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陸九韶、九齡、九淵
關燈
小
中
大
又枉籃輿度遠岑。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看詩中第五第六句,想必九齡确是不再堅持前說了。
其實此問題也可說來甚簡單,張栻曾與九齡書,謂: 箋注訓诂,學者雖不可使之溺乎此,又不可使之忽乎此。
要當昭示以用功之實,而無忽乎細微之間。
使之免溺心之病,而無躐等之失。
涵濡浸漬,知所用力,則莫非實事也。
祖謙亦說: 講貫誦繹,乃百代為學通法。
學者緣此支離,自是人病,非法病。
見此而欲盡廢之,正是因噎廢食。
這是把此問題從淺處看。
或許九齡也知改從淺處看,故而不堅持。
翌年九齡即死那年張栻也死了,熹有一篇祭文說: 念昔鵝湖之下,實雲識面之初。
兄命駕而鼎來,載季氏而與俱。
出新篇以示我,意懇懇而無餘。
厭世學之支離,新易簡之規模。
顧予聞之淺陋,中獨疑而未安。
始聽熒于胸次,卒紛繳于談端。
别來幾時,兄以書來,審前說之未定,曰予言之可懷。
逮予辭官而未獲,停骖道左之僧齋。
兄乃枉車而來教,相與極論而無猜。
自是以還,道合志同。
何風流而雲散,乃一西而一東。
觀此知九齡對鵝湖争議,确不堅持了。
但若說九齡不遽卒,九淵與熹的異見,便可會歸一緻,則未免把此問題看得太淺。
其實,程門教人,又何嘗如熹般,先要人泛觀博覽?直從楊時、羅從彥到李侗,哪一個不是在默坐澄心?當時人也說:“為九淵之學者,隻是澄坐内觀。
”此葉适語。
熹也說:“李先生愛看《論語》《孟子》,看《春秋》不看傳。
”後羅從彥邀侯師聖,問:“伊川如何看?”侯告以伊川亦看《左氏》,要見曲折。
羅、李才始看《左氏》。
可見他們亦如九淵般不主張多看書。
即湘學如張栻,也不務泛觀博覽。
隻熹才破此傳統,從中期宋學返到初期,這是熹在正統宋學中最特殊處。
九淵卻才更近中期宋學與程門教法。
程頤因其兄所教太高太簡,始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
”把下一語來補充上一語。
熹又從頤說再轉進一步,卻回到初期宋學之泛觀博覽。
九淵在幼年,即說:“聞人誦程頤說,自覺若傷我者。
”那何便能與熹合拍?熹自然也深知其意,他對他學生說: 示谕競辯之論,三複怅然。
愚深欲勸同志者,兼取兩家之長,不輕相诋毀。
就有未合,亦且置勿論,而力勉于吾之所急。
又說: 南渡以來,八字着腳,理會實工夫者,惟某與子靜二人而已。
某實敬其為人,老兄未可以輕議之也。
這些正見熹之極大極深處,決不是随便退讓或涵容。
後來九淵四十三歲,熹在江西南康軍,特邀九淵赴白鹿洞講學。
九淵講《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聽者感動,有至淚下。
這一篇講義,至今還有刻石留在白鹿洞。
熹跋雲: 發明敷暢,懇到明白,皆有以切中其隐微深痼之病,聽者莫不悚然動心。
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則庶乎可以不迷入德之方矣。
據九淵《語錄》: 一學者自晦翁處來,其拜跪語言頗怪。
每日出齋,此學者必有陳論,應之亦無他語。
至四日,此學者所言已罄,力請誨語。
答曰:“吾亦未暇詳論。
但此間大綱,有一個規模說與人。
今世人淺之為聲色臭味,進之為富貴利達,又進之為文章技藝。
又有一般人,都不理會,卻談學問。
吾總以一言斷之曰:勝心。
”此學者默然。
後數日,其舉動言語頗複常。
這是九淵教法,顯然和程門洛學極相似,無怪他講喻義、喻利之辨,博得熹極度稱賞。
他又說: 前言往行,所當博識。
古今興亡治亂,是非得失,亦當廣覽而詳究之。
顧其心苟病,則于此等事業,奚異聾者之把鐘鼓,盲者之測日月?耗氣勞神,喪其本心。
非徒無益,所傷實多。
這正如程颢戒謝良佐多記史事,而自己于史書卻甚細心理會。
他居象山, 一夕步月,喟然而歎。
包敏道侍,問曰:“先生何歎?”曰:“朱元晦泰山喬嶽,可惜學不見道,枉費精神,遂自擔閣,奈何?”包曰:“勢既如此,莫若各自著書,以待天下後世之自擇。
”忽正色厲聲曰:“敏道敏道!恁地沒長進,乃作這般見解。
且道天地間有朱元晦、陸子靜,便添得些子?無了後,便減得些子?” 這是九淵極度自信之深。
他認為他所講這一番道理,在天地間常存常明,所以有了他也不會添一些,沒了他也不會減一些。
那何嘗是著書立說底事?朱熹拼命著書,正是他擔閣了自己。
九淵生平,除卻《文集》《語錄》外,更無著作。
在宋儒中,隻有程颢和他是一般。
