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陸九韶、九齡、九淵
關燈
小
中
大
那年,又和朱熹為了周敦頤《太極圖說》,引起一番絕大争議。
時熹已五十九歲了。
可見他們兩人的講學意見,還是到老未合。
這一番争辨,最先起于九韶,現在九韶原書已不見,但觀熹覆信,知當時所争,不僅《太極圖說》,還争辨到張載的《西銘》。
大抵九韶之意,謂《西銘》不當實謂乾坤為父母,熹答書雲: 《西銘》之說,猶更分明。
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若以父母言,則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言,則萬物同一父母矣。
古之君子,惟其見道理真實如此,所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以至于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非意之也。
今若必謂人物隻是父母所生,更與乾坤都無幹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銘》者,但取其姑為宏闊廣大之言,以形容仁體,而破有我之私而已。
則是所謂仁體者,全是虛名,初無實體,而小己之私,卻是實理,合有分别。
聖賢于此,卻初不見義理,隻見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語,以增飾其所無,破壞其所有也。
這一辨,實在也是朱陸異同之根本處。
大抵九韶所謂“仁體”指“心”言,而熹所謂“仁體”,則要說成“天地萬物實是此體”。
讓我們再返觀程颢,他著名的《識仁篇》曾說: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訂頑》即《西銘》原名意思,乃備言此體。
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 此處颢之本意,也決不指天地乾坤實是一仁體,而隻指我心之仁之渾然與物為同體。
故學者首務,在自識得此心;識得此心之仁,下面便隻要有存養工夫。
這說法很簡易。
若如熹說,便該向外格物窮理來實見此體,那從陸氏兄弟看,便不免支離了。
九淵學問路徑,其實還是和九韶差不遠,他們的來源,還是程氏洛學,而更近于程颢。
二程隻喜歡張載《西銘》,不喜歡《正蒙》。
其實《正蒙》則正如熹意見,要實從天地萬物來證明其實為一體者。
熹似乎因二程明白表示過不喜歡,故他也不正式推崇《正蒙》,而轉移論點來推崇《太極圖說》。
但二程心裡也并不喜歡《太極圖說》的,隻沒有明白說。
九韶懷疑《太極圖說》非敦頤作,熹答書力辨,往複了兩番,九韶即擱起不理了。
事隔多年,九淵又重新提出争辨,但九淵卻隻争《太極圖說》,不再争《西銘》。
這一論點,直要到明代王守仁門下錢德洪、王畿,才始更作詳明的闡說。
但九淵對《西銘》見解也決不會和九韶有異緻,這是我們先該明白的。
九淵和熹辨《太極圖說》,所辨隻在《太極圖說》首句“無極而太極”之一語,而前後往複書各七通,後人多嫌雙方牽涉太廣,而沒有見到他們所辨之扼要處。
此刻姑拈一端說之。
九淵雲: 直以陰陽為形器,而不得為道,此尤不敢聞命。
《易》之為道,一陰一陽而已。
先後始終,動靜晦明,上下進退,往來阖辟,盈虛消長,尊卑貴賤,表裡隐顯,向背順逆,存亡得喪,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陰一陽哉?奇偶相尋,變化無窮,故曰:“其為道也屢遷。
”《說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顧以陰陽為非道,而直謂之形器,而孰為昧于道器之分哉? 熹答雲: 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
這一辨,也是朱、陸異見之根本處。
我們仍該回溯到二程。
程颢說: 《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原來隻此是道。
要在人默而識之。
又曰: 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着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
又曰: 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
又曰: 有形總是氣,無形隻是道。
又曰: 凡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以上諸條,語極明顯。
天地也隻是形與氣。
形與氣皆可見,道則指其中之不可見者。
不可見之道,即在可見之形器中。
故灑掃應對亦即是形而上,因灑掃應對亦有道。
但程頤說法便不同,他說: 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
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他又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無可說。
所以陰陽者道,既曰氣,則便是二。
言開合已是感,既二則便有感。
所以開合者道,開合便是陰陽。
這一說,實與程颢不同。
颢隻說即此一陰一陽者是道。
頤則說所以一陰一陽者是道。
如此分别得似乎更明白。
但究竟此所以然之道是内在與附在呢?還是外在而先在呢?頤并沒有詳說,而朱熹則确然說其為先在了。
