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陸九韶、九齡、九淵
關燈
小
中
大
。
後十年,他四十四歲,做了國子正。
在臨安五年,四方之賓滿門,旁無虛宇,并假于館。
當時中饋百需,不要九淵開一句口,他夫人都替他調度有方,舉無缺事。
那亦是陸氏家風,他夫人正亦訓練有素了。
他罷官歸來,學者益盛,四方輻湊,鄉曲長老,也俯首聽誨。
他每詣城邑,環坐率二三百人。
無地容納,有時便群聚到寺觀裡聽他講。
縣官特為他于學宮中設講席,貴賤老少,溢塞塗巷。
這既不是胡瑗以來的書院講學,也不如二程般隻是私家朋友講習。
九淵的講學,又另是一種向社會群衆的公開講演,為宋代講學開一新生面。
後來他門人彭世昌,因遊貴溪應天山,愛其陵高谷邃,林茂泉清,因約諸友為他建精舍講堂,築方丈寝舍,專辟作講學之地。
四方學士,各自在山結廬,相從講學。
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鳴鼓,則乘山轎至。
會揖,升講座。
學者以一小牌書姓名年甲,以席揭之,觀此以坐。
少亦不下數十百。
這不是近代的學校教室,而是定期的公開講座。
他 平居或觀書,或撫琴,佳天氣則徐步觀瀑。
至則高誦經訓,歌《楚辭》及古詩文,雍容自适。
大率他二月登山,九月末束裝歸裡,料理家務。
如此五年,四方來著籍者逾數千人。
他常說: 棋所以長吾之精神,瑟所以養吾之德性,藝即是道。
可見他日常生活,也極富情趣。
但同時他也是一極能處理事務的人。
他常告誡人說: 凡事莫如此滞滞泥泥。
某生平于此有長,都不去著他事,凡事累自家一毫不得。
每理會一事時,血脈骨髓都在自家手中。
然我此中卻似個閑閑散散全不理會事底人,不陷事中。
他又說: 内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
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
徹骨徹髓,見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輕清,自然靈大。
他又說: 風恬浪靜中,滋味深長。
四圍盡風浪,内心盡恬靜,那是何等地滋味深長呀! 而且他也娴習武藝。
他十二歲讀三國六朝史,見夷狄亂華,又聞長上道靖康間事,即剪去指爪,學弓馬。
他常說: 吾人讀《春秋》,知中國、夷狄之辨,二聖之仇,豈可不複?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今吾人高居優遊,亦為可恥。
乃懷安,非懷義也。
他四十六歲,又曾激起熱情,講究武略。
常訪求智勇之士,與相商榷。
有李起雲,将家子,九淵奇而教之,後在太尉畢再遇帳下。
其家祠事九淵,或問之。
曰: 雲少時,嘗欲率五百人打劫起事,一日往見先生,蒙誨,翻然而改。
不然,不得為人矣。
五十三歲主荊門軍,舊無城壁,九淵以為四戰之地,決議築城,二旬而畢。
他常閱武按射,兵伍之外,郡民皆與,射中同賞。
朱熹在漳州軍,亦有教射故事。
那時一輩道學先生,尤其如朱、陸大儒,都沒有忽視了武事。
後來顔元罵宋儒隻坐書房,學女兒态,實是冤枉了。
九淵三十七歲那一年,呂祖謙約九齡、九淵兄弟與熹會于江西廣信之鵝湖寺。
九齡語九淵:“伯恭約元晦為此集,正為學術異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鵝湖之同?”遂與九淵議論緻辯,又令九淵獨自說,至晚方罷。
九齡說:“你說甚是。
”明日,九淵請九齡說,九齡曰:“某無說,夜來思之,子靜之說甚是。
”我夜來得一詩,詩雲: 孩提知愛長知欽,古聖相傳隻此心。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
留情傳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轉陸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于今。
九淵遂和其詩雲: 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太華岑。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僞先須辨自今。
遂同赴會。
祖謙問九齡别後新功?九齡因舉詩雲雲。
隻誦了四句,熹便說:“子壽早已上子靜船了也。
”據九淵《年譜》說: 鵝湖之會,論及教人。
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
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
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
先生更欲與元晦辨,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複齋止之。
那年,熹四十六歲,正是他努力著書,也主張教人努力讀書的年代。
九淵說他支離,他自然要不快。
但九齡比較和緩,後來祖謙曾有一柬與熹雲: 子壽前日經過,留此二十餘日,幡然以鵝湖所見為非,甚欲着實看書講論。
稍後熹又和九齡見面,那已在鵝湖寺會後之三年,熹追和前詩,雲: 德義風流夙所欽,别離三載更關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