到了九淵五十歲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看詩中第五第六句,想必九齡确是不再堅持前說了。
其實此問題也可說來甚簡單,張栻曾與九齡書,謂: 箋注訓诂,學者雖不可使之溺乎此,又不可使之忽乎此。
要當昭示以用功之實,而無忽乎細微之間。
使之免溺心之病,而無躐等之失。
涵濡浸漬,知所用力,則莫非實事也。
祖謙亦說: 講貫誦繹,乃百代為學通法。
學者緣此支離,自是人病,非法病。
見此而欲盡廢之,正是因噎廢食。
這是把此問題從淺處看。
或許九齡也知改從淺處看,故而不堅持。
翌年九齡即死那年張栻也死了,熹有一篇祭文說: 念昔鵝湖之下,實雲識面之初。
兄命駕而鼎來,載季氏而與俱。
出新篇以示我,意懇懇而無餘。
厭世學之支離,新易簡之規模。
顧予聞之淺陋,中獨疑而未安。
始聽熒于胸次,卒紛繳于談端。
别來幾時,兄以書來,審前說之未定,曰予言之可懷。
逮予辭官而未獲,停骖道左之僧齋。
兄乃枉車而來教,相與極論而無猜。
自是以還,道合志同。
何風流而雲散,乃一西而一東。
觀此知九齡對鵝湖争議,确不堅持了。
但若說九齡不遽卒,九淵與熹的異見,便可會歸一緻,則未免把此問題看得太淺。
其實,程門教人,又何嘗如熹般,先要人泛觀博覽?直從楊時、羅從彥到李侗,哪一個不是在默坐澄心?當時人也說:“為九淵之學者,隻是澄坐内觀。
”此葉适語。
熹也說:“李先生愛看《論語》《孟子》,看《春秋》不看傳。
”後羅從彥邀侯師聖,問:“伊川如何看?”侯告以伊川亦看《左氏》,要見曲折。
羅、李才始看《左氏》。
可見他們亦如九淵般不主張多看書。
即湘學如張栻,也不務泛觀博覽。
隻熹才破此傳統,從中期宋學返到初期,這是熹在正統宋學中最特殊處。
九淵卻才更近中期宋學與程門教法。
程頤因其兄所教太高太簡,始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
”把下一語來補充上一語。
熹又從頤說再轉進一步,卻回到初期宋學之泛觀博覽。
九淵在幼年,即說:“聞人誦程頤說,自覺若傷我者。
”那何便能與熹合拍?熹自然也深知其意,他對他學生說: 示谕競辯之論,三複怅然。
愚深欲勸同志者,兼取兩家之長,不輕相诋毀。
就有未合,亦且置勿論,而力勉于吾之所急。
又說: 南渡以來,八字着腳,理會實工夫者,惟某與子靜二人而已。
某實敬其為人,老兄未可以輕議之也。
這些正見熹之極大極深處,決不是随便退讓或涵容。
後來九淵四十三歲,熹在江西南康軍,特邀九淵赴白鹿洞講學。
九淵講《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聽者感動,有至淚下。
這一篇講義,至今還有刻石留在白鹿洞。
熹跋雲: 發明敷暢,懇到明白,皆有以切中其隐微深痼之病,聽者莫不悚然動心。
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則庶乎可以不迷入德之方矣。
據九淵《語錄》: 一學者自晦翁處來,其拜跪語言頗怪。
每日出齋,此學者必有陳論,應之亦無他語。
至四日,此學者所言已罄,力請誨語。
答曰:“吾亦未暇詳論。
但此間大綱,有一個規模說與人。
今世人淺之為聲色臭味,進之為富貴利達,又進之為文章技藝。
又有一般人,都不理會,卻談學問。
吾總以一言斷之曰:勝心。
”此學者默然。
後數日,其舉動言語頗複常。
這是九淵教法,顯然和程門洛學極相似,無怪他講喻義、喻利之辨,博得熹極度稱賞。
他又說: 前言往行,所當博識。
古今興亡治亂,是非得失,亦當廣覽而詳究之。
顧其心苟病,則于此等事業,奚異聾者之把鐘鼓,盲者之測日月?耗氣勞神,喪其本心。
非徒無益,所傷實多。
這正如程颢戒謝良佐多記史事,而自己于史書卻甚細心理會。
他居象山, 一夕步月,喟然而歎。
包敏道侍,問曰:“先生何歎?”曰:“朱元晦泰山喬嶽,可惜學不見道,枉費精神,遂自擔閣,奈何?”包曰:“勢既如此,莫若各自著書,以待天下後世之自擇。
”忽正色厲聲曰:“敏道敏道!恁地沒長進,乃作這般見解。
且道天地間有朱元晦、陸子靜,便添得些子?無了後,便減得些子?” 這是九淵極度自信之深。
他認為他所講這一番道理,在天地間常存常明,所以有了他也不會添一些,沒了他也不會減一些。
那何嘗是著書立說底事?朱熹拼命著書,正是他擔閣了自己。
九淵生平,除卻《文集》《語錄》外,更無著作。
在宋儒中,隻有程颢和他是一般。
到了九淵五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