為義,即便充塞了宇宙。

    程颢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

    ”渾然與物同體,這是一句富含哲學意味的話。

    因使人對此要感到不易識。

    九淵則不說仁,不說與物同體抑異體,隻說辨個義利公私。

    這樣說,便專落在實踐上,人人反心可得。

    然當知此說雖簡易,卻廣大。

    任何一切人,應付任何一切事,都可有一個義利公私之辨。

    故說:“萬物森然于方寸間。

    ”九淵即從這一分辨上,指點出人心與宇宙之合一。

    隻為義為公便無我,無我便與物同體,便與宇宙合一了。

    故他說:“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這并不需從宇宙論形上學講起,隻此心公與義便是。

    故又曰:“東海、南海、西海、北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千百世之上、之下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此心此理,也是指的公與義。

    故他說: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隻為私為利,便有了我,便把我自己與宇宙限隔了。

    如何是公與義,則各人心裡都知道。

    隻不在自私自利上專為自我作打算,便即是公與義。

    此種分辨,人非不知,隻是不肯。

    若要肯,須是立志。

     傅子淵自槐堂歸,陳正己問之曰:“陸先生教人何先?”曰:“辨志。

    ”複問曰:“何辨?”曰:“義利之辨。

    ” 說格物窮理,則并非立志便可了。

    若說辨義利公私,則立志要辨便能辨。

    所以九淵隻鼓勵人立志。

    他說: 要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

     又說: 彘雞終日營營,無超然之意。

    須是一刀兩斷,何故萦萦如此?萦萦底讨個什麼? 若這一個志立定了,後面一切易解決。

    他說: 大綱提掇來,細細理會去。

    如魚龍遊于江海之中,沛然無礙。

     有人問: 先生之學,亦有所受乎?曰:“因讀《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

    ” 他說讀《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亦比程颢說“天理二字是自家體貼出來”更切實,更明白。

    所以他說: 今天下學者,惟有兩途,一途樸實,一途議論。

     九淵的學問思想真可謂樸實之至。

    惟其樸實,所以易簡。

     或有譏先生之教人,專欲管歸一路者,先生曰:“吾亦隻有此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