後十年,他四十四歲,做了國子正。
在臨安五年,四方之賓滿門,旁無虛宇,并假于館。
當時中饋百需,不要九淵開一句口,他夫人都替他調度有方,舉無缺事。
那亦是陸氏家風,他夫人正亦訓練有素了。
他罷官歸來,學者益盛,四方輻湊,鄉曲長老,也俯首聽誨。
他每詣城邑,環坐率二三百人。
無地容納,有時便群聚到寺觀裡聽他講。
縣官特為他于學宮中設講席,貴賤老少,溢塞塗巷。
這既不是胡瑗以來的書院講學,也不如二程般隻是私家朋友講習。
九淵的講學,又另是一種向社會群衆的公開講演,為宋代講學開一新生面。
後來他門人彭世昌,因遊貴溪應天山,愛其陵高谷邃,林茂泉清,因約諸友為他建精舍講堂,築方丈寝舍,專辟作講學之地。
四方學士,各自在山結廬,相從講學。
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鳴鼓,則乘山轎至。
會揖,升講座。
學者以一小牌書姓名年甲,以席揭之,觀此以坐。
少亦不下數十百。
這不是近代的學校教室,而是定期的公開講座。
他 平居或觀書,或撫琴,佳天氣則徐步觀瀑。
至則高誦經訓,歌《楚辭》及古詩文,雍容自适。
大率他二月登山,九月末束裝歸裡,料理家務。
如此五年,四方來著籍者逾數千人。
他常說: 棋所以長吾之精神,瑟所以養吾之德性,藝即是道。
可見他日常生活,也極富情趣。
但同時他也是一極能處理事務的人。
他常告誡人說: 凡事莫如此滞滞泥泥。
某生平于此有長,都不去著他事,凡事累自家一毫不得。
每理會一事時,血脈骨髓都在自家手中。
然我此中卻似個閑閑散散全不理會事底人,不陷事中。
他又說: 内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
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
徹骨徹髓,見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輕清,自然靈大。
他又說: 風恬浪靜中,滋味深長。
四圍盡風浪,内心盡恬靜,那是何等地滋味深長呀! 而且他也娴習武藝。
他十二歲讀三國六朝史,見夷狄亂華,又聞長上道靖康間事,即剪去指爪,學弓馬。
他常說: 吾人讀《春秋》,知中國、夷狄之辨,二聖之仇,豈可不複?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今吾人高居優遊,亦為可恥。
乃懷安,非懷義也。
他四十六歲,又曾激起熱情,講究武略。
常訪求智勇之士,與相商榷。
有李起雲,将家子,九淵奇而教之,後在太尉畢再遇帳下。
其家祠事九淵,或問之。
曰: 雲少時,嘗欲率五百人打劫起事,一日往見先生,蒙誨,翻然而改。
不然,不得為人矣。
五十三歲主荊門軍,舊無城壁,九淵以為四戰之地,決議築城,二旬而畢。
他常閱武按射,兵伍之外,郡民皆與,射中同賞。
朱熹在漳州軍,亦有教射故事。
那時一輩道學先生,尤其如朱、陸大儒,都沒有忽視了武事。
後來顔元罵宋儒隻坐書房,學女兒态,實是冤枉了。
九淵三十七歲那一年,呂祖謙約九齡、九淵兄弟與熹會于江西廣信之鵝湖寺。
九齡語九淵:“伯恭約元晦為此集,正為學術異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鵝湖之同?”遂與九淵議論緻辯,又令九淵獨自說,至晚方罷。
九齡說:“你說甚是。
”明日,九淵請九齡說,九齡曰:“某無說,夜來思之,子靜之說甚是。
”我夜來得一詩,詩雲: 孩提知愛長知欽,古聖相傳隻此心。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
留情傳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轉陸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于今。
九淵遂和其詩雲: 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太華岑。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僞先須辨自今。
遂同赴會。
祖謙問九齡别後新功?九齡因舉詩雲雲。
隻誦了四句,熹便說:“子壽早已上子靜船了也。
”據九淵《年譜》說: 鵝湖之會,論及教人。
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
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
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
先生更欲與元晦辨,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複齋止之。
那年,熹四十六歲,正是他努力著書,也主張教人努力讀書的年代。
九淵說他支離,他自然要不快。
但九齡比較和緩,後來祖謙曾有一柬與熹雲: 子壽前日經過,留此二十餘日,幡然以鵝湖所見為非,甚欲着實看書講論。
稍後熹又和九齡見面,那已在鵝湖寺會後之三年,熹追和前詩,雲: 德義風流夙所欽,别離三載更關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