先在的不能不認其
時熹已五十九歲了。
可見他們兩人的講學意見,還是到老未合。
這一番争辨,最先起于九韶,現在九韶原書已不見,但觀熹覆信,知當時所争,不僅《太極圖說》,還争辨到張載的《西銘》。
大抵九韶之意,謂《西銘》不當實謂乾坤為父母,熹答書雲: 《西銘》之說,猶更分明。
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若以父母言,則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言,則萬物同一父母矣。
古之君子,惟其見道理真實如此,所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以至于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非意之也。
今若必謂人物隻是父母所生,更與乾坤都無幹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銘》者,但取其姑為宏闊廣大之言,以形容仁體,而破有我之私而已。
則是所謂仁體者,全是虛名,初無實體,而小己之私,卻是實理,合有分别。
聖賢于此,卻初不見義理,隻見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語,以增飾其所無,破壞其所有也。
這一辨,實在也是朱陸異同之根本處。
大抵九韶所謂“仁體”指“心”言,而熹所謂“仁體”,則要說成“天地萬物實是此體”。
讓我們再返觀程颢,他著名的《識仁篇》曾說: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訂頑》即《西銘》原名意思,乃備言此體。
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 此處颢之本意,也決不指天地乾坤實是一仁體,而隻指我心之仁之渾然與物為同體。
故學者首務,在自識得此心;識得此心之仁,下面便隻要有存養工夫。
這說法很簡易。
若如熹說,便該向外格物窮理來實見此體,那從陸氏兄弟看,便不免支離了。
九淵學問路徑,其實還是和九韶差不遠,他們的來源,還是程氏洛學,而更近于程颢。
二程隻喜歡張載《西銘》,不喜歡《正蒙》。
其實《正蒙》則正如熹意見,要實從天地萬物來證明其實為一體者。
熹似乎因二程明白表示過不喜歡,故他也不正式推崇《正蒙》,而轉移論點來推崇《太極圖說》。
但二程心裡也并不喜歡《太極圖說》的,隻沒有明白說。
九韶懷疑《太極圖說》非敦頤作,熹答書力辨,往複了兩番,九韶即擱起不理了。
事隔多年,九淵又重新提出争辨,但九淵卻隻争《太極圖說》,不再争《西銘》。
這一論點,直要到明代王守仁門下錢德洪、王畿,才始更作詳明的闡說。
但九淵對《西銘》見解也決不會和九韶有異緻,這是我們先該明白的。
九淵和熹辨《太極圖說》,所辨隻在《太極圖說》首句“無極而太極”之一語,而前後往複書各七通,後人多嫌雙方牽涉太廣,而沒有見到他們所辨之扼要處。
此刻姑拈一端說之。
九淵雲: 直以陰陽為形器,而不得為道,此尤不敢聞命。
《易》之為道,一陰一陽而已。
先後始終,動靜晦明,上下進退,往來阖辟,盈虛消長,尊卑貴賤,表裡隐顯,向背順逆,存亡得喪,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陰一陽哉?奇偶相尋,變化無窮,故曰:“其為道也屢遷。
”《說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顧以陰陽為非道,而直謂之形器,而孰為昧于道器之分哉? 熹答雲: 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
這一辨,也是朱、陸異見之根本處。
我們仍該回溯到二程。
程颢說: 《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原來隻此是道。
要在人默而識之。
又曰: 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着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
又曰: 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
又曰: 有形總是氣,無形隻是道。
又曰: 凡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以上諸條,語極明顯。
天地也隻是形與氣。
形與氣皆可見,道則指其中之不可見者。
不可見之道,即在可見之形器中。
故灑掃應對亦即是形而上,因灑掃應對亦有道。
但程頤說法便不同,他說: 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
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他又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無可說。
所以陰陽者道,既曰氣,則便是二。
言開合已是感,既二則便有感。
所以開合者道,開合便是陰陽。
這一說,實與程颢不同。
颢隻說即此一陰一陽者是道。
頤則說所以一陰一陽者是道。
如此分别得似乎更明白。
但究竟此所以然之道是内在與附在呢?還是外在而先在呢?頤并沒有詳說,而朱熹則确然說其為先在了。
先在的不能不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